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

时间:2024-01-30 09:10:57 林强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通用10篇)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 1

  我说课的过程包括说教材和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的过程、方法及其原理,即教学的组织过程,最后再说板书设计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特色。

  一、首先说教材和学生。

  动量定理是物理学中力学部分的重要规律之一,是联系力与运动的重要桥梁,是解释物理现象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物理规律之一。

  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学习动量定理的知识基础。同时高中的学生思维活跃,关心生活,往往对物理规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感兴趣。我在这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动量定理的内容。

  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习和应用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进一步学会交流与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实践、善于交流合作的科学态度。

  重点:

  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释科学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

  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时在应用带有方向的物理量方面容易出错,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应用动量定理求解时能够正确地把握相关物理量的矢量性。

  复习:

  加速度:a=(v2—v1)/t

  冲量:

  动量:

  牛顿第二定律:

  表达式:

  二、说教学的过程、方法及其原理。

  这节课我主要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设计的,在整个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实验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当今建构主义对于学习做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并且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第一步,我首先带领学生对加速度的定义、冲量、动量和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简单的复习,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点。

  (幻灯显示)

  思考:

  鸡蛋落在木板上为什么会碎呢?它受到的作用力比落在海绵上的在吗?

  第二步,我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鸡蛋从一米高的地方自由下落,掉到木板上,鸡蛋会破吗?如果掉到海绵垫子上还会破吗?为什么呢?接着用两个质量相同的鸡蛋来做这个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然后用多媒体进行简单的模拟。做实验用的是煮熟的鸡蛋,这样既能够保证实验的效果,又不会造成浪费。

  (幻灯显示)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实验法来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对实验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能让学生把注意力迅速转移到物理学习中来,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然后出示两张图片,第一张请同学们思考跳高时为什么要用到海绵垫子?第二张请同学们思考如果飞来的是一块石块,他敢去顶吗?为什么?学生的积极性会很快被调动起来,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进一步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这个时候我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够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

  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屈膝,图片:“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易碎品运输过程。

  三、教学方法

  应用实验导入法、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探究动量定理。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应用动量定理。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为了保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人身安全,我们选用什么样的安全带比较好。结实的钢绳还是结实的弹性绳?

  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从高空坠落分别系弹性绳和无弹性绳的对比演示实验(要挑选软度合适的橡皮泥做实验)

  (两次物体都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两次绳长相同)

  实验现象:用弹性绳的那次橡皮泥完好无损,另一次橡皮泥被铁丝切成两半,断面非常整齐,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第二环节:建立模型推导动量定理

  此时,学生有了对力、时间、动量、冲量的初步感性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提高到理性认识。

  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物体的运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体自由下落同样的高度,获得同样的动量,第二阶段,经过一定的时间动量减为零

  讨论第二阶段过程中,力的冲量和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论: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长,力小

  推广,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从高处落地都要屈膝;跳远前要松沙坑。。。。

  这些说明动量和冲量之间一定是有联系的,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么?

  设一个物体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运动,在同方向水平恒力F作用下,经过时间t,速度变为v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

  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还成立吗?

  利用传感力和速度传感器当场测数据,让小车在光滑水平轨道上向固定的力传感器运动,测出小车撞击传感过程中小车受到外力—时间图像,速度传感器测出次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像。

  分析数据发现:碰撞过程中外力的总冲量与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几乎一样。

  所以,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也成立。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 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石家庄一中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量定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认识物理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导和指导,重视对学生的物理思维以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更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解决更多的问题。基于这一理念,同时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就具体地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主要教学环节这三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和三维目标的确定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动量和动量定理》是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5中,第十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一节《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延续,也为学习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知识内容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动量和动量定理》为解决力学中的打击、碰撞等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是牛顿力学的进一步拓展。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可以利用简单器材设计有趣的实验来亲身体会与其有关的现象,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重难点的确定以及依据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在上课时对这部分知识接受起来并不困难,但在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时经常出现错误,这主要还是在于学生对动量的概念和动量定理的内容理解不深刻,在应用动量定理时常常只注意到矢量的大小,而忽视了矢量的方向。所以我把以下几点确定为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

  1、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与存在的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知识,并且在上一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了碰撞中的不变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同时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抽象思维水平还有待提高。此外,高二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

  所以我打算在教学中,本着中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启发性原则,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选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习材料和实例,使学生主动地感知物理现象,进而通过分析、归纳、交流、探究等过程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从而进行概念的建构。

  三、主要教学过程

  首先,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应完成的学习任务。

  紧接着呈现这样一段新闻材料:近期,美国得州一军用飞机,在飞行训练时撞上一只飞鸟,导致飞机坠毁,人员受伤。同时给出几张以往由于鸟和飞机相撞所造成的事故图片。之所以选用这样一个新闻材料来引入新课,主要是因为在学生看来,鸟类体积小重量轻,与钢筋铁骨的飞机相撞应该是以卵击石的效果,但是没有想到鸟撞飞机,威力竟然如同一枚炮弹。这无形中就使学生产生了疑问,并引发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这又是一个与现代科技相关的热点问题,所以可以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对科技领域的贡献,从而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接下来,学生便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先带着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做的.探究实验,然后提出问题:动量这一概念是怎么得来的呢?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容,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同时体会前人探索世界的历程和方法。从而得出动量这个很抽象的概念。紧接着再给出这样一个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动量这一物理量的矢量性,并且了解在一维情况下计算动量的变化量时,正方向的规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为学生学习下面的重点内容——动量定理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就通过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入手,来自己推导出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之后教师顺势给出动量定理的内容、解题步骤、注意事项、适用范围以及冲量的概念。因为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但非常重要,受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的限制,这一环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

  之后为了深刻理解并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我结合上课一开始呈现的新闻材料,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通过解答这道习题,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运用动量定理解题的步骤,深化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学生在上课一开始时产生的疑问,之所以鸟撞飞机会产生巨大的威力,主要是因为在碰撞过程中,鸟的动量的变化量较大并且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极短。从这道题的数据就可以看出,鸟对飞机的撞击力可以高达几百万牛。以上所有内容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应留出足够的时间,预计在25分钟左右。

  接下来,为了再次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意识到,不仅是在科技领域,还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学习动量定理的知识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让学生从水杯或书下面,分别快速地和缓慢地抽动纸条,观察会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并让学生用学习的动量定理的知识来尝试解释现象。学生独立思考以后,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明白了这一道理后,为了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水平,并且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与更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联系起来,所以我提出最后一个问题:你能想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动量定理的知识吗?其中哪些是通过减小作用时间而增大了作用力;哪些是通过延长作用时间而减小了作用力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小组智慧的力量。并且最后比一比,哪个小组举出的实例既多又好。通过这一环节最终把一些与动量定理知识有关的典型的、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呈现出来,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至此,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学习就完成了,最后结合板书对本节课做一小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了。谢谢您的指导。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 4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下进行高效率学习,以充分体现探究的过程和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为此本人在下面的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1、变演示实验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上“鸡蛋落地不破”为课堂演示实验,本人在教学中将其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课前设计各种不同的方法举行“鸡蛋落地不破,看谁举得高”设计比赛,在课堂上演示。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2、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中在讲完“动量定理”时,让学生动手做这样一个小实验,如:课本上提到的“缓冲装置的模拟”,以加深对动量定理的理解。本人在教学过程的一开始就让同学两人一组做实验:“在课桌边上放一张纸,再在纸上放一块橡皮(或钢笔套),请同学做一个实验,把纸从橡皮(或钢笔套)下拉出,但不能把橡皮(或钢笔套)拉落下。边做边思考,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个实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实践,充分体验纸对橡皮(或钢笔套)摩擦力的作用时间对其运动状态改变的影响。

  3、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感受和体验动量定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

  二、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思考题:一个质量为60g的鸡蛋,从3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着地后完整无损。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方案,并能演示。其理论依据是什么?能否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论证呢?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2)思想教育: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3)能力培养: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四、重点与难点

  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动量、冲量的方向问题,是使用动量定理的难点。

  五、教具

  鸡蛋,沙,橡胶锤,铁锤,细线,橡皮筋,小铁球,铁架台,宽约2c,长约20c的纸条,橡皮一块和投影片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题。

  以10/s的速度运动的球,能不能用头去顶?(足球,就能去顶;铅球,则不能。)

  质量为20g的小物体运动过来,能不能用手去接?

  (速度小,就能去接。速度大,如子弹,就不能。)

  动量决定于物体质量与速度v的乘积。

  板书:P=v

  有人说动量大的不能接,动量小的能接。还有人说如果是质量不太大,速度又不太快的物体就敢接了。那么如果是50g的`鸡蛋以5/s的进度向你飞来,你敢接吗?

  (头接鸡蛋时要用力,作用力大时,头对鸡蛋有作用冲量作用,鸡蛋会破的。)

  板书:I=Ft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讨论冲量与动量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其答案。

  (二)做中学探究物理规律。

  师:请同学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片1】

  一个质量为60g的鸡蛋,从3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着地后完整无损。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方案。理论依据是什么?能否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论证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多种方案:①在地上放一层海绵;②用海绵把鸡蛋包住;③做一个降落伞带着鸡蛋往下放;④在地上放一盆水(或沙)。

  师:我们请提出方案四的同学上讲台把实验做给同学们看一看。

  (学生上讲台站在凳上做这个实验)

  【演示实验】让鸡蛋从高3处自由下落到沙地上。

  师:能不能讲一讲你这样做的理由?

  生:减少地面对鸡蛋的作用力。

  师:能不能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呢?

  由学生自己推导,老师总结。

  板书:设一个质量为的物体,初速度为v,在恒力F作用下在时间t内速度变化到v。

  由于物体作匀加速运动,则有a=(v-v)/t

  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a,可得

  Ft=at=v-v

  F=(v-v)/t

  由上式可知在从相同高度落下的情况下,(v-v)是一个定值,要使F减少,只有增加力的作用时间。所以上述方案中都是为了增加作用时间t。

  师:大家回过来讨论表达式Ft=v-v。

  式子左侧是物体受到所推外力合力的冲量,用I表示。

  v和v是冲量作用前、作用后的动量。分别用P和P表示。

  P-P是物体动量的改变,又叫动量的增量。

  等式的物理意义是:物体动量的改变,等于物体所受外力冲量的总和。这就是动量定理。用公式表示:

  板书:I=P-P

  即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Ft=P-P或Ft=v-v

  说明:

  (1)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其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若各量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则应首先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

  (2)在动量定理的上述推导中,我们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a和运动学公式vt=v0+at,即在设定力是恒定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实际上,物体所受的力通常不是恒定的。例如在乒乓球与拍碰撞过程中,用球棒打击垒球,用铁锤钉钉子等,乒乓球、垒球和钉子所受的力就不是恒定的。但可以证明,动量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随时间而变化的变力。对于变力的情况,动量定理中的F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投影片2】

  例:一个质量为0.18g的垒球,以2/s的水平速度飞向球棒,被球棒打击后,反向水平飞回,速度的大小为45/s,设球棒与垒球的作用时间为0.01s。球棒对垒球的平均作用力有多大?

  【投影片3】

  应用步骤:

  ①先选定正方向。

  ②对物体(一般为单个物体)进行过程分析和受力分析,弄清各力在各过程中的冲量,求出合冲量,且注意各量的正负。

  ③对物体进行状态分析,写出初、末状态的动量,并求出研究过程中的动量的变化量。

  ④应用动量定理列式求解。

  师:学习了动量定理后,对上面同学的实验方案就能理解,并希望能自觉地运用。下面请每一个同学自己亲自来感受一下动量定理的应用。

  【投影片4】

  【小实验】在课桌边上放一张纸,再在纸上放一块橡皮,请同学做一个实验,把纸从橡皮下抽出,但不能把橡皮拉落下。边做边思考,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个实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请一个实验失败的同学讲做不成功的感受,再请一个实验成功的同学到讲台上做给全班同学看。)

  (三)学中做揭示生活现象。

  师:请同学们举例动量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

  ①跳远时跳落在沙坑里;

  ②在搬运易碎物品时,在箱子里放一些碎纸、泡沫等;

  ③轮船码头上装有橡皮轮胎;

  ④打篮球接球时有缓冲动作;

  ⑤蹦极;

  ⑥杂技节目:胸口碎大石;

  ⑦钉钉子用铁锤,而不用橡皮锤;

  师:懂得动量定理的原理在生活中也应该注意其有害性。

  (四)课堂,总结。

  (略)

  (五)布置作业。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讲解,得到动量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动量定理的推导以及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如何正确应用动量定理分析打击和碰撞这类短时间作用的力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创设实验情景)

  【问题一】

  演示:在地板上放一块海面垫,尽可能把鸡蛋举的高高的,然后放开手,让鸡蛋落到海面垫上。

  首先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

  实际操作:观察到鸡蛋并没有被打破。

  引入: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海面垫上,鸡蛋却没有打破,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问题二】(情景暗示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在上节课知道,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新的物理量来研究运动物体对外界的作用效果:p=mv。某时刻物体有一个速度,对应有一个动量。如果说物体速度发生了变化,那么动量也会发生变化:=p—p=mv—mv那么我们是不是要问了:一个运动的物体,它的动量为什么会变化呢?这个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问题三】(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汽车刹车(坐公交车,我们就有这样的体会)在停下来的过程中动量变化相同,慢慢滑行停下阻力小,作用时间长;急刹车阻力大,作用时间短。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一)引导学生推导动量定理,并理解其特点

  〖问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初速度为v,在合力F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t,速度变为V,求:物体的初动量P和末动量P分别为多少?物体的加速度a=?

  〖推导〗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合=ma且a=(V—v)/t

  即:F合t=mV—mv=p—p

  〖讨论〗在这个表达式中,各个物理量分别是什么?

  〖结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理解〗

  公式中F合是指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它可以是恒力,也可以是变力,当合外力为变力时,F合应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此公式是一个矢量式,运用时要取正方向。

  (二)应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师生共同归纳,学生举例)

  第一类:在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增大作用力,必须缩短作用时间,常见的情形是“硬碰硬”。

  例如:用铁锤钉钉子、冲床冲击钢板、鸡蛋碰石头等。

  第二类:在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减小作用力,必须延长作用时间,常见的情形是“缓冲”。

  例如:体操运动员落地时的下肢弯曲、汽车座椅上的安全带、蹦极的橡皮绳、鸡蛋落在海面垫上。

  第三类:在合外力一定时,力的作用时间越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明显,力的作用时间越短,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不明显。

  例如:以快慢两种不同的速度抽放在桌子边缘木块下的纸条,木块落地点距桌子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同(快时近,慢时远)。

  (三)通过例题让学生归纳利用动量定理解题的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和运动过程。

  2、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找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和初速度。

  3、选定正方向,表示出合外力的冲量和初末动量值。

  4、列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学生列举生活中可以利用动量定理解释的现象。

  学生列式计算(先分析解题思路再做题)

  质量是60的建筑工人不慎从高处跌下,由于系有腰间的弹性绳安全带的保护,他被悬挂起来。已知弹性安全带伸长相对很小,安全带长5m,安全带的缓冲时间为1。2S,求安全带所受的平均冲击力是多大?(g=10m/s2)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动量定理内容特点,并会利用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也可以利用其求解一些打击和碰撞类力学问题问题,进一步体会到动量定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3—5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本节的内容为“动量和动量定理”,本节分两课时来完成,这节课为第一课时。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的继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所以“动量定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动量概念,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中生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利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加强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量的变化和冲量的定义;

  2、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和表达式,理解其矢量性;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动量定理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培养学生逻辑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通过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用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体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动量的变化、冲量、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和矢量性

  教学难点: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针对动量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二问:我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

  五、教学策略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要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发展不断建构的认知过程。我校开展的“四五四”绿色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多元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本节从“鸟撞飞机”的情景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程学习中通过练习题计算出鸟撞击飞机的力,两者相呼应。这种情景导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把学生的思维充分地调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复杂性的内容演变成简单易懂的内容。并加以多媒体课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使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3、在反馈拓展环节,针对鸟撞飞机事件进行相关计算,同时拓展到更高空间即太空垃圾问题,结合科技前沿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开阔学生视野。

  第三问:我打算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

  5分钟创设情境并复习引入新课,10分钟学生自主探究,25分钟与学生互动交流,5分钟总结分享布置作业。

  第四问:我怎么知道教学达到了我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我的要求?

  通过小组合作,生生、师生、生本互动,了解学生的掌握、落实情况;通过问题讨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五个环节】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复习

  引入

  关于鸟撞飞机的报道,播放鸟撞飞机的视频

  观察、体会、思考

  通过多媒体辅助视频,激发学生兴趣,设疑,为动量定理的简单计算做铺垫

  复习提问:

  1、动量的定义

  2、动量的方向

  3、动量是过程量还是状态量

  引导学生练习学案中的例1

  对学生反馈加以评价,提出规范性的要求

  回答问题:

  1、P=mv

  2、与速度方向相同

  3、状态量

  做练习,并展示

  回顾旧知识动量,通过练习引出新内容动量的变化;通过学生展示分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突破动量变化矢量性的重点。

  多元互动

  理论探究深入新知

  教师提出问题:动量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针对学生展示进行评价

  学生动笔推导并在投影展示推导过程

  通过理论推导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加强对动量定理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节课重点。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联系学生推导过程,引出冲量定义、矢量性及单位

  动量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思考、回答老师提问

  通过老师结合学生推导过程给出新概念新内容,连接顺畅,学生易于接受,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当堂训练强化认知

  展示网球运动员李娜获澳网冠军图片,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学案上例2,教师进行规范性指导

  重现鸟撞飞机情境,进行练习2

  深化拓展:宇宙垃圾问题

  做学案例2

  观看视频,并进行计算

  有兴趣的课下查询相关资料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例题,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通过例题分析培养学生答题规范性,加深对动量定理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再现鸟撞飞机情境与前面呼应,通过计算得出鸟撞飞机的作用力大小来解释前面提出的疑问。加强对动量定理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结合当今社会热点,深化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动量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播放视频汽车碰撞安全测试视频,提出问题,安全气囊的原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分析)

  1、学生展示篮球传球过程,并解释其物理原理

  2、足球比赛经常出现用头争抢球的情景,如果改成铅球还抢吗?

  3、将白纸放到水杯下面,尽量让水杯不动,如何将白纸抽出?

  我来说一说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并回答

  小组讨论、分析各种情况

  学生举例生活中与动量定理有关的生活现象

  通过图片展示或是学生动手操作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我们还要将其运用于实践中,从而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加强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并达到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举例联系生活,强化了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总结提升

  课堂小结

  分享收获

  通过学生交流让学生分享各自的收获,体现了课堂分享特征

  七、板书设计

  §16.2动量和动量定理

  一、动量的变化

  1、定义式:⊿P=P—P

  2、动量的变化量是矢量

  二、动量定理

  1、探究动量变化的原因

  2、冲量

  (1)定义式:I=Ft

  (2)方向:与F相同

  (3)单位:N﹒s

  3、动量定理

  (1)内容:物体的动量变化量与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相等

  (2)公式:P—P=I合或mv—mv=F合t

  4、动量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设计评价

  【四个特征】

  温暖特征:通过本节课我在教学中尽力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巡视过程中对部分学生加以指导,课堂氛围比较轻松和谐,体现了温暖的特征。

  自主特征:通过小坐合作,自主探究动量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开放特征:本节课学生积极踊跃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开放式题目,学生思维没有受到约束,开阔学生视野,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体现生命课堂开放的特征。

  分享特征:通过学生交流让学生分享各自的收获,体现了课堂分享特征。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 7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利用动量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并能熟练运用分段法和整段法,掌握动量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2、通过探究动量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提升。

  3、通过对于动量定理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量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动量定理的应用以及如何划分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温故知新)

  上节课学习了动量定理,可以表述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其表达式为:Ft=mv2—mv1。在涉及力、时间、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的问题中,应优先考虑选用动量定理求解。所以,接下来我们学习用动量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这在教招考试中经常会以选择题,甚至是计算题的方式考大家,而且出的题相对来说比较难,希望大家加以重视。

  环节二:新课讲授

  利用动量定理解决多过程这类问题中,除了可以针对每个阶段用动量定理,还可以对整个过程用动量定理。在多个连续的运动过程中,物体所受外力的冲量之和等于全过程的`动量变化量。

  例1:一个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从离水平网面3.2m高处自由下落,着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网面5.0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s,若把在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求此力的大小。(g=10m/s)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 8

  教学目的:

  1、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掌握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并在具体问题中判断动量是否守恒。

  2、学会沿同一直线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

  3、知道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之一。

  教学重点:

  重点是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守恒条件的判定。

  教学难点:

  难点是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教具:

  1、气垫导轨、光门和光电计时器,已称量好质量的两个滑块(附有弹簧圈和尼龙拉扣)。

  教学过程:

  前面已经学习了动量定理,下面再来研究两个发生相互作用的物体所组成的物体系统,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二者发生相互作用前后各自的动量发生什么变化,整个物体系统的动量又将如何?

  1、从生活现象引入:两个同学静止在滑冰场上,总动量为0,用力推开后,总动量为多少?(接下来通过实验建立模型分析)

  2、实验:

  (1)准备:在已调节水平的气垫导轨上放置两个质量相等的滑块,用细线连在一起处于被压缩状态

  (2)解说实验操作过程

  (3)实际操作

  (4)实验结论:两个物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它们的总动量是一样的

  3、理论推导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并分析成立条件

  (1)推导:

  碰撞之前总动量:P=P1+P2=m11+m22

  碰撞之后总动量:P=P1+P2=m11+m22

  碰撞过程:F1t=m11—m11

  F2t=m22—m22

  由牛三定律有:F1t=—F2t

  m11—m11=—(m22—m22)

  整理:m11+m22=m11+m22

  即:P=P

  (2)引入概念:

  1、系统: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系统。

  2、外力:外物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

  3、内力:系统内物体相互间的作用力

  分析得到上述两球碰撞得出的结论的条件:

  两球碰撞时除了它们相互间的作用力(系统的'内力)外,还受到各自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使它们彼此平衡。桌面与两球间的滚动摩擦可以不计,所以说m1和m2系统不受外力,或说它们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结论:相互作用的物体所组成的系统,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或它们所受外力之和为零,则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

  4、动量守恒定律

  (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注意点:

  ①研究对象:系统(注意系统的选取)

  ②区别:

  a、外力的和:对系统或单个物体而言

  b、合外力:对单个物体而言

  ③内力冲量只改变系统内物体的动量,不改变系统的总动量

  ④矢量性(即不仅对一维的情况成立,对二维的情况也成立,例如斜碰)

  ⑤同一性(参考系的同一性,时刻的同一性)

  ⑥作用前后,作用过程中,系统的总动量均保持不变

  5、分析动量守恒定律成立条件:

  (b)F合=0(严格条件)F内远大于F外(近似条件)某方向上合力为0,在这个方向上成立

  6、适用范围(比牛顿定律具有更广的适用范围:微观、高速)

  7、小结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 9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地位及作用: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如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

  处理方法:虽然3—5要求低,但是动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3—5的最重要内容,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切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动量的概念,知道动量是矢量

  2、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培养守恒思想。

  3、知道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并会用它解决问题。在讲解例题2时和学生探讨一下车辆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4、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等。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动量、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是动量守恒条件的确立。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学生交流展示,学生提出疑问,在自主学习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再进行达标训练起到巩固的效果。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碰撞动画)、实物展示台(供学生展示用)、学案(课前要求预习)。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流程

  (1)整体设计

  安排“知识键接(创设情景)————展示目标——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训练——课后巩固训练”进行,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的主导地位。

  (2)环节设计(主要是知识键接引入和重难点突破)

  情景键接导入,通过两小球的一维碰撞,V2>V1,发生碰撞,问碰撞后有几种可能情况?并思考碰撞中遵循怎样的规律?(从不变量引入守恒并导出了动量的概念)

  重点(1)讨论动量概念,我设计如下知识点填空,可以概括其要点。

  1、定义;

  2、表达式;

  3、单位;

  4、方向;

  5、动量变化。

  这些内容在引入动量概念后可以轻松自主解决。

  重点、难点(2)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及条件

  自学问题:

  1、什么是系统?什么是内力和外力?

  2、分析上节课两球碰撞得出的结论的条件。两球碰撞时除了它们相互间的作用力(系统的内力)外,还受到各自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使它们彼此平衡。气垫导轨与两滑块间的摩擦可以不计,所以说m1和m2系统不受外力,或说它们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3、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4、表达式

  5、适用条件

  在例题2的分析中可设计如下问题:

  1、是否满足守恒条件;

  2、选择正方向;

  3、碰前动量;

  4、碰后动量;

  5、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列式计算。

  (1)学生活动:

  讨论(—)学生交流,教师巡视,学生在讨论中遇到问题询问老师、老师汇总

  展示交流(1)教学把巡视中遇到的问题和重点问题提出来,先让或者引导其他小组会的同学给与解答,不会的教师才再给与解答。然后教师给与延伸(例题分析)

  (2)当堂达标训练(10分钟)学生展示答案与标准答案比较。解答有异议的问题。

  (3)课后设计专门的巩固训练

  总结语:应及时说明:这是课前的设计,还有待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并且将在具体实施中结合课堂实际及时应变调整。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力对空间和时间的积累,是力对物体作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前一节介绍了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理,而本节深入介绍了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这是高中学生所必修的自然界中四个基本守恒定律之一,因而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教学大纲中,动量守恒定律是B类知识点,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材选取两体问题中的碰撞模型,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表达式,再将结论拓展为多个物体、两维情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它不仅和牛顿第二定律一样适用于宏观低速系统,也适用于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的宏观高速系统及微观系统,教材还详尽介绍了动量守恒的条件,提出在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前节教材讲述的冲量、动量及动量定理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在中学物理中用动量定理处理的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通常可看作质点)本节则将研究对象拓展到系统,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概括了封闭系统中的一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不仅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处理物理综合问题以及学习新的物理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在一维情况下两物体的相互作用情景中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掌握定律内容及定律成立条件,了解定律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并使学生明白定律虽可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但其具有独立性、普适性。掌握定律中“系统”、“内力”、“外力”等名词的确切含义。

  2、能力目标。能在具体问题中判定动量是否守恒,能熟练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知道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索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科学思维品质目标。通过对定律的推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研究物理量的守恒关系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动量守恒成立的条件及定律的表达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是理解动量守恒的物理内涵,动量及动量守恒方程的矢量性,动量的相对性以及研究对象的系统性、物理状态的同时性。

  (四)教法及学法指导:

  1、实验及引导探索式。学习物理,重在理解。为使学生理解动量守恒的概念及其守恒条件,本节课宜采用实验及引导探索式教学法,即通过实验,对一维两体模型中的每个物体及由两者构成的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单个物体及系统所受的合冲量,确定单个物体及系统的动量变化,在对单个物体应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引出系统动量守恒的概念,进而探索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分析、推理的方法,通过演绎论证,环环相扣地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

  2、讲、练、评结合式。在讨论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时,通过让学生分析具体问题,随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结合起来。

  (五)教具的准备:

  气垫导轨、细线、弹簧、两质量相等的小车、砝码

  (六)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课,让学生贴近生活,感到自然亲切,充满趣味性,可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及充满对未知科学领域的好奇,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2、讲授新课

  ① 演示课本上的一维两体模型实验。实验改为用气垫导轨,可使实际情景更为理想化,使学生体会到理想化的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实验初步建立动量守恒的概念;

  ② 引导学生由观察实验过渡到理论推导,定量地导出在一维两体模型中的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此过程又引导学生回味了前面学过的重要定律、定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③ 引导学生推导出动量守恒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述及其意义;

  ④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动量守恒成立的条件,并归纳得出动量守恒定律;

  ⑤ 演绎、推广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

  ⑥ 通过举实例说明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3、用典型习题加深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的理解及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同时可及时反馈学生中知识接受及理解上出现的错误及遗漏。

  ① 实际问题中,系统不受外力的情景很少见到,此时往往做近似处理(定律成立条件的拓展)如外力远小于内力时亦认为动量守恒;有时系统在某个方向所受外力为零,即该方向系统的动量守恒;让学生了解一般在作用时间很短,内力影响远大于外力时均可认为动量守恒成立,例如碰撞、打击、爆炸等问题的处理中可运用该定律;

  ② 定律表达式中要注意动量的相对性、矢量性及作用前后两物体动量的同时性,注意定律的适用对象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系统性)。对于矢量性的理解要重点突出动量是矢量,动量守恒表达式为矢量式,但在一维问题中可将之转换为代数式,故解题时正方向的假定是必要的。

  4、板书设计。板书板图应做到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主要板书在黑板上保留时间要长,使之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较为明显。

  5、作业布置。为了让学生理解定律的内涵,掌握定律的应用,设置了三道作业题留给学生课外完成,可起到巩固新课、回味课堂的效果,题量不宜过多,以减轻学生负担,留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弹力》说课稿10-11

超重与失重高中物理说课稿03-29

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范文03-30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03-30

高中物理《机械波》说课稿12-19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说课稿05-10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通用14篇)08-25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2-30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04-25

高中物理教学计划03-3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