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作文> 作文的教学反思

作文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1 18:54:26 作文 我要投稿

作文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作文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文的教学反思

作文的教学反思1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玩是儿童的特权,是儿童健康发展自己身心的主要方式。玩不仅是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的形式,还是他们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伙伴的场所,发挥自己的潜能,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发挥创造的学校。只有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兴趣,在他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游戏中,经常有新奇感、有兴趣、有激情,他们在写作的时候才不会害怕和恐惧,才会有倾吐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愿望和内容。科学实验式作文与其他作文课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让学生动起来,玩起来。

  今天,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当我说出要求后,每位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实验中。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积极性?一个字,那就是"玩"。实验开始了,放盐的学生小心翼翼,非常认真;搅拌的同学满怀希望,观看的同学瞪大了眼睛,充满了好奇。由此可见,实验式作文课对于提高学比的写作兴趣是十分有效的。正如他们在习作中所说:我真希望下次继续上这样的实验式作文课。

  “哎,又要写作文了!”“我不知道写什么。”“要是语文学习不要写作文,那该有多好啊!” 中年级孩子写作文时,总是不知该如何下笔,更不懂如何谋篇布局。在接受写作文的任务时,免不了怨声载道。有的孩子甚至对父母说:“我最怕写作文了。”怎么把孩子们这种畏惧作文的情绪排除掉,让孩子们充满激情地写出富有童趣的文章来。这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困惑的问题,更是我们三年级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喜欢做实验、做游戏。我想如果把实验引进我们的作文课堂,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借此题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是否能收到好的效果呢?于是,我进行了“实验作文—鸡蛋浮起来了”的作文研究课,从学生的反应和交上来的习作效果分析,这样的作文形式确实能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表达能力。

  现在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这节作文课进行一次反思。

  一、成功之处。

  在这节课中,我在下面的地方做得比较好:

  1、课堂的流程比较顺畅。

  在这节课中,我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评一评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经常在习作中会胡子眉毛一把抓,抓不住重点,也不会具体写。在这节课中,我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实验的过程和同学的反应,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结合学生的说话内容进行指导,如可以用上哪些好词好句等,从中让学生知道如何具体地写出实验的过程。

  3、片段练习,落实写作。

  在习作指导课上教师往往会说上一大篇,结果习作的时间就没有了落实。以往我都是一节课指导,一节课写作。在这次作文课上,我在课堂上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出重点片段,扎扎实实地进行习作训练。

  4、自评、他评结合,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结合实际,设计好评价要求,让学生对照着里面的要求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课堂上教师示范指导,课后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二、不足之处。

  1、个人素质方面。 在《鸡蛋浮起来了》这节课中,我能明显地感到自己在作文指导方面还需要加强,由于平常都习惯于两节课进行作文指导课,(一节指导说话、一节习作)而现在一节课里面包含了说、写、评,结果发现自己在教学中显得很拘谨,不够灵活,简单说就是课堂调控能力、个人综合素质还要加强,在以后的作文教学效率提高方面还要加强和研究。

  2、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在这节课中,由于我之前的准备还是不够充分,结果在课堂上,我顾着自己的教学流程,而忽视了对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要求和训练。从录像上,我看到很多的学生都没有集中精神参与,特别是在评讲这个环节。甚至还有一个学生还在自顾自地搅拌鸡蛋,而没有参与到课堂上。

  三、感悟之处。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开展实验作文的效果是不错的,它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1、实验作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玩是儿童的特权,是儿童健康发展自己身心的主要方式。玩不仅是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的形式,还是他们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伙伴的场所,发挥自己的潜能,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发挥创造的学校。只有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兴趣,在他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游戏中,经常有新奇感、有兴趣、有激情,他们在写作的时候才不会害怕和恐惧,才会有倾吐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愿望和内容。科学实验式作文与其他作文课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让学生动起来,玩起来。

  今天,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当我说出要求后,每位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实验中。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积极性?一个字,那就是"玩"。实验开始了,放盐的学生小心翼翼,非常认真;搅拌的同学满怀希望,观看的同学瞪大了眼睛,充满了好奇。由此可见,实验式作文课对于提高学比的写作兴趣是十分有效的。正如他们在习作中所说:我真希望下次继续上这样的实验式作文课。

  2、实验式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科学实验式作文所选的实验往往与儿童已知的知识反差强烈,在做“鸡蛋浮起来了”这个实验前,让学生猜测:鸡蛋放到水中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呢?根据经验学生不经思索的回答:“沉下去。”当看到鸡蛋浮起来的时候,大家不禁感到了疑惑:为什么呢?于是我顺势问学生:“你有什么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呢?做一做吧。”我就给他们分好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试试自己的办法,小组合作就这样自然产生了。在做的过程中,一开始学生放下了盐,鸡蛋还是没有浮起来,但他们不气馁,一人倒盐,一人搅拌。就这样,学生一步步探究,最后果然成功了。我想,实验成功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间合作交流增加了,使他们明白了遇到难题要共同协商,积极探究。学生在这样的亲身经历中,不仅进一步体会到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含义,而且也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将继续研究,让我们的作文课堂更美丽、精彩。

作文的教学反思2

  与孩子们一同成长,亦或聆听专家新理念,还是观摩名师授课,都让我们享受到教育的喜悦,体会到教育的温馨,我们的心灵在三尺讲台上得到净化。在聆听、交流、探索中我反思自已的教学实践,深深感悟到: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让经验成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三年级的学生作文才由段到篇,怎样让学生将文章内容写具体,不让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畏惧情绪?我认为习作教学应走向生活。

  一、生活中积累——观察。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说明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我们只有从观察生活入手,只有积累好写作素材,学生才会有内容可写。

  如:第一单元习作“介绍家乡的景物”,我带学生走出校园,观察了家乡的桃园、梨园、田野。。。。。。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家乡的美。观察后,马上让学生将看到的美说一说,在学生口述过程中,我再指导学生先整体(远)再部分(近)的顺序有条理地描绘,于是我又引导孩子们看成看春天想其它季节中给自己留下和深刻印象。如:果园中果实成熟后的景象,田野里的秋收,夏日里农村孩子们的嬉戏。。。。。。不同的孩子生活片断各不相同,家乡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学生们能不爱自己的家乡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大多同学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按一定顺序介绍自己的家乡。

  又如:第二单元和习作。我首先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对周围的环境展开调查。学生从多渠道了解到自己身边的环境情况,让学生说自己看到的现象,也可说清楚你是怎样获得这些资料的:有听到的,有看到的。。。。。。生活素材积累好了,我们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针对身边环境污染,我们该怎么办?任期发展下去,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学生因材料齐全,感受到环境被污染的害处,都想为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出一点力。我见时机成熟,就鼓励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写出自己在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或将自己调查过程写出来,学生能将自己和真实感受和想法写出来,写完后同桌交流,这样不仅让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还提升了习作的趣味性,让学生增加倾吐的欲望。

  只有在活动中积累了素材,孩子们才能在习作中充满热情,写出自已的新发现,新感受。

  二、提炼生活------积累

  “在工作中起作用的常常不是材料,而常常是技巧”。在习作教学中,我领悟到高乐基这名言的内涵:当学生在生活中收集了一定材料后,仅仅只与教师交流是不全面的,怎样让学生获得一些技能使自已的文章更深动有趣呢?我们教学中应学会开放评价空间,突现活动的过程性,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相结合,在阅读中积累写作技能。

  教材第三次习作“向别人介绍自已”,第四次习作写一写自已的本领,第五次习作写一写父母对自已的爱。这三次习作都与“我”有密切关系。在习作前,我引导学生观察,抓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典型事例,以便积累写作的材料。为了使学生的作文生动有趣,不趋于流水帐,我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想一想,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积累的哪些好词佳句能更准确地反映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在文本中体会积累,在体会积累中习文。

  如在教习作之前,学习《画杨桃》一文时,我有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老师”及其它同学的动作神态描写。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学生在评价交流中能感悟到怎样将句子意思写得深刻,怎样使句子更深动。上完文章后,我设计了一次活动——老鹰抓小鸡,指导学生观察整体活动的气氛,再抓住一个人的动作,神态进行观察,最后说一说人群中自己的内心想法。这样的场面描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似乎难了一些,但孩子们写的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别有韵味。获得了一些基本技能,在后面的单元训练中,要求学生在介绍自己时,学生都能很好地用一两件事来反映自己的特点,这样才能反映出童真与童趣。

  这样将阅读教学有效地参与到学生的习作活动中来,从而转变以往的教授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合作与探究学习中,让学生在文本中吸取长处,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提高他们写作质量。

  三、梦幻生活——想象。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我们老师就是要做点燃火把的火种,才能更好地张扬学生的个性。

  第六次习作是写“未来的。。。。。。”,第七次习作写自己的特长,第八习作写清楚假如我会变,你想变什么?由此可看出编辑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孩子们的世界更神奇,让孩子们的梦想更炫烂。在指导写此类习作时,我先让学生展开想象,再将自己和想法在全班交流,最后鼓励大家大胆想象,以不同方面写一写自己的梦想,不要让别人帮自己想。不想别人所,而是要自信地说:“我的想法更神奇!”最后,学生对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及玩具、兵器等都展开想象,想象各异,课后我们又在全班汇编,给大家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学生有兴趣,有自己的想法,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这不正是成功的完成了我们的习作教学目的么?

  四、美化生活——修改。

  在习作教学中,我始终教育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次习作后,我都坚持给时间让学生三改:

  (一)自主修改,此环节分两步,第一步是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指在将自己的意图梳理清楚;第二步再让同桌共同修改,在这一步生生互动,能很有效地减少三年级学生的错别字,理清文章的条理。这样修改后的习作,语句是基本通顺的,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修改的重要性。

  (二)评点后修改。教师评改学生的习作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实情,肯定文中的'亮点,并坚特在每一篇习作中只提一、二点有针性的修改建议,这样中年级的孩子乐于修改,并且修改的目的更明确一些。在肯定中孩子的习作兴趣得以膨胀,修改的兴趣也强烈了,学生可结合教师的评语自主修改了。然后我们集中点评全班中有代表性的习作,教师可直接给评讲文润色,告诉学生修改的方法,用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结合点评体会,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也结文章润润色。

  (三)欣赏中提高。学生的作文一步步在修改中完善,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我们还需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将自己本次习作中最满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一听,大家评一评。在欣赏展示中取长补短,在修改中提高写作质量。

  这样,让学生在回顾中收获,体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习作中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与自强心,能很好地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让他们乐于和别人分享快乐,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美好!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发现素材,获得写作技能,展开多姿的想象,激起他们倾吐的欲望,让学生的习作来源于生活,口述心声,就不会害怕写作了。

作文的教学反思3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对高中生进行思辨能力训练的极好途径。议论文写作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学生在高考中得分的高低,还关系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的现状是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甚至是不知什么是议论文。一提到写议论文,学生就手足无措、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即便 逼 他们动笔,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十分乏味。个别学生甚至连议论文的 格式 都不懂,或论点不明,或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力,或结构混乱。写不好加上不想写,使得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步履维艰。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主要从学生写作和教师教学两方面总结如下:

  一、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偏低的原因:

  1、不知如何论述。好多学生碰到一个论题后,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展开。用俗话说,这是没有找到论述的'窍门'。实际上,对某一问题进行论述,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即分别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和'如何'的问题。如写《诚信》,就可以写什么是诚信,如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诚信,如何做到诚信。

  2、不会论证分析。论证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但具体到'如何摆'和'怎样讲'时,却不甚得法。简单点说就是不知道如何把论点和论据连接起来。往往是论点一摆,再紧接着就是 例如 ,或者写上几段名人名言,文章就结束了。中间没有阐释句,对论据也缺乏概括性的分析。总之一句话,有论点,也有论据,但水油分离,毫无论味。无非就是观点加材料的叠加。这包括:a.不善于从现实生活中, 特别是从亲身经历中提炼论据;b.有了充分的论据,但在论证过程中,不能做到正反对举,点面结合,详细映衬,古今中外并存,事实事理俱在。于是,形成材料堆砌,使人莫衷一是.不会揭示材料的内涵。

  3、材料积累不够。举例不过那么几个:中国的屈原、项羽、司马迁、张海迪,外国的爱迪生、牛顿、居里夫人。即便列举出来也不会多角度寻找与论点的关系,只是老一套。以致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说不出道理,为了凑足篇幅,只好写些不着边际的话。

  知识面狭窄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不关心时事、不关注社会。许多学生仍然是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因此他们写议论文仅仅是说说大话空话,引几句名人名言,或用几个陈旧得发 馊 的前人的故事。二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但应试教育仍暗潮涌动,学生忙于应付堆积如山的数理化作业,很少有时间看课外书,更不用说去读读政论文了 。

  二、教师的议论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作文教学存在重记叙文轻议论文的舆论导向。一些专家认为高考作文应写富于生活气息的活生生的记叙文,大力提倡写记叙文。它可以让学生关注自身生活,有话可说。而认为议论文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过高,学生不会写就不要写。因此,这导致一线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忽视议论文。久而久之,学生也认为议论文不会写无关紧要。

  2、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不重视议论文教学。许多教师迫于应付种种考试而疲于奔命,却忽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如速读习惯、作读书札记习惯、使用工具书解疑的习惯等等。有时为了赶进度,随意压缩课时,把教材内容挤成 压缩饼干 硬喂给学生,结果食而不化,严重影响了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3、议论文教学只把传授议论文的基础布局和写法方法当作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法宝,只讲解与论点、论据、论证有关的写作知识,或单一的指导学生议论文的结构,却没有或很少针对论证分析进行教学,以致于学生似乎听懂了该怎么写的道理,掌握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但仍然不会论证分析,学生议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丝毫没有解决。

  针对议论文写作存在的双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怎么 办?我想只有遵循八字原则:对症下药、事半功倍。才是改变现状的解决之道。

  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议论文教学。

  不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文体,而且从某一程度上看,议论文比记叙文更加重要。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缺一不可。议论文的这一特征要求学生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良好的材料驾驭能力。可以说议论文写作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写作,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心智快速成长起来。同时议论文写作的高要求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阅读面和视野的扩大都有重要意义。

  分析江苏省20xx年至20xx年的高考题目,有一大半题目也比较适合写议论文。如06年的《人与路》,09年的《绿色生活》,10年的《品味时尚》,11年的《拒绝平庸》,12年的《忧与爱》。这些题目相对而言,记叙文写作难度要大。而写议论文思想更深刻,立意更高远,更具备现实意义,文章更容易出彩。

  所以,教师应该把议论文教学提升到与记叙文教学相同的地位,重视议论文教学,同时也要对学生强调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改变观念。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并学会挖掘、运用素材。 用事实证明道理,这是议论文最常见的说理技法,也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广泛运用的手法之一,其关键在于事例的选择。优秀的学生往往能够从熟知的事例中出新、出巧,转换思维,给读者以多方面的思想震撼,从而更好地论证话题。一篇好的议论文,必然有好的素材对其进行支撑。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积累、挖掘和运用。

  首先,指导学生建立 论据收集本 , 丰富自己的素材储备库。同时,教师在每天的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平时积累的素材在课堂上分享。也可以让同学们把素材本互相传阅、交流,这样一个同学所积累的素材变为全班同学的素材。例如:'著名主持人杨澜当年放弃央视主持工作,毅然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新闻传播学,而今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这一素材通过大家讨论,发现这个素材可以用于:学会放弃、坚持等话题之中。学生通过这样的机会,素材积累增加了,素材运用方向也增多了。

作文的教学反思4

  本学期,我们橡树组将对“初中教材中的现代诗”进行研讨,同时围绕工作室的课题“作文教学”展开研究,我们组主要负责“七年级的作文教学”的探讨。鉴于此,我对本学期自己的学习做了如下一些思考和计划:

  一.关于学习的总体思考:

  我将和我们组的其他老师一起,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记得师傅常常告诫我们,一个语文老师的床头应该摆放一套大学的专业教科书,应该仔细的、认真地阅读,专业知识不可丢。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更是要凸显出自己的专业素质。因而,本学期我将增加阅读一些专业知识的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以此同时,我还会积极参加工作室的每一次学习,我会认真对待每一次学习,做好笔记,认真写学习心得体会,活动前做好准备,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联系实际,把学习到的知识服务语文教学实际,并向其他老师学习,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二.关于七年级作文教学的思考: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于中学的学习生活有一个过渡,就他们的写作情况来看,写作的整体水平不高,除个别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力、想象力,作文词句优美,有内容,有新意外,大部分学生选材不新颖,内容老套,空洞无物,文章不充实,缺乏丰富性。认识事情较为肤浅,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挖掘内在的本质,抒发自己的见解与感悟。部分学生对于写作有畏难情绪,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还有一部分学生词不达意,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不能准确、连贯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文章语言粗糙、不生动。

  鉴于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这一学期,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在充分调动学生动笔的积极性上来,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平时对学生多鼓励,让学生树立信心,对于那些遣词造句有困难的学生多关心,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乐于动笔。另外还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鼓励学生平时多读书,鼓励多写日记,定时评选。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就加以鼓励表扬,让他们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能或多或少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从表面现象逐渐接触事物本质。

  (二) 教学措施

  1.树立信心,培养兴趣。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以写作的素材,为习作提供实践经验和经历感受。鼓励学生创新,不拘一格,放开胆子写。对于优秀的习作,

  要及时在班上讲评、表扬,给以充分肯定,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来。多创造一些学生作品交流的机会,可以通过周记交流、学习园地展示、黑板报刊登、班级小报发表、向各级刊物推荐等,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2.培养观察能力,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特性、变化,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最有意思的事物和感受。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有意识地组织各类活动,使他们经历多方面的切身体验,积累较为典型的写作材料。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籍,让他们有意识地通过大量阅读,丰富词汇,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还可以指导有条件的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超文本材料的阅读。

  3.活跃学生思维,培养生活感悟力

  教师引导学生多用眼观察生活,多用心体验生活,增强人生感悟,丰富语言表达,能有感而发,写自己生活中真实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

  4.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随笔的好习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必须坚持每天写些文字。日记、随笔往往以生活感悟为基础,有助于聚集题材,激发思维,扩展视界,对于提高作文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5. 加强学生的作文辅导,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能。如,选材、立意、构思、语言表达等。

  (三)本学期训练重点如下:

  1.训练体裁------记叙文

  2.训练内容:

  (1) 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表情描写

  (2) 环境描写,注重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和主旨间的关系

  (3)如何处理多个事件间的详略关系使中心更加突出。

  (4) 写作顺序训练:顺叙、倒叙、插叙的运用,熟练掌握前二者,认识后一种。

  3.基本思路。 每两周一次大作文,每周三次练笔,每次练笔都有侧重点,都有详细的要求和范例分析。练笔可以是片段训练,也可以是全文训练。练笔都要为两周一次的大作文服务。从立意、结构、语句锤炼三方面给学生以具体指导,以写促积累,以批促提高。

  (四)练笔计划:

  第一次(初写):首先想好从哪方面进行立意(即获得的人生感悟),围绕立意选择相应事件,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想清楚,列出写作提纲。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能够突出主题的多件事。然后进行初步写作,本次写作的要求:语句通顺,结构清楚,六要素完整,文末提示主题。

  第二次(丰富细化):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改,侧重于人物的外貌、动作、表情,配以景物描写。

  第三次(丰富细化):在第二次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侧重于人物的心理、对话描写,要求心理描写符合规律,对话描写符合年龄特点和人物的性格,心理描写不少于三次,并体现出变化,对话描写不少于五处,要使人物性格鲜明。

  第四次(丰富细化):环境描写,事件要有时间和地点上的变化,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会有变化,写出这种变化,要对事件和人物内心有烘托作用,符合事实,至少有一二句细腻生动的描写。

  第五次(全局增删):在全局的立场上,进行改动。使语句通顺,叙事条理,结构井然,主旨鲜明,人物形象生动,环境真实可感。结尾画龙点晴。

  第六次:形成大作文。

  当然,以上的思考,还有许多欠缺的地方,在今后的学习中和教学实践中,还会不断的进行修改调整,也希望得到师傅和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作文的教学反思5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往往视作文为畏途,怕作文、恨作文、不爱写、不会写。提到作文,许多学生唉声叹气。作文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是每一个中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写作现状精神世界以读促写创造性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xx.08.012

  在以高考、中考为指挥棒的今天,不管是上级衡量,还是学生家长,最看重的都是孩子的成绩。语文作为总分比值较大的三科之一,大家都十分重视。面对现状,绝大多数语文教师诚惶诚恐,生怕误人子弟,于是纷纷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成绩。作为语文试卷中占比分最大的作文,更是让大家谈之哑然失色。对于平时的写作教学更是倾尽心血。即使这样,写作教育在目前的应试教育面前,没有任何新的起色,令教师头痛、学生无奈。我作为头痛者之一,谈谈自己的粗陋认识。

  一、令人担忧的写作现状

  在几年写作教学的探索中,我看到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既令人忧心头痛,又令人尴尬的教学状况。

  首先,绝大多数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不想写,不愿写,甚至对写作充满恐惧与厌恶,平时只是无奈地写,以应付差事。在这种无主动性、无激情的状态下,写出的东西不是空洞无物,就是无病呻吟、哗众取宠,写出的文章其中都是虚情、矫情,唯无真情。更有许多人直接抄袭、变改他人文章以完任务,这就形成了写作教学低效率的现实。

  其次,语文基本功底欠缺。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写字不规范,字迹不清,字体更是难看。在标点应用方面又认不清哪是标号、哪是点号,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只用一个小点点到底,也有的`根本不用标点,因为他们在表达时不懂该怎样停顿。还有在表达方式上十分混乱,这种情况七、八、九年级都很严重。不知叙述要注意六要素,做到有条有序;不知抒情要真实,情景交融;不知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和人物;不知说明该通过怎样的顺序,用哪种说明方法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不知议论是怎样围绕论点展开充分地论证。

  当然,除了以上状况外,写作教学还有很大一个问题,教师教师在教授学生写作文时,只讲析写作技能方面的东西,而不把学生引向现实生活,这样写作就离开了它的基本根基——现实这块肥沃的长鲜花的土壤。这样一来,是教师误引学生写伪文章,写套话、假话,整个文章虚情假意、毫无生机,让语文教师会陷入痛苦的、无意义的、无奈的批阅怪圈。而上级检查竟说批阅详细,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不是教师批出来的。

  二、激发学生激情,用激情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进行写作文之前,教师要先带领大家回忆自己生活的片断,写一些曾经所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等实际情形,这样他们写作的欲望才会被激起,情绪被调起,激情也就产生了。这时顺势引导这些怀有激情的少年,他们就会暴发出自己真实的情感:有对长辈的敬重之情;有对亲人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有对同学、伙伴的友情,人世间的情有无数种,我们做为教育者,应引发他们抒写自己对这些情的真实叙写,让他们心中有爱,更明白人人需要爱,需要真情,也懂得在爱中成长,学会给予他人爱,学会在真情中实现人生价值。

  大家拥有了仁爱之心,那就会在做事方面凭着明析的思路,怀着纯洁的心去爱人,对老弱病残者产生侧隐之心,从而同情他们,进而去帮助他们。而对于一些行为不良的学生,要唤起他们的羞恶之心,辞让之心,让这些学生有羞耻感,明白吸烟、抄作业等是可耻的行为,懂得自尊;引导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长幼之间,要有辞让的豁达情怀,这样他们会明白怎样去尊重他人。所以,为了培养他们做人的高境界和做事的高水平,我在整个七年级确立了相应的作文,布置了《我》《给亲人的一封信》《给玉树同胞的一封信》《值得尊重/敬佩……的人》以抒写自己做人的准则;布置了《我们是怎样做作业的》《我理想中的校园》《想象未来》《我美丽的家乡》,以叙写自己做事的思路。

  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会利于学生的读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1.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要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

  2.联系课文,适当摹仿,仿中求创。中外作家历来强调创造,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摹仿。

  3.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

  4.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报时所作的一些文字记录。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作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是,在阅读时可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

  当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在写作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外,在语文课堂中更需要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这则是语文科目需要努力的另外一面。我一直认为,会做人,会做事,搞学问就不成问题了。因为心正则行会正,行正则路会宽。这样,我们会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走上健康的写作之路,当然也达到了写作教学的目标:“写作是创造性的过程,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世界;创造性地表现社会、自己;创造性地表述真善美的过程。”

作文的教学反思6

  为了达到以上效果,真正使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事半功倍,我们不妨采取以下方法:

  一、以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目前,中学生中对议论文真正感兴趣的人不多,主动写议论文的更是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普遍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是很困难的。

  而时评因其涉及内容的新颖性,点击热点现象的敏感性,成为公众喜爱的文体。同时,在时下高考作文不拘文体,以及语文教学社会化的大形势下,它必将成为中学生钟爱的文体之一。其实,现在已有一些聪明的考生在高考中以成熟的时评文笔法赢得阅卷者的青睐,如20xx年福建一考生的时评文《这也是一种承诺》就被评为满分。因此,教师可有效利用时评来培养学生写议论文的兴趣,提高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热情,增强其议论说理的主动性,使他们写议论文时不再被动敷衍地简单演绎。

  二、以时评体文章的阅读与写作,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聚焦时事热点,进而养成其主动积累新鲜素材的习惯,使其议论文彰显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目前,学生的议论文往往内容老套陈旧,时代感不强,读来令人生厌。而“时评体”作文完全可以弥补这种缺陷。

  如果我们能在阅读鉴赏课上多提供给学生阅读时评体文章的机会;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能特别开辟一片园地,供学生进行时评体的写作;平时能允许甚至倡导学生在随笔、周记中,对他们关注的时事热点进行自由点评,那么,无疑会使得许多学生将目光从书本中扩展开,进而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丰富自身的社会阅历,并为议论文写作积累大量的新鲜素材。

  当然,也可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要求一名学生讲述一则新闻或热点事件,并对此概括阐述感悟或评论,甚至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或根据所授课文的内容旨要,灵活联系相关新闻或重大的热点事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样既可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文主旨,使授课生动有趣、不拘一格,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懂得许多社会知识,看清一些纷扰世相背后的实质,学会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关注社会、把握生活的能力。

  毋庸置疑,现阶段的时评体文章已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几乎在各种媒体中都活跃着它的.身影;尤其是时下很流行的高考时评体作文的出现,为这个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氛围,能够促使学生积极阅读和写作时评体文章。

  三、使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许多学生议论说理,只是将事例简单叠加,生硬拼凑,毫无血肉之感,观点与材料的结合,油是油水是水。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不懂分析论证的具体方法,或者分析简单肤浅。而时评体作文写作可以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充分的阐述论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因为时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为什么要写?针对什么而写?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这些问题都应当十分明确。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时评“一事一评”的针对性特点,培养学生能紧扣关键,采用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循因问果、追根溯源、一分为二、求同存异等方式进行分析阐述。因为时评绝不是简单地先叙述一下由头,再谴责几句,或者罗列出几种观点就匆匆搁笔。相反,时评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来源于它自身说理的细致、充分、深刻。因此,要增加学生议论文的说理性,就不妨多让学生在时评中汲取营养,学会使用摆事实、作对比、讲道理等方法,让读者信之、服之。

  四、让学生在写时评中掌握议论的准确性与深刻性

  准确性是包括时评在内的所有议论性文章有无生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它不仅包括所评时事的真实与否,还包括分析的严密性与科学性。它要求作者选点立意要明确,分析要准确而有分寸,评论要适度,说理要服人;否则,写出的时评就经不起推敲,站不住脚。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时评体作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观。如此,他们的议论说理才会“观点正确,立场鲜明”。

  时评除了要给人常识性的公理之外,还应该避免人云亦云、见解庸常。一篇完整意义上的时评,思想性应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作者要站在较高的位置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把人们的思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有力地说服并启发读者。真正意义上的时评文的魅力,就在于此。学生在广泛地阅读并写作时评文中,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在使观点稳妥之余,必将不甘平庸,力求突破,求新求深。

  五、新鲜生动的语言,富含情感的评点,会使议论文焕发迷人的光彩

  从语言风格方面来看,时评相对于一般议论文而言,遣词为文注重自然鲜活,用语可庄可谐,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等),行文自然、新颖、生动,不拘一格。可灵活引用、化用一些流行歌曲、成语、俗语、广告语、名句等等,使语言生动俏皮而富有内涵。也可将口语与书面语灵活搭配,庄谐结合,自然之中也不失文雅大方、端庄严肃。

  谈到时评体的语言,我们不妨再谈谈时评体的拟题。除命题作文之外,一般作文都需要自行拟题(即“题目自拟”)。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可从时评中吸取拟题的艺术性、生动性与新颖性。例如有位作家就针对报载的“某中学要给学生定做韩版校服,由于反对的家长太多,学校终于放弃了这一计划,将校服改回了运动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男装太帅、女装太漂亮,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因此早恋”这一新闻,展开点评,并拟题为“美得惊动家长”。该标题既准确地概括了时事的内容,也因为将“美”与“惊动”组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看似平凡,实则大巧,言简而意丰。

  由此观之,我们不难发现,时评体语言表达的新颖灵活,无疑会给时下的中学生以全新的视觉冲击,让他们懂得原来议论文也可以这样写,原来议论文的语言表达也很适合自己。如此,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议论语言自然就会鲜活生动起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这项工作也会不再那么费力,一改以往收效甚微的局面。

  写时评,首先要有一颗敏感而富有责任感的心,有一种关心社会、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良好境界。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能爱憎分明,对人与社会漠不关心,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是无法写好时评体作文的。所以,写好时评,就要让议论的文字饱含着情感的魅力,富有感性的说理,如此才能既说服人,又感染人,笔下的文字才能具有常新与蓬勃的活力、朝气与正气。

  时评体形式的作文,无疑为目前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时下学生议论说理时沉闷、单调、枯燥的气息,从形式到内容均将影响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习惯。

  毋庸置疑,时评体与一般的议论文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它所具有的许多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却是目前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所欠缺的。当我们沿着一条老路走久了的时候,不妨尝试走一走新路,也许它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喜悦。

作文的教学反思7

  小学生作文批改是小学作文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自己习作效果和教师获得作文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把握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方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改,促进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正确认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和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学语文教师,更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

  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知识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难免有些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但那是无关紧要的,随着他们语文知识的增长,孩子们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过严只会实得其反,那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只要“其意义不谬误”,“字句已通顺”,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删大改,把学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为我们批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二、作文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

  教师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批改作文要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作文评价与批改结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我们常说的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种认为老师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学生作文均改成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好的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事实上,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评讲,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而对自己的习作连认真地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即使老师把他们的作文改得再仔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使老师的批改显得劳而无功了。所以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争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灵活运用作文评价与批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及时从本次作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四、尽量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师要把作文的评价与批改和其它作文教学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既要培养学生学会写作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既要教给学生写好作文的技能、技巧,同时也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我们除了要重视学生作文的指导和批改外,不要忽视了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一重要环节。

  我们要认真上好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在讲评课上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对作文优缺点的评价,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全面理解教师批改的意图,找出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对自己的习作认真进行修改,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因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还得靠学生自己,不只是老师单方面应该努力的事,所以,教师是绝不可能包办代替得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在作文评价与批改中要让学生从习作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努力让学生从习作的实践中去体会文章写好以后要认真修改的道理,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看到经自己修改过的作文比原来更通顺了、更流畅了,从而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养成认真进行习作、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最终使学生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作文的教学反思8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长久以来,农村孩子们的作文脱离农村、脱离农民、空话假话联翩、虚情假意满纸的情况可谓是司空见惯,一些孩子为了应付老师的作文任务,农村是想象中的农村,笔下的家乡是别人的家乡,老农是作文选上抄来的……这些现象不知道让多少教师头疼,无可奈何。通过分析发现,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们手头题材匮乏,没有“真事”也缺乏“发现”,就很难抒发真情,进而厌恶作文,害怕作文,这样的作文质量每况愈下,无疑也影响孩子的健康心理。其实,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培养孩子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就要引导他们选择、捕捉熟悉的生活材料,选择他们乐于表达的话题:山坡上的草木,田野里的庄稼;溪水中的渔趣,泥土里的诗情;父母的家常,邻居的和谐。然后指导孩子们进行归纳、提炼,迸发处倾诉的欲望,进而将积累的素材付诸笔端,这样作文就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

  一、看农村新貌,素材回归农村

  “大自然是学生的绿色课堂”,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它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农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孩子们写作的好题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写江南水乡之美。在取材中积累素材,在写作中表达真情。

  1.田野风光美为我赏。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孩子们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田、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青苗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积累到自己的作文当中,这样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又可以锻炼孩子们捕捉素材的能力,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

  2.家乡景观美为我颂。我们的家乡是典型的丘陵地区,这里山多水多,人民勤劳能干,綦江以山为背景,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值得欣赏、值得自豪的:古剑山、白云观、清溪河、藻渡河、东溪古镇,既有有山峦叠嶂,也有水波不兴,潺潺之声,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岸边的古树,水上的渔舟,小桥流水,石堤埠头,临水之户,古镇人家……这些都是小作者笔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时节,又有它独特的画面。孩子们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是积累作文素材的过程,同时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3.农家新居美为我赞。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给我们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农村家家户户盖上了“小洋楼”、“小别墅”、“四合院”……农家新居正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村孩子要反映家乡发展变化,要实实在在从身边开始深入农村新居采集、了解情况,积累素材,不能走马观花,随随便便,要以小见大,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二、学农艺农技,生活回归农村

  通过让学生从身边的父母开始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在劳动中交流情感,提炼最有感受的写作素材,这样可以避免虚构故事,泛泛而谈,假情假义的作文现象。

  1.尝劳动辛苦。对于当今农民的后代来说,不少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千百年旧思想影响,年轻的父母,往往本着让孩子跳出“农门”的宿愿,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农村孩子写劳动,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生动。我们通过让他们跟随父母参加家里劳动,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等等,认认真真干一番,哪怕汗流浃背,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并加以提炼,上升到学习农民勤劳纯朴品质的层面上。

  2.学农民智慧。作文要善于选材,提炼有特色的材料,写有特色的作文。农民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农家文明,创造了特艺特产,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致富门路。像种桑养蚕、养鱼养鸭、放牛割草、插秧种菜等等这些农活,都有着一套宝贵经验,凝聚着农民的智慧,我们要学生边学边做,边想边记,从亲身感受中提炼作文素材。

  3.以劳动为荣。劳动最光荣,现在的农村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志不强。作文中,学生写的“劳动”往往含有水份,有的甚至是抄写别人的。所以写劳动就要让他们去尝一尝劳动,不能任其自由“发挥”,造成作文心理上负面影响,同时要让他们亲手做,出力流汗,得到的劳动果实,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蕃茄、喂鸡、喂鸭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自己喂养的鸡鸭块块长大,对这样的素材的捕捉、提炼,孩子们是非常有兴趣的。

  三、问村史家史,情感回归农村

  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村史、家史、个人成长史,了解家乡以及家人的过去,收集这些值得记叙的故事,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问农家苦难史,更能珍惜今天。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地主恶霸敲诈勒索,自然灾害,逃难要饭,衣不遮体的生活,……一幕幕苦难历史,一个个凄惨故事,催人泪下。富裕了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怎不为此感慨,记住过去,珍惜今天,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思来。

  2.问农家创业史,更加敬重祖辈。农家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刻下了祖祖辈辈农家人的辛劳印记。他们开河、修路、平地、造桥,一块块梯田、一幢幢农舍,一条条水渠,都留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3.问农家荣誉史,更加感到自豪。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和城市的孩子们相比较,无法通过电脑网络、外出旅游对外面的世界进行了解,所以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那么我们就发掘现实资源,让孩子们尽量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听听自家的光荣史,奋斗史,写写自己祖辈的光荣历史,家人的感人之事,从而激起自豪感,付诸习作当中。

  真实,是作文的灵魂。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库,是一个展示真情实感的大舞台。农村景美、物美、人更美,农村的孩子们踏遍自己家乡这块热土,寻找身边的人,捕捉身边的故事,学作文,也学做人,让孩子们能“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心”,让农村孩子的作文回归农村。

作文的教学反思9

  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习作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北师大刘锡庆教授也认为作文教学目的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怀地释放出来。”我深有同感,我认为在想象作文训练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思维,锻炼创造能力,进行个性的语言表达,形成创新人格。因此,我在想象作文教学实践中摸索、探求,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激发兴趣 大胆想象

  小学生一提起作文就头痛,认为作文枯燥,对作文提不起兴趣。对此,我每次教学时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营造轻松、有趣的习作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起习作的欲望。

  如,在教完《鸟的天堂》后,我利用再现情境,让学生在小鸟们发出的美妙声音余味中,用热情召唤的语气说:”榕树上的小鸟们可真好客啊!他们不但为我们举办动听的音乐会,听说还特别为大家准备了一场激烈的运动会,你们想不想瞧瞧呢?”哇!课堂气氛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时,我”悄悄”向学生传递学作信息:”可是呀,小鸟们要我们欣赏完,把这场运动会生动具体地写下来,每人寄一份给它们,写得好的,它们还要带你们去鸟的天堂里做客呢!大家有没有兴趣啊?”“有!”接着,教师播放录像(小鸟们在榕树上活动的情景),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观察得特别仔细,写作时就根据小鸟们的动作、姿势,无拘无束地大胆想象,把这场运动会写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谓是”教得轻松,学得快乐!”

  2.积累素材 厚积薄发

  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可见,要写好作文,平时一定要注意积累写作的素材。想象作文也需要素材,因为想象作文的前提和基础是想象,而想象是人们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调节下,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组合,从而形成新形象的思维(心理)过程。要培养学生善于捕捉作文素材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著名的雕塑家罗丹也说过:”世界并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怎样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呢?

  2.1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日出”、 “下雨”这些我们经常看到的自然现象,家里、班级里发生的小事,这些事物很多同学觉得司空见惯,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这些平常事入手,养成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

  2.2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怎样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如何进行事物的分析、比较;注意事物的不同形态、发展、变化;注意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等。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可以在平时鼓励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教他们经常用积累本子多积累一些课内、课外读到的书中的好词佳句,这样可以在以后习作中派上用场。

  3.打开思路 活跃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掀起创新热潮的今天,让学生自由翱翔作文创新的天空,应引导学生用童眼看世界,放飞想象的翅膀。

  所以,对于同一作文题目,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老师不能把学生的想法当作”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妄加批评,削弱学生的写作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求异。如学生在学到《去年的树》最后时,我出示这样一个小练笔:”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让学生续写故事,竟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一篇习作

  引起我的注意:”小鸟伤心的离开了灯火,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安顿下来,整天伤心地流眼泪,最后死了,土地公公被小鸟的真诚感动了,就想了一个好办法,派人上报天庭,玉皇大帝就把树和小鸟带上了天,穿越时空遂道,把他们送到21世纪的中国的土地上,从此他们再次成为一对很要好的朋友。”这是怎样的习作呀!纯粹是”胡谄”,我叫来这位学生,问他为什么这样写,他非常自豪地回答我:”这样写是我从电视节目中得到的启示,写的话是我对小鸟和树美好的祝愿和对小鸟对树的友情的赞美!”多么天真,异想天开的想法,但这何尝不是作者最真切美丽的幻想,作文的目的不就如此吗?之后,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从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干涉学生的想法,控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予学生更广阔、自由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们用心灵的自由和天真的情思去描绘自己的想象作文,活跃思维,从而促进学生个性作文的形成。

  4.创造机会 多方思维

  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要掌握这种工具,必须让小学生的作文在尽可能大的范围里,在尽可能丰富的层面上得到实际应用和模拟运用,只有在充分的实践运用过程中,才能激起小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因此,只要有助于学生语言实际应用的一切可能的办法、形式、机会,我们都不能放弃。

  结合开展”我们畅想未来”读书会,不失时机地布置学生进行科幻作文,《未来的学校》、《未来的衣服》、《20年后我的家》等,既是对读书的总结,又是学生进行创新作文的好机会;根据自己喜欢

  的学习用具,自由扩充拟题,想象故事,写《魔术文具盒》,记《书包旅行记》,介绍《神奇的钢笔》等;习作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科技小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事物和体验生活,说说心里话,写《我为什么会哭》、《我家的多功能沙发》、《小纸人动起来了》等;还结合作文课,出示学生喜欢的动物图片让学生自由选择动物组合起来编童话故事,开《童话故事会》,看谁讲的童话故事最精彩??通过各种渠道,课内外、校内外为学生找寻作文的机会,让学生多方思维,完成作文训练所要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 北师大出版社

  [2]《小学作文训练艺术》20xx年版. 中国林业出版社

作文的教学反思10

  一、写作支架的搭建:

  对于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无论何种文体,首先应培养学生文字输出的基本能力,保证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1. 通过阅读获取一定量的语言输入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可以聚焦两方面:其一,精品美文,如教科书和报刊杂志中

  文章,文笔流畅,语言规范,蕴义深刻,可细读,咀嚼和背诵。在阅读中复习掌握一定数量的句型,习惯用语,并有意识地训练组句成文的的能力,保证语言输出的正确性。其二. 加强泛读,提高英语思维能力。通过泛读熟悉所学词汇并进一步扩大词汇量,以阅读能力提高促进英语思维能力提高,为书面表达打下英语思维能力的基础。

  2.通过练词造句和句子翻译训练,提高文句表达的准确性

  文句表达的准确度直接影响语意的表达和文段的可读性。学生在平时阅读中除了收集积累名句佳句,记下好的词语、短语、句型外,还要加强练词造句训练和句子翻译训练,并在练习中的注意错误修正,做好记录,掌握准确的表达。通过修正拼写错误、时态语态错误、词汇使用错误、句型表达错误可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进一步形成语言运用能力。

  3. 掌握英语写作不同体裁的格式并训练到位。

  养成写日记勤练笔的好习惯并根据不同的体裁进行写作练习,按照不同体裁和题目或根据所给情景练笔。要有意识地用一些好的词语、词组、句型、关联词等,使文句更有效地表情达意。写好短文后可对照范文,找出差距,然后再练习,这对提高书面表达水平很有帮助。

  二、关注写作过程

  要达到课程标准和高考对中学生写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抛弃陈旧的写作教学模式——只看结果,不看过程。重视习作,更重视写前准备、拟稿、改稿和定稿的过程指导;活用教材,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方式,将写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抓好听说读写等技能的教学环节,夯实写作基础,认真用好高中英语教材里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设计的各类练习,如遣词造句、填空练习、句型转换、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进行阅读后写摘要、改写、缩写、仿写、扩写等操练型、指导型写作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有计划地开设英语写作课程。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应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准备地采取有效的写作教学策略,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cooperation)等方式进行写作训练, 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写作课效果的方法

  1.首先应该慢慢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焦虑感和厌恶感,教师可以利用写作前的活动来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开口、敢于下笔、乐于实践并获得成就感。

  2.在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以相互信任、诚实、坦诚和公正的态度积极参与讨论、自改、互改和交流等活动,要相信每个同学的`身上拥有的语言创造力,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应适当穿插读、听和说的活动。因为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这四个技能是不可以孤立地进行的,只有达到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才能保证正确的输出。通过对每个单元的话题进行再次的阅读熟悉,听力巩固,讨论强化,学生对本单元的话题词汇的输出就轻松多了,因此,写的训练应与读、听和说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4.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写作策略与写作技巧的指导,在课堂上应该要做好写作监控和引导的作用。例如,让学生多运用典型句式,适当地运用成语和谚语,恰当地运用一些平行和对比结构,还有对过度词的选取,指导学生在表达时如何润色自己的文章。

  四、读写结合的写作教学方法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对字词句篇知识的掌握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课型的教学原则

  1、分解性原则。

  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应根据一单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重点,确定读写结合的阶段目标,渗透某个要点(如话题friendship)和某种写作技能,运用有关的词汇描绘你的朋友的品格和品质(陈述说明特点)。当学生掌握了这一阶段的目标之后,再确定下一阶段的训练目标。

  2、练习性原则

  读写结合单凭讲解是不能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要创造口头笔头练习机会,让学生经常结合单元学习内容,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

  五、读写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初读,透过文字去整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对文本所描述的事物获得初步的感受。

  第二环节 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和句型表达内容的,体会字词句的正确使用及在句子篇章中表达语意的作用。

  第三环节 在作文实践中,运用阅读时学到的字词句训练作文能力,同时使读的效果得到巩固。这样练习,可以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相关词汇知识用到实际的写作之中去。

  第四环节,可以让学生紧扣读写结合点,拓展到课外的阅读和表达中,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增强语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又加深理解,使学生两种能力相辅相承地得到发展。

  六、实施“读写结合”的基本方法

  1、仿写练习。

  1)仿句式。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

  2)仿顺序。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先后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

  3)仿结构。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落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

  2、拓展练习。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后,就适合拓展练习。比如: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

作文的教学反思11

  一、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夏》。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

  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愁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故事会》等杂志,从而使学生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鲁迅《致赖少麟信》)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从刚接一个班开始就让他们每天都去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慢慢来。“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四、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或组内同学或同桌同学听,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等等。并且让学生人人办了自己的文学小报,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完了以后全班进行交流,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总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设计的作文题目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陈毛美等,《中学语文教材教法》[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6

  [4]梁中杰,《现代基础写作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xx.8

作文的教学反思12

  一、现状分析

  1.作文教学无计划。作文教学历来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与阅读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但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无标无序,且作文题重复又重复,千人一腔,给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教师没有一个写作教学的系统计划,学生没有一个写作提高的渐递梯度。具体表现为:(1)走马观花。即写作训练跟着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作文。例如: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散文,学了课文之后便让学生以景物为描写对象,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若作为单项训练未尝不可,但如果是为了配合阅读教学而置学生的写作现状而不顾,则劳而无功。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写什么丢什么,走马观花,过目即忘。(2)没有过渡。在作文训练之初教师便把全套本领、所有要求全方位下放,在学生根本未曾达到应有水平时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强化作文教学,以期学生一步登天,写出十全十美的作文来。例如:初一第一学期,根据学生实际,作文教学应从基本功练起,即书写规范,标点、格式正确,完整地记叙一件事等。而我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便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第一次考场作文便将“生动形象”、 “议论抒情”、 “点题扣题”作为评分标准,在此情况下,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与日俱增,难怪有的学生哀叹:我上小学时好歹写一篇作文就能获奖,到中学我费半天劲也得不了高分。这种没有过渡的作文教学,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写作信心,造成初一讲审题、立意选材,到了初二初三还是讲这一套,学生听烦了,老师讲腻了,而成效甚微。

  2.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教师本身因为对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热情而怕批改作文,自然也使得学生缺乏写作的热情而怕写作文。这种情况表现在作文教学的四个环节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由于无计划,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该上作文课了,临去教室的前几分钟还没想出一个合适的作文题目,直到走进教室才挤出一个题目来。这样的命题根本谈不上符合学生实际、有真情实感。其结果,或老调重弹,或曲高和寡,学生望题生厌,望题生畏,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接下来的作文指导则是简单化、庸俗化、套式化,引而不发,疏而不通,越指导,学生的写作越僵化,长此以往,将学生的一点点灵气全磨灭了。再说批改:一是习惯于精批细改,劳而无功,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关心评语,只看一眼分数便罢。

  那是因为老师的评语从小学到中学全是一套话。二是批改拖沓,一篇作文拖上十天半月,学生自己写的什么都快忘光了。批改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导致批改方式僵化,教师独揽批改大权。讲评随便,无针对性,药到病不除,尽管学生作文写了不少,但写作水平提高却不快。

  3.作文与阅读、生活脱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又不熟悉多样的题材,作文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成篇。其次,读与写分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读不能很好地为写服务,写作也无法促进阅读。

  二、采取对策

  对于上述现状,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1.制定作文教学计划。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所定计划要确保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客观上行得通,不能成为学生的障碍。计划要细致、明确,哪个学段应掌握哪些写作要领,必须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准,可以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等都要具体。目标、措施既要具体,更要明了,教师要胸中有盘棋,学生要心中有颗子,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奔头。计划还要检查、调整,适时地查漏补缺,以期完善,防止计划的随意性、教条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由浅入深,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写作的殿堂,这样,畏难情绪自然烟消云散。

  2.激发写作热情。学生作文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在作文指导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冲动。指导前要仔细分析学生作文的症结所在,做到对症下药。

  其次,评改作文历来为众多教师所头痛。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会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写作效果好,批改费时少。真正做到“多快好省”。第三,教师适时地写下水文,与学生同写、同批、同改,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上学期本人与学生同时在课堂上用45分钟完成一篇下水文,第三节课上我首先读了我的作文,让学生集体批改,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作文课上得生动而又有实效。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次下水文,既可以体会学生写作时的心态及可能遇到的障碍,又可以“逼”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充实、提高。

  3.多渠道拓宽写作途径。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首先阅读与写作要紧密结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缩写、抄写、补写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的能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排比段的仿写等。指导学生同中求异,不断拓宽写作思路达到创新的目的。再有写作与生活要紧密结合。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一是不会关注社会,二是生活面太窄。要想拓宽学生的选材面,就要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的具体事例。我年级多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参观、采摘、各种文体竞赛等。学生参与了这些活动,有切身体会,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在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写随笔,记日记,养成日写百字、周成一篇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写创造型作文。

作文的教学反思13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写生活随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富有时代的动感,才能让他们的作文以一种独特的面貌,与众不同的品质吸引所有的读者。

  生活是一个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都有我们独特的感受,而不少同学的作文当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而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我们不能说这样的作文不好,却觉得单调乏味。“文章合为时著,歌诗合为事作”。白居易老先生就曾提过这种观点,在我们进行创新作文研究的时候,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这句话的含金量。

  记得我第一次把写生活随笔这个作业布置给学生时,我得到的是一片惊呼:

  “老师,我们回家抄美文,写阅读笔记吧!”

  “美文需要抄写,需要鉴赏,但我们也不能隔岸观火,岸上学游泳啊!随笔必须写!”

  强硬的把作业布置下去以后,我发现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几乎是一样的格式、一样的语调:“今天早上我起得很早(或很晚),吃过饭后,我去上学。”或“今天我上了一节美术课,比较快乐。”或“今天我不高兴,作业太多”……诸如此类,那么丰富的生活、那么有活力的生命在他们笔下演绎成这么干瘪的语言,这么乏味的描述,那不是生活随笔,那简直就是一个最无聊的记事本!

  面对着这样的作业,再有热情的人也感到了寒冷,我不仅仅是失望,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怀疑:这是学了六七年语文的中学生吗?这样的作业还有写的必要吗?是我错了吗?还是学生错了?我该怎么办呢?

  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尤其是重新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后,我增加了信心,坚定了自己的认识:学生的写作必须从生活开始!因为生活才是写作之源!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去感悟生活,是语文老师的重要责任!

  于是,我试着走进他们的生活,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引导他们去述说他们最想说的话,比如:发现哪个孩子课间的惊呼,我提醒他这种惊呼就是一种最真切的生活体验,是随笔中最好的素材;发现哪人孩子情绪不好,我就提醒他可以将这种烦恼诉之于随笔;发现哪个孩子因为爱到表扬而兴奋异常时,我就会下意识的去查看他当天的随笔中是否有比这个情节更重要的感受……我抓住所有

  转瞬即逝的机会向学生表明:这就是生活,这就是随笔的素材,这更是我们写作之源!

  我也在用最渴盼的眼睛,去寻找着学生随笔中的生活――几天来,张玉洁的恐惧、担心、侥幸、疼痛、让我如同身受身受:因为腮腺炎的流行,人人自危,每天的道听途说,都让她感到紧张、恐惧;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也开始发烧,于是她很担心,赶紧去村里医生那里求治,被排除了腮腺炎之后,我听到了她虽然疼痛却又十分侥幸的“谢天谢地”的祈祷;而接连几天的让她筋疲力尽,让她毫无神采,一天天肿起来的脖子让她的痛苦更加深重:她除了疼痛,还有怨恨,都是那个医术不精的郎中让她格外受苦,真是庸医害人!一字一句,一行一段,读着这样的随笔,我体验到了成功:生活随笔已经引导学生走进了生活。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生活在丰富起来,我听到了孩子们心中花开的声音,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基础上,我在班上将她的随笔当众朗读,让孩子们体味到作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把自己最独特的体验、最深刻的感受写出来!

  渐渐的,我发现孩子们的随笔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从张丽娟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家境不算宽裕、父母又十分勤劳、厚道的家庭剪影;从姜美清的随笔中,我听到了他们

  同桌俩在自习课上的窃窃私语;从于琪的随笔中我认识到了一个个足球明星;从王宇坤的随笔中,我感受到了他的.困惑与迷惘,偏激与固执;而从王雪慧的随笔中,我读到了生活的尴尬:妈妈改善生活包了包子,让她送给奶奶,去了才知道那天是奶奶的生日,孝顺的父母竟在奶奶生日这天送去了人们在这一天最忌讳的包子(按我们当地的风俗,生日吃包子一年都

  是受气包)……还说什么呢?孩子们笔下的世界早已经比我们眼中的生活更丰富了:那里面有真实的生活,还有他们独特的体验!

  批阅孩子们的随笔,零星的写下一点自己的评价,是我觉得最美好的事情,但没想到,我又遇到了新的挑战――那天在我批阅的随笔中,我发现了这样的文字:“老师,为什么别人的随笔都有评语,而我的只是一个阅字?”“老师,每次发下随笔本,我最着急的是翻看后面,寻找你的评语!”这些语言让我何等的窘迫!但同时我更是一种欣慰

  :孩子们已经发现了生活,他们愿意把他们的生活捧来与我共享,他们希望看到老师的评价,哪怕是三言两语,可是,我确实为难了:一个班50多名同学,两个班就是100多名啊!每天仔细地阅读他们的随笔已经是极大的工作量了,更何况要给他们每一个人才是写下自己的评语,而且,那评语必须让他们感觉亲切,觉得中肯,恐怕我真的是“春蚕到死”“蜡烛成灰”也完成不了的啊!虽然我感到了为难,但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热情之火已经被我点燃了,我就绝不会让它暗淡。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见过一面就让你难以忘怀的人,肯定有自己最独特的地方,让你的文章用自己最独特的面貌出现,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有一种与之交流的愿望,老师的评语只给那些最有特色的文章!”由于我的激发,学生的热情更加高涨,他们已经从对生活的简单的观察,细致的描述深入到对生活底蕴的挖掘、对写作特色的追求。

  当初那些记流水帐的孩子,如今已经是毕业班的学生了,无论课业多累、生活多忙,他们都忘不了写生活随笔。很多时候,这本生活随笔已经成了他们最知心的朋友,与随笔对话,不再是他们的作业,而是他们心灵的宣泄,是他们忙碌生活中的修憩的小站。他们的随笔内容已不再是当初老师硬性规定的、学生勉强应付的二三百字,他们已经能洋洋洒洒的、淋漓尽致的描写出自己周围的生活,突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有个同学竟创了一天晚上写下七页的纪录。

  学生们的作文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当初的言之无物到现在的文约意丰,从当初的优美词句的堆砌到现在的直抒胸臆,从当初的改头换面的抄袭到现在的力求“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特色追求。体味着他们的变化,我总有一种非常感:这也许是做母亲的对孩子的偏爱吧!

  感谢生活,赐予我的厚礼,感谢生活随笔,记录下孩子们成长的足迹,引导孩子们走进了生活,走进了生活中的写作!

作文的教学反思14

  “哎,又要写作文了!”“我不知道写什么。”“要是语文学习不要写作文,那该有多好啊!”作为老师,听到这样的话,你会怎样想?

  中年级孩子写作文时,总是不知该如何下笔,更不懂如何谋篇布局。在接受写作文的任务时,免不了怨声载道。有的孩子甚至对父母说:“我最怕写作文了。”怎么把孩子们这种畏惧作文的情绪排除掉,让孩子们充满激情地写出富有童趣的文章来。这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困惑的问题。我也就此做了许许多多的尝试。

  一、借我慧眼,挖掘素材

  学校大力开展“雏鹰争章”活动,布置教室的时侯,我、大队辅导员、美术老师一起忙忙碌碌地用各色彩纸、手绘,剪贴出许多漂亮的图片,如黄色的卡纸做成树叶型书签,折上立体的折痕,贴在评比栏。贴上大红纸的剪贴双鱼,活灵活现,憨态可掬的刺猬也上了墙。我在这一栏里还请美术老师用几种不同颜色的卡纸剪出了漂亮的美术空心字“春意正浓,雏鹰争飞”,字在整个评比栏里贴成两个斜排,就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而展示栏里,我用许多绿色卡纸建成的大树叶拼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地上有许多立体小草,还有红的、黄的,充满卡通意味的小蘑菇。图书角因利就简,就用黑板前的小壁橱,整理后放进学生拿来的书本,并贴上了醒目的话语“知识在这里融汇”。把教室弄得格外漂亮。学生看到我们课间在教室进进出出,视线早就被吸引过来了。再看看那些精美的图画,漂亮的版面,还有充满激情的话语,他们一个个欣喜不已,觉得教室里美观了。每个栏目前,驻足良久。

  我便因势利导,告诉他们布置教室的意义,问问他们有什么感受,倡导他们积极争章。孩子们从这里看到了很多值得记录的东西,在日记中不仅写下了教室的变化,还悄悄写下了自己的争章目标。

  阳光体育活动,接力赛上孩子们奋力拼搏后,带着他们再回忆一下赛场上的热闹场面。“啦啦队的怎样热情喝彩的?”“参赛队员中谁不小心掉棒了?”“谁健步如飞,跑得极快?”“谁跑步的时候还左右看看,生怕别人追赶上来”……透过我的眼睛,把我所见引出轻轻松松的谈话,带着孩子们在脑海里重新回放画面,他们就能写下更多精彩瞬间,让我惊喜连连。

  你看,看似平平淡淡,不足以记录的日常生活,只要让学生像老师一样拥有慧眼,一定能找到什么精彩的亮点,写出好文章。而我们,就是要帮助他们睁大眼睛,找到精彩的瞬间,作为写作的素材。

  二、尽我所能,变难为易

  A、结合课文学习,利用课后练笔记下生活点滴。

  我们学了课文《争吵》后,我问学生:“咱们平时和同学、朋友是否也会有误会或是矛盾呢?有矛盾时,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太多了!”“那大家也来写一写,怎么样?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出不一样的文章噢!”

  的确,争执、吵吵闹闹和之后不带丝毫扭捏地好。这样的小事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让他们写写自己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争吵或者与别人之间的友谊。是一项格外轻松的任务了。在这样极其直接的命题下,他们往往会学习课文,结合实际,写出不同凡响的小文章来。

  B、善用选择模式,写下得意之作,

  《蟋蟀的住宅》一课我带学生欣赏了多媒体课件中漂亮的画面,让他们对照品读文字描写的蟋蟀的住宅。课后,我布置学生三选一做选做题。

  1、请你当一回游客,写写你看到的蟋蟀的家的样子。

  2、请你当一会导游,向别人介绍蟋蟀的住宅。

  3、评一评蟋蟀的房子,写写自己的感受。

  这样三选一的文题,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表达的范围更清晰。比起单一的写作或评论更容易让学生动笔。

  三、尽我速度,及时讲评

  每次收上学生的日记或是作文,我总是及时讲评。说说这次谁的最有新意,谁的写得内容具体,谁的结合了生活实际,是真实的文章。同时每一篇被表扬的文章,我都会让他们的作者为自己在“班务表扬”中添上一笔财富,作为他们的辛勤劳作的收获。学生受到了表扬,内心充满了成就感,激情会持续下来,创作的.欲望就越来越强。

  优点不突出的孩子,我会找出来读一读,让全班同学帮他们想一想该怎么修改,如何润色。这样,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开来。“我觉得他的文章整体的来说还不错,若是把动作在写细一点就好了。”“那一句话改一改会更好……”

  七嘴八舌之后,气氛活跃极了。集思广益,在听取别人意见的时候,每个人的思维也得到了提升。现在,很多孩子能够非常中肯地提出很有意义的建议或是具体的补充内容。被帮助的孩子在听到这些的时候,通常也会激动不已,跃跃欲试地想把自己的文章再改改,让自己的作品更有竞争力。

  四、竭我所思,花样翻新

  “天天写作文,太忙了。”“没东西写了,好烦哦!”学生的怨声一出,必须想办法克制这种情绪蔓延。

  我买了很漂亮的厚本子,拿进教室,发到每个组里。“干什么的?”“老师,为什么发这么漂亮的本子?”孩子们不断质疑,不断猜测。“这个本子是专门用来写作文的。”“哎,又是写作文。”他们叹气。“不过,这有点不同哦。”我故意卖起关子来。

  这种本子是一个组一个,让学生写接力日记的。每人一周写一篇。后一个作者要对前一篇文章进行点评。孩子们的家长也参与进来,一起欣赏孩子们的作品,一起点评,并写上自己的话。老师最后写上评语并打上等级。这样一来,孩子们可以欣赏到别人的佳作,好的地方可以借鉴。因为有家长、老师一起点评,他们的写作与欣赏水平提高就更快了。

  两个月过后的某一天。

  “同学们,我们近来作文越来越有进步。老师有个金点子,想给大家一个惊喜,你们愿意做吧?”

  “当然愿意!”他们答。

  “我宣布:我们班办一份班刊,专门登录同学们的优秀作文。每一期班刊专门由一个人办。她就是编辑。谁的稿件被编辑采纳,老师就给予奖品。怎样?”

  “好啊,好啊!”

  两个星期之后,第一份班刊面世了。这是我指定的班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孩子办的。她用清秀雅致的文字、清新唯美的画面给了我一份超常的惊喜。她给班刊拟了一个梦幻般美好的名字:“七彩的童年”。上面有自己的佳作,同学的优美的文字,还摘抄了一首小诗。刊头上写还上了很有意义的编辑寄语。

  家长会上,我让家长们欣赏。后来过塑装饰后,拿到教室亮相,同学们一片赞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后来的同学相继申请,办好了不同题材的六期班刊。内容、形式各有不同。没有班班刊的同学积极投稿,也有奖励。他们心里都是乐滋滋的。

  我认为做一位教师,就要做一位有思想、有头脑的教师。只有教师不断努力,发挥我们无穷的智慧,花样不断翻新,孩子们才会乐于跟风,才能兴致勃勃地学,快快乐乐地写,并竭尽所能地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作文的教学反思15

  乙:前些时候,我们讨论了“从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的一些心理学问题,老师们都很感兴趣。学生作文首先必须拥有与作文有关的感性表象和学习到的材料,这包括平日生活中所积累的素材,以及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等等,这很重要。但是,我们也都知道,作文材料再丰富,不经过主体的选择、加工是成不了文章的。这就涉及到作文的构思问题了。袁老师,今天我们就从构思这一方面,来探索一下儿童作文的心理奥秘,好吗?

  (一)作文构思一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

  甲:好!儿童对作文的构思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这一心理过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在拥有作文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概括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再根据它选择所应写出的内容,明确所要叙述的事物之间的正确逻辑关系,以确定先后次序,段落层次。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达这些内容,这就是所谓作文的构思过程。

  乙:这就是说,作文的构思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一是概括中心思想;二是安排文章结构;三是选择词句表达。这几部分都很重要,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心理活动内容。为了讨论得具体些、深人些,袁老师,我们是不是先集中探索第一步——怎样从材料中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弄清儿童确定中心思想的心理规律。

  甲:好啊!什么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文章是信息的载体,作文和阅读的过程,实际就是作者向读者传递信息的过程。文章的这种属性,决定了作者在动笔前必有一定的写作目的,也就是必定有若干信息想要传递给读者。

  乙:关于这一点,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写东西,全都有所为。如果无所为,就不会有写东西这回事。”他还指出,即使是专门写给自己看的日记之类,也是想将现在自己了解的信息传递给日后的自己的。如果完全没有信息要传递,就写不出文章来。

  甲:是的,文章作者的这种想要传递某种信息的愿望,就是文章“中心思想”产生的根源。在写议论文和一部分记叙文时,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表达某种思想观点、思想感情,因此,这些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章集中要表达的观点或感情。在写说明文和另一部分记叙文时,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告诉别人某种客观事物的情况,于是写作目的本身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形成作文中心思想的心理过程

  乙:从儿童作文实践来说,他们文章的中心思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袁老师,您是不是举例给大家谈谈。

  甲:可以。心理学研究表明,文章中心思想的形成是一个深入思维的复杂过程,是作者对于感知获得的生活细节、事物的表象等感性材料加工改组的过程。

  让我们先看看一位高年级小学生介绍自己作文构思时的体会。

  教学片断一

  甲:从小作者的自述可以看出,儿童作文中心思想形成的心理过程,一般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孕育。

  儿童在生活实践中,通过感知、体验、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采集了各种材料,其中某些事物,某些问题或事例,引起他们的兴趣,深深触动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使其感动,得到启发,引起联想,产生了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这时,中心思想就进人了孕育状态。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有所感尚不够清晰,有所思还比较粗浅。

  乙:看来,介绍构思体会的那位同学,在参观时,参观后,直到作文前的思想状态都处于中心思想的孕育阶段。

  甲:是的。

  中心思想形成的第二阶段是——萌生。

  作者通过艰苦的思考,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于是在大脑里发生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由于概括,作者从客观事物的现象中“发现”内涵的意义,“悟”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东西。这些在作者大脑中渐渐明确、突出、凝聚起来,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应运而生了。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朦胧变为明朗,涣散趋向集中,粗浅发展为深刻,一种明确的中心思想逐渐形成。刚才谈体会的那位小作者,在动笔作文前的那番对于确立中心思想的思考,则正是中心思想“萌生”阶段的具体表现。

  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根据同样的.一些材料,不同的儿童往往可以概括出不同的中心思想。

  譬如,陈小平老师安排了这么一次作文训练——

  教学片断二

  乙:陈老师总结提示得好,同一件事,由于孩子们的认识、情感有差异,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他们的感受就不一样。各人概括出的中心思想也就不一样了。

  甲:从这里,我们还可以想到,由于同一个材料中往往含有多种意义,儿童不断挖掘文章材料的内涵意义,最后在自己大脑中常常也会萌生出好几个中心思想。这就必须通过比较、选择、最后确定一个意思为中心思想。这时才能说这个儿童真正确立了中心思想。

  乙:这就是说,儿童作文中心思想形成的心理过程,一般包括两个阶段——孕育、萌生。有些儿童,有时会经历三个阶段——孕育、萌生和比较选择。

  甲:是这样的。

  (三)形成作文中心思想的基本条件

  甲:从对作文中心思想形成的心理过程的考察,我们也可以看出,文章中心思想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生活实践;第二,思想认识;第三,思维概括性。

  从生活实践来说,在实践中通过感知、阅读、体验,搜集材料,经大脑贮存是形成中心思想的基础。

  乙: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从作文材料中概括出来的。作文材料的贮存越丰富,通过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提炼文章中心思想的可能性自然也就越大;而作文材料源于生活实践,这第一个条件——生活实践,确实十分重要。

  甲:从思想认识来说,文章的中心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认识。生活实践中的种种事物和现象,在作者感知、贮存和加工的过程中,必然渗透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倾向。

  乙: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儿童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是形成文章中心思想的决定性条件。

  甲:再说思维概括性。作文心理研究表明:在文章中心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其重心和关键是思维。

  对作文来说,感知是出发点,记忆是材料库,从感知所捕获的信息或从记忆贮存的信息中,提炼观点,形成中心,主要依*思维概括性。 在实践中,我们不是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吗?参观的地点、采访或观察的对象与所得的材料大致相同,而学生作文的中心思想却深浅有别,这除了他们思想认识水平有高有低外,正反映了他们思维概括性的差异。

【作文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作文的教学反思11-10

《作文教学》教学反思01-10

作文教学反思06-08

作文教学反思03-25

英语作文的教学反思03-28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4-11

画杨桃教学反思《画杨桃》教学反思10-27

【荐】作文教学反思01-04

【热】作文教学反思01-04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