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地理>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时间:2023-11-17 08:22:19 徐霞客游记 我要投稿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徐霞客游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篇1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徐霞客喜欢外出探寻名山大川的奥秘,而且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但因为有年迈的母亲,不忍成行。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积极鼓励徐霞客放心远游。明万历三十六年,二十二岁的徐霞客终于正式出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从此直到五十四岁逝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他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坚持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翻开《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他从眉宇清隽的少年到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所见所思。

  他第一次游雁荡山的日记非常惊险,雁荡山是东南风景名胜,徐霞客游览共四天,每天所见所闻均一一记录。游雁荡山日记中,徐霞客前后游览了灵峰洞、灵岩等美景,两次观察到大龙湫瀑布的壮阔之景,最激动的是在雁荡山顶峰徐霞客看到了宛如仙境的云海奇观。但人生中总夹杂着大喜与大悲,惊喜与遗憾,雁荡山以雁荡闻名,寻找雁荡也是徐霞客此行主要目的,然而事与愿违,徐霞客历经千难万险,费劲心力,最终也未找到传说的位于雁荡山峰顶的湖荡。从开头遇见各种美景的'欣喜、自信、坚定到迟迟未见湖荡的疑虑、踌躇、悬崖求生直至最后扫兴而归,逐层显现,显示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徐霞客将寻找的过程记录下来,步步都是险境,步步都是犯难,在游雁荡山的第四天,山路绝断,“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刀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上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整个过程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其中山石之狰狞、悬崖之险峻、形式之危急,细致真切。

  千山万水行来,自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岩石,洞壑,瀑布温泉的猎奇:从动物,植物生态品种的比较到矿业,手工业,物种的记录。徐霞客的足迹遍布奇山险壑,他无惧穷山恶水,他寻访的地方,或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但是热爱地理的信念使他与长风为伍,与云霁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当他俯观山河壮丽,仰叹星河辽阔,在残垣老树之下点起油灯,燃起篝火,记录一天所得,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迸发出灿烂耀眼的光辉来。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篇2

  云海沧茫,山高水长,一朝有幸凌绝顶,俯仰之间,豁然开朗。

  江河行地,浊浪排空,黄土岸边观涛涌,虎啸龙吟,心绪无穷。

  风语竹叶,溪流潺潺,偶然飞鸟轻呢喃,碧卷千里,大好林川。

  读《徐霞客游记》,让你憬悟:一草一木皆奇迹,何况如此风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徐霞客游记》,我期待能有一次远行的机会,让我走遍千山万水,看尽书中描绘的那个世界。

  我曾在山麓游树林,看树与草的相处,听风与叶的絮语。这里的一切,似乎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家族——尽管这儿有草有木,有鸟有虫——他们是多么的和谐!这里没有争吵,顶多是两只飞鸟之间的戏谑;这里没有愤怒,没有忧伤,没有愁思,…… 啊,只有和谐、快乐。我问草,树比你高,你不嫉妒?他说,树向高处生长,我向四方蔓延,各有所长;我问树,别的树比你长势好,你不生气?他说,我没有那必要,大家都付出了努力,不在意结果。

  我曾在山腰观瀑布,看风与浪的厮斗,听激流的高歌。一滴水是渺小的,也许瞬间就会悄然幻化成轻烟。然而,无数个这样的弱者,凝聚成了怎样的一支劲旅!这是所向披靡的铁军啊!他们能击碎岩石,凿山开路,他们能马不停蹄,踏遍世界,他们能运船载舟,滋润万物,他们能奋斗不息,直到汇入大洋;他们亦柔亦刚,亦弱亦强,只要有时间,他们可以侵蚀一切。是什么让水珠们有了如此惊人的力量?请听听瀑布的声音:“团结就是力量——”

  我曾在山顶望云海,看云与天的.奔涌,听心潮的澎湃。你的面前,是一片绵延不尽的真实的虚无,是云的海?是水的雾?云水两茫茫,这对孪生兄弟在这里达到了绝妙的融合。云有海的奔腾壮阔,海有云的变幻莫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请你全神贯注地看吧!每一秒钟,这幅画卷都要变动,永不重复,永远是古老的年轻。作为海,他告诫你:人是微不足道的,自然对人而言,是永恒的永恒;作为云,他告诫你:人生苦短,所以珍惜每一刻,做最好的自己!

  期待远行的机会,让我走遍千山万水。我要拥抱每一份永恒和每一个瞬间;我要做徐霞客,不求胜过先人,只愿勇往直前,超越自我;我要将一段微不足道的时光融入山山水水永恒的岁月。

  江豪迈,河淡定; 湖静谧,海博大。

  高山巍巍,坚毅; 大漠茫茫,从容。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期待远行的机会,让我走遍千山万水,再次领略那曾几番神游, 绕魂牵的世界。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篇3

  嗨嗨,你知道吗?中国旅游日是每年的五月十九号,这便是由《徐霞客游记》中的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癸丑之三月晦”换算而来。

  说到《徐霞客游记》这本书我曾碰过几次,最终却因太长,都读不下去,前几日偶然翻到自己曾爬上黄山,写的一篇黄山游记,想起徐霞客也写过一篇《游黄山日记》收录于《徐霞客游记》中,于是猛然兴起,翻出书籍,吹开上面的灰尘,吹出了一趟美妙的旅程......

  徐霞客定是读过‘‘万卷书’’的,他写对玉龙瀑布的热爱:我欲倒骑玉龙背,峰巅与鹤共翩翩;豪迈而浪漫,与千年之前的李太白如出一辙。我虽未读书‘‘万卷’’之多,但也读过不少,我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定然不比徐霞客的文采,但任然情不自禁地将他写的《游黄山日记》与我的黄山游记相对比。

  他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天都拥卫者;将黄山各峰比作天庭的守护者。而我写:奇峰们,像那顶天的柱子,矗立着;他赞叹: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我则引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后来得知,这句话便是后人将徐霞客这句话改编而来。

  我以为《徐霞客游记》六十余万字很多,翻译字就更多了,我足足读了两个星期,连二十一万多字的《骆驼祥子》我两天便解决了,写下如此多的字,我不禁好奇:徐霞客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我于是展开搜索。

  徐霞客确读“万卷书”,更行万里路。

  他立志: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何等的豪迈,何等的壮丽。当他站在碧海之边,当他身立苍梧之巅,他的心绪必然能越碧海,可盖苍梧。

  他用双脚去丈量祖国的山川,用一生来探寻长江的源头,当世人都认为岷江为长江源时,他却通过自身的踏查,指出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指正了地理学上的一个大错误。他说:“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这其中探求真理的精神,不正是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几百年来,一代代学者们勘测山河,丈量大地,所用的工具日新月异,但不变的是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求真精神!

  确实,《徐霞客游记》很长,六十余万字写尽了徐霞客一辈子探寻过的山山水水,但《徐霞客游记》又很短,六十余万字写不尽徐霞客对祖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前几日再游黄山,口中不觉读着先辈们读过的书“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脚踏先辈们行过的路,当我的足迹与先辈的足迹重叠,先辈们的足迹仍然炙热,这足迹烙印在黄山,烙印在安徽,烙印在中国。

  读万卷先辈们的书,再留下自己的书。

  行万里自己的路,让自己的足迹烙印在中国!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篇4

  《徐霞客游记》是作者用30多年的旅行考察得来的真实红记录,内容十分丰富、广泛。它首先是一部地理著作,在作者笔下,祖国的锦绣河山和万千奇景被描绘得如诗如画、栩栩如生。他写静态,清新秀丽;写动态,千变万化;写水,或碧波荡漾,或水清石寒,令人心旷神怡;写山,或峻险幽奇,或巍峨雄壮,令人目不暇接;写洞,或玲珑剔透,或乳柱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如此写景,美不胜言!真挚的情感,细腻的刻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部书除了从地理知识方面开拓了我的视野,还从文学的角度让我沉迷其中。书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非常精彩,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描写天台山山洞外的一句话:“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这段话把洞外石壁的高耸之奇写得气势非凡。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将“石笋”“青松紫蕊”等词写出了石头的形态。这段话语言清新朴素,精炼准确,把景色的美带给了读者……

  在读书的时候,除了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书中的情节与内容,我还喜欢从考察作者与写作背景方面来对书本作更加深入地了解。有时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一些创作故事更能吸引我的注意,也让我对作者本身有更深的了解,对书中的内容有更透彻的体会。在作者创作《徐霞客游记》时,当朝政治日益败坏,宦官、权臣操纵朝政,政治黑暗,人民反抗朝廷的事情不断发生,面临这种国事日非的形势,一些知识分子发出改革弊政的呼声。所以,从书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景色,还可以感受到作者爱憎分明,一生不与贪污官吏为伍的高洁情操。他同情那些被迫害的东林党人,敢于与他们交友。他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怀让我对这样的作家和他的作品更为向往。

  徐霞客在漫长的的旅途中,为了考察得更准确,大都徒步前行。常常披星戴月,风餐露宿,面临险阻,他都以坚强的斗志去克服。恶劣的生活条件与长期处于疲乏状态的身体都无法阻止他每天坚持记录旅途经历及心得体会,而正是这些长期困顿中的不辞劳苦才得以产出如此瑰丽的文化财富。徐霞客以其科学的态度和惊人的毅力,用敏锐的观察和生动的文笔写就这部享有盛名的传世之作——《徐霞客游记》。

  今天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因为,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能够沿着徐霞客的足迹遍游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希望有你,和我一样热爱阅读的人,怀揣着这份梦想与我一起同行。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篇5

  《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不足万字,而金华之行就占5200字,其中金华山着墨4400多字,“俱为三洞游”,一语道破天机,足见金华山在徐霞客心目中的重要分量。

  徐霞客游记中记录的发生在金华的人和事,体现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他与当地人的交往,对古城街巷及金华山道路的描述,对金华街肆府衙记载,对智者寺那块陆游字碑的留恋,虽字数不多,但揭示了他对金华社会人文的关注。

  他考察完金华山八个溶洞后,按其标准排序:双龙第一、水源第二、讲堂第三……把讲堂洞排在其慕名已久的朝真、冰壶之前。讲堂洞为南朝士人刘孝标讲学之处,开一代讲学风气,从其排序中可见徐霞客对人文的推崇。

  游记中还读出了信义金华。徐霞客金华行可谓是一次温暖之旅,体现金华人的热情好客。十月初八晚上,初到金华,“见客无投宿处”,王敬川急人所难,陪同住宿,第二天又陪吃、陪游,告别时,“王依依,久之,乃别”。上金华山途经清景庵,“庵僧道修留饭”。在斗鸡岩迷路,赵姓樵者反复指路。晚上住鹿田寺,“僧瑞峰从闻以余辈人不至,方分路遥呼,声震山谷”。

  第二天,又为徐霞客准备好进洞火把,陪同前往。进双龙洞,“借俗盘于潘姥家,出洞时,潘姥为炊煮黄粱以待”。短短两天,尽显金华人诚信包容、乐善好施、正真善良的品质。

  智者寺全貌鸟瞰效果图

  美丽金华。徐霞客以其独特的眼光对金华山水之美作了精彩描绘,他从婺江乘舟前往金华途中,目睹两岸风景迷人,便在《游记》中写下:“水流沙岸中,四山俱远,丹枫疏密,斗锦裁霞,映叠尤异”,远眺金华山,“北山突兀天表,若负扆然,而背之东南行。”俨然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第二天,他和静闻爬上北山顶峰,当时太阳刚落,徐霞客发了一大通感慨,不仅写了北山夕阳的绚丽胜景,而且是徐霞客触景生情一种联想人生的'深情告白,非常感人,这可以说是对金华山美丽景色描绘之绝笔,令人神往。

  科考金华。徐霞客以一位地理学家的眼光来审视金华的山山水水,他对北山山水方位、走向、分合把握正确。在金华山考察过程中,随处可见其专业描述,他的游历重在考察山形地貌,探求真知。他游完三洞给出评价:“朝真以一隙天光为奇,冰壶以万斛珠玑为异,双龙水陆兼奇,幽明凑异者也”,揭示了三洞幽、险、奇之特色,他还写道:“所谓三洞也,洞门俱向西,层累而下……而洞中之水,实层注焉”。今天的探测结果已证实金华山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徐霞客在380年前凭目测观察和经验判断得出结论,令人折服。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篇6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柳宗元的一句话与我看见徐霞客雕像时的思绪形成某种谙合。江边的雕像刻画了一个身背行囊,手拿草帽,衣着飘逸,目光炯炯的徐霞客。站在他身旁,向前望,寻找他两眼的聚焦点,目光竟穿越到了另一个新的空间:“风翳净尽,澄碧入流。”

  翻开《徐霞客游记》,为了寻觅那青衫博带下的仙风道骨。60多万字的游记,记录了他从眉宇清隽的少年到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所见所思。

  步步都是险境,步步都是犯难,千山万水行来,自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岩石,洞壑,瀑布温泉的猎奇:从动物,植物生态品种的比较到矿业,手工业,物种的记录。他的足迹遍布奇山险壑,他无惧穷山恶水,因为他是大自然的朝圣者,他懂得朝圣路上必经磨难,所以他的脚步是那么气定神闲。

  热爱地理的信念使他到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霁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当他俯观山河壮丽,仰叹星河辽阔,在残垣老树之下点起油灯,燃起篝火,记录星宿位移,在我心中他对理的信念幻化为对美的信念。

  当他用毛笔记下“程愈迫,则流愈急。”中国的探索脚步踏入一片新的.天地。游记所保存的关于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广泛,深入的考察记述,比起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来,徐霞客远远走在了前面,他是历史的创造者。

  徐霞客出生书香门第,年幼受父亲影响喜欢读历史,地理之类的书籍。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在父母的鼓励下,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

  从小种在徐霞客心中的幼芽渐渐成长,他感到心里有什么要崩裂要挥扬的东西正在夺门欲出,于是他出发了。出门时定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吧。

  当他攀上冲天的山峦,周围云雾萦绕,是不是有吐纳天地的万丈豪情?穿着一袭青衣,衣袂在风中舞动,这时远处山头的一片云弥漫飘散过来,把他包裹在内,一同回归山岚,他是否更强烈的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与自然融合,决定一生与其共舞?

  正是这份痴爱,让兼具童稚般不泯灭的好奇和圣人般老道练达的思维。我仿佛看见,他一手拿着枯树叶制成火炬,一手抚摸着崎岖的岩壁,走进岩洞。耳边叮咚的滴水声,潺潺的流水声,组成一支小夜曲。他久久地蹲着,把手放入溪流中,感受那清凉的仙露爱抚的从自己的手指间穿过,他仔细观察溪底溪岸,经长时间冲刷已温润如玉,乳白色中镶嵌着古老的黄褐,他有敲下一块带走的冲动,最终还是作罢。火炬的光芒渐渐微弱,他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03-15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03-02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02-04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11-03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范文03-15

读《徐霞客游记》有感03-15

《徐霞客游记》的读书心得03-15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4篇)03-10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7篇04-1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