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礼记·大学》读后感

《礼记·大学》读后感

时间:2023-02-22 09:28: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礼记·大学》读后感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礼记·大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礼记·大学》读后感5篇

  《礼记·大学》读后感 篇1

  什么样的人是有修养的人?谦虚的?低调的?善良的?温柔的?是的,这都是个人修养的表现。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原句是:“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意思就是,如果你想要管理好家庭,有益于国家,美德彰显于天下,那你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怎样才能提高个人修养呢?

  其实还有后半句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欲修身,首先要格物。格的意思是穷尽,物其实就是事物的道理。宋代的程朱理学对格物的解释就是——追溯万物的本源,也是磨练自己心理意志的一个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学习研究万事万物的规律,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试想一个对世间万物一无所知的人,又何谈修养。脱离万物脱离知识谈修养,就好似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再如何精彩也都是空中楼阁,也只能是泛泛而谈。我们有时看到一个人,你会感觉她有气质,一看就是很有修养,是的,有修养的人总是很有气质,这气质从何而来,必然是多年的学习、通身的`学识积淀而成的。这便是修身的第一要义,儒家坚持了几千年的“格物致知”。

  其次,便是要“慎独”。何为“慎独”?基本句意可以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向平时一样”,但这是第一层级,往上,指任何时候自己的内心都要像有个天理在审视自己的样子,也就是不管有没有人,更深入强调是内心的“诚”。诚就是“无自欺”,时时刻刻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个点其实非常难,我们日常潜意识的规避是很严重的。所以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很多理学家,为了达到“诚”的境界,就有了“敬”和“静”的功夫。敬不再是指尊敬其他人,而是自己尊敬自己内心的天理良知,保持让天理良知时刻审视和审判自己;而静则是认为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最好地审视自己,这个心静,不简单是停下来,而是指内心冥灵,一种“诚明”的境界。

  格物致知+慎独,再提高个人修养之路上缺一不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便是这个道理。只知格物致知,而不“诚”,做不到“敬”与“静”,很容易走进死胡同,钻进牛角尖,甚至走上弯路,可以说“慎独”是“格物致知”掌舵人。而一味崇尚“慎独”,忽略“格物致知”,便会像前面说的,思而不学则殆,殆即有害,更别说提高个人修养了。

  让我们铭记格物致知与慎独,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成为一个自己满意的人!

  《礼记·大学》读后感 篇2

  读完《礼记大学》后,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需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理想,因为这对我们一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拥有更好的人生,我们还需要有完美的德行,要能做到不欺骗自己,以及要去掉自己的不足。

  如何拥有完美的德行?何谓德行,德行就是指美好的道德品行,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道德观念,决定人们的言行,支配着人们对人、对物,对事的取舍。只有大家都成为德行兼备的人,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国家才能更加富裕强大。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和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我觉得首先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学生,是我们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最基本的行为。试想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良好的心态,用积极向上的眼光看待生活中和学习中发生的事情,用正确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端正人生态度。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或者帮助弱势群体,进行无私奉献,端正人生态度。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积极向上的书籍。例如,关于励志或者成功的书籍,做积极的心理暗示,端正人生态度。要乐观。乐观的心态,可以成就一个人,我们要做乐观的主宰者,不做悲观的奴隶;生活中要经常面带微笑,每个人都会喜欢面带微笑的人的,他能给人以鼓励,给人以赞许,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我们充满乐观与热情,事情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如果我们天天想着不好的事情,相信我们天天都会愁眉苦脸的。这就告诉我们端正态度是多么重要了。

  如何去掉自己的不足?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只有成功的人。而只有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成功的人!首先我们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那么我们才有办法去解决我们的缺点,努力克服。其次就是我们在知道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善于控制别人对于我们毛病的话语,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控制好我们的情绪,不要让别人的言语打扰我们的进步。还有就是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像我们可能有时候自卑,那么根源可能我们对自己的长相不太自信,这样我们可以在别的方面建功立业,这样就平衡。

  以上就是我对《大学》的感想。

  《礼记·大学》读后感 篇3

  中国的古典文学向来是极具魅力的,而《大学》更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这里的“大学”并不是我们现代的大学,《大学》里讲的是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以及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怎样治理好社会。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道“《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说《大学》这本书是后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由此可知《大学》对后人的意义重大。

  初读《大学》,仿佛置身云海,完全摸不着北,一头雾水,甚至厌烦其长篇大论,十分乏味,只记得开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然而等到真正静下心来细细研读时,才发现全文虽短短二千来字,但是字字珠玑,包罗万象,揭示了许多深刻的人生道理,我也受益匪浅。

  《大学》的总体框架为“三纲八条七证”。“三纲”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七证”则为“知,止,定,静,安,虑,得。”将篇章捋顺后,会发现整篇结构紧凑而又逻辑清晰,理解起来也就没那么难了。

  读完《大学》,有两处让我印象比较深刻。一是“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它的大概意思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想要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多数人读书都带着功利性,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博得一张好文凭,到头来却忘记了获取知识的初衷。只有少数人愿意潜心做学问,将问题理个透彻,研究明白其原理。而我们只有正确的认识万物,将其研究透彻之后,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现在许许多多学校里都贴有“格物致知”的标语,我想这也是呼吁我们回归到获取知识的最初做法去吧。二便是《大学》中引用的《诗经》中的一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意思是风度高雅的君子,好像切磋过的象牙,好像琢磨过的美玉。在我看来不止君子如此,我们平时在很多方面都应如此。处理问题或事情时,把它当做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反复研磨,精益求精,以追求达到更高的境界。

  书籍是精神食粮,是积累智慧的长明之灯。《大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内涵,不论古代现代,我们都能从中感悟出不同的做人与做学问的道理。

  《礼记·大学》读后感 篇4

  《礼记》少不了的便是礼,“礼”包罗了万象,将所有的一切都规范在一个法度内,小至言语饮食,大至吉凶宾嘉。而《大学》中的“礼”讲的是“三纲八目”,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高尚品德的弘扬,百姓的深切关爱,最高境界的修行。也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心智出发到国家天下为己任的大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现在《大学》第一句。作为《大学》的宗旨,它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要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我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强调说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庭。“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

  作为一篇古文经典,《礼记?大学》少不了晦涩难懂的词句,深切读懂解意的确得花一些时间,但大学短短的两千来字,凝聚了关于人生与社会,道德与政治等问题的思想精髓,表达了完善自我并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其人格思想和社会责任意识均不无积极因素,因此,它不愧是历代有志之士为之效仿的标榜!

  《礼记·大学》读后感 篇5

  在我上大学之前基本没上过大学的意义是什么?只知道一个劲儿地发狠读书,心里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考上大学。似乎考上大学之后就什么都有了,也没有什么压力了,对大学的印象仅停留在青春电影里的样子,穿着白衬衫的少年,绿茵茵的植被,晚风吹拂着少男少女们爽朗的笑声,还有夏夜里的啤酒和烧烤……

  但是我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这与我预想中的很不一样,许多地方同高中一样,甚至有些人过得比高中还累,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三观都不同,刚进入大学的我也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和周围的人相处,更为可怕的是,我也不清楚我的大学目标是什么?高中的时候就在想,我要上大学,然后呢,接下来想干嘛?我决定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精华,去思考大学的意义是什么?又该如何去做?我觉得从这篇《大学礼记》里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

  其一,何为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一个教人礼仪,传授知识的地方,大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把人培养成一个真正的君子,三观正、有涵养、宠辱不惊、不卑不亢、有理想、知“慎独”,如此才能称上真正的君子,才能称上民族复兴的接班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不文明、甚至犯罪的例子数不胜数,可见这个目标任重而道远。无论我们的外界环境怎样,都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初心,初心未改,砥砺前行,方可有大作为。我们生在这么好的一个时代,就是要给我们一番作为的好时代,可不能白白浪费这么好的光景。

  其二,要懂得循序渐进,切不可眼高手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很多人对未来都是抱着很大的期望的,都想成为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我认为这并不是年少轻狂,应该值得鼓励,哪一个少年心中没有一腔热血和满腹豪行呢?可是事实是,很多人空有一腔热血,却不去实施、为自己的理想付出行动,只知道异想天开,每天把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东西上,如此,蹉跎了岁月,泯灭了初心,所以从我们一进入大学的大门开始,就要确立好自己的.目标,明白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再一步步去实施、去完成,哪有什么成功是一蹴而就的,你只是看不到别人成功背后的艰辛而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切不可轻视任何一个小细节,棋局再大,也离不开一步步稳扎稳打。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少年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宇宙。愿每一个意气风发,年少轻狂的你都能找到大学,目标人生的意义,在最好的时光,做着最有意义的事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很多事情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的也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了。

【《礼记·大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礼记大学》读后感11-03

《礼记·大学》读后感09-20

《礼记大学》读后感(2篇)11-09

《礼记大学》读后感3篇11-04

《礼记大学》读后感2篇11-05

礼记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10-14

《礼记·大学》读后感7篇09-27

《礼记·大学》读后感4篇09-26

礼记读后感09-0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