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3-01-14 10:48:5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热门】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热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向晚意不适,浅斟品茗,百无聊赖之际,脑中不觉想起黄庭坚所言:“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于是,愧疚感顿生,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给教师的建议》。此书一年前就已购买,盖因其名如雷贯耳,然书上长久落尘,实属罪过。今日读来,欲罢不能,读罢掩卷,只能说,半个多世纪过去,大神依然是大神!苏先生治教之绝学,乃吾辈学习之范本!

  学习一:以儿童视角看待教育

  苏先生深情地说:“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曾忘记自己也是个孩子。”时刻不忘自己是个孩子,这就是“儿童视角”。没有儿童视角的人,是绝对当不了好教师的。

  犹记得初带一年级时,第二学期开学后几天,小王同学跑来办公室,泫然欲泣,却只字未讲。在我几度询问之后,才缓缓开口道:“周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看我一脸茫然,他脖子一扬,头一偏:“开学报名时,你表扬了好多同学,说一个寒假都长高了,你还说唐×长高了3厘米呢!我寒假也长高了,还长高了5厘米呢,但你就是没有表扬我!”小王一肚子的委屈倾吐而出。一时间,我哭笑不得,本想一笑了之:小孩子嘛,哄哄就好了,或者再过几天就忘记了。但是转念想到,当时的他满是渴望的眼神等待我的表扬,而我却置之不理(或许压根就没关注),忽略了一个孩子的满心欢喜。于是,我学着他刚才的样子,义愤填膺地说:“这是周老师的不对,我要批评我自己,我下次再也不犯这样的错误了,你能原谅我吗?”为表诚心,我举手对天发誓道,“我今后一定要关注小王的身高……”他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点点头:“嗯!我原谅你了!”说罢,就喜笑颜开地跑出去了。

  时至今日,我仍然非常庆幸,小王能告诉我他的“小情绪”。他的一席话,对我的教育之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也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敷衍他,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去了解他的想法,获得了他的原谅。当然,读完苏先生的书后,我也在心中暗暗告诉自己今后要更加细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要以儿童的心情去理解儿童。

  学习二:以课外阅读滋养儿童

  在苏先生的著作中,在他给教师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他甚至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我一直认为,不会读书的孩子是没有将来的,尤其是我所带的农村孩子,唯有阅读,才能引领他们走向远方。

  一年级时,我尝试和孩子们读唐诗宋词,二年级学平仄,三年级走进《日有所诵》。一度以为,有这样的'潜移默化,孩子们定能爱上阅读,最终,善于表达。奈何,我在讲台上“激情四溢”,课下学生对阅读仍“岿然不动”,让我深感“恨铁不成钢”。直到读了第三十章《关于学生的智力生活》,其中有一言:“要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他们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确信你今天没有重复昨天收获的东西。”这时,我才幡然醒悟,原来,教师就是学生最好的镜子。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教师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地去“化”学生。如果自己不进行实际阅读,没有文化底蕴,每日只是重复昨天的工作,又如何能真正带领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滋养他们的心灵呢?

  学习三:以动手劳动促进成长

  在苏先生的第二十六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许多聪明的、有天赋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在亲手参加创造性劳动时,才产生求知兴趣。”这里的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们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苏先生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这让我想到去年暑假,带着懵懂和憧憬加入长沙县综合实践工作室后,所做的一系列尝试。在学校,用一年多的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种蔬菜、收瓜果、逗蝈蝈、观蜗牛。在我的指导下,回到家中,他们也不停歇,进行水稻种植的调查,体验二十四节气的不同美食,收集桂花做成茶……此时,孩子们是自由的,他们的梦想可以是做一名普通的农民,养蚕种桑,下河摸鱼,水洼里打滚;也可以是做一名勤劳的美食专家,不同的季节做出不同的糕点……

  当然,我和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金秋十月,一片片银杏叶掉落下来,在铺满金色扇子的水泥道上,孩子们把叶子拾起,做书签,谱上诗,聊赠满校秋。有许多平时课上不敢言语的小女孩也会跑过来和我分享:“周老师,这样真有趣!”这一方天地里,许多新奇有趣的事物令他们乐此不疲。这些劳动生活也成了孩子们写作的丰富素材。二年级时,在孩子们的“图画日记”中,我惊喜地发现:他们的图画更为精美,天空,河流,大树,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蚂蚁,也能载入画册,许多课堂上没听过的语言也流泻在他们的笔尖。

  像苏先生说的,“春季和夏初,应带领学生远途参观。”虽然没有条件带他们远游,但我坚持走进自然,和孩子们一起春播种秋有收,夏有莲蓬冬扫雪,尽情体会乡下人家劳作之乐。

  风乍起,吹动满室馨香。低头续盏,茶已渐凉。苏先生圣贤之心,培植沃土,获之以花。先生虽已故,然其著作永流传,今日细细品读,心中久久激荡着涟漪,教育无它,用心而已。教育之路,有苏先生作伴,甘之如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我收获颇丰:读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作为一名老师,只有敞开心怀,展露内心真实的自我,孩子才会慢慢释放自己,才会让你更好的观察到他的最为真实的行为。"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条,带给我极大启发。

  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是啊,我们每一位老师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每个老师都非常头痛。

  书中提到,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地了解。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面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了解清楚,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对此一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人格的形成。为此,因材施教多么重要。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抱怨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

  当读到"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这一条时,我深深懂得了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报告"声打扰正在讲课的教师,影响正在集中注意力听课的学生,接着可能还会发生一系列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为何不让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迟到的学生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搅乱课堂的。迟到的学生也是个别人,在上课时间内,为了问清一个人的迟到原因而耽误全体学生的学习,实在得不偿失。课上询问后无论是老师、还是没迟到的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比课上询问差。如果凡是上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推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读到"从你听明白了吗到我讲清楚了吗"这条建议时,我在思考:"你听明白了吗?"言下之意是,作为老师,我把该讲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了,要讲的事情我已经表达清楚了,如果学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理解有问题了。而"我讲清楚了吗"是我们教师把"没听懂"的责任承担起来。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大家不防也来试一试。

  在读此书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可。读了此书,我才知道,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仅要不断学习,而且要善于宽容学生错误,善于赞美学生。让我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吧!每一次与孩子们相遇,我都有一种农夫面对良种般的喜悦,一个个孩子谅是那一颗颗饱满且不同品种的种子,等待我将土地松弛,辅助他们阳光和养分,给予成长的一份空间,静静地等待这些蕴含生命的种子最终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自然地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同样是给教师的建议,会有什么不一样吗?带着好奇的心情,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好读的书,内容浅显,所提建议好懂、易用。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高深的理论,就如一位长者,在和你促膝而谈,劝诫、建议、指导,那么贴心,那么热情,让你在读的时候不由地点头称是。是的,作者安奈特·L·布鲁肖就是一位长者,一位良师,一位充满爱心和智慧的前辈。

  这些建议,对于老教师来说,都耳熟能详。大多数听过,有的建议还是我们正在做的,但更多的建议是我们知道,却没能做到或没能做好的。读着这些建议,我深感惭愧,一笔一笔地划出,一句一句地记录,心中涌起一个又一个决定:开学后,我就要这样去实行。

  第三十条指出:“要因材施教”。读到这条我有点好笑,这可是我们的教育鼻祖孔子提出的观点,却在外国人的书里读到,他这不是偷我们中国人的教育理念吗?可是读到底,我却感觉羞愧极了。是的,是我们老祖宗的观点,可是面对班级具有参差不齐水平的学生,我做到多大程度的因材施教?我们工作是太忙,一个班级七十几个人,每天批作业、备课、应付各种临时任务占去了全部时间,几乎没有时间用来单独和学生交流。但是,沉下心想一想,这样的劳动完全是事倍功半。用同样的方法教不同水平的学生,好的学生觉得太浅,失去学习兴趣,差的学生听不懂,也失去学习兴趣,我们辛辛苦苦地教,结果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学,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是他们‘应有的水平’来展开教学的工作,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会突飞猛进!”因材施教,才可以事半功倍。

  “要明白教学工作的艰难”。读到这一条我有点乐,原来对老师的偏见在美国也有,许多人认为教师的工作太轻松了,一天只需工作几小时,双休日休息,一年有好几个节日,还能享受长长的假期,何等的轻松惬意!只有做了教师,并且做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师,才知道,教学工作是多么的艰难、辛苦。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付出的心血是别人看不到的,承受的压力也是别人看不到的。一边读着这条建议,我一边在心里想到苏霍姆林斯基、雷夫·艾斯奎斯,以及中国的斯霞、于漪、窦桂梅、李镇西、朱永新等等教育精英,他们对教育的热忱,付出的心血真的是别人难以想像的。而我,一个只把教书当作职业的老师,所做的是远远不够的。我想,既然选择了教育这一事业,也许不能像那些教育先锋那样把整个生命扑在教学上,至少我可以更尽心尽力一些。生活中可以更少一点娱乐,更多一点探究,这样我的学生会有更多的收益,我的人生也会更厚重一些,生命更宽广一些。

  这本书中许多建议是我从前没有听说过,读来让人耳目一新的。“经常课间休息”,听起来多奇怪,下课就是课间休息吧,怎么个经常法?读了才知道,是让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每上一段时间就让学生休息一下,时间很短,只有四十几秒,效果却是显著的。这是人性化的课堂环节,因为人的耐力都有限度,一节课四十分钟,老师要求学生坐着别乱动,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地动脑,不能分神,不能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这真的很难。上课时,孩子们不是屁股动一动,就是手里拿着笔转一转,或者趴到桌子下捡拾东西。这些都是上课时间长坐不住的表现,与其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动个不停,不如全体同学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就像那位老师那样,在45秒的时间里,站起来,伸伸懒腰,说说话,老师喊“停”,必须马上停下来,坐好,安静。接下来的`上课效果可想而知。小细节,体现的是大智慧。

  “给学生比实际情况稍高一点的评价”。赏识教育一再被提倡,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正逐渐使用。但是我们只知道赏识是要看到学生的优点,多表扬优点,却从没想过,评价时,可以稍微“夸张”一些。是的,孩子们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我们的“稍高评价”就是告诉他们:“你可以做到这样的程度”,孩子们自然会向那个程度努力,大部分恰恰因为这种“稍高一点的评价”而进步了。“在对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人们才勇于尝试。”让孩子们都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吧!

  这本书在提出建议的过程中,更有许多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让我们的教学有法有依,有章可循。“允许和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一起学习”,也就是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建议不稀奇,但是如何合作探究,怎样的方法最有效,却是要我们自己去研究的。这里,布鲁肖提出的许多方法都非常实用,如“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水平,把学生分组”;“事前将所有的活动都安排得一丝不苟”等等,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指明了方向。在提出要“设立目标”时,布鲁肖告诉我们“写在纸上的目标要比那些储存在脑袋里的愿望更容易变成现实。”这对于我这样常常设立目标却不当回事的人来说,就是良方啊。把目标写下来,再张贴起来,每天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一步,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答错题的学生也需要尊严”“学会心理‘战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不求完美,只求进步”“切忌冷嘲热讽”……一条一条地读下去,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无论对老教师还是对新教师都十分实用的书。它就如警钟一样,在我麻木的神经上敲击,帮我拨正偏离的轨道,再一次让我这个老教师清醒地认识,怎样就做一个有良知的教师,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帮我重新整理,放空自己,放开成见,在教育的路上再出发。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这一百条建议凝聚着大师智慧的光芒,似一颗颗启明星为教育者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此书将深奥的理念植入于简洁质朴的文字中,用生动而翔实的案例阐述大师的教育思想,使人轻松愉快的在阅读中得到启迪。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观点对我影响都很大,其中最能引起我的共鸣的就是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平时上课中让尼娜彼特罗芙娜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米哈伊尔很潇洒地为她修理好电视机后,尼娜彼特罗芙娜感到非常的难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罗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

  这一事例不禁促发我深思:既然是在学校的“两分生”,还能很快成为一个技术很高的电视机修理工,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中是否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大家都知道,目前海州高中的学生中特长生比较集中,尤其在我所任教的文科班中,美术生、音乐生大概占半数,如果只用学习这一把尺子衡量,他们中的多数真的'就是所谓的“两分生”,往往被老师忽视。多年的这样的教学经历已经让我完全转变了观念,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鼓励、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比如历史课学习西方绘画史时,美术生会查阅资料引导大家欣赏那些旷世绝伦的美术作品,学习音乐史时,音乐生会发挥其特长,课堂中他们的表现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看到了自信和成就感的满足,相信高中时代的这种经历可能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

  平时工作中偶尔也会遇到把我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的学生,。我现在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位体育特长生,逆反心理极强,犯了错误不服管教,常与老师顶嘴,在与他的接触中我发现,教师直接指出的错误往往会引发冲突,那我就考虑换一种方式,用表扬的办法拉近他与老师的距离。说实话,想表扬他真的很难,终于机会来了。在一次考试时,我发完试卷,首先和同学们约法三章:不准传递任何东西、哪位同学借笔要告知老师。在监考过程中,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支持响应我的竟然是这位有错不让说,经常与老师顶嘴的体育生,举手告知我他需要借笔,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对他的行为大加表扬,不仅带动了其他同学,使考场秩序井然有序,而且更主要的是在这位同学身上逐渐地发生了越来越多的改变,与老师的关系越来越亲近,与班级同学越来越和谐。

  海高教学大楼正厅有这样一块宣传板“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尊敬的态度待老师”,在欣赏中我会发现孩子们越来越多的闪光点。一个不爱学习,常常溜号的同学会在假期的雪后给老师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扫雪,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责任和担当。

  老师的欣赏会换来学生的尊敬和热爱。在3月27日海高校报上登载了这样一篇文章,给大家节选一段“海高的老师,是那么的热情,那么的亲切。我为能拥有这么多的好老师而自豪,例如我们的历史课张老师,她和蔼而认真,细心而又严谨,她的热情早已经将我们班的同学连在了一起,她总是象班主任一样来教育我们,怎样摆正学习态度,甚至怎样待人处事,有时还亲切地纠正我们的不足,在她的口中我们几乎天天听到鼓励我们的话语,让我们觉得她就像我们的家长”。虽然只是这样一篇小短文,登在读者有限的海高校报上,可每每想起却总是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特异性,用爱去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发挥其潜能,塑造其完美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虽然与我们处于不同时代,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但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引起了我的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看了郑杰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发现这是一本给教师的精神家园指明方向的书。好像与学校题目文不对题,但我还是对这本书做如下摘录与思考。

  本书第一条谈到教师要作为一个完整的人,郑杰说到,“教师如何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成为完整的一个人?像丰子恺、夏丏尊,以自己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谆谆教诲学子,像季羡林,以人格的无限魅力熏染学生。无限相信书的魅力,多读书以滋养身心,多经事以历练处人。”可见,教师要成为完整的人,必须“要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必须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想赚大钱,就别来当教师了。当然也不会苦于生计,衣食是无忧的。既然物质方面我们不能多求,那就往精神方面发展。

  书中讲到教师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

  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教师精神追求的基础,艺术生活的追求为教师精神追求增添了色彩,教师压力确实很大,我们要学会宣泄,要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不平则鸣,鸣也要鸣得有价值,劳作中的健身总比单纯的健身来得有意义。同样,艺术的宣泄,一方面使我们的精神得以舒展,另一方面无意之中也创造了价值。说不定以后你的歌声,你的画作,你的文章,你的书法,你的所有的一切都能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这层追求让教师以工作为乐趣。幸福的第三层是独立思想,这层追求让教师将教育工作当成思想的起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太累,我们的精神才是舒展的。

  精神追求也可以说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书中有许多好的建议,我罗列一下标题:比如:让我们“现代”起来,教师要继续学习,讲演使人完美,学会倾听不容易,为自己而教,思索是一件快乐的事,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这些都是从教师工作方面、自身素质方面的自我实现来达到精神方面的.追求的。再如: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关怀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教师要有静气,要有宽容精神,要学会做减法,捧着良心教书,保存天真,这些都是从教师的修养内涵上要求教师的精神追求,给教师的精神追求指明了方向。另外,书中还将教师置于改革的潮流中,在社会、市场、改革中磨练教师的精神。如:不做改革的看客,合作是竞争的归宿,把困难当做机会,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为自己的未来投资,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贫乏。”我们应该为此而努力。有了自我实现的目标,有了精神追求的大方向,我们才不会在商品经济社会迷失自己,丢弃我们的本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教师自己的灵魂都出了问题,那怎么去影响学生的灵魂,使其正确地对待人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郑杰讲到,要我们为沉重的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有两种可能导致无法承受工作的负担:一是你没有从工作中找到生命的影子,二是你有可能过于追求外在价值而不是内在价值。只有我们的工作轻松,我们的灵魂空灵,我们自己才有更好的发展,学生也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我最欣赏里面的这样一段话:“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

  最后还是能得的,所以不必担心,我们得到的不是物质,我们得到的是心灵的丰富,灵魂的高贵,还有节日里,学生的祝福,课堂里,幸福的微笑。能够收获这些,我们还不知足吗?

  读完之后,总之感受颇深,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更加热爱了。让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书中讲道:“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门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想想作为一个基层一线教师始终可以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三句话: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让学生喜欢我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那么我都做到了吗,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前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前段时间读了《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数学教育》这本书,感想很多,收获很大,很多疑惑豁然开朗,一时之间,无法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以苛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工作,永远都要牢牢记住,“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事教师这门工作,必须勤勤恳恳,不容懈怠,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时刻以这101条建议,来提醒自己。

  这学期刚好我们也对数学情境化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讨论研究,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中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尤其是我们小班段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由活动的愿望强烈。他们的认知范围在扩大但此时他们心中的概念是具体的,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只有那些生动、有趣、形象的材料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只有使幼儿形成的知识体系与情景融洽,才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主参与活动的欲望,并在主动活动中促进思维的发展。

  书中指出“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来源”。幼儿数学教育不仅要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更要通过日常生活活动来进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幼儿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确,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毫无不在,数学教学对幼儿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开展随机的数学教育活动。比如孩子来园后,利用晨间谈话时间,引导幼儿来看看今天来了多少小朋友,男孩子有多少人,女孩子有多少人,通过统计增强了幼儿的数学运用意识;幼儿进餐时,我利用分餐活动引导他们去发现众多的一一对应关系;玩水游戏时,我为幼儿提供不同形状的器具,引导他们感知容量的守恒;幼儿整理玩具时,启发幼儿按形状、颜色、类别分类摆放等等,幼儿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的概念。幼儿生活的环境中无时不存在着数学知识,无处不存在着数学内容,我们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将幼儿零碎的数学经验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具有严密逻辑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思维完整的发展。在家里让家长朋友引导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说一说自己鞋子的号码、体重、身高,家里的电话号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看一看日历,感知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

  书中建议“数学教育与其它领域的渗透”。是呀,知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对幼儿来说,对他们进行各种知识教育都是粗浅的基本知识,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领域教育对数学教育起到补充和促进作用,让幼儿不但能从其他领域中习得数学概念与技能,或从数学领域中习得其他各领域的重要概念,而且也能运用数学其他领域,或在数学中运用其他领域知识。比如:在艺术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其实在艺术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内容,使幼儿在音乐声中放松心情,以愉悦的情绪接受知识,也同时会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形状、空间位置等特征,体验到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其次在语言领域中渗透数学,在有些儿歌,故事等文学作品中就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数学的知识,让幼儿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如:“数宝宝游戏”中,让幼儿根据教师手中的文字及相对应的图画卡片,说出是什么,并用儿歌念出来,(“四”:你拍几呀,我拍四呀,四只小孩坐飞机),可以和同伴一起,边做动作边念儿歌,然后,让幼儿找出“四”相对应的图画配成一对,成为好朋友。还会念“拍手歌”及做出相应的动作。另外,还学会了1~10的数字,以及学会图文一一对应的数学知识。所以说,在语言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语言气氛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老师的我更应该注重幼儿每一天的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环节,让幼儿在熟悉的情景中有意无意地亲近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利用幼儿生活经验相贴近的情景去刺激幼儿的数学思维,将幼儿园数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互为整合,使孩子从中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构建数学概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有时候,太阳不能把你照亮,一本好书却可以,它就好似一支燃着的小小蜡烛,能给你刚刚好的温暖、光和陪伴。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读它,如同和这位智者在隔空对话,从对话里我有了对教育的更多感悟和践行的力量,从而让教育温暖了我和我的学生。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了,曾经在我刚刚走上讲台时,有一位我敬佩的前辈推荐过这本书给我,那时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困惑和不解,我从书中了解到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在人的身上经常能发现新的东西,对新的东西感到惊奇,能看到形成过程中的人——这种出色的特点就是滋养着教育工作才能的一个根子。(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爱和包容从那时就成为我教学生涯里面浓重的色彩。就在昨天,我收到了一位学生家长发给我的消息:“程老师真是非常感谢您把璐琳当成自己的女儿,昨天又把她请回家吃饭,又和她聊了好多好多,她说她昨天是最最开心的一天。真是心情战胜一切,今天中午我去学校看到她心情挺好,这样我们的心情也就放松了,程老师没少给您添麻烦!真是非常感谢您!”我随即这样回复给家长:“璐琳是一个情感丰富和细腻的女孩子,看着她一直在稳稳的成长时我就在想:这个女孩子有这样的沉稳气质、一直微笑着面对生活,将来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今年的分班对孩子来讲算是一场特别的经历吧,别人再怎么说,最关键是璐琳自己要走过去,其中的努力和挣扎只有孩子能体会,很庆幸,璐琳自己走出来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从璐琳走出来心魔的那一刻,一轮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了!祝璐琳快乐,也祝璐琳妈妈开心!”。

  看到一个孩子又能快乐的开始她的学习生活,我的心情格外的'高兴。事情的起因是因为高三年级开学时,学校从教学方面考虑,进行了重新分班,这个女孩子进入新班级以后,看到周边多数是陌生的面孔,尤其曾经在原来班级一起互帮互助的好朋友全部在另外一个班级,再加上新班级老师也是新面孔,一下子心理崩溃了,不由自主的拒绝融入新环境,甚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看到这个女孩子如此的情绪,班主任老师和她的同学不断地劝说,但这个孩子始终放不下心结,孩子的妈妈急的开始找学校校长要求必须给孩子调班。一下子,学校、家长、孩子、老师的开始紧张起来,而这种不安对于进入高三的这个女孩子来讲是极其不利的,并且对于新分班级的班级管理也极其不利。这种局面下,班主任老师准备不再劝说了,决定干脆换种方式来处理这种情绪,要在班级展开讨论,让批评成为解决问题的大棒。当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立刻和班主任沟通,说想再尝试和孩子去谈。从高一起我就一直带这个孩子的地理课,从课堂到课下,已经很是了解这个孩子,看着这个女孩子一步步扎扎实实的走进优秀的行列,知道她是一个很懂得克制自己情绪的学生,学习上目标明确,然后就会一直向目标奋进,绝不是恃宠而骄的性格。这才有了我把这个女孩子带回家的事情。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和她谈她要面对的环境和怎样调试自己的心态、处理新问题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和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样自由的聊天中,我知道了孩子的担忧:在新的班级里面,她和同学的相处不适应,没有原来班级的同学之间的互助和比拼,新的老师的教学风格很难适应,有些学科的教学她不认可…….知道了孩子心中的问题,我告诉她新的班级教师的特点,打消了她对教师的不信任,告诉她学会适应环境,学着和新同学融洽地相处……一顿午饭之后,孩子心情放松了许多。

  还记得当时我和她班主任这样聊过:“夏老师,下午上课时我和璐琳一起回学校,孩子状态看上去已经好多了,毕竟是孩子,又复杂又简单,对璐琳多些包容、理解,也就多了更多的期待!”现在开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校园里我有不断的遇见过这个女孩,每一次我眼里看到的都是她积极阳光的样子,会笑嘻嘻的和我开着玩笑,很认真的和数学老师争论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我们经常会想教育怎样才会培养人,结论会有很多,但在种种结论中一定会有爱在;我们也常讲,学会以时间换空间,对于孩子想想更要如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多一份的耐心,很多问题的解决也常常是在多的一分钟内。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作为教师,在办公室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好多人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个体差异大,个别学生厌学等情况,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也常常觉得黔驴技穷。因此,当学校组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如获至宝,认真捧读获益浅。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看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多次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屋及乌,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地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当我再次品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健康的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名言流传至今,不知激励了多少莘莘学子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它给予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知识,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更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快乐。我喜欢读书,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快乐和喜悦吧,在书的世界里,我们都是最完美的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句话是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人喜欢的一句隐喻。是指教师要注意倾听、关注孩子,并以十分真诚、愉悦的态度与孩子交往。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第一、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他们的目的就是抛好球、接好球。第二、抛球者与接球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彼此没有地位的高低和尊卑的差别。第三、抛接球的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第四、抛球者和接球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抛球的同时准备接球。

  这学期在推荐的好书------《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它给教师的建议共有100余条,而每条建议既有生动的教学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这本书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像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一样。书中娓娓的叙谈,诚恳的告诫,他像一面镜子,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深深地感染着你、我、他。他深爱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勤奋地分析研究着每一个看似细节的教育现象。那就“让我们一起坐下来读点书吧!”在100余条的建议中我重点读了P315的《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现在就谈谈我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

  我想到在我的论文中用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美术课上,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小动物,我刚讲完,没想到一个学生莫名其妙地跑了上来,我想他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事,出乎意料的是,他向我借教棒,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我本想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但又想知道结果,于是我爽快的把教棒借给他。更没想到的`是当我让他们走上台展示时,足足地吓了一跳,不光是我还有许多学生,都不约而同的叫出来:“蛇!”再仔细看原来是青竹棒上缠绕着橡皮泥,那根青竹棒不就是教棒吗?我又看到那个学生神秘的笑容,我当场表扬了那位学生,后来我去上美术课,那位学生就特别爱动脑筋。”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杂志上看到的一个故事。读后,感触颇深,我想如果我是当事的那位老师,我肯定会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更不会把教棒借给他。但这位老师用包容、欣赏的眼光来接受了一个孩子别样的童真,同时感情的作用也是相互的,这位老师也同样得到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如果老师的一声呵斥,那或许一件杰作就飞灰烟灭了。所以,我们不但要抛好球,还要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在上《太阳》一课时,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轮到学生自己下笔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一直低着头,当我走到她身边时,她慌忙把自己的画遮住。我俯下身子悄悄对这个学生说:“能否让老师开开眼界?”那位学生却摇摇头,我想凡事不能勉强,就对她说:“那就等你画好了再给老师看好吗?”她点点头,过了会,我又走到她的身边,她抬起头望着我,脸上露出害羞的表情,一只手还捂着自己的那张画。她慢慢地把手从画上挪开了,我看到了一个愁眉苦脸的太阳。我于是说:“你画的太阳很特别,但老师希望你的太阳能早点高兴起来!”那个小朋友笑了!也许是我的话,不一会儿她把太阳的表情改了,还给太阳涂上了特别美丽的颜色。这回她再没有用手把画挡住了。当画好的小朋友上台展示自己的画时,她也勇敢的上来了,结果我当众表扬了她。我看到了她冲着我甜甜的笑了。

  信任能促进彼此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建立信任基础的重要性:“信任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没有承担班主任工作,因此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机会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更要抓住在课堂内的每一个细节,与学生建立起“信任”这朵娇嫩的花。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个隐喻也深刻地说明了师生的交往问题,要相互信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常常是抛球者,所希望的只是孩子能接住球、接好球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孩子再把球抛回来。教师与孩子之间缺少情感交流,教师在互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控制着互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孩子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就形成了教师高控制、高约束,孩子高依赖、高服从的局面,这种交往表面看似平等,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种交往使教师不能认真地、从容地、恰当地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呼吁老师们:“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还在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极其简单而又极其复杂的教育秘诀,这个秘诀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也就是说,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体验到自己被人尊重,师生间相互信任。“建立信任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总结的。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还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虽然我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境界,但通过一次次的读书论坛活动,确确实实让我多读了几本好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以前也读过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但是一直没有读完,断断续续地读了一部分。一忙,就放下了,给自己的懒惰寻了个借口……

  这次,于老师给这些骨干教师布置的作业,截止到今天下午,终于逼着自己读了一遍,有一点点囫囵吞枣的嫌疑,但总归是浏览完了,感觉应给自己一点鼓励^_^。

  经典就是经典,经历过实践的历练,这些建议在时间的长河里依然灿烂无比。建议中都是我们熟知的事情,似乎每天都会在我们身边发生,离我们那么近,好多列举的反例自己似乎就曾经也犯过类似的毛病……每一条建议,都似是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那是一种对教育和教学发自内心的热爱,阅读的过程就是我们对苏霍姆林斯基敬仰的过程,也是令我们感慨万千的过程……

  现只能采撷点滴片断,分享一下读书心得。

  一、教师的重要任务要教会儿童学习

  第四九条建议,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这种工具装有五把“刀”——即五中技能:读、写、算、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表达(自己所见、所做、所想和所观察而得到的思想)。

  联系我们的课堂教学,这五种技能中,后面两种应该属于课标中要求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范畴。平常老师们定位教学目标时大多是教会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对于这两类目标还没有被所有的老师所重视。于是同样作为数学老师,课堂也就有了千差万别。有的人能够把数学课也上得有声有色,在数学课上学生同样也能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而有的老师课堂上却仅限于学会知识与技能,留给学生的.就会是一个枯燥乏味的数字和加减乘除计算的课堂。

  表现在学生身上,如果对于观察和表达两项技能教师引领培养到位,我们平常所说的“学生素质”就会非常好。这样的问题在赛课等活动中会有淋漓尽致的表现——好多老师在比赛时总会打听承办学校的老师,哪个班的孩子“素质好”“会回答问题”,一般不会打听“哪个班的成绩是第一”,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尽管它们之间并不矛盾,“素质好”“会回答问题”的班级,成绩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但这样的班级却未必一定是第一。因为这样班级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的是全面的教育,他们的眼光不会仅仅停留在每节课的知识点上,他们会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会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观察、思考和表达,从而学会学习。现在对比这条建议,才更加明确这样的课堂其实就是在教给学生学习的“工具”。

  由此,我更加明确了自己课堂以后的努力方向,不要怕浪费时间,在课堂中要充分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实践这条建议,其实也就是在实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

  二、课堂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

  从课堂最直观的角度出发,学生是第一位的,首先能够看到学生的表现,可是这表现却直接来源于教师。课堂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节奏的快慢、氛围的营造、问题的设计、思维的进程……都是由教师一首策划和实施的,因此教师身上肩负的是策划和主持双重的责任,学生课堂的学习和体验也都会因为不同的教师而有不同的效果。

  “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真正的教学能手必有丰富的情感”。“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学生)发表讨论。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问题进行思考。”

  这短短的两段话中渗透了对学生的爱和课堂教学的方式。如果不爱学生,教师的课堂上就不可能由丰富的情感。只有从学生出发,在课堂中才会跟学生建立起一种密切的交往关系。

  我们在闲谈时曾经不止一次谈论过,身边比较优秀的教师课堂。经过分析,一致感觉幼儿师范毕业的老师课堂的感觉要比普师毕业的老师更亲切、课堂氛围更好,在师生都投入的课堂中教学效果也有很大可能会更好。细想下来不无道理。幼师专业的老师应该属于“全面发展”,文化课和艺术课并重,甚至对于孩子情感教育方面有更大帮助的艺术课地位更高。好多人对孩子有着浓浓的爱和尊重,她们的情感会很丰富,在课堂上语言会更有亲和力,首先为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氛围奠定了基础。

  ——这是我们学校的环境下存在的一个现象,并不代表全部,不管是什么专业,心中只有对学生充满爱,课堂上才会情感鲜明,才会让课堂教学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这其中语言的修养也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变成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如何让我们真正成为胜任学科教学的能手呢?只有读书、读书、再读书了。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有了更深的感慨,原来我们日常的各种工作,还可以做的更细致、更科学。通过阅读,让我有了重新审视自己课堂的机会,也为日趋淡然的心再次点燃了追求的激情。现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争取做到多读书,多在课堂上实践,多思考,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一个新教师来说,对于教学,对于学生,你到底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我认为应该是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在学校里学习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要把关爱的阳光洒向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心里虽然明白这点,但是真正面对学生的时候,可能就并不太容易了,容易变得焦躁,有些不知所措,幸而这本书让我获得了许多收获,让我对如何对待学生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感受。

  在得知自己即将教一年级时曾经十分困惑,以前在实习时教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如何应付一年级对我根本就是一片空白,于是就想着最好自己班里的小朋友都聪明些,我可以不用费太多心。但所有发生的事都很难照着自己预想的发展,我们班级可以说差异十分大,有很多小朋友可能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把拼音都学会了,但是也有部分小朋友根本对这些一无所知,在这个时候我是推优或者是补差是一个十分难以选择的问题,而且或多或少的对聪明的孩子有了偏爱。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本来他们的领悟能力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他们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可能有的孩子一节课就能理解的东西,另外的孩子就需要四、五节课甚至更多。

  因此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他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对待不同的学生,可能有的同学掌握的比较慢,那就可以在平时的时候多给他一点关心,让他在其他的时间中慢慢缩小与其他同学在认知方面的差距;又或者在布置题目时,有的同学很快完成了,那就多给他们补充一些拓展的题目去做,让他们可以提升自己,而其他的同学就可能让他们能正确完成原有的题目就行了。千万不能因为有的同学得慢就觉得不耐烦,甚至不去管他到底学了多少,说到这里,就谈到了一个“爱”的问题。

  爱,对于教师来说,我认为是一个必须具有的条件。只要有爱,教师才能将学生不仅仅是学习工具,而是如同自己孩子一般的'存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只是工具,那就会不耐烦,不会去教导一个认知比较慢的学生,甚至在教学上也可能得过且过;但如果当成自己的孩子,就会对他们带着一份宽容,会仔细地告诉他们怎么学会更好,犯错误的时候也能进行耐心地指导,而不是单纯地谩骂。作为一个心理远不成熟,刚开始试着交际的小学生来说,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儿童要达到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了对学生的爱,老师就会经常去思考要通过怎么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但是,如果只有爱的话也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学会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学生的思想都是各不相同的,性格也是不同的,而他们在擅长的能力方面亦不一样。因此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也应该是不同的,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观察他们,掌握他们的性格特征,选择具有针对性、有效率的教育方法。有的老师会说,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注意听讲,批评他了有时候还会顶撞老师,这就在于没有摸清学生的特性,有的孩子可以用批评的方法,但是有的学生属于脾气比较倔强的,这样的话可能批评只能适得其反,对这样的学生应该先讲道理,再旁敲侧击让他知道怎样才是对的。我班里就有个很倔的学生,一开始我批评他,他非但不听,而且还更变本加厉。后来我就找他谈心,告诉他怎样才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其实有时候也需要多鼓励,甚至是多表扬,这样他有了动力就比之前听话了很多。观察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找到学生的兴趣在哪里,从而将其运用到教学中。

  首先对知识的兴趣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如果教师对于教学只是抱着随便的态度,只把知识点教完就了事,这样教学的过程肯定是枯燥乏味的,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那结果肯定也是差强人意。因此在教学时要重视把各种生活中的事物联系到知识点中,寻找到这些所谓的交接点,这样就可以激发起他们的惊奇感,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其次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的知识是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孩子的心灵是很需要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只要能不断激发和巩固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就可以使他们积极地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的鼓励也会让他们十分开心,产生一种自豪感,这样孩子的思想就会非常活跃,逐渐地体会到学习、思考带给他们的快乐,这应该也是快乐学习的含义所在吧。除了为自己的学科教学观察学生,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更需要观察。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必然无法成为一位优秀教师。教师必须去掌握自己学生的特长、兴趣所在,并加以鼓励,帮助他们能够发挥所长。

  其实作为教师所需要的还有很多很多,例如教师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开拓视野;发挥创造性等等。教师是一个需要很多时间,很多爱心,很多奉献,很多责任感,很多上进心,很多道德感的职业,或者我现在真正能做到的并不多,但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增添了很多使命感和信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能成为一名让学生满意也让自己满意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暑假看了不少书,印象最深的要数《给教师的建议》。里面一共有100条建议,都是非常经典的。由于篇幅短小,一口气下来,我就看了将近一半。

  书中谈到了很多。有关于教育研究的,有关于培养孩子习惯的,有关于家庭教育的,也有关于提高教学水平的,还有关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非常多。在这众多建议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一致。

  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育人。两者都取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尤其是育人。一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现差距,那么学校教育很可能如同纸房子,经不起风吹,也耐不住雨打。为此,时常和家长保持联系,步调一致的教育孩子是我们不能忽略的。这样一来,和家长沟通变成了一门学问。

  几个班级教下来,和我打交道的家长为数不少。每个家长的素质修养和文化层次都不同。对我们的教学工作的认识也不一样。有的家长事事仔细,孩子生病了请假,还不忘托其他同学代为值日。遇上这样的家长,是我们做老师的福气。往往他们的孩子也非常优秀,让人放心的很。有的.家长随意就好,只要你和其他孩子一样对待他的孩子,他就够了。有的家长心思慎密,平时只说你好,有什么不快心中放着,你也不知道。一旦他认为你做错了,就来指责你的不是,甚至闹到校长室。以往,我很少碰到这类家长,要是遇上,我的做法是对这样的家长冷处理,能避则避,尽量少接触。

  曾有一次,有位家长因为孩子生病我作为班主任没有打电话,她觉得我不够关爱孩子,直接告到校长室去。那时年轻气盛的我,也一通电话过去,差点理论起来,不过最终也算是忍住了。当时我极为气愤,孩子两天没到校(这两天期间,我只有前一天上午在校上班,其余时间在外出差),作为家长,首先有责任向我请假,可她却没有。她既然没时间请假,现在怎么就有时间去告状,还是亲自告的?而且离谱的是,一要告我不向她询问为什么孩子不来学校,二要告我不请其他孩子带作业到她家。(以前带过一次作业,由于带作业的孩子出了点状况,结果带丢了,她一定要求赔偿打那以后,我就没让其他同学给她的孩子带过作业了)。这事之后,我知道了这个家长难相处,就用了“冷”处理,尽量不和她接触。

  让我诧异的是,上学年轮岗到南门期间,这位家长对我还是有意见。她的孩子作业没完成,她解释的原因就是那次矛盾事件以后,我对孩子带着成见,导致孩子数学兴趣一落千丈。现在完成数学作业没有兴趣了,对数学这门课已经谈不上喜欢,甚至有点讨厌了。可事实上,在我教书的时候,她孩子的数学一直处于领先水平。而且孩子还是非常依恋我,就在我在南门期间,她还告诉我,很想我,盼着我早点回去教她。说实话,我是不喜欢这个家长,嘴上一套,背后一套。但是对这个孩子,我还是满欣赏的。她偶尔有点懒惰,但是身上有点灵气,基本上很听话,也算是乖巧的一类。对这个孩子和其他同学我一向是一视同仁。就是不似以前,会时常和家长说起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当时听到她妈妈的说法,我真是哭笑不得。既有气愤,也有无语。气她能找出这样的借口,来搪塞自己孩子作业没完成事实。回来之后,该怎样和这样的家长继续相处和沟通呢?在向赖老师请教了之后,她的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做了老师,就是要高姿态一点,只要用心教育,家长最后都能接受的。碰上实在不讲理的,不要和家长一把般见识,待人处事,不卑不吭就是了。”“姜还是老的辣”赖老师就是厉害,一句话就把我从愤愤不平的情绪中拉了出来,让我顿时清醒了不少。家长有成见,我没必要去争执。不争执,不意味着是退让,是理曲,是提醒自己在必要的时候,去面对这样的家长,要心态平和,找到症结,对症下药。不能太情绪化和家长相处,有时就要姿态高一点,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求我们是专业人士。不仅得有专业知识,还要得有专业素养。而且赖老师还提醒,家长有很多类型,有的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对教学方法,或者教育手段有意见,这样的家长,只要能取得她的认同,那么在与其他家长的沟通时,也会顺心很多。有的家长比较懒惰,喜欢推卸家中的指导和监督职责。这样的家长,必要时,先礼后兵,采用不同方法暗示他,让他担起家长应尽的职责。

  这个家长,似乎两者兼而有之。凡是有因才有果,是什么让这位家长一直对我心怀不满呢?想来就是一年级开学的班干部选举事件了。由于班上的孩子优生比较多,而她的孩子相比较而言,只能属于中等。为了培养孩子积极性,我特意为她孩子设置了个岗位——“储物柜”管理员,想培养一下她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可这个职务在这个家长的眼里却成了肉刺。她认为这样的职务不要也罢,说出去不好听,还得让孩子分神管这种事,影响学习,当时她也当面和我反映过这事。说孩子不想当,我也没留意。好在我对这个孩子问心无愧,从不特殊对待。对其他孩子也一样,不会因为孩子淘气,或者家长与我们沟通不顺,就对孩子不管不顾。

  既然有了成见,有什么办法能消除,让她和我坦诚相待呢?我一直以为公正是个办法,对孩子做到一视同仁,家长迟早能认同我的教育方法。可是现在看来这样是不够的。那究竟该怎么办呢?很巧,我在这本书上找到了方法。就是要和家长及时沟通,不仅要聊他们孩子的近期表现,聊孩子的优点。还要聊我为孩子做了什么针对性的工作。我的这些措施,在这个孩子身上,取得了哪些效果。再彼此商讨下一步的做法。相信只要我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即使再遇上像这样的家长,我也可以把他“软化”。孩子喜欢我,我也热心沟通,家长迟早会打开心扉接受我的。

  教书用心就能有收获,沟通用心也定会有成果。只要我坚持我的心:真心、耐心和恒心。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近期,读了《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一书(美.安奈特.L.布鲁肖 著),书中作者提出了很多观点,读后感触颇深,收获也颇多。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肩负着光荣的使命,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桃李满天下,作为教师这是一种自豪。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结合个人的工作实际,现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书中建议中有这么一条建议:“要明白教学工作的艰难”。毋庸置疑教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之一,也最有回报的职业之一,所以,对于我们教师要做好这份职业,首先要明白我们工作的重要性,要明白我们的价值所在,只有明白这些,我们才知道我们所从事事业的伟大,才会更好的付出,才能一心一意的对待我们的工作,对待我们的这份事业。在明白教师这份职业的光荣和价值时,我们还要清晰的人生到我们教学工作的艰难,育人育才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同时也是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我们辛勤的耕耘和付出,需要我们用心去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艺,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

  书中建议1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于教师这份工作而言,良好的开端十分重要,作为教师,在日常的学生管理、行政事务和授课过程中,开端的重要性十分明显,我们常常会受到心情的影响,这种心情往往会影响我们很长时间,尤其是在开学的第一天,第一天的状态常常会决定着我们的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当每学期的第一天时,我们教师若能够“停一停,缓一缓”,给自己一些时间,调整心态,保持愉悦的心情,那么我们这学期的工作往往会事半功倍,同时,我们也能够将这种快乐的情绪传递给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同样能够得到感受,并能够深深的影响着学生,让学生也能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书中的另一条建议,精心备课,精心准备,井井有条。这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决定我们教学质量成败的重要细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个人常常会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我的老师是怎么样的一个老师,老师上课应该如何如何?答案不言而喻,肯定是和蔼可亲,生动幽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实现这一点,精心备课,精心准备,井井有条是细节基础,决定着成败关键。我教授的是非高考学科,在平时的上课实践中,我深有体会备课的重要性,一堂生动有趣,学生参与度,热情激情都很高的一节课,必然是事先通过认真准备,拥有大量的案例,虽然上课时,常常只能讲解一两个案例,但必然件件都是经典案例,这样才能活跃课程氛围,与此同时,精心备课,井井有条,除去能够赢得了课堂外,更重要的是会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尊敬,因此,对于我们,必须要把精心备课,精心准备作为我们对待自己的要求之一,认真对待每节课,只有这样教育教学才会有高质量。

  书中的建议还有很多很多,每条建议都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作为教师,我想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必须要努力的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观对于教师而言是教师工作的指引,拥有正确的教育观,会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也会让我们的学生受益,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我想就是要以育人育才为目标,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在健康成人,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是要正确的方法。方法对于干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非常重要,它不仅决定着能否节约时间、人力等,更重要的是它将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败,左右事情发展的走向;所以我们要寻找正确的方法,学会正确的方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是这样,方法很重要,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高兴、家长高兴,作为教师自己也很乐意;相反,教育教学方法不正确,纵使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会不佳,我们教育教学还会感觉到很累。

  三是态度很重要。教育教学是一项严肃的事情,这种严肃性决定着作为教师在对待教育教学每个环节的过程中,都必须要认真仔细,态度端正,要怀着一颗负责的心去对待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对待我们的每一节课,无论我们教授的高考学科,还是非高考学科,都是一样。

  四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事教师这个行业,必须要严格要求自我,古语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不仅要拥有渊博的知识学识,还需要品德端正,品质高尚,在日常的过程中,更要格外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发挥出模范表率的作用,真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学生,让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每位教师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更能够去传承和践行教师身上的那些优秀的品质,成长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人。

  教师是天下最可爱的人之一,也是天下最伟大人之一,她们用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品质言行,熏陶影响着学生,辛勤教育着学生,因此,作为教师的我,深感自豪和荣幸,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格外珍惜这份事业,更加热爱这份岗位,努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加强自我修炼,学会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用辛勤和汗水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一)。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

  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这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我 希望 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 希望 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

  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学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在教学实践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 和 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备课。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认真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广泛查阅各种资料,精心备好每一堂课。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过充分、精心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考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从而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第二: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他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语言能力差,不仅会影响课堂效率,而且也会让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和这门学科。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争取用准确、轻松、易懂、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 第三:把学生当成朋友。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学科?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我经常在课后和学生一起相互交流,和学生交朋友,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学生一起打篮球,慢慢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我的真诚,让学生喜欢我,进而喜欢我的课。 第四: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差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难题。我们应该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差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我都会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些一开始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现在慢慢也能坚持认真听课,甚至还记起了笔记,当天的作业没能及时完成。第二天会把做好的作业亲自送到 办公室 向我道歉,这时,我会毫不吝啬我赞扬的语言。因为我记住了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建议都是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去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通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得以有效地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又象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这100条建议,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2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18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1-31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3-07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7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3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1-12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荐】01-12

【热门】《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1-12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01-1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