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3-03-23 20:12: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与教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1

  近日,怀着崇敬之心,阅读了陶继新先生与王登峰先生的对话录《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一书,感受颇多,深受启发。

  陶继新说:我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从公元前551年孔老夫子出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500年间,中国能够正规入学学习的人数,未必比从1949年到现在入学就读的学生多。同时我们现在从国内外学习了许多大教育家的经典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学子,成为世界级文学巨人者屈指可数。这种悲哀不能不令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中国古代的每一个时代,几乎都产生了让世界瞩目的大思想家、文学家。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孙子、屈原等一大批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到帝制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的大文学家曹雪芹,无一不是世界级的大师。那时候还没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没有布鲁姆和布鲁纳,即使有,也因国域之隔而无法学习其精妙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的先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大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这种悖论的出现,应该引起教育界人士的足够注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呢?我想,目前学习内容的低下与教学方法的不当,与古代文人学习“取法乎上”和注重读背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古时候的学生起始阶段学的是“四书五经”等高层次的`文化精典,现在学习的是“上中下,左中右”等所谓由浅入深的浅层次文化:古时候一开始就让学生去背诵,现在是一开始就要学生去“创造”;古时候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现在是对传统文化的蔑视;古时候强调文化积淀,现在倡导凭空翻新。什么文化积淀,什么厚积薄发,在“现代教育”中都成了不合时宜的旧有传统。如此下去,休说诺贝尔奖与中国无缘,大思想家、文学家难以诞生,就是产生有点名气的大学问家也难乎其难了。一味地逐新求异,丢失的不仅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还有自己的个性和中国文化学习的本质东西。朗读与背诵这一简单,也是最奏效的学习古代文化的方法,千万不要再将其视作污水一样地泼掉了。

  奥修说过,犹太人占世界人口的3%,但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口数量占了世界的80%。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犹太人对于经典的亲近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在传统的犹太社团里,儿童很小就接受了读经教育。根据犹太经典《密西拿》的规定:儿童六岁开始学习读经,最通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背诵,不管是否理解,先得熟读成诵。《阿伯特:犹太智慧书》写道:“学问,不进则退;不读经,毋宁死。”

  陶继新说:孩子的背诵能力是远远超过大人想象的。开始时也许没有大人背诵得快,但一两周以后,其背诵能力就充分展现出来了,就会将大人远远地抛在脑后面。孩子背诵有一个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慢。大人正好相反,记得慢、忘得快。同时,当孩子以很快的速度记忆下来一些经典的时候,也会对自己产生一种心理认同。

  如果在家庭、学校甚至社会上给其展示背诵经典的舞台,他们就会更加自信,就会背诵更多的经典,就会给自己积淀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陶继新说:在某种意义上说,经典文化是可以让生命有根的。如果根扎不深,就可能在西方文化侵入的时候,不分良莠都“拿来”,甚至顶礼膜拜。而当我们有了经典文化之根后,我们就可以在继承与发挥中国经典文化的时候,放开胸襟,大胆地将西方文化的精华吸收过来,并让它融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我们文化发展的有机部分。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我曾经跟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位教授交流对于《论语》的看法时,令我非常吃惊。他对《论语》的熟悉程度及解析深度,令中国的很多专家汗颜。其实,韩国也好,日本也好,他们的经济发展,都与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有关。被誉为日本的爱因斯坦的汤川秀树《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自述《旅人》一书说:我五六岁时就开始诵读中国经典……第一部分是“四书”,是从《大学》开始的,我最早读的一本书就是《大学》,后来又读了《论语》和《孟子》等儒家经典。可以说,有效地汲取中国经典文化的营养,并不阻碍汤川秀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的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弥新。经典文化将我们的生命全然转换,从情绪化的生活状态变成生活目标清晰的状态;经典文化让我们在生活中重新发现完善与统一;经典文化让我们找到了内心的宁静,获得心灵的自由;经典文化让我们体味到生命的欢乐与高贵。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让我们的接班人,未来社会的栋梁们,我们最最亲爱的娃娃们也能体会到经典带给他们的这种智慧呢。所以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吧!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2

  俗话说的好:“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因此,每读完一本书,就会多一份感想,多一份收获。这个假期有幸接触《教育激扬生命》一书。读完此书,感触颇深。

  从前,“生本”这个词我听起来就觉得陌生,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是存在的。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我们都清楚明白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有个性、有需求的活动的个体,是不会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职责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尊重学生的个性,迎合他们的需要,而且要体谅学生的感受,考虑他们的想法。也就是说教与学之间,学才是主导,占有主体性的地位,教只是辅助性的,从旁帮助、指导学生去学,才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已经有生本教育理论的体现,但是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我们的认识是模糊的;我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后,在有理论依据的情况下,我们清晰的概念,把握了方法,更是找到了自己教学道路的方向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一切从学生出发;高度尊重学生。

  一、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他首先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来看待的。例如对同一个问题,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种思考方法,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有多少种,如果每人各献一策,交流出来,资源共享,那将是多么大的财富。而师本教育把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寄托于老师一人,且不说老师的思路能否为学生所接受,仅就思维的空间来说,优劣已见分晓。

  其次,他认为学生将在某种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这就是他的“生态论”。也就是说老师提供的教育适合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时,学生会表现为忘我地学习,他的潜能就能够发挥出来。师本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也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这种教育往往把人们引入一个误区,学生学得好就是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差就是学生笨或是不认真学。生本教育的认识却是学生学得好是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老师也提供了恰当的教育方式。这种适合表现为学生忘我的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状态。反之,学生学得差,往往就是老师的责任了,这说明你提供的教育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潜能的开发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因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几万年人类进化历史的学习遗传基因。所谓的教得好与不好,是看你是否把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利用起来。

  二、高度尊重学生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生本教育中老师的教不能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起着学习引路、学习帮助、学习的激励的作用。

  师本教育的'学生学习是靠老师的监督进行的,老师的监督对课内的学习是有作用的,但对课外的学习则收效甚微,根源是学生被动学习。生本教育的学生学习的动力靠的是学习兴趣,靠的是学习热情。课内课外的学习都是靠着这种内驱力驱动着,老师的作用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一切为了学生,考试的路越走越宽

  一切为了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教育价值原则。这一原则在考试方面最为突出,师本教育的考试是带有极强的功利思想的考试,考试的目的很少是为了学生,它是选拔精英式的考试,是教师排队、学生分类式的考试,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考试。生本教育的考试是以增强自信、培养个性、发现差异、鼓舞热情为目的的考试。

  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更是教育资源,他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个性,都存在个别的差异性。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千万不能够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而不顾学生的需要。我们一定要一切从学生出发,高度尊重他们,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尽可能地让他们能够表现自己。与此同时,老师也要从旁指导,见到任何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与鼓励,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表达自己的动力。这恰恰就是生本教育的价值观和伦理观的表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提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定位应是“牧者”。教者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应是为了学生的自主的有效的活动。然而长期以来,教师的职能却缺失这种宗旨。我们忽视学生在学习和成长领域的生命活动,对他们一点一滴地教,把自己的臆断和模拟加于他们,要他们亦步亦趋,教不厌细,日清月结,把学生看成是需要拉动的逆水之舟,而我们教师则成了“纤夫”。

  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读完《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即使已具备了这些理念,要落实在行动中我们还是存在距离的。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3

  最近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我更加确信儿童的潜能无限,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会激励他,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不是教师完成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主动的学。

  人们习惯地把儿童看作是“一张白纸”,该书强调儿童不是“零起点”,每个生命都具有高级本能,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以前,在我的意识中孩子们只有在老师讲明白了之后,学生才能真正会做题。读了《教育激扬生命》后,我才深深体会到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哪怕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他们平时通过电视、电脑等接触的内容很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一个字他可以说出好几个词语来,有的词语甚至令老师吃惊。所以,孩子的潜能是无穷的,我们老师一定要少讲,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亲自完成。

  走近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老师在学生的解放中得到了解放。引领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生本课堂更使我领悟到了教育要依靠学生的真谛,感悟到了儿童生命的灿烂,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又如现在的每一节课课前学生总能做好下节课学习准备工作,预备铃一响他们马上会喊出自己班响亮的口号,然后大家一起分享两分钟(经典诵读或背诵等),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和专注的表情,我们老师更会激情飞扬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节课。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自学预习一两次或三四次也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行动的次数越多,习惯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用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以前我布置的预习作业就是读课文,在我眼里预习的作用并不大,可是读了《教育激扬生命》后,我也开始尝试让学生准备预习本,每天系统的布置预习任务,时间一长预习成了一种习惯,有时候学生会在课间提前问我今天的预习任务是什么。

  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情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存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感情。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个就是“抛秧启示”,什么是“抛秧启示”呢?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一直以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得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年复一年,人们照此方法办理,但禾苗产量依旧。不知谁发明了抛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却能带来丰收。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类比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学生也一样,他们是我们的秧苗,当我们将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些细密的目标以后,就会对学生提出细密的要求。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外力所规定的规范。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于这些规范是否合乎儿童天性和如何使学生认同。总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习的潜能。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候,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一生最明艳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不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4

  近日,认真拜读了《教育激扬生命》一书,这是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念的又一力作。在书中,郭教授提出依托生命,激扬生命,教育就可以享受生命的神奇,使传承和发展文明的事业呈现良性发展状态,解决今天教育中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前精心预设,引导学生学习

  郭教授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应以学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本着“全面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全新理念进行教学。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思考的时间、空间交给学生。课堂上的时间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一名引导者,因此,在课前的前置性作业布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应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生本教育提出应“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前置性作业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并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这个过程,让学生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学生作业的展示,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学生会了,就不用讲了,如果学生做得不对,再引导学生思考,进行教学,这样就会事半功倍。但教师必须进行适当有效的调控,才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给学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信息共享的平台,引导学生开展自由的、激烈的小组讨论,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如小学数学的《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师就可以预先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进入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大致了解所购物品的总体价格,让学生去付钱和结帐,这样学生就对人民币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有了直观的认识,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讲讲购物的过程和结帐的过程,通过讨论来完成知识的学习。

  二、课例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学习

  生本教育中主张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认为学生的天性是玩,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他们天生对学习很感兴趣,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小学生会觉得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数学和公式,很难理解,其实数学有时会给人以很深奥的感觉,但却是离我们生活和工作最近的一门学科。只要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数学,就一定能够学好数学,并从中找到乐趣。教师要注重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及其中的重要性。

  如角的认识一课,学生对角的认识大多局限于课桌、练习册、三角尺等等,对角的度数及锐角、直角缺乏直观的认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笔者上课时就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找教室里的角、找找校园里的角,再说说生活中碰到、见过的角,接着讨论各种角的特点和作用,这样学生就认识了角,并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认识,印象也较深刻。

  三、课堂鼓励评价,树立学习信心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起到鼓励作用,评价中鼓励、表扬的话少,批评的多,有时甚至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即使是表扬的`话,也是千篇一律,没有新鲜感,学生听多了也就不觉得这是一种表扬了。

  1、对学生多点关爱,多点表扬。曾经有个儿童心理学机构研究证明,在儿童的成长阶段,80%是表扬、激励的话,20%是提醒的话,这样的比例是最适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但我们的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有时却惜字可金,这是因为我们对孩子还缺乏关爱。曾看到许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爱意,自己的孩子会走路了,父母们会觉得真是了不起,会不吝啬用最美的语言来表扬孩子。老师对学生也要多一份关爱,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就会对学生多点表扬了。

  2、表扬要形式多样,要有新鲜感。我们平时的表扬大多是“你真行”,“你真棒”,而且对每个学生都是如此,在课堂中还会经常听到老师说“来,我们来表扬你一下”,这时所有学生就鼓掌三次,大多如此。中国的语言文化是很丰富的,表扬一个人可以有许多种方式,如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尽量每个人都不要重复,如可以说“你真给力啊!”,学生会觉得很新潮,也给让学生一份小称号或者小星星,如我校就对学生采用了“五星乐乐”的评价方式,这种科学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

  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的教育,从主要用科学方式转向主要用生活方式进行的教育,从师生教育到生本教育,我们要学习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希望在生本教育理论的引领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会更精彩,儿童的个性成长、学习生活也会更加精彩。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04-18

生命教育读后感11-02

生命教育读后感03-12

《生命教育》读后感03-28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09-02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02-03

《生命,生命》读后感09-16

《生命 生命》读后感03-04

《生命生命》读后感05-25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