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时间:2023-08-21 18:01:55 论语 我要投稿

《论语》读书心得[锦集14篇]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读书心得[锦集14篇]

  《论语》读书心得 篇1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

  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论语》读书心得 篇2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最近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于丹的讲评着实让我佩服,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大家孔老夫子的这一句话,它让我想了很多。

  孔子很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他主张我们交正直、诚实、知识面广的朋友,而不赞同我们跟那些性情暴躁、优柔寡断、心怀鬼胎的人做朋友。那些好的朋友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在自己疑惑时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明辨的能力,是宽容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朋友就好比一面明镜,可以看出自己的得失,也可以反映出自己的道德品行。当自己因为方向而迷茫时,又可以及时为你指明方向。

  在书中看到这样一个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苏轼是一个大才子,而佛印是一高僧,俩人经常在一起参襌,打坐。有一天俩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答: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说:"我看你像摊牛粪。"表面上,似乎佛印又吃了亏。回到家,苏小妹对苏轼说:"参襌的人最讲究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你像尊佛,说明他心中有尊佛,而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中有什么吧!"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想:遇上开心的事,就尽情享受,与人分享,因为你的快乐也会让别人快乐;遇上难过的事,一时的悲伤难过人之常情,但长时间沉迷于此,你的生活质量就会大大下降。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快乐地生活!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论语》读书心得 篇3

  一个人的经历再丰富,也绝对没有书中提到的那么多,一个人的一生时间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懂。我该怎么办?只有学习,从书本上学习,当然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其他的,比如听别人说话,看别人做事,看别人如何成功和失败,也是在学习,但主要是通过看书来学习。俗话说,学者不出门就知道世界上在发生什么。学了该怎么办?我们也应该学以致用,努力在学习和实践中取得成功。不管你不需要学多少,也是白学。学一点用一点,把学到的东西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这就是学习的目的,也就是学习。举个例子,数学中有很多公式。先学习公式,然后用公式回答问题。这就是学习。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好士乐学。有些同志一看到书就焦虑,一时读不下去。坐不住就学不会,当然也找不到学习的快乐。试想,书籍是思想本质的集中体现和浓缩。在思维的海洋中徜徉,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一些事情,应该是很幸福的。中考前,我因病不能学习。回到学校后,我自我压力很大。有时候,我在一节课上做一道物理题,反复检查。我的心没有分心,我的精神世界完全沉浸在数字中。这种投入感觉很好。我不认为所有的感官刺激都像投入的`感觉一样好。回答问题后的成功感是外人想象不到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位朋友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我相信真正朋友的概念是一样的。朋友有两种,真的和假的。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好的,朋友也是好的,如连绵不断的水,从纯到纯,依靠水,互相帮助。有这样的朋友自然是一件幸福的事。假朋友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利益是这类朋友存在的前提。如果两个人之间没有利益关系,自然就不会成为朋友,或者说这样的人不能称为朋友。

  他不是一个完全有道德的人吗?尽管人们可能不会注意到他,他也不会感到不安。这句话的土点可以翻译成:人们不知道我们可以,但我们不生气,所以我们不是绅士?这在现实世界中更合理。现在有观点认为,能做一点,十点就能做,十点就能做,会有一点成绩。如果你写几篇手稿和文章,你就会被发表。如果你唱一首歌,你会把自己当成明星。太浮躁了。农村俗话说,恐怕别人会把他当傻子。我觉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或者说,在某一方面,绝对有比你强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低调,保持低调。那种善于炫耀和开发能量的心态是绝对没有必要的,迟早会吃亏的。

  《论语》读书心得 篇4

  人生需要感悟,有感悟的人生才是睿智的人生。先哲的人生不能复制,但可以创新;先哲的智慧不能抄袭,但可以借鉴。生命,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和借鉴之中延续、发展。

  19xx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宣布:“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回到25xx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一宣布可看作是一家之言。但同时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当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究竟有哪些智慧呢?

  孔子的智慧,可以说集中在《论语》里面。《论语》是记载孔子和弟子言论、行为的一部总集。它囊括了孔子的全部思想精髓。用于丹的话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但不同的人读它,却会获取不同的感悟。政治家读它,能够读出为政以德、以人为本的治国安邦之道;哲学家读它,能够读出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天人和谐之观;教育家读它,能够读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伦理学家读它,能够读出见利思义、博施济众的道德情操;有修养的人能够读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人文关怀,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能读出“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心得体会。我悟性极差,没有能力读出《论语》的“庐山真面目”,但我也读出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鲜活的孔子:他超越时空,阅历丰富,一生见过许多人,君王、大臣、英雄、美女、农夫、商人、智者、愚者、狂者、隐者、君子、小人,什么人都见过,这些人如同一把锋利的刻刀,剔除了他不需要的,加固了他所追求的,丰富了他所没有的;他主张发家致富,但必须采取正当手段,鄙弃那种靠不正当竞争发家致富的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体察民生,兴办教育,收费非常低廉,只是十条肉干而已,自古至今,可说是我国民办教育的第一人;他继承文化,也创新文化,他的创新是在坚实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他严肃生活,也享受生活,他的享受是在生命意义和高雅情趣基础上的享受;他向往古典,但也浪漫,他的浪漫是在对生活大彻大悟基础上的幽默和超越;他胸怀宽广、目光睿智、性格慈爱、态度豁达,以他永远的智慧和包容关照历史、关照人类!

  简单的说,《论语》的真谛是教人们如何得到真正的快乐;它的精华则在于教我们做人的心态。这本书从仁爱之道、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细细品味过这七个方面,也同时折射出了我自己的影子。

  第一,仁爱之道。

  仁爱是在孔子的论语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我们常常说让世界充满爱,然而这个简单的爱字说起来简单,其中却蕴含的太多太多的道理。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他不仅是仁爱的一个宣传者,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于丹认为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补足来不断的提升和完善自己。而我认为仁爱其实贯穿整个人生,正所谓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人世间的爱情、亲情、友情无不充满爱,爱情中,我宽容,彼此珍惜,对爱人和自己的`亲人一样;亲情中,首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因为他们同样是我们最亲的人;友情中,友爱、友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人的面容永远是我们表情的一面镜子,因为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被仁爱充满,我们自己跟这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好。

  第二,孝敬之道:“百善孝为先”。

  我们从父母身上索取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父母付出的是人间最宝贵的爱,平时经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也许因为我还没有为人母,对于孝敬父母上,一直不知道如何做起。从读书到现在好多年了,每次回家都是空着手回的,看到同事朋友常常大包小包的拿着东西时,总觉得没有必要,都是一家人,何必那么见外呢?回到家中,也从来是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在我上大学,重读了论语后,从心里上感觉到了对父母的亏欠,我开始回报,尽管我们能做到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帮忙洗衣、做饭,买一些吃喝用品,但我能深深感受到他们的喜悦。

  第三,智慧之道。

  我一直很崇拜古人的智慧,它们条件没有当今社会的优越,却能留下惊人的文化和遗产,比如秦始皇修建陵墓、长城;历史上的草船借箭、完璧归赵;唐诗宋词等等这些无不流露出古代人们超人的智慧,都令我们现代人敬仰崇拜。《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凭运气抓了一手好牌,而在于你抓了一手坏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侥幸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于你遇到有些不能成为君子的人,当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为从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对他的体谅、包容,而让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在于智慧方面,我自己还是非常欠佳的,常常只是羡慕这方面做的好的人,以后需要不断学习。

  第四,学习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每个人从哇哇坠地起就开始学习语言,学习走路,到长大以后学习知识、学习做人,一直到老,都有学不完的事情,真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说到学习,就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孔子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然而他之所以流传到现在两千多年,自然有它独到的教书之道。当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不仅体现了他的谦虚,而且说明他的好学。在我们生活中,也应该有这样的精神。

  第五,诚信之道。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如今社会中,很多企业品牌靠的都是诚信和信用,比如一个新的产品,必须有特别好的口碑才能够立足;一个单位的领导也要讲信用,才能赢得员工和下属的信任,假如作为上司整天不讲信用了,可想而知结果会怎样了;集体是这样,而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应该在工作上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在家庭对父母、爱人、孩子要坦诚相待;对同事朋友说到做到,不能有欺骗行为,总之,从《论语》出发,结合今天的现实,以《论语》中的诚信来引导今天的生活,走好我们人生的路。

  第六,处世之道。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儒家传统道德中,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是非常重要的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进而达到成为圣人的目标。“知”在东方文化里并不是知识,书读得好,知识渊博,这是知识,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聪明。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等同于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仁”也是神舟电脑的文化内涵之一,公司强调员工应有仁爱之心,同事之间应当互相友爱,上司对下属尤其应当多一些关爱,要把体贴和关怀下属当成份内的工作,尽量为下属排忧解难。“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慧并存的。孔子明确指出:智的最高修为是不惑;仁的最高修为是不忧;勇的最高修为是不惧。虽然成为圣人是极高的境界,不易达到,但是仍可透过修行达成。因为,当一个人要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时,他便会因为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心性提高、破迷开悟、心生智慧,进而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也能锻炼出大无畏的真勇气去面对遭遇的困顿与考验。

  第七,君子之道。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如果一个人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能不为利所动,能够见利而先思义,便是君子;见利而忘义,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抛弃人生原则,便是小人。作为一个君子,不管是自己喜欢或不喜欢,只要是符合道义的时候,符合仁义的事情,就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不符合的,即使自己喜欢也不能做。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能够尽职尽责地按照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做事了,那么,利也就在其中了。最大的利是使我们活得心情舒畅、问心无愧,而不是富贵,富贵不是人们想求就必然能够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后就永远能拥有的。

  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我们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吗?“只争朝夕”这句话用在今天是再合适不过了,一万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

  《论语》读书心得 篇5

  当今社会,所谓的孔子和老庄离人越来越远,圣贤和经典也逐渐模糊。复杂世界的庸俗和思想的高尚似乎缺少某种必要的联系。于丹教授用白话诠释经典,用经典诠释智慧,用现代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生的感悟解读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起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就生出一种纯粹的积极态度,这是品德和情感智慧的`升华。读完于丹的《论语》,我欣赏的是这样的智慧,这是对自己得失的正确对待,对身边朋友的理性对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当下社会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缺点和失望。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对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告诉我们的《论语》的精髓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点和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你也会错过星星。”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点的态度。

  人们常说,我们外出时依靠家里的父母和朋友。朋友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你可以从朋友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实一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是一本书,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需要观察他的社交圈,从这样的外部环境中,就能看出他自身的内在价值。

  003010最终传达了一种态度,这是一种简单而温暖的生活态度。

  103010的真正意义,是告诉大家如何过上我们内心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品味生活,修身养性,其目的就是在幸福的生活中度过这个轮回。

  《论语》读书心得 篇6

  《论语》是本大书,可谓是中华文化之滥觞,影响深邃,寓意宏远。对于塑造中国社会风尚和中国人人格可以说是影响很大。

  《论语》讲“仁人”,讲“君子”,讲“忠君爱民”,讲“父慈子孝”,讲“为学为政为人”的道理,绝对够得上是中国式的百科全书。

  为了能够读懂或者说充分理解《论语》书中的道理,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两遍,南环瑾先生的《论语别裁》的大部分,看了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在百度百科中查阅了有关孔子的条目。《论语》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对它发生兴趣,自郑玄以下注解《论语》历代不乏其人,著作可谓汗牛充栋。那它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说到底《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笔记,按理这是没什么可推崇的,谁不会记笔记,哪个人一生还感悟不出几条人生哲理或者信条?值得这样大书特书,细加研究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本书高妙就高妙在虽然是往圣先哲的只言片语,但是它却自成一个体系,有一套价值观,有其普世价值。因而为读书人所推崇,最后发展成了一门道统,成为了孔子以后特别是汉朝以后的主流思想。可以说它几乎统治了中国社会20xx年,因而即便是今天的中国,如果你与人交流,特别是进入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时,你也会发现处处流露着儒家的思想,也就是《论语》中所宣扬的那些东西。

  从《论语》上看,我以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主要有这么几个。一个是“仁”的思想,这里头包括“仁政”和“仁人”的思想。另一个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还有“礼”和“孝”的思想。

  就今天看来,孔子的守礼和尽孝似乎达到了近于迂腐的程度,不知道变通,死教条。但是因为现今社会大家常常失“礼”和不“孝”。所以也没有单拿出来批判的必要。

  况且,孔子的礼和孝的思想就意义而言,积极意义远远大于消极意义。

  《论语》读书心得 篇7

  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提议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我应当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

  论语里还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我,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教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反省自我,反省的资料不光有这些,也能够有其他资料。比如反省自我虚度光阴了吗?做坏事了吗?长辈要让自我办的事做到了吗?

  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我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我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必须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资料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论语》读书心得 篇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明亮的灯光下,我轻吟着《论语》。精炼的语句琅琅上口,它象一支美妙的乐曲使我沉醉其中……。

  初识《论语》是在新华书店里,吸引我的是古香古色的封面。无意间,看到其中的内容,虽然读起来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那有着独特韵味的句子,令我感觉到里面蕴涵了不少的哲理。买回家后,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虽然有译文的帮助,但我仍觉得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含义。

  与《论语》结为良伴,是在六年级上学期,老师要求我们背诵三章节的《论语》。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论语》的‘魅力’何在?,为什么连老师也要求我们背诵?”。带着这些大大小小的问号,我又拿出了“尘封已久”的《论语》,并制定了一张计划表,每天不要多背,一页就可以了。重要的是领悟其中的奥妙。于是,每天清晨,我家的阳台上就多了一个小女孩大声背诵《论语》的身影。时间一长,我便发现《论语》中的句子十分简洁明了,而且表达的中心思想都十分突出,令人深思。

  虽然有时我在个别词语上磕磕拌拌,觉得枯燥乏味,但更多时候,我觉得自己仿佛跨入人生哲学的'殿堂,每一句话都宛如墙壁上的宝石一般,光彩照人。我又觉得自己化成一条小鱼,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只有不断深究,才能领略到更多更美的风光。渐渐地,我已背诵到了《论语》的第二章节。通过不断背诵,有的内容没有译文的帮助,我也能看懂了,虽然只是片面的了解,但仍给了我很大的鼓励,熟能生巧,果然不假!而且通过阅读《论语》,我还知道了做人要诚实、宽容、体谅别人;做事要果断而不要武断……。读完《论语》,从中收获的人生哲学,恰到好处地成为我人生的指路标。

  当然,学《论语》,不能只学不做。而做就是把一些做事的道理注入我们的生活,落实于我们的行动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传播的学业有没有实践呢?”。是啊,其实不光是曾子,这三点谁都应做到,缺一不可,它将成为我们成功的基础。以前,我喜欢耍小聪明,人家是想方设法学习,我是想方设法地偷懒,,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亏了老本,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没有上去。这个学期,看过《论语》后,我才真正醒悟过来,其实脚踏实地学习,比耍小聪明更容易呢!唉,原来的自己真傻!多亏了《论语》,让我觉醒。

  “啪!”,我的思路被打断了,定睛一看,原来是《论语》掉在了地上,我微笑地捡起书本,又接着读下去。因为我知道,学习《论语》过程中的收获将使我终身受用。

  《论语》读书心得 篇9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意思是: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论述,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夫子即孔子,夫子的文章暨有文字的书籍,夫子的言性与天道暨无字之书了。对无字之书,只有用“心”去解读,去领会了。

  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擅长做车轮的'能工巧匠叫轮扁。一天,他看到齐桓公在读书,于是他问齐桓公看的什么书,都写的什么?齐桓公告诉轮扁,是圣人讲道理的书。轮扁又问,这些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说都死了。轮扁说那就是圣人留下的糟粕了。齐桓公让轮扁拿出合理的解释。轮扁以做车轮为例,所有工匠都能讲出相同的制作车轮的技巧,但谁都没有他做的好。每次制作,轮扁都是凭心的感觉去做。做他们这一行的,那些不可言传的诀窍,会随着他们的死亡而离去。圣人心中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精华也会随着圣人的死亡而死去,留下的只是肤浅粗略的东西。

  姑且不去评论轮扁所谓的糟粕论,意中认为轮扁的话是符合现实的,也是有一定的哲理性的。毋庸置喙,世界上不可言传的事物很多,就如所说的无字书,就不是通过传授可以得到的。要想有所感悟,首先要通过老师传授有字书本的知识后,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理解能力,进而才有对社会的领悟和体会,并逐步达到能够解读无字书籍的程度。

  之所以写下如此感悟,是因为此前意中一直抱怨自己的写作能力有限,不能把一些自己领悟很深的观点、看法写出来。对照“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及轮扁的话,意中感悟尤深:连圣人都无法把自己对性与天道的感悟描述清楚明白,让后人一目了然,何况意中?遂释然。

  《论语》读书心得 篇10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暑假里,我搬出这本尘封在书架的经典,认真研读了前九篇(共二十篇),受益良多。

  《论语》内容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读了《论语》,我知道了孔子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教会我们应该如何接人待物,而且十分严谨地规范自己,以行动做出表率。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孔子的这个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者所提倡的。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们希望学生“学而不厌”,首先我们教师要“学而不厌”。“身教胜于言教”,“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其学生也必然会继承老师的传统养成善学善思的习惯。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秘诀。《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

  《论语》读书心得 篇11

  印象中,自己以前从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传世名句。这次寒假,利用学校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机会,我才能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了一遍《论语》。语录体的《论语》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除了记载伦理、教育、政治、文学、哲学、艺术这些大的方面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闪烁智慧、蕴含精深思想的语句。所以,它不愧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至于“《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相关赞誉,并非没有根据。

  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这倒颇像该书语言简练而精髓不断的特点。俗话说,文能会人,读着《论语》,孔子的伟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怀各种谋生技能、又对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见的能人;一个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的高尚贤人(我觉得称为“圣人”还是夸大了点);一个平生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就让后人受用终生,并因之敬仰和传诵的奇人;一个自强不息,处于乱世而不放弃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广阔地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与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其他现象一样,虽历经沧桑,却总是生命之树常青,不断创造着人类文化的奇迹。所有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艺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大智慧。

  读《论语》,不外乎在读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当然,这期间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学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独立思考一些自古以来有争议的处世交友论调,比如“中庸之道”,比如“无友不如己者”。而且,我们还会发现,当今许多为人、治学、从政的原则都出自古老的《论语》。譬如:父母在,不远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胜枚举。于是乎,对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几份敬仰之情。

  “在其位,谋其政”。身为教师,读《论语》过程中我最感兴趣、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事实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为辉煌。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为此孔子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界。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前后相隔两千多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修养与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也要牢记教育的使命,努力培养当今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毕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则是危险品。

  孔子主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无疑需要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值得后人钦佩。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传他门下的学生竟达三千人之多。

  学生众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再来看看孔子的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子贡请教孔子说:“穷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于是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认为求学者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论语·公冶长》,这是以强烈的求知进学精神启迪学生。

  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凡此种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不给我们带来启迪和思考,它们至今仍在我国甚至世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可以说,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正因为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教育事业,所以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读《论语》,老师们请多关注孔子作为“教师”形象出现的精彩言论。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他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人生都具有无限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历史的属性,但辩证地、客观地分析评价其价值和内涵,发挥其合理的、普遍性的价值意义,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学思路的开拓必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论语》读书心得 篇12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学瑰宝好似令人数不胜数的遍地黄沙。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学说影响了中国整整几千年的发展,就是因为孔子对学生的`谆谆教诲而整理成的,我国国学经典中最著名的一部——《论语》。

  进入二年级以后,我们就对论语开始了诵读。《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饱含哲理,令人回味无穷。在这里面我认为最经典的一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了我们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必有可以当我自己老师的人,应该学习他们有,自己没有的优点,对于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一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使我明白了世上并没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识,勤奋去求得知识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学问。我以前认为自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于是就骄傲了,对自己放宽了要求,并没有接着去寻求更多的知识,从而导致了成绩的下降,现在我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我最喜欢的一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令我懂得了学习时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有一次,爸爸在给我讲解一道很难的数学题,讲完后,爸爸问我懂了吗?我明明还不懂,却浑水摸鱼,说已经懂了,那是多么不应该啊!我应该再让爸爸讲一遍,才能完全懂。

  《论语》是中国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一部《论语》受益终生。

  《论语》读书心得 篇13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论语》读书心得 篇14

  漫漫年华已在弹指一挥间悄然而逝,唯有一部经典未被时光的流沙覆盖,仍散发着熣燦光芒,在阅读越来越呈现碎片化的今天,经典仍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盛宴——读《论语》。

  《论语》开辟了我学习的道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话开启了我学习与思考的道路,使我开始探索世界的`奥秘。“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的劝告教会了我复习与感悟的道理,使我开始温习而深深感悟。

  《论语》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教会了我修养自身,从而,也能够使我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轻巧的一句话,教会了我要宽容,需要培养宽阔的心胸。“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简单的一句话,告诉了我做人要诚实,面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要不懂装懂,而是要不懂就是不懂,要不耻下问,否则只会贻笑大方。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也曾拜过师,而他的经历也正好印证了这句话,我从中学到了要向身边的人学习他们的优点和改变自身的缺点。

  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肩负着中华民族发展的重任。虽然前方的路荆棘遍布,但是我们要学会披荆斩棘;虽然前方雷电交加,但是我们要勇往直前,中国的未来由我们创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历史在吟唱:读《论语》吧!

【《论语》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论语的心得01-12

《论语》心得03-12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05-04

《论语心得》读书心得04-20

论语读书心得03-28

《论语》读书心得03-24

论语读书心得05-30

《论语》读书心得08-23

《论语》的读书心得02-02

论语的读书心得01-15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