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世情小说>红楼梦> 《红楼梦》的赏析

《红楼梦》的赏析

时间:2022-11-03 12:59:57 红楼梦 我要投稿

《红楼梦》的赏析

《红楼梦》的赏析1

  我是《红楼梦》,我的作者是清朝的曹雪芹。我刚出生时,非常受人尊敬,很多人家中都有我的兄弟姐妹。可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的小主人刚看完我就往桌子上一放,没想到我没站稳就摔了下去,然后我就晕倒了。

  当我再次醒来时,我发现自己已经穿越到了20xx年的路桥图书馆。我很喜欢这个新家,各种各样的藏书都有,而且环境宽敞明亮。

  刚开始我盼着等着,很希望有小读者们会来关注我。终于有一天,有一个小姑娘向我走了过来,可是没想到,她的手最后落到旁边的《马小跳》身上。为什么他们宁愿选择一本故事书也不愿意多看我一眼呢?我还被评为“中国四大名著”呢!

  过了几天,终于有人把我从书架上抽了出来,他轻轻地读着我的名字:“《红楼梦》。”然后就把我借走了,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终于到他家了。他的家好大啊,比古代的小主人家里大多了。我以前的小主人到了晚上还要点蜡烛才能看清我的每一个字,可是他却不用,只要一按开关,所有的灯便亮了。不过他只是把我放在桌上,并没有看我一眼。

  几天后,他的几个好朋友都来了,只见他拿起我,对他的几个朋友说:“你看,我这次去路桥图书馆借了本《红楼梦》,我现在都已经看名著了!”我听到他得意的笑声。“那你知道《红楼梦》里讲了什么故事吗?”有一个朋友问他。“这个……这个……”这下他可答不出来了。他生气地把我往床底下一扔,就出去了。我想:可能是因为我,所以小主人被嘲笑了。

  后来的`几天里,我经常与蟑螂、蜘蛛作伴,灰尘布满了我的身体……

  终于到了还书的日子,小主人又把我从床底下拿出来,送回到路桥图书馆了。从那以后,我又躺回到冰冷的书架上,可是我什么时候才能等到一个真正愿意看我的小读者呢?

《红楼梦》的赏析2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红楼梦人物简析及读后感。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他们的相爱使曹雪芹将黛玉对宝玉的一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三、王熙凤

  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在文中表现的十分鲜明,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四、薛宝钗

  薛宝钗是一个赋予理性力量的冷美人。她冷观世人,泊淡贞静博学多识,宝玉曾以仙姿形容她的端持貌美,但宝玉悬崖撒手之后她品尽孤独滋味,幸而有冷香丸能让她“历尽别离而自安”。

《红楼梦》的赏析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梦里花开,梦里花落。经历了那梦幻般的洗礼后,只因那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爱情悲剧,便幻化成通灵“宝玉”的凡胎,一场痴情佳话,一段旷世绝恋,红楼梦中人,说不尽的缱绻与悲哀,梦中的红楼,我只愿游历尘世,为你保全……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清冷孤傲的女子,不愿染指尘世污浊,只愿留那盈盈一袖的芳香。雪花飘落洁净无瑕,地上的宝玉仰望这缠绵,我的珠帘到底是谁的牵挂……潇湘妃子与通灵宝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常感寄人篱下,饮恨而终;一个乖张叛逆,落得剃度出家。他们都把彼此引为知己,互相爱慕,同看《西厢记》;他们向往自由的婚姻,但这却是封建礼教所不允许的。宝玉鄙视功名利禄,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杂书”,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这绝对是当时封建君主制度下的“逆子贰臣”。黛玉敏感而锐利,她是宝玉绝对的拥护者,可她的性格,却终究抵不过宝钗的圆滑温婉。“带断玉碎”,在坚韧的山盟海誓,在封建社会所谓“人生之道”的压迫下,孤立无援,也终究是索然无味;再甜美的诗书蜜语,也终敌抵不过家族人的蒙骗包办,在温婉的关心惬意,也终究无法将爱进行到底……只是因为宝钗性情温婉,与贾府人关系好?我看未必,宝钗对宝玉是有真情,再加上宝黛二人背离了封建礼教,才落得个悲剧下场。

  “金银箱满笏满床,奁妆玉帛堆满堂。不知繁华盛几世?花落人亡两茫茫。”从贾府刚开始的`“金玉满堂”到最后却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其实这经历又何尝不是曹雪芹这个旷世奇才经历的缩影?是啊,只有真正经历过坎坷和不幸才会将人生和社会悲剧性感知和把握的如此恰到好处吧。也许这位先生在写书时已经将自己幻想成里面的某个人物,把自己也变成红楼梦中人,将满腔无奈与悲愤化为笔下的动力。于是乎,狡猾如熙凤,聪明如平儿,豪放如湘云……大观园的繁华与衰败凝华在一本书中,以众姐妹的欢聚始,以众芳凋零,人去楼空终,给了我们一种“繁华落尽空悲切”的无限遐想。

  人莫知“妆容易逝香腮雪“的悲凉,人莫悟“弹指挥间过眼云烟”的惆怅。梦中的红楼,红楼梦中人,不过是警幻与现实之间的写照。"说到心酸处,荒唐与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红楼梦中人,一个时代的闪现;一膜一仿,悲凉尽显。

《红楼梦》的赏析4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诗词鉴赏】

  这几句俗谚口碑出现在第四回中。贾雨村靠贾家的关系,复职补授应天府知府,一上任就遇上薛蟠为争买英莲(香菱)而打死小乡宦之子冯渊的案件。雨村不知底细,立刻就要拿人判案。手下的门子葫芦僧使眼色制止他,并呈上这份“护官符”,提醒他:金陵城这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薛蟠就是“丰年好大雪”的薛家的公子,不可莽撞。俗谚口碑就是流传在民间的顺口溜。称之为“护官符”,是说巴结这四家官僚贵族就能保住官;得罪了他们不仅要丢官,连脑袋也保不住。

《红楼梦》的赏析5

  [清]曹雪芹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芳魂销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赏析:

  贾元春被封为贤德贵妃,似乎是享受着荣华富贵,但一个"喜"字,却表明了她实在是强颜欢笑,她把宫廷看作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内心满怀着寂寞凄凉的痛苦。她"恨无常又到",不是留恋宫闱生活,而是牵挂着她那个家族的命运。贾元春生活在皇宫多年,她深深感到最高统统治阶层内部的斗争风云,她的荣辱沉浮,关系着宁、荣二府的生死存亡,她的.死就是贾府衰亡的前兆。所以她从自身的突变,预感到了家族的末日,不惜"芳魂销耗",也要向爹娘托梦:及早"退步抽身",以避免覆巢之难。不难看出,贾家衰亡,尽管元春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直至死后,魂魄仍念念不忘,也挽救不了贾府的败落,以及整个封建大厦的必然崩溃倒坍的局面。

《红楼梦》的赏析6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诗词鉴赏】

  这一首说的是贾迎春。

  判词前“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这是暗示迎春要落在一个恶人手里被毁掉。

  迎春是荣府大老爷贾赦的妾所生的女儿。她长得很美,虽然没有才华,但心地纯洁善良。因性格懦弱,又排行老二,人称“二木头”。后来她被其父许配给孙绍祖。孙绍祖的先人因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贾家门下,靠贾家的`势力起家的。这个孙绍祖家资饶富,并且“应酬权变”,在官场中很走运,正在兵部等待提升,所以贾赦就选他做了“东床快婿”。孙绍祖品质恶劣,连贾政都不同意这门亲事,但贾赦不听。迎春嫁过去之后,受尽种种虐待,一年之内就被折磨死了。

《红楼梦》的赏析7

  原文: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赏析:

  [评介]这是《红楼梦》十二支曲的一首序曲,它引出十二支曲子,同时也是这十二支曲子的总括和提示。

  这首序曲交代了《红楼梦》的起缘。在这里,作者是以警幻仙子的口气,借风月之情来抒发他的“愚衷”。诚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风月情浓”,表现了宝、黛之间的爱情。但这种爱情是建筑在对封建礼教叛逆的基础上的纯洁的爱情,并不是“才子佳人”式的庸俗爱情。因此,“悲金悼玉”既不是什么“色空幻境”的描写,也不是什么“情场忏悔”之作,而是通过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表现封建社会末世之“天”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排遣作者的“愚衷”,这个“愚衷”就是作者意想补“天”而又无法可补的思想矛盾。

《红楼梦》的赏析8

  小贴士:《红楼梦》中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是一往任何一部小说都不曾有过的。从皇帝到贫民、从宫庭到原野、从吃喝玩乐到衣食住行……等等无不细诉。其中的谜语也同《红楼梦》中其它的描写一样,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欣赏性,而且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和第五十回中集中地出现了较多的谜语,也较有代表性。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时值元宵佳节,又逢薛宝钗过生日,贾母一时高兴,便凑份子为她举行生日宴会。其间,贾元春(娘娘)派人送来了一个灯谜,命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送进去。

  贾元春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物。

  此谜谜底是“爆竹”。迷信传说爆竹能驱鬼除魅散秽气,故说能使妖魔鬼怪闻之丧胆。“身如束帛”形容爆竹象一卷束起来的绢帛。后二句说尽管爆竹气势宏大却极易毁灭,是“一响而散”之物。这个灯谜是贾元春入宫得宠和短寿的形象写照。脂评说:“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这里前二句当比喻入宫为妃身价百倍,声势显赫,从此贾家成了皇亲国戚,贾家的政敌一时“胆尽摧”。后二句暗示元春如昙花一现,荣华富贵顷刻瓦解,贾府的好景不长。《红楼梦曲恨无常》中元春曾以自已之死作为前车之鉴,劝告贾政“须要退步抽身早”,可知元春之死当与政治原因有关,与后四十回续书所写有所不同。

  第一个为元春制作灯谜的是贾环,他写的是: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打一物。

  此谜谜底是枕头和兽头。被元春认为“不通”,命太监带回。作者写此谜,意在表现贾环不通文墨。既是谜,首先不该直说;既直说,文理又不通,“有角八个”还说是“只”,难怪只引得众人大发一笑。

  “有角只八个”是说当时的枕头是有六个面的长方体,所以共有八个角。“二哥爱在房上蹲”是指兽头,古代建筑塑在屋角上的两个怪兽。

  第二个应元春的要求制作灯谜的是贾母,她是随口念到: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

  当时贾政就猜着是“荔枝”。“站树梢”的意思与“立枝”相同,“立”与“荔”谐音,所以谜底为荔枝。然而“荔枝”又与“离枝”谐音,所以脂评说此谜的寓意在暗示“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这也就寓示了贾家势败的结局。

《红楼梦》的赏析9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赏析/鉴赏

  在《红楼梦》中,妙玉是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人物。她出身于"读书仕宦之家",从小便舍给寺院,由小姐变成了尼姑;但她并不与一般女尼为伍,过的还是小姐生活,摆的还是小姐派头,是"尼姑式"的小姐。她的这种生活道路以及这种生活形成的那种孤僻娇情的性格,是封建末世贵族统治阶级崩溃瓦解的一种产物。像妙玉这样的贵族小姐,由于家势衰落,在统制阶级队伍里丧失了立足之地,但从小娇生惯养,又不能在社会上自立。于是"遁入空门"便成了他们最后的一条道路。但社会上并不存在着真空地带,"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空门"并没有能够保护她"清身静心","出家"也没有割断她与"尘世"上的联系。她不甘心投靠权贵,却又不得不依附权门。,受贾府的供养,她的命运也是随着贾府大树的摧倒,同这个阶级一起没落。"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作者通过妙玉这个特殊的人物,表现了他对出世哲学的否定,对禁欲主义的批判。同时,也说明封建阶级这个大厦的崩溃,必然要波及到所有的`角落,出家遁世,回避现实是不可能的。这在当时,也是颇有见地的认识,是作者民主进步思想的表现。

《红楼梦》的赏析10

  [清]曹雪芹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

  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

  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作品赏析:

  这是《红楼梦曲》总收尾的曲子。

  《飞鸟各投林》,是“家散人亡各奔腾”的另一种说法,与“树倒猢狲散”同义。

  这首收尾的曲子是对以贾家为代表的封建贵族阶级命运的概括,也可以说是一首带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主题歌。

  作者一生由“饮甘餍肥”的贵族子弟跌落成一个“举家食粥”的落拓文人。他看到封建社会处处充满矛盾斗争,一切都在运动,都在产生和消失。这种客观的辩证法印在作者头脑中,就形成了他朴素的辩证法观念。在第十三回中作者通过秦可卿之口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所能常保的。”这就是说“物极必反”,有始必有终,有盛必有衰,这个客观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这首《飞鸟各投林》的曲子等于宣布:凡是封建统治阶级所拼命追求和维护的一切,都是注定要灭亡的。曹雪芹依据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忠实地描绘了大观园内外的社会生活,正像他自己宣称的:“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蹬迹,不敢稍加穿凿”,因而《红楼梦》所反映的贵族家庭的兴衰始终,是符合历史的辩证法的。作者写他们的“极盛”,正是要反衬他们的“极衰”;写他们的“赫赫扬扬”,正是要反衬他们的“烟消火灭”。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写贾家最后又“沐天思”、“延世泽”、“兰桂齐芳”,安排一个不喜不悲的“团圆”结局,是违背曹雪芹原意的。曹雪芹设计的结局是“乐极悲生,人非物换”,“树倒猢狲散”。按照作者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荣国府并不永远“荣”,有荣必有枯,而且要枯得很惨;宁国府也不永远“宁”,有宁必有危,”终要有破家灭族的一天。从脂砚斋批语透露的曹雪芹所写的八十回以后的部分情节看,贾家败落后,当年“金窗玉槛”、“珠宝乾坤”的大观园要变成“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一片凄凉颓败景象。被撵出大观园的宝玉和宝钗要有一段“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困苦生活;王熙风要有一个“身微远蹇”、“回首惨痛”的可悲下场;惜春要沿门托钵,“缁衣乞食”;贾赦、贾珍之流要被撤职罢官,扛上枷锁,或被杀头,或被流放充军。贾家如此,与他们有关联的其他史、王、薛三族也一样,得势时他们互相“扶持遮饰”,势败时也要一齐完蛋。他们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了去。这首《飞鸟各投林》的曲子,就是对他们下场的形象描绘。

  曹雪芹毕竟是二百多年前封建贵族出身的一位作家,他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他对他出身的贵族阶级充满厌恶和愤慨,但又和这个阶级难解难分地联在一起;他清楚地看到这个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但又不知道谁是历史的主人;他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败,但又提不出超出封建主义范畴的政治思想。他看到了社会现象的发展和变迁,但只是把它看成是一种简单的循环,如认为“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就是错误的“历史循环论”。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曹雪芹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反映了他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局限性。

  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中有一个论断,认为这首曲子是《红楼梦》全剧三大主线之一的“人散”。原文摘录如下:

  ……这第三条大线就是“人散”。人散虽与家亡相联,又自成体段,前文已经说过。秦可卿与风姐托梦的结语,说了两句七言诗——秦可卿也能诗!岂不甚奇?须知所谓“正邪两赋而来”之人,大抵皆属于诗人型.这是个专题,宜有专文讨论。如今只说可卿最后说道是:“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署名“梅溪”的,于此便批:“不必看完,见此二句,便欲堕泪。”可知这人散一线,是书中最后的一局——也就是结局,所以它独自构成一大经纬。

  “三春去后诸芳尽”,有几层涵义。一即字面义;三春(孟、仲、季,即“九十春光”)过去了,百花凋谢.二是“三春”又指书中所叙三次重要的元宵佳节——第十八回省亲,第五十四回夜宴,与八十回后某回的一次元宵节(大约是巨变的发生)。三是“三春”又指贾氏姊妹,元、迎、探,特别是探春一去,方是人散的总溃之始。这两句诗总括地表述了大势.我们当然还是“欲知其详”。我以为这就要向雪芹给我们留下的另一段曲文去参会——就是第五回《红楼梦曲子》正曲第末支,那首惊心动魄的《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两句总括“家亡”

  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

  无情的,分明报应——宝钗、妙玉

  欠命的,命已还——元春

  欠泪的,泪已尽——黛玉

  冤冤相报实非轻——迎春

  分离聚合皆前定——探春、湘云

  欲识命短问前生——凤姐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

  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

  痴述的、枉送了性命—一秦可卿

  以上十二句,本以为恰好分属十二钗,但首二句并非妇女之事,而脂批于此正有总括荣宁的语义(其实应是总括贾王史薛四门),那么可知此二句是先从“家亡”领起,以下才是每句分属。又由于只剩下了十句,而“分离、聚合”明明是两者的合词并咏,这又明白了还有一句应该也是合咏二人,于是我寻找这个可能性时,发现“看破的,遁入空门”也可能包括妙玉惜春二人而言。但细味其言,终以指惜春更为切合,盖妙玉之出家,固幼年多病,为父母所舍身,又因避权势仇家之难,方进京入园的,并非“看破”之故,因此我仍以本句只指惜春,而并妙姑于宝钗一起,理由全在不能忘记“报应”二字是眼目。宝钗属于“无情”,书中有明文点破(她抽的花名酒筹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是为力证。),这样是合榫的。

  另需说明的则尚有元春、凤姐、迎春三人的分屑,以其容或招来争议,所以也是研讨的题目。我将凤姐隶于“命短”句下,理由也是书有明文暗示之处。元春原系死于非命,实因政治变故而致,受

  逼而亡(如书中暗示如杨贵妃),故为“欠命”。迎春为何隶于“冤冤相报”之下呢?这井非指此无辜少女本身,而是罪孽在她父亲贾赦,贾赦多行不良,贪货好色,害人性命,如姜亮夫教授所见旧抄本,贾氏之败实由贾赦之罪发而引起,他害了两条人命。我以为这两条命案皆是女子,其一即鸳鸯,说详后文。另一条女命当然也是因他好色图淫而致某女于死(疑是嫣红,说亦详后文)。所以冤冤相报是说他害人家的女儿,孙绍祖也害了他的女儿,是即曲文的本意。

  以上的推断,不敢望条条妥贴,然而大局亦可概见。“人散”是“金陵十二钗”的主调与终曲。当然,“人散”的实际,所包远比十二钗丰富得多得多,举凡两府一园中的众少女,皆在此数,是全书一大收场关目。本节不及多述下。

  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辩》中也有一段关于这首曲子的文字,摘录如下:

  ……“《十二钗曲》末折是总结;但宜注意的,是每句分结一人,不是泛指,不可不知。除掉‘好一似’以下两读是总结本折之词,以外恰恰十二句分配十二钗。我姑且列一表给你看看,你颇以为不谬否?(表之排列,依原文次序。)

  为官的,家业凋零——湘云

  富贵的,金银散尽——宝钗

  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

  无情的,分明报应——妙玉

  欠命的,命已还——迎春

  欠泪的,泪已尽——黛玉

  冤冤相报实非轻——可卿

  分离聚合皆前定——探春

  欲识命短问前生——元春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

  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

  痴述的、枉送了性命——凤姐

  这个分配似乎也还确当。不过我很失望,因为我们很想知道宝钗和湘云底结局,但这里却给了她们不关痛痒这两句话,就算了事。但句句分指,文字却如此流利,真是不容易。我们平常读的时候总当他是一气呵成,那道这是‘百衲天衣’啊!”

《红楼梦》的赏析11

  红楼梦十二曲——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赏析/鉴赏

  【注释】:

  这是《红楼梦》十二支曲的一首序曲,它引出十二支曲子,同时也是这十二支曲的总括和提示。这首序曲交代了《红楼梦》的'起缘。在这里,作者曹雪芹是以警幻仙子的口气,借风月之情来抒发他的"愚衷"。诚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风月情浓",表现了宝、黛之间的爱情。但是,这种爱情非"才子佳人"式的庸俗爱情,而是建筑在对封建礼教叛逆的基础上的纯洁的爱情。因此,"悲金悼玉"既不是什么"色空幻境"的描写,也不是什么"情场忏悔"之作,而是通过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表现封建社会末世之"天"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派遣作者的"愚衷",这个"愚衷"就是作者意想补"天"而无法可补的思想矛盾。

《红楼梦》的赏析12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诗词鉴赏】

  这一首说的是贾元春。

  判词前面“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弓字谐“宫”字,表明和宫廷有关;橼,一种叫佛手柑的植物,音yuan,谐“元”字音)。

  元春是贾家的大小姐,贾政的长女。她以“贤孝才德”被选进宫里做了女史(女官名),后来又被晋封为“风藻宫尚书”,加封“贤德纪”,是荣府女性中地位最高的一位。贾家煊赫的势力,除靠祖宗功名基业外,还靠着家里出了“皇娘”这层重要关系。

  “二十年”,大约是说元春懂事以来的`年龄。她从贵族之家到宫廷,政治上的是非兴衰见的多了。石榴花开在宫廷里,喻元春的荣耀。为了她归家省亲,竟然修造一座规模宏丽的皇家式的大观园,再看她元宵节归省时烈烈轰轰的盛大场面,简直无与伦比了。第三句是说,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的命运无法与元春相比,可是元春的结局也不妙,第四句就说她在寅卯年之交就要一命呜呼!前三句极力渲染元春的荣耀,突然一句跌落下来,让你出一身冷汗。元春一死,靠山倒了,这个赫赫扬扬经历百载的贵族之家就要迅速土崩瓦解。元春虽然在书中出现的机会很少,但她的存在与否与这个大家族的兴衰紧紧联系着。

《红楼梦》的赏析13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是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一首曲子,出自《红楼梦》第五回。这首曲子主要描写《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而《红楼梦》就是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后感触颇深。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它形象生动又一针见血的语言。

  《红楼梦》中的语言似潺潺流水般细致柔和,又有似滔滔江水样的磅礴气势。或喜、或悲、或抑扬、或顿挫。书页是无声的,文字是沉默的,可我却在字里行间读出了那种由内心而发出的声音。规整的黑色字体仿佛拥有了生命,拥有了色彩,拥有了形态。他们在我眼前跳跃奔跑,形成了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许多幅画串在一起,又变成了栩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

  而作者在叙写宏大故事的同时,也不忘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写,且语言真切,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就可以看出每人的性格特点,十分井井有条、绘声绘色,让人身临其境,沉浸其中。据统计,《红楼梦》中总共描写了九百多号人物。有豪门大户、封建人家、青年才俊、市井泼妇。每个人在曹雪芹的笔下都有不同于别人的语言特点。相信大家都还记得一个想上贾府讨点好处的“老寡妇”刘姥姥。她初次进贾府,是为了给女儿女婿家要点儿东西过年。但去别人家讨钱讨东西的事情怎么好意思开口呢?可大老远跑过来,总不能白来一趟。只能说了句:“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做煞事情来?只顾着吃果子咧。”自己不好意思说便启发外甥,也是聪明。而“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稼活也没人做了。”这样纯朴的语言十分符合一位农村而来的妇人,表现出了对老太太的抬举与讨好,又包含着劳动人民生来就决定的命运。在面对贾芸有难时,为了表现自己的豪气,说了这样的一段话:“不妨不妨,有什么不平的事,告诉我,替你出气。这三街六巷,不管他是谁,有人得罪了我醉金刚倪二的街坊,管叫他人离家散。”这样的一段语言描写也十分符合刘姥姥这样市井人物的身份。可见作者对语言都把控十分精准、炉火纯青。

  《红楼梦》中的语言又十分的生活化。在第六十五回对尤三姐与贾琏和贾珍的嬉笑怒骂的描写就运用了许多俗语和歇后语。尤三姐站在炕上指着贾琏笑道:“你不用和我花马吊嘴的,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张纸儿,你别油蒙了心,打量我们不知道你府上的事。这会子花了几个臭钱,你们哥俩儿拿着我们姐儿两个权当粉头来取乐,你们就打错了算盘了。”这段话运用了“你吃我看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打错了算盘”等俗语,表现尤三姐性格的泼辣,语言十分具有表现力。

  《红楼梦》中既有俗语也有诗句,这让整本书充满了文学性,更好地展开了情节的.描写,塑造了人物形象。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句诗有些人也许会以为花谢是自然现象,但是黛玉将自己比作诗中花,已经暗示了黛玉葬花的结局。

  翻开《红楼梦》,我看到了书中的人物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书页,向着我而来。我不仅是在看板板正正的文字,更是透过书中的语言,幻想着他们在贾元春封贵妃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直至贾家灭亡时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之景。对于《红楼梦》这本书西方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说法,确实是这样的。他让我们感受到了由文字语言散发出的美

《红楼梦》的赏析14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词鉴赏】

  《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是贾宝玉,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然要排斥他,不容他。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性格的写照。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红楼梦》的赏析15

  红楼梦十二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个枉子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赏析/鉴赏

  作者在这支曲子中,进一步抒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真挚的爱情。他们"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都是心地纯洁,聪明善良的青年。这样一对有情人,能不能结合呢?作者用两个设问,怀着含蓄而又诚挚的感情,把人们带到现实世界里来。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在封建宗法制度的统治迫害下,有情人难成眷属,只能空自嗟,枉牵挂。

  接着应用"水中月"、"镜中花"这两个形象化的比喻,对造成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悲剧的现实提出了质问,最后用眼泪的控诉作结。整个曲子婉转深沉,发人深思。当然作者不会认识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但他写出这种悲剧,明白而响亮地发出呐喊,提出控诉,也是难能可贵的'。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使这部伟大的作品发出反封建的思想光芒。

【《红楼梦》的赏析】相关文章:

《红楼梦》诗词赏析02-23

红楼梦曲原文及赏析08-20

《红楼梦》的赏析15篇11-04

《红楼梦》的赏析(精选21篇)02-11

红楼梦林黛玉诗词赏析02-10

《红楼梦》的赏析(通用15篇)11-06

红楼梦十二曲引子原文及赏析08-18

红楼梦曲原文及赏析5篇08-21

红楼梦十二曲——世难容原文赏析08-1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