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唐诗> 李白的唐诗

李白的唐诗

时间:2024-03-19 07:19:07 唐诗 我要投稿

(热)李白的唐诗

  李白的唐诗 篇1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热)李白的唐诗

  李白

  刬

  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组纪游诗。它由三首五言绝句组成。三首均可独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是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赶忙返至江夏。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原来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想,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发出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叹,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竟至无路可走,数十年愤懑,便一齐涌上心头。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于是,发出了“刬

  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铲去君山,表面上是为了让浩浩荡荡的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这是抒发他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气。他多么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和一切怀才抱艺之士有一条平坦的大道可走啊!然而,这毕竟是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铲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岖难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还是尽情地喝酒吧!诗人醉了,从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好象洞庭湖水都变成了酒,而

  那君山上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绯红的醉颜吗?于是又发出了浪漫主义的.奇想:“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两句诗,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究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独立,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联系它们的纽带就是诗人壮志未酬的千古愁、万古愤。酒和诗都是诗人借以抒愤懑、豁胸襟的手段。只有处在这种心情下的李白,才能产生这样奇特的想象;也只有这样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达此时此际李白的心情。

  李白在江夏时期写过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内容也是醉后抒愤懑之作。中有句云:“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此诗的“刬

  却君山好”,用意与彼正同。假若我们一定要追问“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和“刬

  却君山”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即使起李白于地下,恐怕他自己也说不出究竟,可能只会这样回答:“我自抒我心中不平之气耳!”

  李白的唐诗 篇2

  思边

  [唐] 李白

  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今岁何时妾忆君,

  西山白雪暗晴云。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

  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二

  [唐] 李白

  王公希代宝。

  弃世一何早。

  吊死不及哀。

  殡宫已秋草。

  悲来欲脱剑。

  挂向何枝好。

  哭向茅山虽未摧。

  一生泪尽丹阳道。

  送客归吴

  [唐] 李白

  江村秋雨歇,酒尽一帆飞。路历波涛去,家惟坐卧归。

  岛花开灼灼,汀柳细依依。别后无馀事,还应扫钓矶。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唐] 李白

  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时流夜郎

  [唐] 李白

  张衡殊不乐,应有四愁诗。

  惭君锦绣段,赠我慰相思。

  鸿鹄复矫翼,凤凰忆故池。

  荣乐一如此,商山老紫芝。

  登庐山五老峰

  [唐]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见野草中有曰白头翁者

  [唐] 李白

  醉入田家去,行歌荒野中。如何青草里,亦有白头翁。

  折取对明镜,宛将衰鬓同。微芳似相诮,留恨向东风。

  秀华亭

  [唐] 李白

  遥望九华峰,诚然是九华。

  苍颜耐风雪,奇态灿云霞。

  曜日凝成锦,凌霄增壁崖。

  何当余荫照,天造洞仙家。

  炼丹井

  [唐] 李白

  闻说神仙晋葛洪,炼丹曾此占云峰。

  庭前废井今犹在,不见长松见短松。

  广陵赠别

  [唐] 李白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李白的唐诗 篇3

  作品简介

  《长相思·其三》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第三首诗以花和床为意象,赋予情感,抒写男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

  作品原文

  长相思 其三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词句注释

  卷不寝:一作“更不卷”。

  闻余:一作“犹闻”。

  落:一作“尽”。

  湿:一作“点”。

  白话译文

  其三

  美人在时,有鲜花满堂;

  美人去后,只剩下这寂寞的空床。

  床上卷起不睡的锦绣袭被,

  至今三年犹存昙香。

  香气是经久不润了,

  而人竟也有去无回。

  这黄叶飘髦更增添了多少相思?

  露水都已沾湿了门外的青苔。

  创作背景

  《长相思》的创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李白被“赐金还山”之后,大约是他被排挤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

  作品鉴赏

  其三

  这首诗一题为《赠远》,一题为《闺情》,而《全唐诗》卷二十五把它与前两首收在一起,题为《杂曲歌辞·长相思三首》。

  这首诗开头“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馀空床”两句诗,是写美人“在时”和“去后”心灵的巨大落差。美人在时,鸟语花香,满堂生辉;美人去后,花儿凋落,只留下一张空空的床。这里并不是说满堂真的有花儿盛开,而是因为有了美人的存在,心灵的花儿缤纷烂漫,姹紫嫣红。有美一人在我堂,满室生辉留余香。因为屋子里有美人的身影,有美人的言笑,有美人的步态,一切便鲜活起来,灵动起来,也便有了流动的气韵和色彩。只因美人在侧,花是艳的,天是蓝的,风是柔的,雨是润的。而今,物是人非,只有一张空闲着的床,再也不想去触碰。

  诗人不言他物,只选择一张空床,来突出美人离去后的孤独寂寞,是很具匠心的。看到床,他想到了什么呢?他大概想到曾经的床笫之欢,想到了美人的冰肌玉骨,想到了美人的温柔缠绵,想到了美人的娇羞软语吧。美人在怀时,他度过了多少个销魂的夜晚。良宵苦短,日高庸起,那相爱相守的一幕幕,而今,都化作了梦。美人在时,越是幸福快乐,她离去后就越是孤苦和思念。

  美人离开后,床上的绣被也被卷了起来,三年后还能闻到美人的余香。香气缭绕不绝,而美人还没有回来。多少相思,多少难眠之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实不是那香气真的还在,那是相思者思念至极的`嗅觉错乱。被搁置了三年的空床,被卷起了三年的绣被,不可能会还留有香气。

  花和床本是无情物,但一旦与自己喜欢的人有关,便涂抹上了感情色彩。所以,杜甫才会有“感时花溅泪”。《诗经·邶风·静女》中,那个年轻的男子等着心仪的女子,没有等着,抓耳挠腮之际,摆弄着女子送他的荑草,欣喜地吟唱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在他的眼里,荑草美得出奇,但这并不是荑草真的很美,而是美人送给他的,饱含着爱意。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诗 篇4

  陌上赠美人

  [唐] 李白

  骏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

  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

  题许宜平庵壁

  [唐] 李白

  我吟传舍咏,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

  窥庭但萧瑟,倚杖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馀。

  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

  [唐] 李白

  昨玩西城月,青天垂玉钩。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

  忽忆绣衣人,乘船往石头。草裹乌纱巾,倒被紫绮裘。

  两岸拍手笑,疑是王子猷。酒客十数公,崩腾醉中流。

  谑浪棹海客,喧呼傲阳侯。半道逢吴姬,卷帘出揶揄。

  我忆君到此,不知狂与羞。一月一见君,三杯便回桡。

  舍舟共连袂,行上南渡桥。兴发歌绿水,秦客为之摇。

  鸡鸣复相招,清宴逸云霄。赠我数百字,字字凌风飙。

  系之衣裘上,相忆每长谣。

  阳春曲

  [唐] 李白

  芣苡生前径,含桃落小园。

  春心自摇荡,百舌更多言。

  太华观

  [唐] 李白

  厄磴层层上太华,白云深处有人家。

  道童对月闲吹笛,仙子乘云远驾车。

  恠石堆山如坐虎,老藤缠树似腾蛇。

  曾闻玉井金河在,会见蓬莱十丈花。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邯郸才人嫁为斯养卒妇

  [唐] 李白

  妾本崇台女,扬蛾入丹阙。自倚颜如花,宁知有凋歇。

  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没。每忆邯郸城,深宫梦秋月。

  君王不可见,惆怅至明发。

  高句骊

  [唐] 李白

  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李白的唐诗 篇5

  作品原文

  塞下曲六首

  [唐]李白

  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其四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其六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作品注释

  其一

  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其二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其三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其四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为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其五

  ⒂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嗟:感叹。

  其六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⒆合:满。陇底:山坡下。

  ⒇负:凭借。净:一作“静”。妖氛:指敌人。

  作品译文

  其一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其二

  天朝的大军开向北方的荒塞,是因为胡人的兵马准备南侵。

  战士们横戈走马纵横作战,只是为了报效朝廷的厚恩。

  他们不畏艰苦,在瀚海握雪而餐,在陇头拂沙而眠。

  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攻破敌国平定边疆,使祖国的百姓高枕无忧,安居乐业。

  其三

  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

  背着弓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

  战争结束后天上的客星也为之暗淡,军营渐空,海雾已消。

  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

  其四

  战马在黄金塞上奔驰,塞上的白云和黄沙回绕在思妇的梦中。

  在这易生悲思的秋天里,边疆的征夫勾起了闺中少妇的思念。

  萤火虫在秋窗前飞来飞去,边城之月在闺房门前远近徘徊。

  秋霜凋落了梧桐的残叶,西风在沙棠树枝间沙沙作响。

  思念的人儿怎么等也等不见,相思的泪水只有暗自空流。

  其五

  胡虏乘着秋高马肥之际兴兵南侵,唐朝大军出动兵马前去迎敌。

  将军带着虎符出征,战士们在龙沙坚守御敌。

  夜晚的月亮弯如弓影,胡地的霜雪凝剑成花。

  大军尚未进入玉门关,闺中的少妇还是不要太着急了吧。

  其六

  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战火映红了甘泉宫的天空。

  汉皇勃然大怒,按剑而起,召李将军率领大军前去迎敌。

  杀气直冲云霄,鼓声震天动地,天兵英勇战斗,所向无敌。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一战而扫清胡虏,平定天下。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作品鉴赏

  其一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其二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前四句写北方胡兵南侵,朝廷派兵出征。将士们身经百战,只是因为承恩很多。表现唐军抗敌报国的思想和行为。五六两句描写战士生活的艰苦,日以雪为餐,夜露宿陇沙。末二句写将士们的愿望:何时消灭敌人,然后可以高枕无忧。实际上这也是诗人希望和平的思想。全诗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层次分明。

  其三

  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因此,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

  “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插羽”,鞍上箭。“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这是符合逻辑和顺理成章的。也暗示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

  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

  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诗人为“济苍生,安社稷”,是“愿为辅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

  其四

  这首诗写的是闺中女子对远征亲人的思念。开头写闺中女子想象亲人戍守边塞的情形,以此寄托思念之情。接着写女子在离愁的煎熬中,度日如年的情景。

  其五

  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塞虏”,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当时的北方诸胡,有的还是原始部落,有的则转向世袭王权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他们对唐王朝的物质文明常怀觊觎之心,故边境屡遭蹂躏边塞战争大都起因于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天兵”,天朝的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击胡虏。通过措词的褒贬色彩,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颔联两句,与首联“天兵”照应。“虎竹”,兵符,分铜虎符与竹使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将军分虎竹”,是指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士卧龙沙”,指军队已抵达塞外战场。“龙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这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

  颈联两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胡霜”与首联的“秋”相照应。“边月”、“胡霜”,均为静物。皎洁的月色,银白的寒霜,笼罩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胧苍凉的气氛。而“弓影”飘移,“剑花”闪烁,则包含着战士的行动。用“随”和“拂”这样两个锤炼而得的动词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使静物和人物的动态融为一体,显得生机勃勃。这就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同。诗人巧妙地利用它们的某种共性,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谐,使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愉快。

  尾联以诗中主人公的口气抒发了“天兵”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把全诗推向了高潮。“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是征人向少妇劝慰:未获全胜,玉门关还不能入,请亲人耐心等待,不必长吁短叹。大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据《后汉书》,班超上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艺苑雌黄》云:“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于用典,大率类此。结局不落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而造成余音袅袅余韵无穷之感。这别具一格的结尾,使贯串全诗的壮美情怀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升华了。

  其六

  这首诗写了由于匈奴南侵引起新的战争,但在杰出将领的率领下,勇敢的战士们又一次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首联写沙漠中的烽火照到甘泉宫,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军情紧急。颔联紧承前二句,形象地描写君王对敌情的态度,按剑而起,立即行动,召见将军,派兵出征。颈联正面描绘战斗场面:杀气冲天,鼓声陇底,字里行间都是刀光剑影。尾联写战争胜利结束,经过将士们纵横驰骋英勇杀敌,一举把敌人彻底消灭。全诗充分表现出英雄主义的光辉。

  中原地区长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唐时北方突厥非常凶悍,对李唐王朝形成了长期严重的威胁。诗人选择汉军抗击匈奴的题材,部分原因即在于此。

  作品点评

  元人萧士赟:“此(指《塞下曲六首》)《从军乐》体也。”

  明人胡应麟:李白《塞下曲》、《温泉宫》、《别宋之悌》、《南阳送客》、《度荆门》,孟浩然《岳阳楼》,王维《岐王应教》……俱盛唐杰作。视初唐格调如一、而神韵超玄,气概闳逸,时或过之。(《诗薮》)

  其一

  《增订唐诗摘钞》:三、四一气而下,妙极自然,故不用对。另是一体,究非常格。

  《唐诗成法》:雪入春则无花,前言塞下寒若如此。五、六言其苦更甚。两层逼出“直为斩楼兰”,言外见庶不再来塞下受此苦也。意甚含蓄。

  《说诗晬语》:太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唐诗别裁》:四语直下,从前末有此格(首四句下)。

  《唐诗笺注》:四十字中,不假雕镂,自然情致。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前半爽逸高凉,后亦稳亮。评:“晓”“随”、“宵”“抱”,正欲立功境外耳。故落句自可直接。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四语直下,从前未见此格。忽从天外落笔,想见用笔之先已扫尽多少(首四句下)!

  《唐宋诗举要》:吴曰:淡语便自雄浑(首二句下)。

  《李太白诗醇》:声律尽协,严沧浪以为近于近体律诗,洵然。

  其三

  《唐诗解》:汉唐命将,大抵皆亲戚幸臣,往往妨功害能,令勇敢之士丧气,是以无成功。太白盖有为而发。

  《唐诗直解》:神韵超远,气复宏逸,盛唐绝作。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雄同壮气,可以搏犀缚象。一结忽发丧气之慨,实中时弊,可令竭忠之士读之而甘心黜逐乎?

  《李杜诗通》:中唐人诗“死是战士死,功是将军功”,视此,便觉太尽。

  《唐诗评选》: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直尔赫奕,正以激昂见意。俗笔开口便怨。“麟”字拗。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弯弓”以上三句,状出师之景。“插羽”以下三句,状战胜之景。末言功成奏凯,阁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占用一“独”字,盖有感乎其中欤?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风也!

  《唐诗别裁》:独有贵戚得以纪功,则勇士丧气矣。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结意感愤,语殊不露,最有深情,章法亦见推拓。此止承“解”、“空”、“尽”、“销”四字绪来,有“兔死鸟尽”之意。评:二、五、六,俱有生气,厉锋棱棱跃跃。五、六,字字出色,复见老成,可为名句。

  《唐宋诗举要》:吴曰:高唱入云(首二句下)。吴曰:壮丽雄激(“弯弓”二句下)。

  其五

  《唐诗训解》:雄壮之作。

  《唐风定》:以太白之才咏关塞,而悠悠闲澹如此,诗所以贵淘炼也。

  《唐诗别裁》:只“弓如月”、“剑如霜”耳,笔端点染,遂成奇彩。结意亦复深婉。

  《唐宋诗醇》:高调入云,于声律中行俊逸之气,自非初唐可及。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声声俱高,第六尤为英发。此亦定是结章体裁。古人多篇,必无凌猎(躐)。

  《唐宋诗举要》:吴曰:有气骨,有采泽,太白才华过人处(首四句下)。锻炼(“边月”二句下)。吴曰:反掉超绝(“玉关”句下)。

  《李太白诗醇》:又似律诗。严云:中四句皆是前料(按指“白马黄金塞”篇),无斧凿声,又成一构。严沧浪曰:结语慰前章。

  其六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此等诗并以韵胜,摘字句者未足与言。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诗 篇6

  作品简介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四首。此诗是颂赞冶炼工人的正面作品,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因其在浩瀚如烟的古典诗歌中较少见而更加珍贵。全诗展示了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作品原文

  秋浦歌⑴

  炉火照天地⑵,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⑶,歌曲动寒川。

  词句注释

  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⑵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此指炼铜之炉火

  ⑶赧郎:红脸汉。此指炼铜工人。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白话译文

  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创作背景

  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唐时名秋浦县,因境内秋浦河而得名。李白一生,酷爱名山秀川,曾于天宝、上元年间,先后五次到秋浦,足迹踏遍九华山和秋浦河、清溪河两岸,留下了几十首诗篇,其中名篇颇多。《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一说此诗大约天宝十二年(753年)。

  作品鉴赏

  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李白喜用此词。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本诗的“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此说难以确证。赧,本指羞红的脸色,郎是对男子的尊称。“赧”此处引申为“红”义,“赧郎”指被熊熊炉火照红的冶炼工匠。这种解释是通达的。工匠们在寒夜里,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着,喊着嘹亮的号子,唱着粗犷的山歌,歌声在寒夜传得很远很远,在河面上飘飞,在山谷里回荡,不但使旷野的氛围变得热烈,也驱走了他们自身的疲乏和劳顿,寒夜也似乎不那么漫长了。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传神写照,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动人心弦,诗人对冶炼工人的敬爱与颂扬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炉火照天地”,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冶铸工场的热烈气氛,给全诗定下了热烈欢快的基调。从画面上看,形成一个亮点,处于中心位置。这映照天地的炉火,既是工人们劳动的反映,也和他们豪迈爽朗的心情相映衬。“红星”一句则是对上句的补足,从细节对炉火进行刻画。着重从色调的红与紫的`对比、星与烟的排比入手,抓住了最富代表性的特征。而一个“乱”字,更是巧妙而逼真地将火花四溅,紫烟升腾的冶炼场面再现出来。以如此十字便准确生动地概括出一个热烈喧腾、生机勃勃的场景,不能不叹服诗人的如椽大笔。最后二句,顺势进入对人的描写。先用“明月夜”照应上文的“炉火”,写工匠们深夜劳作的艰辛。农人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冶炼工人们却不能如此运作。铁水未化,便不能下岗,夜以继日才是他们的特点,这不经意的一句,恰到好处地写出了他们与农民的生活规律及劳动方式的差异来。尽管如此,工人们还是喜欢自己的职业的,当铁水出炉之时,他们会为自己的杰作而自豪,而歌唱。那声震寒川的歌曲,就是他们此刻心境的最好说明。这就把劳动者勤劳善良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出来。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天宝元年(742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天宝十五载(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们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诗 篇7

  嵩山采菖蒲者

  [唐] 李白

  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

  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

  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

  寄远其二

  [唐] 李白

  青楼何所在。

  乃在碧云中。

  宝镜挂秋水。

  罗衣轻春风。

  新妆坐落日。

  怅望金屏空。

  念此送短书。

  愿同双飞鸿。

  寄远其三

  [唐] 李白

  本作一行书。

  殷勤道相忆。

  一行复一行。

  满纸情何极。

  瑶台有黄鹤。

  为报青楼人。

  朱颜凋落尽。

  白发一何新。

  自知未应还。

  离居经三春。

  桃李今若为。

  当窗发光彩。

  莫使香风飘。

  留与红芳待。

  南流夜郎寄内

  [唐] 李白

  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

  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

  越女词其四

  [唐] 李白

  东阳素足女。

  会稽素舸郎。

  相看月未堕。

  白地断肝肠。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三

  [唐] 李白

  东道烟霞主。

  西江诗酒筵。

  相逢不觉醉。

  日堕历阳川。

  赋得鹤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

  [唐] 李白

  峥嵘丞相府,清切凤凰池。羡尔瑶台鹤,高栖琼树枝。

  归飞晴日好,吟弄惠风吹。正有乘轩乐,初当学舞时。

  珍禽在罗网,微命若游丝。愿托周周羽,相衔汉水湄。

  走笔赠独孤驸马

  [唐] 李白

  都尉朝天跃马归,香风吹人花乱飞。银鞍紫鞚照云日,左顾右盼生光辉。是时仆在金门里,待诏公车谒天子。

  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心剖出酬知己。一别蹉跎朝市间,青云之交不可攀。倘其公子重回顾,何必侯嬴长抱关。

  姑孰十咏·天门山

  [唐] 李白

  迥出江山上,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古风其四十三

  [唐] 李白

  周穆八荒意。

  汉皇万乘尊。

  淫乐心不极。

  雄豪安足论。

  西海宴王母。

  北宫邀上元。

  瑶水闻遗歌。

  玉杯竟空言。

  灵迹成蔓草。

  徒悲千载魂。

  李白的唐诗 篇8

  1、夭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2、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3、长相思,摧心肝。

  4、屈平辞赋悬曰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夭。

  6、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7、骐骥筋力成,志在万里外。

  8、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

  9、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夭际流。

  10、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曰还。

  李白的唐诗 篇9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诗鉴赏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质朴,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说明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秋字为入韵倒置句末。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正应了秋高气爽,月色皎洁的自然规律,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进入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平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

  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 水中月也不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观月老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示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第三句中人出现了,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渝州 三峡,诗歌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没有更具体的景物刻划;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明晰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凡咏月处,都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一般来说,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就有五个占了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绝无仅有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处处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处处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将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此外,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以地名限制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李白的唐诗 篇10

  1、早知如此绊入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2、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3、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入。

  6、光阴不可留,生世如转蓬。

  7、入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8、入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0、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李白的唐诗 篇11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唐] 李白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

  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

  郎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

  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

  古风其三十八

  [唐] 李白

  孤兰生幽园。

  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

  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

  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

  香气为谁发。

  古风其四十五

  [唐] 李白

  八荒驰惊飚。

  万物尽凋落。

  浮云蔽颓阳。

  洪波振大壑。

  龙凤脱罔罟。

  飘摇将安托。

  去去乘白驹。

  空山咏场藿。

  古风其五十七

  [唐] 李白

  羽族禀万化。

  小大各有依。

  周周亦何辜。

  六翮掩不挥。

  愿衔众禽翼。

  一向黄河飞。

  飞者莫我顾。

  叹息将安归。

  古风其五十八

  [唐] 李白

  我到巫山渚。

  寻古登阳台。

  天空彩云灭。

  地远清风来。

  神女去已久。

  襄王安在哉。

  荒淫竟沦替。

  樵牧徒悲哀。

  行行游且猎篇

  [唐] 李白

  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将游猎夸轻趫。

  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鶬迸落连飞髇。

  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宫中行乐词其五

  [唐] 李白

  绣户香风暖。

  纱窗曙色新。

  宫花争笑日。

  池草暗生春。

  绿树闻歌鸟。

  青楼见舞人。

  昭阳桃李月。

  罗绮自相亲。

  宫中行乐词其六

  [唐] 李白

  今日明光里。

  还须结伴游。

  春风开紫殿。

  天乐下朱楼。

  艳舞全知巧。

  娇歌半欲羞。

  更怜花月夜。

  宫女笑藏钩。

  宫中行乐词其八

  [唐] 李白

  水绿南薰殿。

  花红北阙楼。

  莺歌闻太液。

  凤吹绕瀛洲。

  素女鸣珠佩。

  天人弄彩球。【毛求】

  今朝风日好。

  宜入未央游。

  横江词其五

  [唐] 李白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李白的唐诗 篇12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李白的唐诗 篇13

  作品原文

  题北榭碑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作品注释

  ⑴郎中:官名,为朝廷各部所属的高级部员。钦:当是史郎中名。一作“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本谓史钦,其生平不详。黄鹤楼:古迹在今湖北武汉,今已在其址重建。

  ⑵迁客:被贬谪之人。作者自比,一说指史郎中。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

  ⑶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因在长江、汉水滨,故称江城。落梅花:即古代笛曲名《梅花落》,此因押韵倒置,亦含有笛声因风散落之意。

  作品译文

  世事难料,我竟一下就成为贬官,远谪长沙;西望长安,云雾迷茫,何处才是我的家乡?

  黄鹤楼中传来阵阵《梅花落》笛声,如怨如诉,仿佛五月江城落满梅花,令人倍感凄凉。

  创作背景

  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认为,此诗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长流夜郎,路经江夏(今武汉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而郁贤皓、王运熙、华桂金等则认为此诗是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途经江夏时所作。当时老朋友史郎中在江夏特意陪他游览了当地名胜黄鹤楼。黄鹤楼头,那悠悠笛声给凭栏远眺的诗人李白平添了无限思绪,兴会之余,他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对此调的题解说:“《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清代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读者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首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作品点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复斋漫录》“古曲有《落梅花》,非谓吹笛则梅落。诗人用事,不悟其失。”余意不然之。盖诗人因笛中有《落梅花》曲,故言吹笛则梅落,其理甚通,用事殊末为失。

  谢榛《四溟诗话》:作诗有三等语,堂上语、堂下语、阶下语,知此三者可以言诗矣。凡上官临下官,动有昂然气象,开口自别。若李太白“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堂上语也。

  凌宏宪《唐诗广选》:蒋仲舒曰:无限羁情,笛里吹来,诗中写出。

  黄生《唐诗摘钞》:前思家,后闻笛,前后两截,不相照顾,而因闻笛益动乡思,意自联络于言外。意与《洛城下》同,此首点题在后,法较老。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凄切之情,见于言外,有含蓄不尽之致。至于《落梅》笛曲,点用入化,论者乃纷纷争梅之落与不落,岂非痴人前不得说梦耶?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因笛中《落梅花》曲而联想及真梅之落,本无不可。然意谓吹笛则梅落,亦傅会也。复斋说虽稍泥,然考核物理自应有此,不当竟斥为妄。

  朱宝莹《诗式》:首句直叙;二句转,旅思凄然,于此可见。三句入吹笛;四句说落梅,以承三句。若非三句将“吹节笛”三字先见,则四句“落梅花”三字无根矣。且“江城落梅花”,足见笛声从楼上传出,“听”字之神,现于纸上。(品)悲慨。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凄远,堪堕泪。潘稼堂曰:登黄鹤楼,初欲望家,而家不见;不期闻笛,而笛忽闻;总是思归之情,以厚而掩。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诗 篇14

  1 【杂歌谣辞·中山孺子妾歌】李白

  中山孺子妾,特以色见珍。虽不如延年妹,

  亦是当时绝世人。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

  一贵复一贱,关天岂由身。芙蓉老秋霜,团扇羞网尘。

  戚姬髡翦入舂市,万古共悲辛。

  2 【杂歌谣辞·临江王节士歌】李白

  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吴云寒,燕鸿苦,

  风号沙宿潇湘浦,节士感秋泪如雨。白日当天心,

  照之可以事明主。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

  跨海斩长鲸。

  3【杂歌谣辞·襄阳歌】李白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z5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

  拦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

  垒麹便筑糟丘台。千金骏马换少妾,醉坐雕鞍歌落梅。

  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咸阳市上叹黄犬,

  何如月下倾金罍。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

  龟龙剥落生莓苔。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谁能忧彼身后事,金凫银鸭葬死灰。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襄王云雨今安在,

  江水东流猿夜声。

  4 【杂歌谣辞·襄阳曲】李白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

  山公醉酒时,酩酊襄阳下。头上白接z5,倒著还骑马。

  岘山临汉江,水渌沙如雪。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

  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5【杂歌谣辞·箜篌谣】李白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贵贱结交心不移,

  唯有严陵及光武。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它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多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李白的唐诗】相关文章:

李白的唐诗11-22

有关李白唐诗12-19

李白的唐诗(集合)02-14

李白的唐诗【集合】02-14

李白的唐诗15篇(经典)12-18

唐诗长相思·其一意思原文翻译-赏析-作者李白02-19

唐诗行路难·其二意思原文翻译-赏析-作者李白02-19

唐诗《相思》05-06

《全唐诗》精选03-29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