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世情小说>红楼梦>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3-01-17 13:00:47 红楼梦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红楼梦》有感1

  书,是人类通往成功的道路;书,是清新的风,吹散我们心中的忧愁;书,是一把金钥匙,为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书是最美好的!

  我是一个不常看书的人,但是只要我发现一本感兴趣的书,它就“完”了,我一定会把它“吃干抹净”。这不我找到了一本好书,这书大家都很熟悉,它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架构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这本书自从二年级就摆放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介绍了这本书,我才从书架上拿下了满是灰尘的它,只见书上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灰,要是灰再厚一点连书上的“红楼梦”三个字都看不到了,我吹了吹书上的灰,打开了尘封已久的《红楼梦》,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插图。哦!原来这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啊!我认真的看着,可是脑子里连他们的名字也记不住,我干脆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画一个人物关系结构图,果然,有了这幅图了解内容就简单多了。

  我渐渐沉浸在书中,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林黛玉,学着她的语气说话,那声音娇滴滴的,我听的都头皮发麻,但是不能太有意思!后来,妈妈发现了我只看书,不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就每天放学后在家门口等着我乖乖的把书上交后再去写作业。但妈妈还是机灵不过我,后来我每天放学后就急忙狂奔回家,给妈妈来一个出其不意,放下书包拿出书就冲进厕所,一呆就是半个多小时,每次妈妈都会敲敲厕所的门提醒我快出来,有一次甚至开玩笑说:“你是不是掉进茅坑里了?”我听见了,面上很糗,只得从厕所出来。

  这时候,妈妈跟我说每天下午我作业写完就可以看书,我高兴极了每天下午赶紧写完就抱起书来看。妈妈告诉我,看书要手里拿着笔,看到好词好句,重点句子要画出来。按照妈妈的'方法,书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符号,这似乎是我看书的证明。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书里最可怜的不过是迎春了,爹不疼娘不爱,丈夫还对她家庭暴力,性格逆来顺受,但她也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她而努力奋斗,可是结果却不尽人意,她一直在努力也在一直被抛弃着。

  看了这本书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当时黑暗社会的腐败,让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这惊人的变化使我震惊。

  《红楼梦》不只是一部文学著作,它还是一部沉重的历史,记载了人间悲欢离合。

读《红楼梦》有感2

  早就想了解一下我国的四大名著了,那就先从《红楼梦》开始吧。

  对于第一次捧起那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红楼梦》时虽说不是了解很深,但是相对于其他名著的了解来说,还是可以的。

  第一次接触的是被拍成电视剧的《红楼梦》,记得当时还是很有兴趣的,想了解林黛玉的才华、薛宝钗的胸怀、贾探春的性格、王熙凤的泼辣。。。。。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把《红楼梦》看完了。但是,不知过了多久,突然觉得应该好好的看书上的原作,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其中所蕴含的种种意义。

  第一次捧起那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红楼梦》时,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想把它彻底看明白。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尽管看过了,但是书中有的描述还是演员不能及的,还是被书中所描述的传奇故事所吸引。

  既然描写的那么好,其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当然让我难忘。如,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晴雯撕扇、宝钗扑蝶、宝玉挨打等等

  我最喜欢黛玉葬花这个场景了。这个场景不仅把林黛玉的性情描绘得栩栩如生,而且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自爱自怜喜爱花的一个林黛玉。林黛玉是很爱惜花的,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也可以看出林黛玉对于美与他人有不同的独特见解,她也写了葬花吟,以花喻自己,把贾府及整个封建的社会比做污浊,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这首葬花吟也是其中最凄美的诗歌之一。

  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看了很让人心疼,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他们最后并没有在一起。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幸福的,他们会彼此记得对方,记住他们凄美动人的故事。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是唯一。

  总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不仅仅是阅读上的满足,也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封建社会,还是比较有收获的。

读《红楼梦》有感3

  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时,翩若惊鸿,宛如游龙。如蝶舞般曼妙轻盈,似夏花般明媚灿烂。那惊鸿一瞥的一池春水在心间荡漾,慢慢散开,轻轻弥漫……初见,只是不经意相遇,便宛若前世相识。——题记

  人生若只如初见,只是我们心中一个美好的期许。宝玉,黛玉,他们何又不想回到初见?

  或许带着一份感念过往,心许一份对美好的憧憬,这样的日子会过得不至于悲悲戚戚,哀哀怨怨。悲切、哀怨能瞬间把西风吹成东风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人生的道上有时除了美好,还有份无奈。人生如此,爱情如此,相遇如此,相离亦是如此。

  都说喝下奈何桥上孟婆的那碗汤,前尘往事会忘得一干二净。可是,有几个人愿意喝下那碗汤,愿意去忘却那份久违的过去呢?宁可几生几世的纠葛,也不愿生生世世的忘却。谁都不知道当初的相遇会换来此生的痛,如果真的都知道这样的结果的'话,会有几个愿意开始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微笑,始终没能凝固在缘尽那一刻。黛玉凝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寻觅着,往昔的眷恋。他又怎会知道,她心里的痛?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有时也换不来今生的一次擦肩。我们谁都知道天意如此,并不是一切随着我们的意愿能改变的。不变的是模式,变动的是情感。如若一切都能回到起点,我想我们谁也不愿意去触及太多的悲哀,都愿意把所有的快乐留住。但是,人生没有假设,爱情没有如果,岁月没有一成不变,时间不会永远驻留在某个点……

  叶子的离开,到底是树的不挽留,还是风的亲切召唤,我们谁也说不清。这,或许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结果,是一种落叶归根的自然现象,谁也无法去阻拦,谁也阻拦不了。《红楼梦》中的爱情,即便也是这样,或许在没有相遇的时候,已经想象好了万种不期而遇邂逅的美好期盼;在相遇的最初,肯定想象着以后的万般美好,谁也没有想过会怎样结束这段爱情。所以,人生若只如初见,或许一切是美好的,但又或许一切是不完整的。这样的人生看起来唯美,但这样的人生的太过完美,有时也会觉得失去了该有的一种曲折美的乐趣。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又怎样呢?没有经历沧海的时候,我们会知道难为水吗?没有经历除却巫山的难时,会知道不是云吗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谁都喜欢的一份完整,谁都向往的一份安宁。这样的爱情,谁又不会去向往呢?

  感念生命里的所有精彩,感念爱情里的所有美好。让记忆停留在那份美好的时间里,少份纠葛,多份豁达。如果,什么都人生如若初见,或许生活也缺了份韵味。人生的道上,不许我们有太多的假设,记住所有的温馨,隐藏所有的阴霾,这或许就是一种快乐。

读《红楼梦》有感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泪?

  一一题记

  犹记得,这么一句话“你身体里的每一颗原子都来自一个爆炸了的星球,形成你左手的原子可能和右手的来自不同的星球,这实在是我所知物理学中最富诗意的东西,你的`一切都是星辰。”我想着,这一句话与宝玉黛玉的前世有几分相似。不知不觉中,本是陌生的事物慢慢熟悉,从而缔结盟约。

  犹记得,曾看到意大利旅游局的一句宣传语-----------“行走,是为了找回你自己”时拍案叫绝。的确,人生是一条马拉松赛道,每个人都在奋力向前跑,可是到头来,我们却丢失了自己的信仰。我想着,这也是宝玉与黛玉一生的写照,为摆脱束缚而努力,可在封建社会下又显得是那么无助。

  犹记得,电影里曾有这么一句话“黄泉八百里,曼珠花遍地。花开一千年,叶落一千年,花叶,生死永不见。”我想着,花代表黛玉,叶代表宝玉,纵使曾经美好,辉煌,可却也阴阳相隔,不如路边野花平淡朴实,却安然自在。

  曾几何时,手捧着那本彩绘注有拼音的《红楼梦》,只是被其中精妙绝伦的建筑及偶尔冒出的趣事所吸引。上了初中喜欢上了那贾府的辉煌,凤姐的直爽,贾母的选择性善良,宝玉的忠心,偶尔也怜爱着孱弱的黛玉,心疼她的懂事,寄人篱下,却又佩服她在封建礼仪的社会下依旧勇敢。再读时,已多了几分凄凉,大宅的辉煌映射着人性的冷淡,贾环等一系列人的嫉妒心理让人更加心寒,似乎大宅的温暖也只有这几个孩子了,当封建的枷锁来临时,他们的反抗却又如此无助,结局也是一句“凄凄惨惨冷冷清清”。时曾想起,若黛玉宝玉不出生在这般富贵人家,只是寻常人家,恐怕结局便为“宝玉耕田,黛玉织布,膝下儿女双全,屋上炊烟袅袅。”可惜一切皆为如果,衔玉而生,注定不再平凡。黛玉的身子,身在平凡人家,注定红颜薄命。

  偶有几时,敬重曹雪芹先生,贾府繁华辉煌,细致穿插描写,的确不易;绕口难懂的关系,也一一梳理清楚;每一个人物活灵活现,似是个真真人儿。却也有几时,多加怨恨,黛玉已为宝玉流了那么多泪,前世的债也已还清,为何还要二人分开,家族败落呢,到了黛玉离世宝玉出家早已是泪湿满书,不忍再读,也终于明白那把辛酸泪。

  这世间总也是世事无常,愿身边的你我有着信仰,当太阳初升时,毫不犹豫的向前冲。

  也愿: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你我从容如初,不负韶华

读《红楼梦》有感5

  一本《红楼梦》让我了解了社会各层人的心理。凤姐儿是个当家管事的主,事事都口无遮拦,对下人婢女呼呼喝喝,非打即骂,对贾母贾老妇人则是服服帖帖,典型贵夫人的形象。宝钗之兄,薛蟠则是一个纨绔公子哥,吃喝嫖赌,样样不差。在所有人物中,个性最鲜明的便是那三进大观园的刘姥姥。刘姥姥可谓是个名人,他这人反映了当时社会最底成人物的形象,附庸权势,可谓是八面玲珑。他这人善于编故事,和贾姥姥讲故事,才讲到火,贾府里便着了火,他心一惊,但他语峰一转,便又把那老太太说得呵呵笑。看!脑袋瓜转的多快啊!

  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便是《黛玉葬花》,大观园里桃花落了一地,被宝黛二人看到,二人认为花落在地上,很脏,误了这花的美艳,宝玉便觉得,花落在清溪中最美,便把花一把把撒进了溪中,而黛玉却认为,这水干净,可到了外面就不干净了。他觉得花须埋进土里,才干净,便荷着花锄拿着锦袋,把地上的花放进袋中,埋进土里,黛玉可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想到自己的亲人都已死去,自己又在葬花,便哭着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好一位病美人啊!

  我不得不佩服曹雪芹这位作者,他将这个社会各个层次的人都在这一贾府中,呈现出来,写了这贾府从兴盛到落败的点点滴滴,这红楼之中可谓说,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小版,有时我也会想:要是黛玉不那么忧郁 ,多愁善感,把自己的书香气息散发出来,一切相好方面想,是不是早就和宝玉双宿双栖了?但宝钗如何又是结局悲惨呢?红楼“社会”独自有他的特质,后人也只能长叹一声了。

读《红楼梦》有感6

  《红楼梦》作为古代文学之巅峰,便涵盖了所有小说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丰富的故事情节,深厚的文化底蕴,细腻的文字描写,鲜活的人物形象,以纯熟精妙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揭露了社会百态。

  《红》用一种带有玄幻色彩的开头,巧妙地设下了由一块石头引发的三世恩怨。小说处处有伏笔,例我们初看宝玉出世时,不要那金书玉帛,不要那兵戎铁马,偏生选择了女孩子家家使用的玩意儿,便可粗略猜出他的性格。

  小说的细节描写更是令人惊叹,单是黛玉进贾府这一事,就把熙凤等人的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王熙凤,作为古代社会的女强人,有着精美绝对的容颜和狠毒足够的心肠。而她,也是间接导致贾府腐败的原因之一。要说贾宝玉身边的女子,且不谈那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单是他的丫鬟,袭人就足够了。袭人长伴宝玉左右,似乎是最懂得他心思的。我想她定是一个善解人意,温柔婉约的女子,哪曾想曾在一本评析上,看见她是那尖酸刻薄之人,从她的名字上就可以略知一二(一说袭人是因为姓花,宝玉取自花气袭人知骤暖)。我心底也疑惑,不知究竟该给她下个什么定义。只是从心底,并不厌恶这个身世可怜的女子。

  薛宝钗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之一,作者自是花了大量笔墨在她身上。她出身优越,大方得体,知书达礼,无一不彰显着一个完美女性所应有的`所有特征。她生得珠圆玉润,她眉目含情,怎奈如此佳人美景,却得不到宝玉的真心怜爱,便是平白娶了这位美人儿,也百般不愿。

  是的,有因才有果。贾宝玉无法接受宝钗,是因为心里已有了一个林黛玉。黛玉瘦弱,不似宝钗丰腴,却另有一番风味。她双瞳如剪秋水,乃至见宝玉一见,便不由得给她取了个颦颦作为字赞美她万千风韵。然,黛玉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她多疑、善妒,常常讽刺他人,言语之间充满了一股清傲之味,仿佛就是那冬日里一株梅,高洁傲慢。这仅是我个人拙见,并不能遮掩她的种种光芒。她才华过人,完全颠覆了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好胜,她骨子里带着一份叛逆。她偷看被禁的《西厢记》,她是曹雪芹笔下无与伦比的女子,她勇于突破,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仿佛就是天上那一只落单却又倔强飞翔的雁,永久地飞翔。文坛不会再有下一个林黛玉,不会再有这样一个美得令人以为从天而来的女子,怀揣冲破禁锢的心,守候着自己的爱情。作者借这个人物形象地表现了自己想要改变封建社会制度的美好愿望。只是小说的结局不免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

  《红楼梦》里佳丽无数,我最喜欢的要数史湘云。她也有着如黛玉一样的家世背景,却不如她叛逆,但也不成日悯人悲天,暗叹自己抱怨他人。她豁达,她乐观,她不拘小节。她可以是醉卧芍药倾众生的美貌女子,也可以是身着男装的率性孩子,也会是巧妙对联的枕霞旧友。喜欢她,更是因为她的才情,喜欢她说的抛书人对一枝秋。

  而,前期营造的美好氛围被一点点打破,黑暗的社会与人情世故终是没有放过他们。贾母纵是疼爱黛玉,也狠得下心。宝玉与宝钗大婚当日,她一人独守病榻泪尽而死。我想,她死前,一定带着对宝玉无尽的怨与爱,惆怅地离开。只可惜红颜薄命。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对《红楼梦》进行研究,对这本名著的解读也各有不同,从我一个初中生的角度来看,除了宝黛的爱情主线以外,这本书对社会的批判也有所感受。我想,我从这本书得到的,是不要墨守成规,要冲破别人给予你的牢笼,努力去挣脱那些羁绊你的,为自己的未来所争取。我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社会的状况,但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

  贾、史、薛、王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在作者笔下逐渐成形,每一步都蕴含伏笔,每一件事都不是空穴来风,最后的结局,既是没有放过书中的人物,也没有放过读者。我们的心情随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而起起伏伏,最后如同一块石头,砰然落地。于是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很久,我都无法明白,我们究竟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还是为了死去而活着。

  那倾国倾城的貌,那多愁多病的身,那美玉无瑕,那阆苑仙葩,也终会成梦,一场千古流传的红楼之梦。

读《红楼梦》有感7

  《红楼梦》,这个耳熟能详的书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这个含笑的悲剧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纵使读过几遍,仍旧觉得其中有说不尽的传奇。

  曹雪芹生在贵族家庭,却不曾想到家族走向没落是何等的悲凉与凄惨,年幼的他却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对封建统治的没落有着切身的体会,便以自身为原型创造了这个经典---《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开篇明义,道出了悲的结局。读罢红楼,有种辛酸感,不知是为黛玉伤感,还是为宝钗怜惜?注定的悲剧,实在难过。

  林黛玉,这个生得倾国之貌,,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女子,到今天已经成了“爱哭,虚弱”的代名词,她的母亲早亡,父亲后来病故,家道中落,只得寄住在贾府,便认识了荣国府的嫡派长孙---贾宝玉,这个大家庭中的宠儿。黛玉的性子抑郁,所以“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这样的性格也导致了她看待事物的消极和被动,她生在那样的时代,总是希望理想化的,可现实总是背道而驰,纵使她是善良的,但她没有看清楚自己的地位,使得和宝玉那么纯洁的爱也不能有一个好的结局,落得那样的下场。

  贾宝玉,这个受尽万千宠爱的公子,出生时嘴里含块玉,是贾府的宝贝,曹雪芹给他的评价是“情不情”三个字,道出了他的一生,他是叛逆的,偏僻而乖张,他认为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任何事,主张平等待人。他和黛玉深深爱着对方,他们之间拥有着最纯洁的爱,却不得善终,娶了宝钗为妻,之后便出家,也是悲剧下场。

  还记得其中一篇《黛玉葬花》,黛玉善良,怜惜花儿,认为花落下后埋在土里最干净,所以,想让花儿装在绢袋里,用土埋上,日久随土便化了。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词中透着淡淡的忧伤,成为小说中最经典片段之一,令人过目不忘。

  在这本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几代人的命运沉浮,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世态人情,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反复咀嚼,阅读《红楼梦》也对提高我的文学素养有着很大的帮助,这部小说百看不厌,不枉为古今中外的一大经典,流芳百世。

读《红楼梦》有感8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用优美细腻的文字描绘出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读过一遍我就记住了宝玉和黛玉的名字。

  贾宝玉在他父亲的眼里是叛逆,不喜欢读书的"坏孩子",他尤其是厌恶八股文,从内心鄙视和抵触所谓的`功名利禄,所以父亲认为他是不求上进的孩子。我却不这么认为,他和朋友开设海棠社吟诗作对,一步一步地壮大诗社,到后来他们一起重建桃花社,我发现宝玉是一个爱学习、有上进心的人,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

  我也喜欢林黛玉这个角色。她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觉得,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必须全面发展,将来才能立足于社会。我们都是中国好少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未来的栋梁之才,要有青松一般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应该做一个乐观、坚强的孩子,将来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

  读完《红楼梦》我感到一个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在好的环境中,都争当那个近朱者赤中的“朱”!用自己的积极的思想去影响别人。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部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我非常佩服曹雪芹,他的写作方法值得我学习,从今以后,我要博览群书,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力求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读《红楼梦》有感9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将其攫取、裁剪,再加以创造,《红楼梦》这幅画卷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经问世就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另外还有芹圃、芹溪、芹溪居士等字号。祖籍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出生在贵族家庭,年仅十岁的他亲眼看到家庭遭受沧海桑田的变故,对封建统治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从1752年起,他终于挥洒出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

  贾宝玉,荣国府的嫡派子孙,衔玉而生。为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从小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是大家庭中的宠儿,但命运却不由得自己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

  林黛玉,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她绝丽脱俗,雅若天仙,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才华横溢,个性纯真灵净,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薄。她常怀隐忧,感物伤情;暮春时节,见落花飘零,就锄坟葬花。最后黛玉泪洒百日,泣血而死,还了前世情缘,留下悠长的深思。

  还有王熙凤。她的出现处处吸引着众人的眼光,她处事圆滑,眼观六路,八面玲珑;她阴险恶毒,心狠手辣,弄权夺势。但这并不能用反面人物来简单归结,她是开心果,上哄得贾母其中宠爱,她又是脂粉队里的英雄,下管的婆婆丫鬟们服服帖帖。最终因她胆大妄为,不给别人留活路,落得个疾病缠身、无力回天的下场。

  从王熙凤这小小的.一角,足以映射出封建贵族家庭的腐朽和道德沦丧,预示着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的走向崩溃。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永恒话题。西方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说法,据说原是歌德的话。在中国,《红楼梦》也是说不尽的,已经说了二百多年,今后还要说下去。

读《红楼梦》有感10

  《红楼梦》讲述的是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故事,贾王史薛的命运环环相扣,其中也不乏一些我很欣赏的人物。

  薛宝钗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女子,但在我看来却不是如此,她只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牺牲品,她被封建思想所禁锢,她这样一位女子,其实在现代应该算是贤妻良母的典范了,举手投足间都体现出一种大气、端庄。而当宝玉夸宝钗像杨贵妃的时候,宝钗面带怒色地说:“可惜我没有一个像杨国忠的哥哥。”宝钗素来都不都不怒形于色,对人总是恭敬大度,此话一出,耐人寻味,她的哥哥薛蟠不能像杨国忠一样能光宗耀祖,使自己的家族发扬光大,反而还使自己的家族蒙羞,想来薛宝衩是恨铁不成钢,可处于那样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薛宝钗无权教育自己的哥哥,她自己也是无可奈何。

  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美人儿,她有着细腻和敏感的心思,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她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姐。林黛玉有着她自己独有的清高,她认为自己与那些身份低贱的人不一样,自己与他们那些人相比,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而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也是有叛逆的因素,当宝玉挨打的时候,王夫人,老太太,宝钗都去看望宝玉,都是劝解宝玉考取功名,而黛玉却与他们不用,黛玉只说:“你可都改了吧。”可见黛玉与宝玉有着相同的思想,他们的思想里封建思想和新潮思想并存,都有叛逆的一面,黛玉是任性的,小心眼的`,多疑的,而在我看来,她正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在对封建思想进行控诉。黛玉先是失去了母亲,继而又失去了父亲,她寄人篱下,难免性格会敏感多疑,但是她的才华是无可否认的,她对诗词有着独特的研究,是一位才女。

  宝钗和黛玉是两位风格不同的女子,薛宝钗品行端正,容貌美丽,对人又豁达随和,丫环们都喜欢和她亲近,而黛玉气质非凡,十分清高,她给人的感觉是不食人间烟火,有些冷漠,可是宝玉对她的情有独钟,使她不再那么的孤独了。

  最后我非常欣赏的人是王熙凤,我想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她的开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在老太太眼里是一位能干嘴甜的丫头。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时候,拜见后,经贾母介绍,认识了王熙凤,知道她在贾府权势很高。还不及多想,凤姐就拉着黛玉的手,上上下下打量了一回说了一番赞美黛玉的话后,又哀怨姑妈的逝世,最后又拉着黛玉问长问短,把贾母哄得团团转。而我们对她最熟悉的一面就是她十分的心狠手辣,在“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在对于自己婚姻的小三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孩子她更是不放过,而且使尤二姐吞进自杀,连带着腹中的孩子一起死去了,尤二姐死后,她还假装流了两滴眼泪,可见她是如此的虚伪。当然也只有她才能把持贾府的财政大权,她做事干练并且样样事情条理清楚,从不拖延,治家有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她在我们这个社会上也能称得上是一个事业型的女强人了。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我想它其中的精妙之处是无穷无尽的,难以用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曹雪芹塑造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十分鲜活,我敬佩万分。

读《红楼梦》有感1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开卷即有一个“泪”字,从中不难品味出红楼一梦的心酸悲哀。

  位居十二钗之首的黛玉,哭着而来,涕泣而去。

  黛玉幼时,一癞头和尚曾进言:以后不许见哭声,方可平安了此一生。但黛玉自洒泪别父进贾府以后,就从未离过“哭”字。刚入贾府见着贾母就哭个不停,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黛玉多愁善感至极,常常触景生情悲从中来,听到女孩子们演戏,便由戏文里所唱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联想到“水流花谢皆无情”,于是,眼中带泪;看到落花,立刻会油然而生伤春悲秋之情,于是扛锄葬花,痛哭不止;看到宝钗母女叙天伦之情,亦是情不自禁泪满襟。

  可能有许多的人讨厌这种动不动就流泪的人,但是,我觉得黛玉好哭,并非她心性如此,更非她敏感,何况她正是妙龄少女。那何以悲伤至此?我想这都是她寄人篱下的缘故。虽然贾母是其外祖母,对其疼爱有加,可是贾府中人情虚伪冷漠,非常人所能忍受。黛玉内心孤傲,不屑于世俗伪善,不善于左右逢源,所以她在贾府之中彷徨无依,弱柳扶风。她内心悲苦,抚琴、吟诗也不能真正排解。久而久之,难免会内心压抑,心中苦楚无人可倾,所以只能用眼泪来减轻痛苦。后来,她又与宝玉相知苦恋,虽欣慰却敏感多疑。每遇宝玉与众姐妹无忌嬉戏,她便觉得宝玉不把自己放在心间,泪水涟涟。想那洞房花烛他人笑,潇湘馆里独自泣的结局,黛玉一生又怎一个“泪”字了得?

  有时也会觉得黛玉太过软弱,却又不由得怜惜。如果黛玉没有那么多愁善感,能勇于去追求自己的幸福,那一切是否又会不一样呢?

读《红楼梦》有感12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曹雪芹写的白话本——《红楼梦》,后来,又由彭程改编了。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追求完美的贾宝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心胸宽广的薛宝钗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而展开的故事。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

  现在,我们的社会改善了,人们文明了,但还是有些不文明的人,说得难听点,也就是社会上还是有些二流子。我希望在这个文明的世界里,人人都有一份工作,不做卑贱的人,人人都因自己的劳动成果而快乐;如果你是个残疾人,不必太难过,宽容些,乐观些,大方些,开心些,你的生活就不会寂寞!你不争,我不吵,或许这样和谐快乐的社会里,大家的生活才会更加欢乐!

  红楼梦的确是一本好书,它告诉了我:社会只有和谐了,才会美丽;你只有乐观了,才会快乐!

读《红楼梦》有感13

  寒月如纱,伴着天边寥落的冷星。诗词似笔,画着骚人傲然的风骨。喝一口清茶,执一卷诗词,追求那古典的美,聆听那空灵的音。——题记

  小时候,跟着奶奶,天天听着那咿咿呀呀的越剧,长大以后才知道,那越剧的名字叫《红楼梦》,不知是日久生情还是其他的原因,自我懂事,便打心眼里喜欢林妹妹。不为别的,就为那首《葬花吟》。她最后生命的终结,犹如那花儿的香气,净土掩风流。记得与曹雪芹同一时代的明义写的《题红楼梦》,其中有这样两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倘若“沉痼”真的能起,“红丝”真的能续,那林妹妹生命的香气也不能永恒了吗?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咿咿呀呀的唱词、温润细软的曲儿,说不出的江南糯软调子,曾让黛玉为之倾倒,大观园中,沁芳闸桥边,落英缤纷下,宝玉那句:“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更平添了一份韵味,那段华美的唱词,那段平整的韵脚,那段瑰丽的故事,令人如痴如醉。

  无疑,黛玉是爱宝玉的。她的爱,化成一句句华美的辞藻,呈现在了词卷上面:“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黛玉似冰山上绽放的雪莲,冰清玉洁,虽无花之妖艳,却雪白一身,何其美哉!

  “孤标傲世皆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潇湘妃子的《问菊》也应是她人生的写照吧!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黛玉更是骄傲的,即使为那个“似痴而狂”的花花公子偿还了一生的眼泪,她亦是骄傲的。但同时,她也是脆弱的,对着一地落花和那潺潺流水的.沁芳闸,吟出了“冷月葬花魂”的诗句,花魂是谁?自是黛玉自比。她似乎早已预见到自己的结局,如同那遍地落花,绝美却惨淡凋零。

  潇湘妃子的结局,美到凄凉。

  美在红楼,我读懂了其中的辛酸。

  夜半了,夜深了,我合上诗词,低头,清嗅着那醉人的墨香,茶香已渐渐朦胧,淡了……

  美在其中,叹在其中,人物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心弦,静静的迷失在这唯美的诗卷中。

读《红楼梦》有感14

  曾不止一次为黛玉含恨而死而泪充满面,又曾不止一次为宝钗不得幸福而感慨不公,我怜黛玉也惜宝钗,对于那些关于钗黛二人孰非的评论,我并不加以苟同。

  提起宝钗,我想在大家脑海里应该呈现出:一位大家闺秀的模样吧,看过《红楼梦》有的应该都知道,宝钗是一位格守封建礼教,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的小姐。小小年纪就能处理好上下关系,老夫人喜欢,丫头们乐意,这样的好小姐上哪去找啊。宝钗的处事能力强却从不处露,只是在凤姐生病的时候,她推辞不过,只好帮忙处理一些家事,从这些事情的处理中,便函能看出她的睿智与过人之处,再者,在大观园中女子要比的`除了美貌便是才能,而二者她兼具备,乃世间的奇女子。

  谈到黛玉,想到的肯定是她那双如桃核般红肿的眼睛,不知道林妹妹眼泪怎么就这么多呢,哭得叫人心疼。黛玉从小由于家庭事故寄住在祖母家中,这使得她做事小心翼翼,生怕被别人耻笑了去,正是这种环境造就了黛玉多疑多虑的个性,其实黛玉的骨子里是如水一般的柔情,不然怎么会有那哭肿的双眼呢?对于爱情,黛玉并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敢爱敢恨,敢于表达自己的心意,这种创新精神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

  其实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她们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品质,我们要学习家钗的规矩,也要学习黛玉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尝试打造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天空。

读《红楼梦》有感15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人人皆知,书中的人物林戴玉、贾宝玉也是家喻户晓,因为人们对这本书太熟悉了,所以这本书在大众中也就形成了固有的形象,加之研究的学者众多,又把它解剖的支离破散,归纳的系统有序,每一个细节都能推究出个一二三来,所以书中内容似乎已经变得透明、唾手可得。但对于普通的个体读者,读《红楼梦》就像读其他书一样,对味口了才愿意看。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完全是冲着它的名号去的,当时还在上学,对书中描写的诸多景物及人物事件,如同嚼蜡,但还是硬着头皮把它读完了,若问收获,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能把它耐着性子从头到尾看一遍,当时更喜欢看现代小说,与生活更贴近,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第二次读《红楼梦》时,是因为读外国人写的书,写作的风格迥异,后来读腻烦了,想换换口味,看看中国人自己写的书,于是乎又想到了《红楼梦》,这次读了几页,觉得有些韵味,值得品味,而且节奏较慢,故事情节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像是一个修炼千年的道士,心中自有定数,也像极了中国的繁琐礼节,按照规矩来,不可着急越礼。但后来读到后面的章节,有些坚持不住了,越读越无味,都是些婆婆妈妈的事情,又不忍放弃,最后还是挣扎着读完了,因为书的内容太多,读完之后,仍是一头雾水,被书中的人物搅得晕头转向。

  有人读书是很认真的,会事前了解一些人物线索,然后再读,而我是个懒惰的读者,摸过书来,二话不说就从头读起来,进去的快,出来的也快,粗粗的过一遍,分不清人物层次,只是对书中的感兴趣的地方,仔细的`看看,其他的也不管不顾了。即便是读了几遍的《红楼梦》,还是看完就忘,只记得里面的人物众多、三六九等,各色人物俱全,各种事件层出不穷,均是些日常小事,‘妇人之口舌是非、各种人情往来、弄在一处作诗弄词’,从小处着手,略略引出些大人物、大事情,但也只是稍稍带过,多是褒奖之词,写的非常谨慎。这本书在细小处下足了功夫‘主子招妻纳妾、下人勾心斗角挑拨事非、姑娘们作诗词附风雅、庆生过寿看大’,再写写外围的穷苦人家如何过活,诸多种种。围绕着荣宁二府展开密如网的描写,观遍世间百态,虽然是细小事物,但仔细的推敲,写的是当时的民生百姓与达官贵人的生活常态,以荣华富贵为描写的主线,映衬了普通百姓的艰苦生活。

  但富贵一时,不可能一世,终究曲终人散,方梦醒,作为生活在富贵窝中的主子,怎经得起人生大起大茖,大悲大喜,最终在红尘中颠沛流离,循入空门。读书像控掘宝藏一样,找到一本好书难,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更难,找到了,读一遍不开窍,读二遍还懵懂,读三遍才体会些许滋味,再多读几遍,就像考古学家,小心翼翼的发现些古董,甚至还闪闪发光,引人无限遐想,书中所讲与心中所想能够结合在一起,才觉得值得。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2-21

读红楼梦有感01-01

读《红楼梦》有感01-08

读红楼梦有感【热门】02-12

读红楼梦有感【推荐】02-10

【热门】读红楼梦有感02-14

【热】读红楼梦有感02-08

【推荐】读红楼梦有感02-11

读红楼梦有感【热】02-15

读红楼梦有感【荐】02-0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