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心得体会> 《暗算》读后感

《暗算》读后感

时间:2023-12-12 07:26:3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暗算》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暗算》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暗算》读后感

《暗算》读后感1

  近年,曾有一部电视剧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它是一部体现谋略的谍战片,有人说它其实是一部影射现实的教育片,也有人说,它是一部关于信仰,关于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颂歌。这几天我读了《暗算》的原著,让我也有幸走入了这个令人沉思的故事。整个故事是围绕主人公展开的。他勤勉,坚韧,忠诚,但就是因为为人不不知收敛,因而处处碰壁。他就是李涯。李涯曾经说过:“我运即国运,我干这一行不图立功受奖,我的理想是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李涯的人生可谓是有山无水难成事。他虽然有着山一般的信念,能力强,势头劲,却一点也不懂得圆滑通融。一腔热血每每被浇得透心凉却还是矢志不渝,最后却丧命于自己的忠诚,不知他是死得其所还是死不瞑目。

  风,一种冥冥混沌中的快意,一种无法言传和触摸的神奇。《暗算》巧妙的分为了三个部分:听风,看风,捕风,灵感源自于号称中国“中情局”的神秘组织701,分别与701 的三个特殊的`业务局监听局,破译局,行动局一一对应。侦听就是要听懂天外之音,无声之音,秘密之音,被喻为“听风者”。破译即解密,就是要释读天书,无字之书,为看风者。搞谍报工作的就要深入虎穴,迎风而战,为捕风者。我们从形象的比喻中足以看出谍报工作像风一样的特点,抽象,敏捷而又稍纵即逝。

  长期艰苦的蛰伏工作似乎是701成为一个周而复始的运转机器,遵循着看,听,捕三个步骤。仔细回想人生对梦想顽强的探索过程岂不是也亦复如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我们在嘈杂声中追寻着希望之风传来的一丝佳音。就像书中黄依依对乌字一号高级密码顽强的探索,当我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试图破解人生密码时,依靠的不就是看风者的那份执著?在漫漫求索路的尽头,艰苦卓绝的捕风终于略见曙光,我们难道没有感受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柳暗花明的快意? 人生漫漫求索路正如一次听风,看风,捕风的过程,造就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人生三大境界。

《暗算》读后感2

  一部很刺激、很过瘾作品,超过期待!

  这本书基本上是在喜马拉雅上听完的,一开始没有多少期待,但越听越上瘾。不仅仅是传奇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叙述方式。

  小说讲述的是国家安全部门701的故事,小说通过听风、看风、捕风这三章,分别描写了特别单位701的三个部门监听局、破译局、行动局中的传奇人物。

  “听风者”的主人公,阿炳是奇丑无比而又超人无比的听觉怪才。他虽然双目失明,但在侦听过程中阿炳简直是神奇无比,在极短的时间内迅捷地“听”出了全部敌台,为国家监控敌台获取情报做出了杰出贡献。组织上不仅给他记了功,还给他娶了老婆。阿炳具有超群的听力,却无性的能力,更不谙男女之事,以为只要跟女人睡在一起就会生出孩子。当他凭着出奇的耳朵听出儿子不是他亲生的时候,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按乡规老婆偷汉生了野种, 当丈夫的就只有以死来洗刷耻辱,于是他就触电自杀了,死得让人惋惜不已。

  看风者讲述了破译局黄依依和陈处长的故事。黄依依特立独行,我行我素,放荡不羁而又风情万种,她天才地一举破了“光密”,但却死于“他杀” ,被张国庆的老婆用弹簧门打中了头,而头却又不偏不倚地撞在凸出的自来水管子的接口上,就这样一个天才刹那间消失了。黄依依的死不同于阿炳的死守传统,而恰恰是她那与传统格格不入的'做派。陈处长,因习惯了不正常的解密工作,退休后却怎么也适应不了正常的世俗生活,只得又回到破译局,在破了一部毫无价值的炎密后, 因兴奋过度而猝死。

  第三部“捕风者”,一个叫胡海洋的我军参谋,借一个与其像貌相似的尸体送出了对我军很有价值的情报,在援越战争中对美军第七防区发动了闪电战,并一举夺得胜利, 最后只身躺在了离故乡很远的大海边的墓地里。

  这几个人物让人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传奇故事上,而是通过故事对人性进行了刻画和剖析。事件的突发性、偶然性、非正常性让人莫名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性。越是传奇的故事越容易写平庸,而麦家的文笔能超越俗常,让人在传奇里感悟生死的意义。这种叙述方式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没有看过的,建议一定要看看,绝对有过瘾的体验。

《暗算》读后感3

  在爷爷爱看的为数不多的电视剧里,《暗算》可以算作一部。因为爷爷的影响,我也跟着看了两集,后来,就找来了原着看,结果发现,小说《暗算》是更加吸引我的。

  书中有五个故事——瞎子阿炳、有问题的天使、陈二湖的影子、韦夫的灵魂说和刀尖上的步履。每一个故事读来都是那么精彩却让人感到心酸。

  这些人是一群地下工作者,是神秘和秘密的存在。他们无法像常人一样地生活、交流,所以也就注定了他们的孤独、悲伤。然而,在这之外,他们却有像常人一样对感情的渴望。就像黄依依,就像阿炳,虽然在某一方面,他们极具天分,可他们是残缺的。生活并不会如工作一样带给他们完美。最后,阿炳自杀了、黄依依被杀了,两人都逃不过纠缠于世俗中那些琐碎和无奈的情感。如同书里写的:“活生生的'事实太多,而道理太少,所以堆起了很多我们经历却又说不清的事。”

  地下工作者们定然有着对国家和自己工作的绝对忠诚、绝对信仰,我知道他们有这么一种情怀,但却无法理解。

  作者麦家在《自序》里写到:“我知道,时代确实在变,日新月异地变,有些美德变成了迂腐,有些崇高变成了可笑,有些秘密变成了家喻户晓。但我相信,有些东西,有些价值,有些目光,是恒定的,永世不变的。”

  或许,一切并没有那样复杂,他们有的,不过是最单纯、朴素的情感,对信仰坚定、对诺言忠诚。而这些,恰恰是当下时代里,已被人们丢失和遗忘的。我们没有这些,所以我们成不了他们,所以我们对他们和像他们一样的人除去感动与敬佩之外,总会感到抱歉与尴尬。

  回头想想自己,也许无法有那么高尚的情怀,但有一些事情我想是可以去坚持的。比如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能够帮他一把,在朋友取得进步的时候可以给她掌声和鼓励,在面对弱势群体时,不再观望嘲笑,而是报以和善的微笑……只要每个人都心怀善意,那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暗算》读后感4

  花三晚上看完这本,这是看的麦家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人生海海》,看此本书和看人生海海感觉有相似又有不同,人生海海的叙事手法像是讲故事,知道读者想知道想看到的是什么,所以会极大的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但此本书开头作者也交代了背景,是与他人采访、交谈整理出来的,于读者来说,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纪录片的特点就是重点叙述事实,事件的背景信息,前因后果,还有客观的陈述结果。

  不管结局是否合逻辑、合情理、合胃口。所以看完《暗算》,几个人物故事,整体来说心情是比较压抑的。从开头瞎子阿炳的爽文开始,再到中间的黄依依故事压抑到顶点。再到陈二湖的.故事让人产生阵痛,再到最后的小故事结尾。

  诚然,大的方向来说,我们应该为这样一群从事此类行业的人致敬,致敬之余,也会深深体会到文中主人公在遭遇生死离别时,说出没有任何一个时候讨厌、或者抵触革命的话。因为这其中描写的每一个人主人公或是单位的每一个人。他们有超乎常人的智商也好、技能也好、能力也好,但抛开这些光环,这些人都是活生生的需要吃喝拉撒,就像文中黄依依说的一样,我们都是人,都有爱恨情仇、喜怒哀乐。我们学知识,我们革命,我们都是为了我们或者后辈能够独立自主的不被他人掌握命运的生活。

  但就是这样的一堆人为了国家前途也好,民族大义也罢。致敬之余我们更多的是心痛吧。尤其是在读到陈二湖的老年生活,这位老爷子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701,到退休后,已经形成了强烈无比的职业习惯和素养。而这一切,不能公之于众,不能天下大白。他就像你身边每天都能见到无数的普通的老大爷一样。

  殊不知和你擦肩而过的人,曾经拯救过无数国人的性命、革命的前程。他无疑是伟大可敬的,但同样也是可怜的。就像书中那句(或者是我的那句):当他们无数次想面临困难要放弃,无数次考量自己的选择和坚持是否值得时,不知道是什么推动着他们,可能是爱,可能是恨。但总归一句话:心性不够坚定的人,是不能背负起革命的重任的。因为你很有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人在黑洞里走,没有方向,没有同伴,甚至有时候还没有自己。

【《暗算》读后感】相关文章:

《最好的我们》读后感-读后感04-17

简爱读后感读后感范文03-08

诗经读后感诗经读后感10-08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_读后感06-15

名书读后感700字 《战马》读后感01-29

文化苦旅读后感850字-读后感02-13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10-13

芦花荡读后感,芦花荡读后感11-27

《贝多芬传》读后感贝多芬传读后感11-27

名著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09-20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