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史部> 史部目录分类中史评类的成立论文

史部目录分类中史评类的成立论文

时间:2022-03-15 10:26:56 史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史部目录分类中史评类的成立论文

  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史书分类法的发展、演变是学者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长期的历史实践,史书分类最终选择了以经史子集为基本范式的四部分类法。史部作为重要一部,其内部分类法亦历经变革,类目的创设、废改、沿袭纷繁复杂。“史评类”是史部分类中较晚出现的一个类目,从发明到普遍应用,历南宋而清代,时间之漫长,难有出其右者。实际上,学界对史评类目的研究已有一定积累,大致梳理了其演变的起讫点以及独立立类的原因。但需指出的是,如果不能明了史评类目在南宋、元、明以及清初《四库全书总目》之前的演变情况,我们很难说已经真正了解了其沿革过程,更逞论正确分析其内在因由。有感于此,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致梳理史评类目的演变轨迹,对前人一些似是而非的论断加以修正,进而分析为何此一类目的确立历经曲折。略需说明的是,为便于讨论,本文以史评类史书的代表作《使通》《读史管见》等作为观察历代著录情况的重要线索。个人以为,这既合乎历代实际著录的规律,又是一个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

史部目录分类中史评类的成立论文

  1南宋:史评类分类的出现

  据现有记载,史部首创史评类,始自南宋初期晁公武《群斋读书志》,著录了以《史通》为代表的一类史书。

  应该说,对于《使通》之类的书籍,章如愚可谓与晁公武有相似的编目思想,但未传承晁氏的提法。真正继承晃氏这一分类标准的是高似孙,其所著《使略》一书,卷四专列史典、史表、史略、史钞、史评、史赞、史草、史例、史目等,这表明他已经把史钞、史评、史赞进行了明确区分,比晃氏更进一步。遗憾的是,这种史评类独立分类的思想并未受到普遍重视。因此,在元、明至清初,这一类目虽不像学者通常所言,直到《四库全书总目》才重又确立,但确实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沉寂和冷落。

  2元、明:不受重视的史评类

  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设史评史钞类,史评类小叙内容因袭《群斋读书志》,显系转抄而来。虽无甚创新,但体现了对史评类这一分类法的继承。元末,《宋氏·艺文志》则径直将史评类史书归人集类,方法一仍晃公武之前的分类法。根据元代史臣修纂宋辽金史的过程,我们可以窥见其对《史通》类书籍的看法。

  对于明代,学者往往批评其学风的空疏,目录学方面也乏善可陈,但就对史评类书籍的分类而言,有几部目录书实际上继承了晃公武的分类法,甚至有所推进。明人祁承煤在《澹生堂书目》中将《史通》等书归人史评类,在小目下分“考正、论断、读史”等三类,区分更为详细,并且在分类上对史评与史钞也明确区分。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将这一类书人“史类·史论”,可见这一分类在明代并非绝响。学者在论述史评类在目录学史的发展时,往往由南宋而直接讲到《四库总目》,中间漏掉明代乃至清初,这样是欠周全的。

  其实,早在《四库全书总目》编纂之前,黄虞樱在《千顷堂书目》中便有“史学类”与“史钞类”,可见二者区分明显,“史学类”大致类似于“史评类”,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关于《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据黄爱平先生研究,《四库全书总目》虽大多沿袭前代成法,却有折中诸家,在类目的设置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改进、创新,并且强调立类应根据图书实际情况。正如《四库全书总目》卷首《凡例》所言:“古来有是一家,即应立是一类;作者有是一体,即应备是一格。”可见,四库馆臣明显贯彻了“存在即合理”的原则,这样也便于他们吸收前代目录学分类的成就,综合历代成果。尽管在《总目提要》史评类小叙中馆臣对史评类史书评价不高,这与清代学风的转变当然大有关系,但馆臣仍尊重历史事实,不能无视唐代以来书目庞大的此类史书。史评类小叙云:

  百家谰语,原可无存,以古来著录,旧有此门,择其笃实近理者,酌录数家,用备体裁云尔。

  在《四库全书总目》之后,清代各类目录书大多采用了《总目》的分类法,史评类遂得其所归。

  独公武于史部设史评,又于街本集部设说文,文史批评著述遂得所归,故后世众目多宗焉,如《四库总目》有史评、梁启超论新史学分类有史论、章炳麟拟《史学考总目》有史学,是皆可见公武于史部目录分类独有卓识尔。

  由上所述,史评类创设自南宋晃公武,中经几百年的曲折,至清修《四库全书总目》时重新“发现”这一类目,获得史官认可,才得以成为史部分类中不可或缺的类目之一。尽管现代学者认为古代史论与史评的区分不够明显,但不宜求全责备。史评类的创设原因,学者们已有不少讨论。来新夏先生认为,之所以在清代才确立史评类这一类目,原因在于,在清代之前史评类书籍少,难有独立立类的条件。从宏观上看,这一点当然算是一个原因。但如果满足于这一解释则不免太过简单。我们可以反问:为什么在南宋史评类书籍尚少的情况下就能创设此类目呢?元、明至清初,史评类史书已经大量增加,为何还得不到普遍的认可呢?显然,来新夏先生的解释在此并不适用。实际上,我们还应注意到这样两点:其一,元明两代目录学的发展处于低潮期,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创新,因此,虽然明人议论颇多,史评类史书数量激增,但这从客观上影响了目录学著作对新兴史学分类的采用;其二,时人对史评类书所存有的偏见也是重要原因,虽然这一类书数量大,但固有的观念使得此类书难以受到应有的重视。

  由此言之,虽在南宋时史评类已经创设,元、明两代也间有继承,但因时人固有的偏见,终不能成主流。据前引黄爱平先生的观点,四库馆臣本着尊重实际的原则,排除偏见借鉴前人分类法,重新确定此类目。至于南宋时晃公武首创史评类,从客观上看,史评类书籍达到一定数量当然是必备的条件。但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大环境看,随着宋学的勃兴,宋人喜好议论之风颇盛,所谓“世谓儒者论议多于事功”, 宋代史论是中国古代史论史上最繁荣的时代,宋代(尤其南宋)史学的义理化也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南宋胡寅之侄胡大壮为《读史管见》所序,其中所言代表了时人对史评类书籍的典型看法:

  明理以为经,纪事以为史;史为案,经为断。史论者,用经义以断往事者也。胡大壮序根据他的观点,史论是史事论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见宋人对史评类史书颇为重视,晃公武作为曾活跃于朝中的士大夫当受时风的影响。据《直斋书录解题》对《江湖集九卷》的记载,晃公武曾在江湖之士中,大概是因为“士之不能自暴白于世者,或赖此以有传”。对诗的热忱尚且如此,晃氏对于史评类史书自当更有留意。除晃氏《郡斋读书志》中的小叙,大概难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晃氏设史评类的用意,以上也仅据当时大环境略作推论,或可聊备一说。在此仅说明大环境之于个人的影响,由此也作用到晃氏创设史评类—这一在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幕。

【史部目录分类中史评类的成立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2022中国现代史阅读心得08-19

散步史作文01-17

游泳史作文06-24

我的阅读史作文02-27

我的读书史作文02-15

我的理财史_650字02-14

兵团屯垦戍边史心得03-31

散步史作文6篇03-01

“市场”进化史作文03-07

史之奇才——孔明作文08-2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