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3-11 09:41: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掩耳盗铃》。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以及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选自语文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课,讲了一个盗铃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铃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自己欺骗自己的人,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骗了自己,骗不了别人,这种人是极可笑的。

  这则寓言以文言文的形式向我们讲述,全篇共42个字,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约、生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过程方法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这则寓言。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中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

  教学重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准备铃铛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大多数学生在课外已有所了解,并且文言文后面配有大意,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再加上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学习起来可能仍感到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我采用范读引路--导学铺路--点拨过桥

  2、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交流、教师点拨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我这堂课的设计主要分四部分: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

  (二)明确目标,整体感知

  (三)理解内容,揭示寓意

  (四)创造表演,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 ,揭题、解题

  1、首先播放动画片《掩耳盗铃》,让同学们欣赏。

  2、揭示课题,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则寓言故事《掩耳盗铃》中来的。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进行导入环节时,我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他们播放动画片,学生边看动画边听故事,听完后揭示课题,让学生说出故事的名字,然后告诉学生:《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就是从古代文学作品《掩耳盗铃》这个寓言故事中来的,同学们阅读的兴趣自然高涨了。

  (二)明确目标,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2)过渡:这是一篇文言文,语言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不同,先听老师范读一遍

  2、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注意语气和停顿

  (2)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自己不明白的字、词或句子旁边做上记号。

  (3)检查自学情况。A.指名试读课文。B.质疑(这个问题不宜急着解决,可放到下一环节中)

  目标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动力。有了学习目标,学习起来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不再盲目了。因此,在教学第二环节时,我通过大屏幕将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齐读,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对这种文体还很陌生。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我先范读一遍课文,让学生注意语气和停顿,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去读,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自己不明白的字、词或句子旁边做上记号。再检查学习情况指名读课文,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质疑,培养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但是这个问题不宜急着解决,可放到下一环节中再去解决。

  (三)理解课文内容,揭示寓意

  1、自己对照译文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 学生相互交流疑难问题,

  教师适时点拨。

  (1)重点理解字、词的含义: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怳然--形容声音很大

  (2)理解“欲负而走。则铃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铃怳然有音”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小故事。(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能讲清楚内容即可)

  4、问题贯穿,理解课文内容

  (1)思考:这个盗铃人的想法、做法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

  (2)引导学生先讨论,然后交流,分析。

  (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那个人想掩住自己的`耳朵就行了,可是他却掩不住别人的耳朵,他的做法只能是自己骗自己,骗不了别人,这种做法叫(自欺欺人)( 板书)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可笑的。

  5、你从这个故事中能汲取什么教训?(或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小组交流后,指名回答。

  6、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7、指导有感情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读出来。

  在教学第三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对照译文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再做上记号。这里,学生上一环节中画出的问题有的自己已经解决了,剩下的难点问题再师生共同解决。这样就为课堂节省了时间。复述课文,训练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能讲清楚内容即可。紧接着我紧扣主题,以一个问题贯穿进去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盗铃人的想法、做法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这里我考虑到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投入,没有直接给盗铃人的想法下判断,而是给学生留足空间去思考、感悟、然后交流,最后教师小结。很自然地就过渡到寓意,“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学生谈起来就很轻松了,重难点不攻自破了。最后再指导有感情朗读,通过自由练读,师范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来。

  (四)合作表演,扩展延伸。

  1、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给故事补充个结尾吧!

  2、指名回答,我们把这个故事完整的演出来好不好?

  3、小组内合作表演,分出角色,准备道具

  4、全班展示表演。

  5、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6、课件出示: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第四环节时,我先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补充故事的结尾,然后把这个故事完整的演出来,为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教师可参与其中分出角色,准备道具,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生活中类似“掩耳盗铃”的事情很多,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这个问题看似平淡,实则是课堂上的又一次小高潮,将学生的认知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有体验与感悟,最终回归生活。

  我们学习寓言故事不只是要读懂内容,领会寓意,更主要的是要会运用,为此我设计了一道填空题,可以说是对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反馈,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来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说作业布置

  选择作业: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③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④阅读下一则寓言故事《画蛇添足》

  (这是一项选择性作业,设计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和开放性)

  五、说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 -- 自欺欺人

  (“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我设计了少而精的板书语言,使古文内容更为清晰。)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闻,一篇书信,一篇小说。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内容。可见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来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我所说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此文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国无尊严,以此引出梁启超说的小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习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目的。

  《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此篇小说是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过文艺界的注意⑴。小说通过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一样的年近六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自己说,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抗战),英雄像是一种志向,和必要完成这种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⑵如果我们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击节而歌的话,那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荆轲。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内,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来完成。我们可以试问一下,维系整个苇塘内抗日队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个老头子负责(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不觉得奇怪吗?但我们从老头子那双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赋予了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紧紧把握住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他爱与憎的价值取向、智与勇的执着表现,以此来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点,找寻他能够不负抗日军民之厚望独自一个人担当交通员的深层原因,从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意图,揭示小说主题。

  3、教学目标: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本单元编者的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认知能力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取向目标。

  ⑴ 认知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

  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这是本课的重点。

  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⑵ 动作技能目标:

  揣摩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字数300左右。

  ⑶ 情感取向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二、说学情及学法

  1、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⑶。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虽然班级学生语文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再加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已相当熟悉或怀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应通过激趣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注意力。

  2、说学法:

  ⑴ 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是学生感性认知文本的实践基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渐进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聪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⑵ 探究学习法:

  本文是一篇必修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通过摘要性的预习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与故事情节,但老头子的核心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传奇色彩是他功与过产生的渊源,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品味与探究。如,对丢人现眼、没脸见人等词语就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自责,愧疚得无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应引导学生好好的品味,进行重锤敲打,细细琢磨。这是释惑的重点,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最易出彩的环节。

  ⑶ 合作学习法:

  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激发并牵引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

  三、说教法

  1、学生中心法:

  此课文由于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当堂用纸条的形式把问题告诉老师,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困难就再去引导他们生成知识与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观的新课标要求,也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也许反映不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就需要老师敏锐感知有没有补充问题的必要。如,学生往往会忽略的老头子为什么一个人能承担内外的交通重任?从老头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等等深层次的问题也许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来。

  2、对话教学法: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⑷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简单操作过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与融合、是愉悦氛围的分享与共处、是精神陶醉的呈现与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格的平等与沟通!如,也许有学生会问: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杀灭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这个问题在现有的任何参考书里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学生提到这样的类似问题,表明学生真的读出了个性、读出自我对老头子的看法,在此老师就必须说明这篇文章的体裁归属,是作者在宣扬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战争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旺盛的民族斗志。以此来贴近与学生的对话。

  四、说教学程序

  1、第一步:导入,展示背景图片,理清故事概况。

  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及芦花荡的图片,教师作适当的解说,让学生感知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时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借助形象倾注的情感(哪儿是对大菱二菱的爱,哪儿是对敌人的恨)并口述故事情节。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

  (约3分钟,3~4个学生。)

  2、第二步:速读,勾画性格写照,呈报疑难问题。

  哪些地方是老头子性格的具体写照呢?

  这里要说的是人物的性格写照都散落在课文中,请学生圈点出并用从这一句看出了或这一句表现的句式独自举手发言。例如,从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自信。完了后学生还需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字条上呈报上来,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学生自己找的问题一般都比较浅显,这些问题在书里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教师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补充,以完善文本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合作探究。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检查学生从自主预习到效果反馈过程。

  (约6分钟,全体学生参与。)

  3、第三步:研读,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

  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形象的描写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⑸。这篇小说中的老头子对大、小菱的拳拳爱心与对侵略者的切齿憎恨、在同敌周旋中的智慧与以少胜多的勇敢都寄存在这个形象中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于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课文再次研读相关语段:

  (注:由于教师对学生当堂呈报的问题有不可预知性,所以只能暂时用文本要求学生掌握的问题来表述教学过程,不过后面还留有机动的时间可作调整。)

  ⑴ 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组讨论: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越俎代疱。如果只有教师的侃侃而谈或者只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陷入罔然而一无所得,在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创设学生对话氛围,激扬学生阅读思维,让智慧在碰撞中产生,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让能力在互惠中提升,这是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在此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征的作用──爱国抗日的勇毅,爱憎分明的正气,自信自尊的严苛,智勇双全的写照;或者按教参的说法──贯穿全文的线索;甚至还有可能会说到是对二个小姑娘对老头子抱怀疑态度的反衬等等,在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以相应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

  (约5分钟,8~10个学生。)

  ⑵ 全体学生朗读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怎么张嘴说话?我这老脸呀!

  问题:此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现力?

  此题让学生独自思考回答,以了解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天赋,为课后的面批面改、分层教学提供事实依据;如果学生回答不理想,教师可以适时扮演起课堂中首席的角色。

  (约3分钟,3~4个学生。)

  ⑶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本题将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学习,先由同学自己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和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再由组内派代表讲出所选句段喜欢的原因并把该句段朗读出来;教师可就学生的语气、语速、音准、句逗、轻重等阅读问题进行评价并作适当的调整,提高学生对自己所选语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过于毒蛇即要读得重又要读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该词在语段中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体现:

  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保个性化阅读的时间。

  ② 培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 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化解本课的难点。

  (约8分钟,6~8个学生。)

  ⑷ 读语段练笔: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问题: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揣摩并写出来,字数300左右。

  (写作加交流约10分钟,全体学生写作,4~5个学生交流。)

  设置这两个问题就是要学生仔细品味揣摩老头子爱与憎、智与勇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练笔中发现自己,融入作品创设的环境,从而达到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4、第四步: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创设对话环境。

  学生有可能会提到我在前面讲到的问题,那就是: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灭杀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等这样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此我们就有必要进行预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设置这样的环节为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拥有了真正平等对话的机会。

  (约2分钟,3~4个学生。)

  5、第五步:延伸,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

  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课文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平的意识。

  (约3分钟,教师读材料,2~3个学生回答问题。)

  6、第六步:小结,教师适时煽情,引发学生共鸣。

  用一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许许多多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显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⑺这一事实。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

  (约2分钟,教师准备小结稿约300字左右。)

  以上共42分钟,留约3分钟时间作机动处理。

  五、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提供《芦花荡》相关的资料及简略的作者介绍;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后渲染时代氛围。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关的研读内容时,多媒体同步显示教学内容,外带穿插些中国人民抗敌斗争的图片或者编辑的视频材料,与课文主题相扣。

  3、拓展材料打印成课件随时调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扣紧课文与课堂的环节,勾连课内与课外的脉络,提高课堂结构的密度,保证课堂前后进程的流畅。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随课堂进度而同步呈现(用手写在黑板上):

  芦花荡

  老头子 一切保险 (自信) 爱憎分明

  (过于自信 过失(大菱负伤) 民族

  与自尊) 我没脸见人(自尊) 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又全

  【注释】

  ⑴⑵⑺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P16

  ⑶⑸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语文第四册《现当代小说鉴赏》P45

  ⑷⑹ 《国家课程标准·第四学段·阅读》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蜜蜂引路》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有一回,列宁想找养蜂的人聊聊怎样养蜂,派去找的人不在,别人不知道养蜂的人住在哪里,列宁亲自去找,列宁边走边发现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蜜蜂,在列宁的眼中却又不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所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去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事不可能办的事也能办成。

  这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列宁善于思考,是值得的我们学习的。

  二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六个生字,会写讶、谈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 教学方法

  在教学法上,根据二年级的实际情况,我直接导入,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共回来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四、 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 、直接导入,同学们,但你想法去找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时,你通常会想什么呢?(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

  2、板书课题,认识“蜂(fēng)”的字,引路(路)

  3、展示学习目标

  ①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同桌合作、读准字音

  (二)学会互动(突出难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的人六个字,找规律,找出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续写,教师有意识的指导难点的字:如:派、蜂的两个字笔画、 笔顺。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及学情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西师版第九册第14课《弹琴姑娘》。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姑娘弹奏的琴声,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很有表现力。每次的琴声都让“我”心动,“我”从好奇、钦佩、赞美到祝福小姑娘,一系列的情感变化是那么自然、真切。小姑娘勤奋刻苦的品质,是通过“我”听到的琴声及感受的间接描写来表现的。文章语言清新、流畅,构思巧妙。

  五年级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已养成带着疑问独立阅读、思考、领悟的良好习惯。在思维方式上,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西师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滞留”等词语。

  2.智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弹琴姑娘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掌握通过间接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以及将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

  3.德育目标:学习小姑娘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教学重点:体会小姑娘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小姑娘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并掌握作者按一定顺序通过间接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以及将琴声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关键:组织学生抓住优美句段、关键语句进行品读、感悟,在朗读、想象中突破本文的重难点。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尝试练习”、“点拨议论”的方法。

  四、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我准备以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为主要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 、“悟”、“勾”等学法。

  六、说教学程序: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使其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并充满人文情怀,由此设计以下几大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讲课伊始,我应用情景教学,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一起来欣赏,听后有什么感受?随后并告诉学生这就是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你喜欢钢琴曲吗?想自己弹一曲吗?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小钢琴演奏师。从而揭示课题。这样创设出浓郁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激发了学生兴趣,(二)自读课文,扣重点整体感知。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课文反复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小姑娘弹出的琴声?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音调和节奏读描写琴声的句子。再引导学生以填空形式明白琴声是什么样的?填空:( )的琴声。

  这样以填空的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读好课文,在读中解惑,又引导学生把握了课文的重点——琴声和弹琴姑娘,进行扎实、有效地学习。

  (三)想象画面,读中品味琴声美。

  本文没有过多的语言对琴声进行描述,而是通过一幅幅美丽的景色,与琴声融为一体,让学生用波浪线画出那一幅幅将琴声融为一体的美丽景色。并读勾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

  进入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意识到读书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读书是课堂训练的主线。为此,在教学中,我贯穿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齐读、分读、品读等,紧紧围绕琴声这一重点,引导学生在读和想象中品读句子的优美,感受画面的优美,从而感受到琴声的美妙。同时,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出作者将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四)看图,品读,深入感悟。

  引导学生看图,用词语来形容图中正在弹琴的姑娘。( )的弹琴姑娘。生各抒己见,然后,我说道,弹琴姑娘琴弹得好,还有两个很关键的因素,课文中分别用了两个词语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学生边读边找这两个词语。随后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文,找间接描写小姑娘品质的句子情感朗读。读后让学生谈感想。(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叹、赞美以及启发)

  小姑娘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同时也打动了作者,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读一读。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句中去理解,去感悟人物的品质,并在感情朗读中得以深化,从中受到启发。

  (五)探究写法,感悟文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品读所学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掌握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分析

  《可贵的沉默》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课时,老师从孩子那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孩子们因此感到骄傲而快乐;而孩子呢,只有几个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而没有一个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通过强烈的对比,孩子们沉默了,老师抓住这一挈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并学会以自己的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祝贺、迅速、重复、恰恰、犯错误、缓和、建议、表达、烦恼、稚拙、享受、外婆、左顾右盼”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大概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学会在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使学生领悟到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还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

  教学重点:体会孩子们的情绪变化。

  教学难点:在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

  三、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在整个教学过程我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四、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思,所以上课一开始,我就通过谈话导入课题,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进行梳理:“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懂字词。读完以后同桌互相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交流。

  3、出示词语

  祝贺 迅速 重复 恰恰 犯错误 缓和 建议 表达

  烦恼 稚拙 享受 外婆 左顾右盼

  (1)自由读,开小火车的形式读。

  (2)师指导书写 “犯” “顾” “婆”

  4、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5、刚才同学们的朗读精彩,对老师的提问,也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想说一说,课文中的哪一幅图与我们刚才的动作、表情是一样的?

  (三)读中感悟,探究体验

  1、出示第一幅图:

  (1)是什么原因使他们那么激动?

  (2)能从课文中找出和这幅图有关的句子吗?(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1—9自然段,并用直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3) 谁来读一下你找的句子?

  交流感悟:

  ① 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谁再来读一下你找的句子

  ②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往后看,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我也不阻止他们。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快乐地交谈,谈的内容当然是生日聚会、生日礼物、父母祝福……。

  2、出示第二幅图:这幅图上的孩子们和上一幅图有什么变化?

  (1)他们为什么沉默了?

  (2)那么课文中是怎么写得呢,请大家自由朗读10—13自然段,找出写孩子们沉默的句子,待会儿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交流感悟:

  ①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过了一会儿,几位女学生沉静地举起了手。

  ②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孩子们的情绪随着老师的提问由开始的兴奋、快乐到后来的沉默。你们学得很出色,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她们的这两次变化再次读出来呢?

  出示文字投影:4个句子。

  (五)质疑

  学到这儿,你又产生了什么疑问呢?沉默之中他们会想些什么呢?蕴藏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这些问题,下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六)作业

  五、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时着力于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从两张课文插图中孩子们神态间强烈对比的差异入手,抓重点词句,并将学生的经验纳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与教材进行一定深度的对话,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披文入境,从而理解孩子们情绪上的变化。

  一、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一理念,鼓励学生针对课题及课文内容、重点词句大胆质疑,组织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探究,解决疑难。如:导入新课之后,我便让学生就题质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进行梳理:“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紧接着,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汇报、交流之后学生便弄明白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

  二、注重情境体验,境中读悟语言。

  这篇课文的内容描述的是我们学生最真实的一面,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因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在进行角色转移,变揣摩他人的想法为倾诉自己的感受,能更好地使学生感悟课文的意蕴,品味课文的语言。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要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须引导学生人其境、通其心、感其情。本课的朗读指导, 我并不做“轻重缓急”的机械指导, 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感悟,酝酿朗读心境,进行感情朗读。如在学习第一幅插图时,我让学生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先找出和这副图有关的句子,并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们都能找到这两个句子,体会到父母知道他们的生日又为他们祝贺,他们的心情快乐。在指导理解“左顾右盼”这个词的时候,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这个词的意思,并在情境中追问学生他们在看什么?(看其他同学是否和自己一样得到了父母的祝贺;有多少同学也和自己一样举手了……)深入体会孩子们是如何“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在细细品味词语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感受到孩子们那份炫耀的表情,骄傲的心情。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与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相联系,至此,孩子的心灵已掀起狂涛巨澜,不仅理解了内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不足之处:

  在孩子的情绪由兴奋到沉默时,也就是在学习第二幅图时, “读”却成了泛泛之读,读的目标不够明确,读的层次不够明朗。例如:孩子们沉默的相关语句,在读前,虽然先设计了让学生感受 “静”,接着让学生在“静”中感悟孩子们的后悔、不安等心理,但由于教师引导不到位,同学们还沉浸在父母的关爱之中,没有把难受、不好意思这种内在感情表达出来,使朗读“静” 时没有“到位”,以至于课堂氛围也整个没有“静”下来。另外,教师的评价语不够生动、及时。当学生的想法与自己预设的不一致时,作为老师不知该怎样有效地去引导,缺少课堂上的教育机智。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点,让我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1-19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1-03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07-24

小学语文说课稿12-29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11-29

小学语文说课稿12-27

小学语文荷花说课稿05-26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03-21

小学语文说课稿《荷花》04-30

小学语文《日月明》说课稿04-2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