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16 13:46:3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汇编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模板汇编9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台历挂历的设计》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小学美术第八册第6课的内容。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还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启迪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引发学生对生活用品的设计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当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造型,图案,色彩等设计要素,通过构思,设计,制作出一个式样新颖,生动有趣的台历和挂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内容和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台历和挂历设计方面的知识,学习制做方法。

  2.尝试运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设计制做台历和挂历。

  3.通过收集,欣赏,讨论等综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关注生活与设计的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我把了解台历设计的基本方法定为教学的重点。而相对学生如何设计出一款具有新颖美观的作品来说,在构思,设计制作过程中会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将设计的美观与实用性相结合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巧的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困此,本课教学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演示法”,“讨论交流法”,“评比展示法”等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和借鉴来获取台历,挂历的知识。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分析归纳,总结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我采用了“讨论交流法”对学生收集的作品进行交流,让学生从中探究台历,挂历的多元文化,了解其制作方法。最后进行评比展示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大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快乐,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五、说教学过程

  生动地导入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我以谈话式的导入“同学们,你知道今天是几月几号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吗?今天就让我们做个小设计师,设计自己喜欢的台历或挂历”自然的导出日历,引出课题,这样简单的导入不仅联系生活实际,更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了解认识台历,挂历的知识以及制作方法,这个教学环节我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知道台历、挂历和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台历、挂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通过欣赏图例,让学生知道可以运用不同的'设计计形式和不同的装饰设计方法进行制作。

  台历和挂历的设计是人性化很强的设计,我以设计制作一款简单的造型式的台历为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爱好设计出有个性的作品,应避免设计千篇一律。出示作业要学,学生开始动手制作。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如发现有创意的作用品,我会给予肯定与鼓励,如果视有学生在制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会指导并示范正确制作方法。

  在欣赏评述这个环节,我按排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总结的方式进行。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生动性,有效地提高的教学质量。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用一句话“我们设计的是台历和挂历,我们还可对生活中其他物品进行巧妙装饰,来美化生活环境,让我们用火眼金睛去发现,去创造美吧!”来结束本课。

说课稿 篇2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第11课内容。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程序这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加以论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且知识内容对学生吸引不是很大,但是本课却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教学内容是按雕塑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编排的,对影响较大的典型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主要是对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作较为系统的介绍。本课将以雕塑图片/录像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古代雕塑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艺术成就。通过欣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代文物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③美育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分析及鉴赏。

  教学难点:四大著名的石窟雕塑群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方法:

  我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以下教教学方法:

  1、任务型教学法

  把班里学生分成若干三人小组,每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教学内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多媒体教学法

  这一课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影片相关图片和录相,让学生直观和形象生动地了解有关雕塑的背景和形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3、问答式教学法

  提出有关问题,然后通过观看图片回答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目的的去观看,效果更佳。

  三、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图片,并巧妙导出新课。要有新意,有气势,有激情,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志。再给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观欣赏作品并亲手创作,讨论比较四大石窟寺雕塑的差别,归纳总结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特征。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探究课题

  (一)教师活动:

  提问:你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那些雕塑?目的是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兴趣。

  导入探究课题:

  1、设置情景:用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第十一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2、提出问题:

  A、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含义?

  B、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形成原因及艺术风貌?

  (二)学生活动: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交流本课探究的意图、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

  环节1: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秦始皇兵马俑

  1、教师活动:多媒体用录像的形式介绍秦始皇兵马俑

  2、学生活动:感受其艺术风貌及魅力。

  教师提出问题:秦始皇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回答。

  结论: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整体和局部图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学生:一同学谈观后的感受,其他同学自由发言。

  结论:细腻生动的个性与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

  教师: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国。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说:世界上有7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那么,中国古代陵墓雕塑还有哪些呢?

  环节2:汉代最杰出的雕塑群

  教师:图片欣赏

  比较:秦俑和汉俑异同点

  学生:讨论2分钟,回答

  结论:内容模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时尚和状况。艺术手法,秦俑写实,汉俑夸张。

  [陵墓地面雕刻]:

  汉霍去病墓石刻欣赏,主要介绍《伏虎》和《立马》石雕作品,结合历史背景谈谈《马踏匈奴》的艺术特点。

  教师:霍墓石雕群整体写意的艺术风格?

  学生: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风貌,因式造型。圆浑天成的雕塑,质朴雄浑,展示出作者高超的写意智慧和西汉时期大气磅礴的艺术风貌。

  环节3:我国最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群

  教师出示思考题:四大石窟是什么,开凿的年代和各自艺术特点。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在我国,自魏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开始凿的石窟有15处,其中最著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以下四个石窟群:

  (1)敦煌石窟:其中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其所在属于玉门系砾岩,不能雕刻,所以窟内主体是彩塑。彩塑均为泥质造像,有单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三身,多则十一身。最高的大佛达33米,最小的菩萨仅10厘米。四周为佛经故事的壁画。

  (2)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郊武周山麓、十里河畔,主要洞窟有53个,石刻造像51000尊。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460年(北魏),当时佛教流行,我国的石窟大多从这一时期开始,到唐朝达到高峰。云岗石窟作为北魏早期佛教艺术的中心,给各地石窟艺术以巨大的影响。

  (3)龙门石窟:座落在河南省洛阳伊水两岸。自北魏至宋代相继开凿,有二千一百多个窟龛,10万尊造像。龙门石窟以古阳洞和宾阳洞为代表。古阳洞中的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跌坐,面颊丰满,略带微笑,左右胁侍菩萨仪态庄严肃穆。洞内两壁井然有序地排有三列大龛,小龛则数以百计。龛楣、龛额的图饰设计奇制诡异,细致灵巧。宾阳洞中的佛像,西部修长清秀,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种手势意指佛示说法,主尊前有两只姿态雄健的石狮,左右侍立阿难、迦叶二弟子及文殊、普贤二菩萨。窟顶中央雕刻莲花盘,周围有流云,飞天在云中自由翱翔。前壁及南北两侧,有四层精美的浮雕。

  (4)麦积山石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泥塑和石胎泥塑为主要的大型石窟,因其拥有自北朝以来千姿百态并各具特色的大量泥塑而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县东南的麦积山上。因山如农村的麦秸垛,因此得名麦积山。该石窟始凿于十六国后秦,距今1600余年,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的不断完善,形成一座造像与壁画连续不断、不同时期艺术特征明显的艺术宝库。该窟至今保留大小各种艺术造像7000余尊,古代壁画1000余平方米,大小窟龛194个。麦积山的泥塑有圆塑、高浮雕、粘贴塑、壁塑四种,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从属约16米的佛像到10厘米的小塑像,从神圣的佛到天王脚下“金角银蹄”的牛犊,都精巧细腻,栩栩如生。这些塑像把神人格化,生活气息浓厚,令人感到亲切。

  三、课堂小测试: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测试题要贴近《美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指导要求,题量少而精。

  总之,整个课堂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要求学生做练习巩固当堂知识,以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四、课堂小节

  通过本课的鉴赏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相关知识和艺术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全面认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优秀传统。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收复新疆》,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四个方面)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近代史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外国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收复新疆》则是这条主线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课标和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掌握新疆行省的设置。

  ②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海防”“塞防”之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看《收复新疆示意图》,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历史图表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评价左宗棠,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左宗棠“身无半文,心忧

  天下”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因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我国的西北大门,它的得失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主权,更维系着国家的安全,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以左宗棠为首的爱国官兵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4、难点:

  ①“海防”“塞防”之争。因为初中学生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问题。

  ②收复伊犁的重要性和付出代价的必要性。因为中国用一大块土地和大量的赔款去换取一座山城,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

  二、教学方法

  本课面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等特点。我根据对本课的教材分析和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下的问题情境教学法、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和归纳总结法。

  三、教学程序

  (包括创设情境、新知探索、知识提炼、练习巩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让学生伴着熟悉的新疆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那欢快、优美的旋律,欣赏一段表现新疆美丽风光的纪录片;然后让学生介绍新疆的地理位置和风土民情;教师进行简单的总结后,导入本课。

  用歌曲和视频创设情景,直观生动,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间的松散状态直接进入学习状态,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2、新知探索:

  (包括新疆危机、收复新疆和治理新疆三个方面)

  (1)新疆危机:教师引导学生看书阅读课本并归纳: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危机的表现。

  这一目的内容条理、清晰,学生通过阅读及思考,可以独立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2)收复新疆:包括两个问题:海防、塞防之争和收复新疆的过程。这两个问题,前者是本课的难点,后者是本课的重点。我对难点的`处理方式如下:

  第一步:屏幕显示中国地图,闪烁新疆和台湾,教师指出在新疆遭受侵略的同时,我国的台湾也受到美、日的侵略,东南西北都处在多事之秋,哪头为重呢?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第二步:屏幕出示两段史料,分别代表海防论者的观点和塞防论者的观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史料

  的能力。

  “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李鸿章

  “海疆之患不能无因而至,其所视成败以为动静者,则西陲军务也。”——王之韶

  第三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两种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不同的思维火花进行碰撞。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第四步:屏幕出示史料:“海防”与“塞防”并重论者左宗棠的观点。并指导学生阅读,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可以让那些在讨论中走进死胡同的学生,产生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使学生认识左宗棠高瞻远瞩,誓死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观点,才真正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加深学生对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正确性的理解。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左宗棠

  通过让学生阅读史料展开讨论,然后再通过史料让学生深切体会“手心手背都是肉,东南西北都得要”的道理,达成共识。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攻克了难点。

  对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的过程,这是本课的重点,我是这样来解决的:

  第一步:屏幕出示左宗棠的画像及其“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词句。使学生感受左宗棠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并形成感性认识。

  第二步:屏幕上出示五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并依次回答

  其中①左宗棠分几步把新疆收复回来的?②在驱逐阿古柏的过程中,左宗棠采取了怎样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方法?结果如何?和③左宗棠是怎样收复伊犁的?着重考察学生阅读能力、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④在收复伊犁的过程中,左宗棠为什么没有采取军事打击的方式而采取了外交途径?着重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要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

  ⑤通过《改订条约》收复了伊犁,但同时付出了大块土地和900万卢布的赔款,是否值得?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攻克方法:

  屏幕出示《收复新疆示意图》,教师在图上点明伊犁这座山城位置的重要性,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培养学生用全局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的《收复新疆示意图》,复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图表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把重点知识分解,设置为若干个小问题,

  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每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治理新疆:

  由于本目知识简单明了,我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明白两个问题:左宗棠建设新疆和清政府设立行省。使学生认识这些措施为巩固西北边防、防御沙俄侵略起了积极作用。

  然后,教师再适当补充西部大开发策略和新疆的发展,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

  在新知探索之后,引导学生评价左宗棠。同时教师要指出,这节课我们仅仅了解了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还不是完整的左宗棠,在学完第六课《洋务运动》之后,可以结合前后所学,对左宗棠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知识提炼:

  通过板书进行知识提炼。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全面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加深学生的整体印象。

  4、练习巩固: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夯实基础,巩固重难点,拓展思维能力,并检查学生的听课效果。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研,达成共识,体现一种多媒体辅助下的问题情境教学特色。

  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每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治理新疆:

  由于本目知识简单明了,我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明白两个问题:左宗棠建设新疆和清政府设立行省。使学生认识这些措施为巩固西北边防、防御沙俄侵略起了积极作用。

  然后,教师再适当补充西部大开发策略和新疆的发展,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

  在新知探索之后,引导学生评价左宗棠。同时教师要指出,这节课我们仅仅了解了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还不是完整的左宗棠,在学完第六课《洋务运动》之后,可以结合前后所学,对左宗棠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面具》,本课是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根据新课程中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面具了解面具的和发展,通过制作面具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制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

  其次,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这一阶段的学生善于发现,充满了探索性、有创新意识;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异较大、自律能力表现的较弱。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重视。

  所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各式各样的面具,学生了解面具的与文化。

  2、制作独特的面具作品,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和制作独特的面具作品;难点是:通过面具的设计和制作,学生了解面具艺术,发展想象和创造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将采用欣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并以情境教学法作为辅助教法,通过欣赏中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面具的美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基于此,我将通过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学法展开,真正使劳技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本节课我所准备的教学用具是幻灯片,学生将准备剪刀、卡纸等一系列工具。

  下面主要谈谈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我会从激趣导入、交流赏析、现场制作、作品展示这四个环节加以说明。

  环节一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会告诉同学们面具王国给大家发了一封邀请函,邀请函内容: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面具王国的狂欢节马上就要开始了,听说咱班的同学个个心灵手巧,于是我,国王,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我们的狂欢,你们愿意吗?不过你们要通过重重考验,获得通行证:四朵小红花,才能到达我们面具王国。我会热烈欢迎你们的!由此引出课题《面具》,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气氛,使他们更快的融入课堂。

  环节二交流赏析:

  在这一环节我会利用多媒体带领同学们欣赏各种面具的图片,并交流课前研究问题:“什么是面具?它的和发展是什么?”让同学们在交流和碰撞中掌握知识。之后我会让同学们观察:“这些面具在造型与色彩上面具有怎样的特点?”并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然后交流汇报,(小组讨论得出:造型:奇特多彩;色彩:鲜艳明快;材料:丰富多样。)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与强调。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在欣赏中走近面具艺术,了解面具的特点,为接下来的面具制作打基础。

  环节三现场制作:

  在本环节开始我首先激励同学们:“国王对同学们刚才的表现表示非常满意,他决定每位同学都给三朵小红花。但是我们只有获得四朵小红花才能参加狂欢节,所以接下来需要大家开动脑筋制作出一个有特色的面具以获得小红花。那么你想制作一个怎样神奇的面具呢?在色彩和材料上如何搭配和选择呢?先和组里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准备一会儿在班里进行汇报。”之后让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在班里进行交流。

  交流完毕后我会适时的说:大家的创意真是太棒了,那么我们就赶快行动起来,老师相信大家都能创作一件令自己满意的面具!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能够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了解面具的制作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此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创作激情也达到了高潮,从而本课的重难点得以解决。

  环节四作品展示:

  制作结束后,我会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一名学生上前戴上面具,展示各组面具的独特风格。并告诉同学们:恭喜大家,都获取了前往面具王国的通行证,下节课我们带上这些面具,一起去参加面具王国的狂欢节,好吗?最后让同学们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时地进行总结,组织学生下课。

  至此我的课堂到此结束。

  最后谈谈我对板书的设计:

  为了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掌握理解,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徐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战胜挫折》,我将从以下九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学设计理念: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战胜挫折的方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和解决挫折必不可少的知识。因此本节课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知识,有意识的运用知识。

  二、说教材:

  1、《战胜挫折》是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一课《与挫折同行》中第二框的内容。通过第一框题《感受挫折》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本节课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挫折,找到战胜挫折的方法是对第一框的延伸和深化。

  2、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从依赖走向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弱,许多中学生出现了畏难情绪,面对成长的挫折与困难,感到难以应对,不知所措。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利用顺境走出逆境,迎接挑战,战胜挫折这一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第7页 内容标准(一)认识自我 1.5:“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 通过教学,让学生正确的看待挫折,积极应对,战胜挫折,

  ⑵、 在挫折中磨练坚强的意志,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

  品质,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价观。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辩证的看待挫折,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战胜挫折的方法。

  理由:根据考试大纲以及教材内容,战胜挫折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学会勇敢地战胜困难,做一个生活的强者,促使自己健康成长。

  教学难点:体会坚强的意志在战胜挫折中时的作用。

  理由: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知识和阅历还比较少,很多中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很容易退缩和恐惧,很难体会坚强意志的作用。

  五、说学情分析: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都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较少的经历逆境,缺乏“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切身体会,因此他们不懂得珍惜并利用自己所有的有利条件,有的青少年沉溺于顺境而不思进取,缺乏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六、说教法:

  1、故事导入法(环节一)

  理由:通过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2、典型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突出教学重点,环节三)

  理由:列举学生身边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有利于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景感悟和活动实践法(突破难点,环节四)

  理由:通过让学生分组制表活动和分享课前搜集的名人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他人的精神。

  4、课堂练习法

  七、说学法:

  1、小组讨论法(突出重点,环节三)

  理由:学生讨论战胜挫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2、自主学习

  3、探究性学习(突破难点,环节四)

  理由:通过学生自己课前搜集名人故事,课中分组探究制表,避免了单纯的、直露的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把它有机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八、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我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教材,收集古今中外成功者承受挫折走向成功的范例,了解自己的偶像是怎样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初步感知教材,为上课作好心理准备。

  我将本节课分为六个教学环节:

  故事导入、辩论见真知、心理门诊、、我知故事多、心路历程、知识巩固。

  这节课的重点是第三个环节:心理门诊。

  难点是第四个环节:我知故事多

  下面我就每一个教学环节作简单介绍。如下:

  授课环节1 故事导入(3分钟)

  幻灯片展示: 某同学平时喜爱唱歌,本期我校艺术节举办卡拉OK大赛,她积极报名,由于名额有限,班级开展了选拔赛,结果她落选了。为此她------

  1、请你续写故事,她会有怎样的表现?

  我要求学生思考1分钟,根据学生回答可能出现的不同表现,提出第二个问题:

  2、如果是你,你应该作出怎样的正确选择?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续写故事的形式,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为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且这一故事贴近学生的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授课环节2 辩论见真知

  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辩论赛 (活动要求是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一组为正方,一组为反方)。

  幻灯片展示:正方:挫折是好事 反方:挫折是坏事

  (给学生2分钟准备时间,然后两个小组开始辩论)

  我要根据学生的发言,作简短的总结: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关键是看我们树立战胜的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即战胜挫折,首先要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态度。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辩论可以让学生明白生活哲理,能够积极地面对挫折。通过辩论这一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增长知识,开发智力。

  授课环节3 心理门诊(重点)

  幻灯片展示:

  1、 小明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最近刚刚考完一模考试,成绩非常不理想,与自己想象差了很大的距离,距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天天晚上难以入睡……

  2、 高考成绩公布下来了,小强的成绩距离重点线只差一分。他痛不欲生,还想自杀,因为他蛮有把握上重点的,可现在……想一想,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如果上不了重点,有可能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他感到非常的沮丧。

  3、 小林的爸爸妈妈又吵架了,他们还喊着要离婚,小林的心情坏透了,小林该怎么办呢?

  问:你有哪些方法帮助他们战胜挫折?(分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板书:战胜挫折的5种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列举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再通过讨论法,既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又培养创新能力,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尤其是帮助学生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学会自己缓解挫折的方法,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能够帮助别人。

  授课环节4 我知故事多 (难点)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115页资料,并提出问题:

  读了上面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何启发?

  2、(1)组织学生开展对抗赛,看谁知道的故事多,根据课前搜集的名人故事,分小组按照下表开展活动:(前后左右4个同学为一组,用3分钟时间共同完成表格。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简短发言,分享故事最多的小组,每人得一支中性笔。)

  伟人或名人的姓名 经历的.挫折 主要的成就和成绩

  (2)然后思考,在这些伟人或名人的身上有什么共同点?

  我适时指导并作简短的总结:古今中外凡有大成就的人,他们都能够战胜挫折,一般说他们都有着良好的人格品质,努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如他们自信、乐观、自强不息、宽容。我们也要向他们一样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去战胜挫折。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感悟和活动实践法、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从名人的成功道路中感悟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最可靠的保证,发挥感人故事的激励作用,使学生能够从挫折中奋起,并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去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授课环节5 心路历程:

  幻灯片展示:请你说出来,你遇到过怎样的挫折?当时心中的感受是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应对挫折的方法,努力战胜挫折,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学会解决具体的问题,勇敢地去战胜困难,做一个生活的强者,促使自己健康地成长。

  授课环节6 知识巩固

  1、课堂小结:(战胜挫折的5个方法)

  2、课堂练习

  1、张海迪“即使跌倒一百次,我也要一百零一次站起来”的精神,表现了她( B )

  A、有正确的人生理想 B、正视挫折,勇敢面对.

  C、善于“吃一堑,长一智” D、会自我调节和寻求帮助

  2、我国古代有“愚公移山”和“铁杵成针”的故事,表明了不折不挠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努力,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B )

  A、遇到挫折应请求帮助

  B、遇到挫折要有不畏挫折的气概

  C、遇到挫折要千方百计的解决它

  D、遇到挫折要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

  3、齐唱:《真心英雄》(在歌声中结束本堂课的学习)

  九 、说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第二框:战胜挫折

  (一)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态度

  (二)学会一些排解挫折感的方法,进行自我疏导

  (三)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五)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努力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充气雨衣》位于本册教材的第四组,专题是培养学生的用心思考、勇于创造。《充气雨衣>是一篇科普文,同时又是本单元中的略读课文。这类课文相对童话故事,情感性的文章,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弱,如果课堂上科学知识讲得多,就走进了常识课的误区。如何让学生在感受小林发明充气雨衣的过程的同时抓住课文中的语言训练点,突显语文味,是我不断思考的。

  略读课文该怎么把握教学目标?一特级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略读课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学,自悟自得,按照讲读课文来组织教学。关键是要能联系整单元内容,学法在这节课上有所体现。那我想<充气雨衣>放在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作为略读课,把握整单元观察生活,勤于动脑动手的主旨,把前面几课的学法上在这课上得到体现并延伸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我以小林看、想、做,为学习课文的主线,感受小林爱思考、勤动脑来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会认11个生字。

  2.通过读文,学习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3.提高学生基本语文素养,培养合作能力与交流的意识。

  【教法学法】

  1、朗读训练法 :以“看”“读”“思”“说”“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2、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说教学过程】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因此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本课时共分5个板块: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创设情景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下雨时,你们需要带什么雨具?你穿过雨衣吗?穿着雨衣在雨中走有什么感受?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个性回答。容易激发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并设立悬念,引起学生读书的欲望,一读为快。

  接着图片导入课题:你们想过这样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充气雨衣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课题,这种雨衣遇到雨天再也不会淋湿裤腿了,你知道他是怎样发明的吗?这样从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切入,创设了情境,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顺利地带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中。

  (二)探究方法、自主识字。

  《课标》指出“要让儿童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就必须先帮助学生扫除文字的障碍,这样,他们的情感才能融入到语文学习之中,才能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而且识字是第一学段的重点。所以,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通过课件出示生字,把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的字隐去,再把剩下的较为难记的字交给学生识记,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互教互评,教师点拨等方式,鼓励学生采用多样方法来识记生字,如:区别比较法、部件分析法,动作演示法、自编儿歌法等。最后针对本课生字字形复杂、音难记的特点,通过用趣味游戏或开火车游戏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所有生字的识记情况。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竞赛争胜中识字,提高自主识字的质量。

  (三)抓住重点,读懂课文。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林遇到了几次难题?是怎样解决的?”然后小组交流充气雨衣发明

  过程中的难题及如何解决。最后交流汇报。

  在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品读下面几方面:

  1、读好小林发明充气雨衣原因的句子。

  2、读好小林想解决难题的句子。

  A、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得把雨衣改一改,不能再让雨水流到裤腿上了。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小林一直在想啊想……

  引导学生这个难题指什么?把它代进去读一读。一直说明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解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学生的朗读感悟必定是水到渠成。

  B这样的雨衣怎么叠起来?

  C、小林眼睛一亮,心想:用能够充气的塑料环代替铁丝圈,不就能叠起来了吗?

  3、读好小林做充气雨衣的句子,体验发明过程的感悟和快乐。

  A、回到家里,小林剪……,买了……,又请……

  B、充气雨衣做好了。充起气来往身上一穿,嘿!别提多棒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以默读解决课文重点问题,以品味朗读强化了发明过程中看、想、做的.内容,从中通过文本语言让学生感悟到小林爱思考、勤实践的好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复述课文,转换语言。

  1、话:学生按照“看、想、做”的发明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发明的过程。

  2、复述:采取多种形式复述:自主联系指名复述分组竞赛。

  3、想像:读课文最后一段:“在儿童用品展览会上,小林发明的充气雨衣受到大家的称赞。”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你是学生,会怎样称赞小林?

  4、转换:做一次小小介绍一下小林发明充气雨衣的过程及充气雨衣的好处。

  在默读基础是,让学生尽享多[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 ]种动态语言实践,说话、复述、想像、转换等,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语感。

  (五)联系生活,拓展实践。

  1、启示:你从:充气雨衣”的发明得到了什么启发?

  2、联系: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那些不便之处,动手改进一下。

  3、实践:响应课后学习伙伴的倡议,课外做个小制作。

  4、激励:同学们,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实践,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老是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此环节进一步开发文本资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16充气雨衣

  想拖起来的裙子想塑料救生圈

  称赞

  做雨衣做充气雨衣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文本多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是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生成,使整个教学重点清楚地呈现出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反馈课文。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运动与力》单元中承上启下的一课。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学习内容:1、感知摩擦力。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求学后明确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它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总重量等因素有关。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在探索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问题,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运用,同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培养科学的探究态度:敢于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并积极用实验去验证猜想的科学行为习惯。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和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认知摩擦

  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习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感知摩擦力

  认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两物体摩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摩擦力”这个概念虽有“摩擦”现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强,学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去思考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找“摩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动中,我就及时给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摩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从而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接触面关系)。然后老师提出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

  3、推测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讲述: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现象,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样,我们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当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②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

  4、设计实验

  ①实验探究“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哪个摩擦力大”

  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计划。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结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结论后。

  ②再让学生思考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对比实验,因为有了第一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对这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后让学生比较物体间接触面一样但轻重不同时的运动摩擦力,最后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知识

  2、师: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说课稿 篇8

  一、设计意图

  《春天的电话》是一则童话故事,用小动物打电话的形式向幼儿报告了春天来临的信息和春天万物的美好景象。选取《春天的.电话》这一教材是因为:1、故事结构简单,语句重复,符合中班幼儿的认识特点。动物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2、通过游戏,既能激发幼儿观察春天变化的兴趣,又能通过学习掌握电话内容达到练习说话的目的。

  二、说目标

  《纲要》指出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动物实际生活与电话内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感知春天的季节特征。

  2.借助图谱学说故事中的对话,体验小动物们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分享的快乐。(重点、难点)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孩子们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 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小熊、松鼠、小兔、青蛙、和小公鸡的头饰。

  3. 1——5数字卡片5套,道具电话。

  四、活动流程

  谈话导入——分段讲述——学说句子——情景游戏——延伸点题

  (一)组织幼儿进活动室,开着火车带幼儿去玩,引出故事内容,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二)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中的内容。

  (三)学说故事对话。

  (四)出示课件,完整欣赏故事,体验角色。

  (五)戴上动物头饰,表演故事。

  活动延伸,教育幼儿懂得与同伴之间要相互友爱、关心。

说课稿 篇9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希望各位同仁能与我交流,提出宝贵建议,谢谢!

  今天的说课我将打破常规,仅就本节课的教学谈一下如何上好技能课,如何体现小学科学的模块教学思想。

  刚才为大家呈现的《测量力的大小》属于小学科学教学多种课型中的“技能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以形成技能为目标,即弹簧测力计如何使用的问题。像这样的技能课,在3—6年级小学科学教学中还有很多,比如: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中放大镜的使用;三年级下册《测量水的温度》一课中温度计的使用;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中酒精灯的使用;《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中天平的使用;六年级下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中显微镜的使用等等,几乎涵盖每册科学教材。

  那么,什么是科学技能课: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技能的核心是形成技能并学会应用。小学科学技能课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学生在观察、认识某类工具或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规范性的再认识或指导最终形成使用技能和操作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纵观科学技能课这一课型,总的来讲它的结构可以概括为:观察结构、了解特点——规范使用、避免出错——反复操作、形成技能。本课教学就是在学生认识、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其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再引领规范其使用中注意的事项,经过反复操作、反复强化最终达到熟练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一节技能课。

  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又遵循了模块教学的思想,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都着力突出了模块教学的思想。

  李主任在《三谈模块教学思想》中再次提出模块教学的五个具体模块。根据小学科学学科特点,我将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确定为四个模块:

  提出问题,聚焦问题;

  问题引领,分布落实;

  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其中,“问题引领,分布落实”模块中可穿插“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交流表达、汇报收获”的过程。“整体收获,收获整体”模块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拓展链接,迁移应用”模块调换位置。

  总的来讲,小学科学的四大模块教学是在李主任提出的模块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的灵活应用,其思想与模块教学所倡导的思想完全一致,属于我区大力倡导的模块教学的一部分。

  下面我仅就今天我教学的《测量力的大小》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是如何用模块教学思想体现技能课的教学特点的。

  一、提出问题,聚焦问题。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问题的提出与聚焦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通过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就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除此之外,关于运动和力你还有哪些问题想要进一步探究和了解?”在回顾旧知的同时引出要探究和聚焦的问题:“能让物体运动的力有多大?如何(知道)测量力的大小?”从而实现问题的聚焦,也引出了课题——《测量力的大小》。问题来源于学生,探究才有动力。

  二、问题引领,分步落实。

  (一)、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学生经历了自主观察弹簧秤、在认识弹簧的过程中感知其工作原理的这样一个过程。这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第一步,也是形成技能的基础。

  (二)、规范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注意事项。

  1、教师演示如何正确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提示如何提拉提环,如何读出数据。

  2、以小组为单位测一个钩码的重力是多少。

  在测量这一块,我事先准备好两组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0的位置。这样让学生去测量,最后得出测量同一物体数值不一样的结果,出现疑问,并让学生带着疑问观察,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并能说出使用弹簧测力计应该注意的事项。而对于学生自己得出来的结论总比老师直接灌输给他们效果会来得好。这也是一个小的“交流表达、汇报收获”的过程。

  (三)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并汇报测量数据。此部分是最终的“交流表达、汇报收获”的过程。

  三、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既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方面的,还可以是情感态度方面的。

  四、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亲手制作简易的橡皮筋弹簧测力计,学生对此充满了兴趣。

  用此部分作为本节课的拓展,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拓展,起到了迁移应用的良好效果。

【说课稿】相关文章:

投掷说课稿07-05

分式说课稿07-06

白鹭说课稿07-04

《氨》说课稿08-05

《麻雀》说课稿08-05

《燕子》的说课稿08-05

《对称》说课稿08-05

比的应用说课稿07-03

咏柳说课稿07-04

《争吵》说课稿07-0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