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3-06-16 18:42:50 论语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

《论语》读后感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哲学家李泽厚认为这句话是《论语》全书中最重要的哲学话语。都说“时间”是这世界上最公平的事物。每人每天24小时,不多也不少。但每个人的时间管理却大相径庭。时间管理的重要性自不必说。九月,如期而至。老师们开始新学年的个人生活规划和教学计划,既开学之初,和各位同仁分享时间管理的小窍门。

  1.“一心多用”,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现今流行碎片化学习,也因工作任务繁重衍生出“碎片化办公”的概念。如何进行碎片化学习和办公呢?答案就是一心多用。智能设备,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给学习和办公带来诸多方便。虽知一心多用可能有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但更要看到其益处。例如健身、做菜或公共交通出行过程中最享受的莫过于戴上耳机听有声书籍或公开课。一个人用餐时也可边阅读边用餐,进行碎片化的学习。碎片化办公亦是如此,运用TIM、WPS等手机即可实现在线个人或多人协同办公,轻松管理工作事务。

  2.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交际圈

  在工作的重压下,每个人心底都留有“诗与远方”的位置,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强烈渴望将生活和工作彻底分隔开。但如果你喜欢这份工作,甚至成为你的事业,那么能和同行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讨论工作的疑难而减少走弯路,不失为职业生涯的助推器。

  3.减少时间浪费是关键

  时间管理的要诀不在于节约时间,更多的是减少时间的浪费。老师们不妨反思自己每天浪费的时间场景,特别是刷新手机社交媒体app参与无关紧要生活话题是最浪费时间的活动。从现在起,在每天休息时间段给予自己心理暗示,提高警惕,减少时间浪费。

  每个人都很容易对自己时间利用状况产生错误的.评价,应如何解决呢?新学年新学期新开始,不如做个简易的新学期或新年年项目时间配档表,细化到每周乃至每天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例如阅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完成课题阶段任务等等。严格执行计划项目,定期进行总结和反思,相信您的时间管理能力提升速度超出您的预期。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万物皆动,万物皆流,“变”才是永恒的不变!改变一个个小的不良作息习惯,或许真的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作者:赵良

《论语》读后感2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论语》读后感3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从一年级开始,妈妈就让我有空的时候多读读《论语》,慢慢地,我自己也爱上《论语》这本书,读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领悟着做人做事的许多道理。

  《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我熟记于心,这八个字时刻警醒着我,做人做事要以它为前提,以它为准则。以前,读低年级时,我还不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身为小组长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一会儿,而请别的同学帮我收作业,听背诵,编些小理由让自己得以偷懒。放学回家后,我还把这件事打趣着讲给妈妈听,妈妈听后,眉头一皱,让我把《论语》找出来,再读一读。当我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妈妈让我停下,细细地为我讲解其中含义。我这才理解了妈妈的'用心良苦,想想这八个字,再想起我为了玩而总麻烦同学,想着想着,我的脸滚烫滚烫的,为自己偷懒的行为而羞愧不已。是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怎么能强加给别人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每每读到这句话,我总能想象孔子当时站在河边,感叹时光如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那种惋惜与无奈。我们既然留不住时间,那就让我们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最需要的事情上,做到惜时如金吧!读《论语》,也让我慢慢地改掉了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如果我们对学习缺少兴趣,把学习当作无聊、枯燥的事情,那是很难将学业学好的。不妨读读这一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得到启示的。而当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的时候,就会乐此不疲,渐入佳境。

  《论语》是一杯甘醇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读着《论语》,我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我相信我的人生必将变得更美好。

《论语》读后感4

  曾经有人说过:“得论语半篇,则得江山。”从而可以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活,它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不管是《论语》中的那个理念,仁、德、学、治国之道。都对我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在现代社会中,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已经开始渐渐被改变。许多人把父母的养育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却把养育父母当做了一种累赘。难道我们忘记了父母那无私、无价、无限的`爱了吗?

  孝乃是《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一喜为父母还在世而喜,一惧,因父母年高而惧。可是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去把一喜一惧给误解了,这是孔子的错呢?还是我们现代人自己的错呢?也有许多人觉的自己已经尽到了孝道了,他们都说“我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新的,住的是最大的。”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孝道乃是心为先,行为次。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感到自豪,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一首现代歌唱出了许多父母的心,那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在乎你在外面做什么,不在乎你给与他们多少。在乎的仅仅是你对他们的心,希望你可以常回家看看,不管如何,他们只要能看见你们,那么他们就会觉的他们是最幸福的老人。

  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一点:“事父母,能竭其力。”我们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竭尽全力,尽自己所能去孝敬父母。心为先,行为次。当往往我们把这竭尽全力都用到了工作上面去了,对于父母,我们竭尽全力了吗?

  最后我希望大家记住孔子的两局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和“事父母,能竭其力。”只要父母还在,那么就是我们这些做儿女最大的幸福,把握现在,不只是只有“天下父母心”。让我们做到“天下儿女心”至少我们可以在有生之年,不会为此而感到后悔。

《论语》读后感5

  《论语通译》是把《论语》一书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方便我们中学生阅读的书。通过它,我对《论语》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

  《论语》是四书之一,更是儒家学说中的经典。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在初中时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论语十则》。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这是《论语十则》里的第一则,也是《论语通译》里的第一则。也许这不是《论语》中最最有名的句。但这却是让我最难以忘怀的一句,因为是它把我领进了《论语》这个世界。

  读《论语通译》,不仅让我回味了以前读《论语》时的心情,也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我读《论语通译》,最喜欢“君。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后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这两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要体会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体会了。《论语》中还有很多像这样很有道理的句。,但我偏偏喜欢这两句,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这两句话给打动了吧!尤其是后一句,虽然只是一段话中的一小句,但却称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

  《论语》是记录孔。及其弟。言行的书。孔。被称为“圣人”,可见他的思想和学说的影响是多么的广泛,而这又反映出了孔。所作出的贡献是多么的.伟大!《论语》中有这么一句:“。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说的是孔。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我觉得能做到这点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就做到了,所以称孔。为“圣人”也不为过。

  但《论语》也经历过不少风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这些事在我们历史课上都讲得很详细。通过这点,我们知道了要一分为二的去看《论语》,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用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

  感谢《论语通译》,让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论语》的内容。《论语》是我们的中华瑰宝,而《论语通译》是我们中学生的宝贝!

《论语》读后感6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论语》读后感7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孔子眼中一个可以称为君子的人一定要有一颗宽容待人的心。蔺相如以宽容之心对待廉颇的刁难,展现了君子的博大胸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由古至今的名人雅士,那些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君子们哪一个是没有宽容坦荡的胸怀呢?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君子还应讲求诚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当然,作为君子还应当有很多别的品质,比如善于反省,敏而好学,虚心求学,不耻下问。还要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要注重礼仪,不做违法乱纪的事等等。尽管并非孔子的所有思想观念都与我们现代社会相符合,但是在《论语》一书中所讲的做人道理值得我们去反思,去学习。

《论语》读后感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论语》读后感9

  借用一句古诗做题目,题目有点大,拉大旗作虎皮吧。

  一介小民没资格谈国家大事,但大事和咱每一个平民又息息相关,国家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安详和谐富足,国家动荡,覆巢无完卵,道理不讲自明。

  读《论语别裁》下册,子路第十三,609页,政治、经济、文化。越读越想读,越不敢写什么感受,道理都让南先生讲透了。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庶(人口多,繁荣)、富、教是说政治发展三个阶段:繁荣、富强、文化教育的振兴。仅是繁荣富强,如不加上文化教育,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民族,就会堕落、沉沦甚至有消亡的危险,这是很严重的。

  《论语》两千多年前就有此论断,南先生在六十年代有此解读,“全世界都在谈发展观光,观光就是社会发展的前奏。现在是这样,过去历史也是这样。所谓观光不免要连带有许多对社会风气不好的事,中国如此,世界各国也如此。”结合现在,当今社会不正是这个写照吗?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经济繁荣了,国家富强了,可大家都认为“我们的道德滑坡了”,甚至有人认为是滑到了道德的.底线,其实这也是属于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没必要怨天尤人,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一点也不晚,更何况我们身在中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未来还是大有希望的。管子曰“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最后是真正的文化教育,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只要我们不一味的“饱暖思淫欲”,坏的现状会很快改变的。但也不能急,“善人为邦百年”,“一个理想的政治风气,最后孕育成一股文化力量,不是简单的。但这种不以事功取胜,以道德为先,才可胜残止杀,化解人们彼此斗争、仇恨、残杀的心理。”仁德须加累积成,“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与我们来说,要正人先正己,“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读后感10

  该句极为简略,朝夕不过一个白昼之间,时间极短。《说文解字》有:“闻:知闻也,从耳,门声。”《墨子经上》有:“闻,耳之聪也”。 《礼记·大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韩愈《师说》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之“闻”即其本义,“闻”即知道的意思。而“听而不闻”则是不知道的意思。

  《中庸》引孔子语“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第一章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由此,可见“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如果一旦闻达道的真谛,即使不久就死去,也死而无憾了”。其实,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认识外在的世界容易,而人认识人自己就不容易了,何况人要认识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呢?

  后来,清代刘宝楠沿用了邢昺的疏理的观点,在《论语正义》中说:“此章疾世无道也。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有这样的`感叹也就正常了。不过,什么是道仍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这个道就是为人之道,成圣之道,也就是仁道。这种认识也是基于孔子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而确定的。

  朱熹之说当然也是由其历史背景决定的,有明显的理学倾向,他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论语》读后感11

  关于《论语》,从小学就开始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写小学、初中、高中时,为了增加所谓的文采也会偶尔文绉绉的赋上一句:“孔子曰:……”而知其文,却误读其义。不知今日才知是该庆幸还是自悔。不管怎么样,少落人笑柄,总不会太负十年寒窗之苦。

  曾经有人大骂孔子之时,或许罪证之一便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望文生义理解成“百姓应该任其自由发展,不可让其有太多学识。”乍一看,好像真的是这样,没什么问题,但我们知道古时候有很多的通假字,其要表达之意,若仅此字面意思,目不识丁之人都能理解,那么几千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对其的推崇敬仰与深究,是否太过迂腐或资质平庸呢?庸人悲哀之处,或许就在于不自知。 荀子《劝学》中有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大戴礼记·劝学》中则是:“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此处的“知”,同“折”是通用的。而“折”字,放到原句中,整合起来的意思便有压迫和强迫之意。至于“由”字,在文中,是否就理解成放任自由,这里不能恭谦的说值得考究,因为必须考究。郭店简《尊德义》的解读是:民可使导之。将“由”字,理解成“导”。这样的解读更为贴切,作启迪之意,因此,原句的意思应该是:老百姓只能去引导,而不能强迫或者压制。

  如果这是,愚民思想,那么我想问,什么样的思想才是不愚民的呢? 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若是望文生义之解,则当是: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孔子若表达的是这个意思,那么尊其为圣贤的.人们是不是都是傻子?“隐”字或许理解为通“檃”更为贴切。“檃”字的原始意义为使曲木变直的工具,取其矫正之一,因此,父子互隐的意思是父亲儿子互相矫正。如果一开始误读或者错度情有可原,那么对孔子关于“诤子”的言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之类的言论视而不见,那便不得不怀疑其有恶意陷害之嫌疑,或者是对无知的自我嘲讽。

  庆幸之至,我还年轻,庆幸之至,我还有时间。

《论语》读后感12

  《论语》就像一杯耐人寻味的香茶,越品读就越能体会出文言文之间蕴藏的知识。走进了《论语》这本书,我看到了万人师表、学识渊博的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把他平日的言行给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论语》一共有20章,记载了孔子各方面的言论,围绕着“仁 ”这个主题编制的。孔子是中国儒家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都起着很大的`进步意义。《论语》不仅是古代文学的典范,而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开始。

  《论语》的第一章就是学而第一,以学为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说:“学习过后能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现在的一些学生把 复习甚至于学习看做是一件很痛苦、浪费时间的事情。但是你如果把学习看做是一场游戏,我和你之间的学业上的较量!

  我读完第一章,突然明白了:学习的过程应该取长补短,应该更好的完善自己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修养。

  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创始人之一,他所坚持的儒家不仅仅在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传,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们编成一部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传至今。

  然而,起初我却对孔子有着极大的成见,认为他是一个腐朽的老头子,只因为孔子曾经说过: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我对这一句话感到愤愤不平,认为孔子歧视女性,还时常想着孔子的母亲不也是女人么,当读到孔子的文章时,便和同学用恶毒的话来数落孔子,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误会了孔子,孔子所说的: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并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而古时候的语言文字和现在的语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真应该要学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现同样的笑话来,我也明白了不能够只因为个人的片面观点去评价一个人的好坏,而是要根据长久的观察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论语》读后感13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每天都要读书,不仅仅是课本,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我喜欢看的课外读物里最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儒家学派的语录集——《论语》。虽然我还不能透彻地理解其中十分深奥的道理,但我依然想用我浅薄的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

  《论语》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语录集,全书共有20篇492章,其中的内容可谓是博大精深,其中的道理可谓是能让人受益终身。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想必同学们都听过这句话,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有新的理解和新的体会,这样就可以把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作为学生,我们更需要有温故而知新的精神,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学习起来就会更轻松地掌握新的知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信大家都对这句话也是再熟悉不过了。这则语录的完整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它的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必定会有一个人可以当我的老师。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而对于他们的缺点,我们就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可以和另外一句语录一起理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我觉得这都是在教给我们怎样能更好地提高自身修养。

  我还喜欢一则语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错,你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压给别人,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告诫我们,如果你想要求别人做什么,首先要自己本身也愿意去做,这样才是尊重他人。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可以教你怎样更好地做人和做事。《论语》一书对我的一生将有很大的影响,我要好好珍藏起来,不断地汲取它的精华,让它的精髓代代相传!

《论语》读后感14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结晶,是一份让人受益匪浅的文化宝藏。读过之后,我对学习态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有人说“态度决定性格”,我觉得“态度决定学习的一切”。因此,我认为,学习要有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我们在学习上要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要正视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习中除了正视自己的无知,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习外,还应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也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的快乐在于练习,因此除了重视“学”,我们更要追求“习”。“习”就是在“学”的基础上加以应用,也就是实践。孔子带领着弟子周游列国时一边学习一边应用知识,他们将知识应用起来应该是有个人学习的目的。作为学生,我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去享受学到知识的满足感和在生活中应用知识的.成就感。前几天,天空中出现美丽的鱼鳞云,我从学到的地理知识懂得,“鱼鳞云”是秋冬季强冷空气来时的一种天气现象,说明天气将转晴,并且在未来两三天都是好天气。果然接下来一连几天都是晴天。这使我感受到了在生活中应用知识的成就感。

  在学习中我还保持“谦虚”的态度。“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所体现的不仅是个人修养,还是在学习上的一个态度和一种风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欣赏并学习别人好的方面是谦虚的基本。“虚心使人进步”这不仅在个人体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也应有这种态度。孔子的理论虽在古代产生,可在现在仍有不少可取之处。虽然“半部《论语》治天下”略有夸张,但这并不妨碍《论语》对我们的影响。

  学习是我们学生的首要任务,端正学习态度有利于我们的学习,我们只有做到正视自己的无知,才会踏踏实实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知识后我们还要将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感受学习知识的成就感,在继续学习中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做到学无止境。

《论语》读后感15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每每读到《论语》中的这句话,总会生发些许感慨。是啊,在这浮躁的时代,人们总是知易行难。临睡前脑海中的激情澎湃,在第二天却连早起都做不到。人在做事前说得慷慨激昂,似乎一切艰难险阻都无所畏惧,却在实施时,由于自己的懒惰和好逸恶劳使计划往往以失败告终,不仅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还使别人对自己的信誉产生怀疑。

  闻一多先生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他似乎并没有“说”,但他却刻苦研学,不屈不挠,实现真理,不顾一切,做出了辉煌的成就。回顾往昔,又有哪一位伟人不是像闻一多先生一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呢?大禹治水,我们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却不知他三次在家门前驻足的叹息与泪水。绝世智者卧龙诸葛为兴复汉室,一生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而死,只为报三顾茅庐之恩和践行对先帝刘备的许诺。周恩来总理从小立下宏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努力和不断奋斗,使他没有辜负这句话,他所创建的丰功伟业,使中国人民敬仰,也赢得了世界人民尊敬。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表明的不仅仅是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亦是对社会和国家的信誉的保障。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社会的口号,如今医疗保障,城乡建设,脱贫攻坚战略等民生政策的实施和不断改善,是社会对其承诺的践行。国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不断发展进步,使中华民族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多边贸易,对外开放,现代丝绸之路亦是国与国之间的承诺。

  吾辈若欲成芳华,必须无问东西,走遍风雨兼程。与其对别人侃侃而谈自身星辰,不如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斩破眼前的黑色长空,用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使心中的梦在汗水的浇灌下熠熠生辉。只有无问东西砥砺前行,梦想之花才会灿然开放。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全文_“《论语》”阅读答案09-27

论语的句子11-08

论语的作文02-27

论语经典句子10-24

论语的经典句子09-29

《论语》心得07-29

论语的读后感09-19

论语读后感05-26

《论语》读后感11-05

《论语》 读后感04-1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