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诗经> 《诗经》读后感

《诗经》读后感

时间:2022-09-05 16:59:23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读后感合集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读后感合集15篇

《诗经》读后感1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是《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这首诗是我在高中时期的课外读物,当时只记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知谓我何求。

  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知道作者生活在周代,当时经过故都,发现以前繁华的都城已经变成了一片长满荒草的田地。看到这一场景不禁心中感慨完全,沧海变桑田。

  “彼稷之穗”,“彼稷之苗”,“彼稷之实”让诗人陷入了沉重的悲伤之中,第三章反复出现“行迈靡靡”,作者经过这片在故都上面生长起来的田地,心中非常悲伤,所以行动缓慢,用脚步迟缓说明了诗人心情的`沉痛。

  再一次读了以后感到那种心痛,历史无数次重演,朝代不断更替,在历史上很多宫殿都长埋地下,最终化成一片荒地。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来。诗人缓慢的走着,了解人的我的人都说我心里很忧愁,而不了解的人都说我有什么要求。遥远的苍天,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在古代的士大夫忧国忧民,我们今天的人应该怎样呢。我感到只有我们没给人都努力,国家才能强盛,才能避免国家成为废墟的后果。

《诗经》读后感2

  《诗经》是民歌,之所以现在这样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高不可攀,除了语言和社会变迁之外,还有诗歌本身发展的因素。每每想读诗经,但每每我又止步于它枯涩难懂的文字。这个国庆节,我开始阅读《诗经》。人与书的邂逅,大抵总是这样,凉爽的天气,泡一杯清茶,轻轻念出书中的句子 ——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于是这枯涩的文字和着杯中迷蒙的水雾,莫名便叫人心安。这卷叫做《诗经》的古书,其实却不是诗,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们,哼过吟过唱过的民歌,犹如带着晨露的桃花,无比质朴却又凄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衬着你明艳的脸庞,盈盈地笑。孔子亦被这句子打动过吧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也许是古代社会没有当今世界纷乱复杂,也许是古人心中有一丝的纯美,仿佛什么也无须遮掩,没有粉饰,没有忸怩,没有故作姿态……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颗颗袒荡于天地之间的赤子之心,可以帮助你寻回那个还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和伤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纯洁、甜美地微笑着。

  读着这些深涩难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听从自己的心灵随着那些句子浮想联翩。恍惚间,我觉得自己连这身体,都被这清新之风浸润得轻灵起来,或许连《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听了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这般清雅温润的言语,也会步出闺阁羞怯张望,看看那园子里的妩媚春光。

  这样的一卷书,念着念着,仿佛回到儿时心境,内心有如头顶湛蓝的天空,广阔辽远,深邃不可触摸。此时人不再徘徊纠缠于俗事之中,时光可以这样从纸页间流过,就很幸福。

《诗经》读后感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它创作于距今约2500年左右的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共305篇,首首是精华,篇篇是瑰宝。《诗经》里,我最喜欢的一首便是十五国风中的《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无衣》以秦国军士的口吻写出了秦军旺盛的士气。描写了秦军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就一呼百应,众将士同仇敌忾、互助友爱、协同作战、共御外敌的尚武精神,读之不禁会为这火一般的强烈激情所感染。

  每次读到这首诗,它瞬间就会把我的思绪拉至春秋时期。我仿佛看到了在三秦大地上,在火热的.点兵场,秋风习习,战旗烈烈,硝烟漫天,烽火连连,秦军将士个个舞戈挥戟,随时准备共赴战场,英勇杀敌。他们的将军站立在高台之上,正在做着最后的战前动员。战士们跟随着将军,慷慨激昂、高声吟唱着这首诗。《无衣》就是秦人的强军战歌啊!我可以想象,当军队唱着这首诗歌奔赴战场的时候,会是何等雄壮的气势!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而《无衣》不仅可以兴、观、群,还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它用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描写出秦人横扫天下、叱咤风云的气势,每每读来,便觉感怀至深。

《诗经》读后感4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诗经》读后感5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

  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诗经》读后感6

  与时下的国学热无关,我小时侯是最头疼上古文课的,我讨厌老师枯燥的,讨厌那些听不懂的文言文,讨厌岳阳楼记,心理很强,老师越是我我就干脆不背,让老师轰出教室。

  我喜欢诗,但是我不喜欢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开始阅读自己从前很厌烦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当年是怎样的因为厌烦而学习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样喜欢诗经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为百家讲坛,也不是跟风,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数同学那样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我离开学校很多年以后,自己有幸来到了诗经中那些作品产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里住了一些时日,才真正的体会到了古典作品的可爱。

  中原,我的故乡。

  在所有自己阅读过的古典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

  原因是这本书里有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失去的淳朴与自然,与乡土和的联系,也象很多年轻读者喜欢的那样,里面有爱情的美妙诗篇,这些风里的诗歌,比雅与颂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与真,诗经与离骚的区别就是与士大夫阶层的区别。诗经里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揭露,但那是淳朴的,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离骚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文人的诗歌固然在艺术技巧与格律上更为工整和雅致,但是期间毕竟少了几分纯真,多了点个人的自怜。实际上,真正的大众很少自怜,他们总忍即反,很少做无谓的思考,也敢于行动。在中国,能够真正的成就实事的总是农民,他们空谈和,要求的是要么接受要么。因为在他们那里有一种非常朴素的观念,对现实也有更深刻的认识。我接触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和农人,都很少抱怨,绝对不会肠断。

  有时候,看多了复杂的东西,人们就向往单纯。

《诗经》读后感7

  《诗经》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共有三百零五篇。诗经里面的内容,就是歌曲的诗词。是表达社会和政治的问题。诗成了文化教材,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秦始皇时期曾经焚烧过所有儒家典籍。到汉代又得到了流传。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们的吕老师平时就喜欢让我们读古诗并且背诵。有一次,妈妈让我背《木兰诗》,我听了,立即行动起来,可是等我看到《木兰诗》原来这么长,我问妈妈这么长的是怎么才能背下来。妈妈说:“一段一段先明白意思在背不就可以了吗?”

  我听了妈妈的办法开始背了起来,结果只背下来两行,我奇怪的想:“为什么这么长时间只背了这么一点,难道是我不够专心?”我又试了几遍,随着阅读越熟悉和理解,还真背下来了很多,下面就剩几行了,我高兴的笑了,又开始接着背了起来。

  不一会儿,我就背下来了,妈妈过来看了看我,微笑着说:“只要多想一些办法,就一定没有解决不了的',办法总比困难多,一时的退缩可能就与成功失之交臂。”

  我听了,认真的点了点头,我爱背古诗,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会好好珍惜。

  以后我要多动脑筋,遇到困难多思考,每天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学习必须要勤奋刻苦才会成长。

《诗经》读后感8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早在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就已经收录了311首,《诗经》读后感。诗歌总能给人以没的享受,有利于陶冶情操。《诗经》是最古老、最经典的诗歌之一。我第一次认识它还是我在一次看杂志时,文章中写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千古佳句让我印象极深。最近,我又通过语文课本再一次认识了一下《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宛在水中央女子是副什么模样,也许怎么也走不近,看不清她的容颜,但她总令人向往,让男子甘愿克服重重险阻也要去追寻,也许这就是爱情的魔力。路途艰险,怎样才能够到达彼岸,对心中的女子表达爱意。隔岸观花,可以想像得很美。也许,这就是距离产生的美吧。

  水草的深处氤氲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让我们遐想万分。蒹葭,诗经里最令人心动与心痛的草,离爱情那么近,仿佛触手可及,萦回在梦里,却是灵魂不能轻易到达尽善尽美的`境界。《诗经》的主要是爱情诗,他让我们充分了解到古人的爱情。

  《诗经》其实是很有意思,它容易读,它就好像在眼前,而不是高高在上、高山仰止的经典。

《诗经》读后感9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中国文化犹如滚滚黄河,川流不息,而《诗经》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之源了。

  老师、爸妈都这样对我说:“五年级了,你差不多要认识文言文了,探索、体会古人的思想了。”刚寒假,外公就领着我去新华书店,请来了她——中国文化之源《诗经》。

  敞开书页,粗阅一番,倒觉得文言文並不那么单调、乏味、古板、难懂。它的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魅力却是那么无穷。虽然书中也有注解,但是我倒觉得:毎个人必须自个儿去品读、去品味、去作出自己别样的解释。

  或许,文言文就是“之乎者也” ;就是一些念不出的生字拗词;就是突然发现,凸现在明星歌里、网络语中的成语出处;就是低语细声的“卫风” 、“王风” 、“大雅” 、“小雅” 的《诗经》格调;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七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卸,莫不静好。”的古人含情脉脉的情感;就是赋比兴的手法、风雅颂的`国风……简直目不暇接、爱不释手!《诗经》中,小雅调里的《黄鸟》是我最喜欢的诗韵,诗人述写黄鸟二次:头一次用直铺笔法劝黄鸟不要吃自己存下的食粮,让它飞回故乡问候亲人;其次借黄鸟处境比喻自己在异乡的遭遇,抒发一位异乡人不能在当地得到公正美好待遇而迸发出的怨恨,和思念故乡的心情。

  细细品读《诗经》,书有散发出不仅思乡之情、爱慕之情、望子成龙、还有描写国政、家庭、友情、离别……众多喜怒哀乐、情感交织在一起,浇灌了读者的心田,牵引了读者的视线,薰陶了读者的情。

  多多去翻翻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吧!去认识文言文,品味一下古人之情感,真的很快乐哩!

《诗经》读后感10

  这是一首出嫁的卫国贵族女子思归不得的诗歌。

  首章从河流起兴。这里的泉水,是一个专属名词,专指一条叫“泉水”的河流。它是淇水的支流,而卫国的国都就在淇水之畔。所以她以泉水汇聚到淇水来起兴,表达它这个嫁到外地的女儿,盼望回到故乡卫国的心情。

  第二章是回忆当年出嫁时候的情形,如何与父母亲戚依依不舍。第三章写的是归宁的情形,如何重新装饰她出嫁时乘来的马车,要告别婆家回娘家了。

  最末章把这种思归故乡的心情提升到了忧愁家国的高度。一句“思须与漕”,点明了她为何而叹息忧愁。学者认为,“须”即是“沫”,这是商王朝的旧都(也就是商纣王的朝歌),也是卫国始封之地。卫国是周王朝在原来商朝的国都地区建立的`诸侯国,以之来控制、监视殷商遗民的。后来卫国国都几次迁移。到了春秋时期,河北的狄族势力猖獗,常常入侵周王朝的诸侯国,卫国一度被灭国,在齐国的扶持之下才南迁到了“漕”地,建立了新的都城。

  这句“思须与漕”,把卫国立国之初的兴盛和现在国破家亡的衰落进行了强烈的对比,于是她思归故国就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的层次了,突出了乱世之中,国家命运和个人的命运都如浮萍一般朝不保夕,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种有家不能回的苍凉之感才显得尤为沉重。

《诗经》读后感11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豌豆我采了又采,即使采完了,又会长出来的,要不是因为猃犹的缘故,我不会长期镇守在边境地区,而是回到故乡。这是《采薇》第一章大概的解释。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历史永久,搜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诗经》大概有300多首,都是由孔子和君吉甫从民间和皇室上收集并编制而成的。之所以称为《诗经》是因为汉武帝把诗、书、礼、易、春秋化为五经的缘故,就是大家所说的四书五经中的五经。

  《诗经》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风,风在诗经里面包括了15个地方,也就是15国风。比如说我们所熟悉的《兼葭》,就是秦风类型;第二部分是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小雅比较容易懂,而《采薇》就是《小雅鹿鸣之什》里面的,那么大雅呢?晦涩难懂,需要有很高的文言基础的人才能领悟;第三部分是颂,颂主要用来赞美国家的或是举行祭祀仪式上用的。

  《采薇》是一首镇守边疆的士兵返乡的诗。讲述的.是一个士兵以采豌豆为开头来抒发相思之情。这首诗经专家考证创作于西周时期,不过,可惜作者不详,因为先秦时期的作家一般都是不留名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六年级语文书中《采薇》的节选,被誉为诗经中写的最有名的诗句之一。写出了出征和回乡中的景物和情怀。被很多古人引用,是一段以乐景写哀情,又以哀景写乐情的典范。对比了出征前的杨柳依依和现在的大雪纷飞,来说明自己离家之久,思念之深。

  经常读诗带给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大概思念家乡和怀念亲人是我们中国人永不褪色的记忆吧!

《诗经》读后感12

  这是《诗经·卫风·竹竿》里的一句:“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在《诗经》中有很多我喜欢的篇章,如《子衿》、《鸡鸣》、《葛生》、《蒹葭》、《采薇》……《竹竿》比起前者并不是更负盛名,恰恰相反,它可以说并不是很有名声,广为人知的篇章。它的词句也不算最优美的,事实上在《诗经》内的大部分诗句也都偏向质朴清雅。可我依然选择《竹竿》里的一个短句“淇水在右”来作为新摘录本的题目。

  《竹竿》大致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卫国女子出嫁远离故乡,她回忆起家乡的河流,少女时出游的`情景,但现在已远离了这些回忆,只能驾车出游,以解思乡之愁了。因而我觉得这首诗很动人。那卫国女子怀念故乡,也是在怀念着故人,少年时玩耍嬉戏的快乐回忆啊,她悲叹着,许是在叹时光吧?

  我发觉,世人的年华,也终像那条淇水。沿着河畔欢快地跑过去,就再无回来的路可寻了。我们的“成长”,也是如此,总会遗失什么宝物,很久很久以后才惊悟没有好好地挥别。可是没事的啊,请你看那“淇水在右”。故乡的河流,一直在你身旁同行。

  至于为什么是“淇水在右”,而不是同篇的“淇水滺滺”,这是因为我的小私心啦。我的故乡在南方的城,而我是南方的人。“水以北为左,南为右。”淇水是向着南方而流的。仅管我知道淇水离南城并不近,也只是位置靠南面而已,并不是真的流到南城来,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古代,南方是蛮荒之地,而现在我只愿傍故乡南城而居。

  淇水在右,是寄托着我无数想象和美梦,感悟和思绪的诗篇呢,所以我私自决定把它作为我的摘录本的名字。还但愿原作者不要介意。

《诗经》读后感13

  国风召南鹊巢

  先秦:佚名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这是一首婚礼上唱贺的喜歌。可以看出,这是一场盛大而奢华的婚礼:百两御之百两将之百两成之。男家派百辆车马迎娶,女家派百辆车马送亲,众宾客用百辆车马见证他们结合。

  也许在这里的百两只是个虚指之数,但仍然能完美体现出这场婚礼的隆重。可是问题的重点再于这场婚礼的男女主人公是谁?鹊和鸠到底指的是什么人?什么身份?

  一种解释是:鹊为男方,盖好了房子,迎娶鸠这位女人住进来,居之方之盈之,证明这个雀巢是鸠最好的归宿。这也告诉我们婚嫁中男方需得准备供鸠居住的房子。

  另一种解释是:鹊并不指男方,而是指男方的原配夫人。鹊辛辛苦苦经营的巢,被鸠这个后进门的妾或平妻占据,而且是用一场空前浩大的婚礼来宣告鸠的胜利。

  不论那种解释,都不能否认这首诗是婚礼进行曲的存在。本诗从御之将之成之的顺序,逐一罗列,叙述了这场婚礼是如何被众人见证,如何神圣不可推翻。

  如果是前者,无疑表达的是一种喜悦和祝福。如果是后者,则体现了一位妻子眼睁睁看他娶别人、眼睁睁看他入了洞房门的怨愤和绝望,用多数人喧闹来映衬一个人的悲哀。

  本诗运用了以点代面的手法,一场婚礼何其繁缛,而作者只从百两车马来做描述点,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描述婚礼细节。这种手法做到了所谓的四两拨千斤妙处。

  用三个百两体现婚礼的热闹,更凸显出另一方的.清冷寂寞。严重的反差,既表达的鹊无声的悲哀,做到了大音希声的功效,也揭示出一夫多妻的男权社会之丑陋。

《诗经》读后感14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规定十分严格,必须按不同社会阶层的要求而穿着。汉代以前,商人不得穿丝绸,只能穿葛麻。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因为是商人而备受歧视,所以投机政界,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而读书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可以穿着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青色衣服。因此,诗中“青衿”指代书生,后成为文人贤士的雅称。

  《子衿》的作者应该是一女子。有一些日子没见到心仪的人,心里有些担忧。女子走上城头,想借着登高,看看是否你能看到他的身影。然而,眼前千帆过尽,总不见心中的青青子衿。为什么还没有来?女子心里一遍遍嘀咕,一次次踮起脚来张望,一点焦急,一点固执,一点失落,一点嗔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女子的相思之深跃然纸上。

  如果说思念是有颜色的话,那一定也是青色的。《毛传》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也许在古代女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关于青衿书生知己的梦幻。也难怪,从古至今流传的爱情故事中,男主角几乎都是书生。《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西厢记》中的张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

  《子衿》中的女子是这样的思慕、等待、张望着“青衿”,一往情深深几许,自古以来女子就是深闺寂寞人。常言道,痴男怨女,为何女子要怨,想来也是那痴情的男子迟迟不肯交付真情。君不见,夕阳西下,还有女子的翘首期盼。

《诗经》读后感15

  这是一首赞美舞师的诗歌。

  “简”似乎是模拟鼓声的,类似于现在的“锵”。“锵锵锵锵”,鼓声雷动,舞师们踩着鼓点入场,在中午时分,于公侯的庭院之上开始了“万舞”表演。

  这群舞师,身材极其威武高大。他们先表演武舞,手执干戚,动作雄武威猛;然后又表演文舞,手里拿着籥(三孔笛)和翟(野鸡长尾),意气风发。表演完毕后,大贵族下令赐给他们酒,以表酬慰。

  最后一段比较有意思了。前面都是在描述舞蹈,最后却用了一个“山有榛,隰有苓”的句式起兴。在《诗》里,这个句式一般是隐喻男女之爱的。谁和谁的男女之爱呢?后文说道,是某人思慕西方美人。结合前文,研究者们基本认定,说的是观看了舞蹈的`女子。

  万舞,是周代的公侯贵族们祭祀之时表演的舞蹈,大概脱胎于氏族部落时期的祭祀舞。它是礼乐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万舞的表演分武舞和文舞两部分,大概武舞是很能彰显男子气概的,文舞又能演绎出上流社会的风华雅致,因此大概观看舞蹈的女性会情不自禁引发情思。

  我觉得最后这一段,大概是想通过对观看的女子们心动的描写,侧面进一步衬托出舞蹈本身的魅力。前三段从舞蹈开始到结束,虽然有很精彩的形容,但最终如果收尾于“公言锡爵”,似乎意犹未尽,有点虎头蛇尾,气氛好不容易烘上去了就戛然而止了。那么既然气氛烘到位了,怎么结尾才能把这种舞蹈带给观赏者的心灵震撼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呢?用女子对舞者的倾慕吧!就像现在观看了爱豆演唱会的女粉丝疯狂地呐喊“我要给你生猴子”是一个性质的……

【《诗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诗经读后感诗经读后感10-08

《诗经》教案08-25

经典诗经语录12-09

诗经的句子12-26

诗经的格言02-21

经典诗经名言02-22

唯美诗经句子04-29

小雅蓼莪诗经04-24

关于国风诗经04-25

诗经全文注释07-23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