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小学

数学说课稿小学

时间:2022-03-06 06:16: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数学说课稿小学集合十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数学说课稿小学集合十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简便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四则混合运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角形内角和》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简便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四则混合运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角形内角和》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一、教材分析

  《青蛙吃害虫》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4—25页。“青蛙吃害虫”使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为后面学习100以内进位加、退位加减法打下基础。首先利用“青蛙吃害虫”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电脑演示的动画中,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是探究计算方法。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学生交流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建立加减的直观表象,并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感受加减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对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和爱护小动物的德育教育。

  三、教法、学法的确定及依据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

  1、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习数学、探索知识成为学生的`需要。

  2、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不断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尊重。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四、教学流程设计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2)合作探究;(3)巩固提高;(4)拓展延伸;(5) 评价体验

  五、具体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和大家在一起学习、生活快一年了,我知道大家都是猜谜高手,现在老师有个谜语,大家愿意猜吗?

  师:出示课件“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猜一种动物。”

  师:(出示课件:画面先后蹦出两只青蛙,蹦跳三下叫道:呱呱)同学们猜对了,你们真棒!今天哪,这两只青蛙就陪我们一起走进新课,再次探索数学王国里面的奥妙)今天啊,这两只青蛙它们说有问题向你们请教,怎么样?你们有信心帮助他们解决吗?

  师:好,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可爱的小青蛙们正在忙什么呢?

  (设计意图:用课件以用猜谜语的形式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整节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播放课件):同学们,你们一边听一边看,我们能搜集哪些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青蛙吃害虫的只数了,那么请你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有以上问题的纸条)

  师:同学们真棒!好,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奥秘,相信大家一定都是勇敢的小探索家。

  (一)探究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师:我们先研究第一问题,谁来列式?

  (指名列式引导学生计算)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找到了计算方法。(拿起计数器)如果我们用计数器来计算,该怎样操作呢?(学生有些疑惑,在下面小声讨论)现在老师就交给大家用计数器计算的方法:(出示课件演示操作过程)首先来拨56,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5个珠子,在个位上拨6个珠子,再加上30,30里有3个十,那3个十该在计数器上怎么拨?(电脑出示拨3个十的答案) 现在看看计数器是多少?

  师:所以56+30=86,单位是只。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一起研究一下第2题和第3题。

  (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第2题和第3题。

  (学生小组学习、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在小组学习中,都很认真,都挺喜欢发言的,下面请各组派一名同学汇报以下你们学习的成果吗?

  师:好,老师给同学们演示一下。(出示课件,演示),所以呀56-30=26.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通过图片中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想法,然后,在学生交流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

  三、巩固提高

  师(出示课件):我们在计算时,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就会很快计算出结果。啄木鸟听小青蛙说大家很厉害,也想考考大家,我们分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即对又快。

  (小组学习、交流、相互订正)

  师(出示课件):为了祝贺大家的聪明智慧,38只小青蛙举办了演唱会,一曲结束后跳下去多少只青蛙准备下场节目呢?快快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想一想,算一算吧!

  (先独立完成,同座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完成了任务,这时小青蛙班长说:“同学们,我们来个智力大比拼好不好?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课件)

  (以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师随即在电脑上完成)

  (设计意图:延续“青蛙吃害虫”这一情境,设计、组织了一系列充满童趣的练习,激发学生巩固计算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对于练习题的订正是否过于细致,因而使课堂密度减小。)

  四、拓展延伸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老师刚刚收到了朝阳小学老师的求助信息,朝阳小学有42名同学来我校参加献爱心活动,可我们学校会议室只有30把椅子!每人一把椅子,还有多少名小朋友没有座位?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把答案告诉老师。

  师:你们都很聪明,不光是小青蛙佩服你们,老师也佩服你们了。

  (设计意图:练习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渗透了“生活无处不数学”的基本理念,让学生从小培养成“学以致用”的意识。是否可结合实际情况,安排一些学生可以完成的实践活动。)

  五、评价体验

  师: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要过去了,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学习的快乐,现在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学生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现在看看这两只青蛙(出示课件),他们已经吃了很多害虫,你们看,他们的肚子胀胀的(青蛙的肚子胀两下)那青蛙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们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对,青蛙可以把庄稼里的害虫吃掉,那农民就不用把农药播在庄稼里,这样对我们的环境就可以起到绿化的作用。希望同学们能遵守你们的诺言保护好自然环境,做一个有环保意识的好孩子,同学们再见!(放歌曲结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参与的整个学习过程做一个总结、反思。通过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让学习再次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教学设计说明

  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课到底该怎么上,是每位数学教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算法多样化”

  又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

  倡导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我们开展了《在算法多样化中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研究》。

  首先谈谈对“算法多样化”的理解,我们认为,算法多样化不同于算法多样。算法多样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对同一个数学问题有多样的计算(解题)方法;算法多样化是指在对同一个数学问题进行多样计算(解题)的基础上,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算法多样化的基本教学策略和一般操作形式。具体策略如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独立思考,探究算法-交流算法,理解算理-体验感悟,优化算法-联系实际,应用拓展-归纳评价,激励创新。

  本次参赛我们选择了“5个3加3个3等于8个3”这一计算教学内容,旨在体现以上教学策略,汇报我们初步的研究成果。

  其次谈谈本课的一些设计思路

  在学习本知识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几个几),掌握了乘法口诀,因此,本堂课“新”的地方是:当每一份的个数相等时,可利用乘法分配律合起来算,在教学中则如何巧妙地渗透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强,能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听取其他组员的意见;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也较强,但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许多学生不能完整、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因此,在这方面有待于教师的指导与培养。

  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在情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

  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是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难点是理解算理,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并能很好地与课题联系起来,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创设生活情景,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新教材没有独立成章的应用题教学了,在计算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渗透解决问题呢?在我们研究课题中也提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开展教学,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就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解题的愿望和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创设了学校成立羽毛球队这样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情景,学生不断地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充分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一共有多少个队员?”看似是一个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实质上蕴含了对学生而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即如何计算“几个几加几个几”,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学生既探索了几个几加几个几的计算方法,又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在自主学习中探究算法,理解算理

  教学中,我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算法,学生在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后,得到的是充满个性化的算法。因此在交流时,我也充分放手,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我则帮助学生把思考的过程通过板书展示出来,但当学生表述不完整或错误时,及时给予帮助或纠正,让学生在群体中呈现自己的算法,从中使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化,感悟同伴算法的特点,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三、在体验感悟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优化算法,感知乘法分配律

  算法多样化后到底要不要优化,这一问题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我们认为,算法优化也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本堂课中,就应该优化,但优化的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反复地体验感悟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学生思维的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我虽没有推荐给学生一种自己认为最好的算法,但我在不断地帮学生梳理几个几加几个几等于几个几这一方法,学生在不断地体验中,感悟到这一方法能使运算简便,从而自然而然地应用这一方法,在算法优化的过程中,感知乘法分配律。

  四、精心组织练习,在多样化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在生活化情境中设计开放性、综合应用性问题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策略之一。教学中,遵循“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这一原则,设计了一组既具有层次性,又具有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多一份感悟,多一份理解,提供更多创新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练习1:由图过渡到算式,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练习,这种练习是最枯燥的,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回答正确或能说出想法就奖励小星星,体现了评价的激励机制,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增,将课堂气氛推向了**。

  练习2:由练习1巧妙地变化出:“蔡老师一共奖了多少颗星星?”这一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圈一圈,算一算,从而改变了练习为练而练的机械的形式。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圈的方法也不一样,从而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方法的多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练习3是开放性的练习,因此,我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你能写几种就写几种。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课最后的课后思考,应用拓展,与课开始的情景遥相呼应,既体现了课的完整性,又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将课延伸到课外

  最后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为了和课题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我们按对教材可以“重组、补充、超越”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再处理

  1、为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景,与我校成立羽毛球队相联系,将书上例1的苹果图改成了羽毛球图;

  2、无论从整数乘法的定义来看,还是从乘法的实际应用来看,几个几是更为基本的含义,几的几倍是派生的,为突出重点,本节课中我紧扣几个几来帮助学生理解。

  几的几倍(即书上的例2)将在学习“5个3减3个3等于2个3”这一课中进行学习,因为那时学生对几个几已经很熟练了,就可以重点解决几的几倍的问题了。其实,这也是新课程所提倡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新理念。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 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

  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 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大家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效果预测过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比较抽象。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我在教学中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操作感知,提高学生概括、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把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刚深入学习空间立体图形,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我把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学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 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了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

  六、教学准备:

  在学具上我让学生准备了大小不一的长方体纸盒和小剪刀。

  七、教学过程:

  本着让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实践探索、获取新知。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我让学生观察并触摸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实物,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活动二: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个教学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按照活动要求,通过看一看、剪一剪、写一写,并结合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义,讨论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每个面的长和宽的关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交流,各小组汇报,估计情况如下: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长方体纸盒,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相加;第二种: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第三种: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然后,我通过课件演示并讲解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通过自评、互评确定最简算法,使计算优化,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关键条件。至此,本课的重点、难点都得以突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活动三:运用公式,尝试解题。

  对于例1,我继续放手让学生从刚才发现的方法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教数学为用数学。

  第二个环节: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练习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础练习,照顾全面。

  我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学例题:已知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求它的表面积.(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填空进一步巩固了知识,突破了难点,又为解决下面的变式练习作好铺垫。

  第二层:走进生活,深化理解。

  为了体现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我出示了课本第34页做一做,给简易衣柜换布罩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总面积的情况。并举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的实例,让学生回答。(设计意图)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现实中的数学,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我设计的练习,内容紧贴生活,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突出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三个环节:评价体验,归纳提升: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我结合板书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课堂总结,既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八、效果预测:

  纵观全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在教学中由于我设计了学生自己动手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活动,加上课件的辅助教学和有梯度的课堂练习,学生在理解掌握并且运用新知上,一定会轻松自如。所以,我预测本节课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本课时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拼组。教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动,体会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如:在做风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把长方形的纸转化成正方形的纸,再把正方形的纸剪成做风车叶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风车转起来的轨迹形成圆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把一个圆形剪成正方形,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剪成的圆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时教材还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

  4、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验证、操作等方法,具体如下:

  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先大胆的猜想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再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

  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折、剪、拼等,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图形的特征和联系,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风车。问:“这是什么?”(风车)“喜欢玩风车吗?”(喜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钉子、纸……)

  “用什么形状的纸呢?”(正方形的纸)。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做风车要用正方形的纸,正方形我们上学期已经认识过了,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回忆一下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探究长方形的边特征。

  “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在长方形里上面的边与下面的边相对,象这样的一组边叫做一组对边。找找看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

  “请你观察一下,你认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对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教学设想:对于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激活学生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感性认识。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7

  说 教 材

  一、说教材分析及构思

  本节知识,是在 “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一种模式,学习方程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材编排时,创设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发现了方程能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体会到方程的作用,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这对于学生学习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预案时,基本遵从教材体系。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所以,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但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教学时适当借助天平加深对天平的理解是必要的。天平两臂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认识方程。处理时,对于第三幅情境图,是一个重点,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程度,可适当让学生体会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允许学生根据不同的认识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但主张学生根据明显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方程的含义。练习强调学生在按照“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方程”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等不同的形式学会用方程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到方程的作用,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以上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特征而确定的。

  说 教 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 “ 以学生发展为本 ” 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 “ 直观教学法 ” 、 “ 演示操作法 ” 、 “ 观察法 ” 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 、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 、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 学 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 “ 方程的意义 ” 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 教 学 过 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1.从跷跷板感受平衡

  师:大家都玩过跷跷板吧?这儿有一个简易的跷跷板(展示图)现在老师坐在左边, A同学坐在右边,会出现什么情况?沈老师坐在左边,请篮球名星姚明坐到右边,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我还坐在左边,让啊啊老师坐右边,结果跷跷板平衡了,说明了什么?如果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这种情况,你用哪个?

  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熟悉的游戏引入,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平衡”,又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从天平感受等量关系

  师:这是我们在科学课里用到的天平,(展示一天平图) 我在右边放了一个300克的砝码,请你们在右边放你喜欢的东西,要让天平平衡,你会放什么东西?(学生自由说,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只要放上的东西的质量是300克都行)展示天平图(左右一样重):看看这幅图,谁能说一说这两种东西的质量关系。 设计意图是,学生自由放东西的过程中能较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值等”

  二、探究学习,发现方程。

  (一)具体情景中感受方程

  1.展示天平图四(一平衡天平,左放一小砝码和一草莓,右放一大砝码):这里面有相等关系吗?谁来把这个相等关系说出来?(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接下来我告诉你这两个砝码的质量,现在只有草莓的质量是未知的了,我们选一个字母来表示。左边的质量可以怎么表示?(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右边的质量呢?(出示)这两个质量?(相等)(板书x+20=30),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个表示两边相等的数学算式,可以简单的叫它等式。学生借助天平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找到一个等量关系,在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出示88页的月饼图:(另处的内容不出现)

  你从图中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4块月饼的的质量一共是380克)

  你所说的“是”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相等、等于)

  那这里有没有一个象前面那样的相等关系?(有)

  老师可不明白了,这里可只有月饼这一种东西,谁和谁等啊?学生回答,出示:4块月饼的质量=380克

  等号的左边是什么?右边的380克表示什么?(出示4块月饼的质量),哦,原来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意思!非常聪明的4、2班。如果用字母y表示一个月饼的质量,各位高手,你能写出一个等式来吗?(板书)

  如果我说5个月饼的质量是475克,你还能写吗? 厉害厉害。借助月饼图让学生体会到等量关系其实是值的相等和意义的相等。

  3.出示88页水壶图的左半幅:

  夏天来了,天热了,各位高手也要多喝水了。看看,东西挺多的,有水壶,有杯子,有热水瓶,它们都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的盛水量之间还有这样的.关系。你发现这里面的相等关系了吗?(同桌互相说)把你找到的相等关系在纸上写出来。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z毫升的水,你能根据你找到的相等关系写出等式来吗?试一试,在纸上写一写。(师巡视)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相等量关系是什么,你写的等式又是什么。指出z在数学里为了和2相区分,一般要在中间加一点。这道题的相等关系很多,把你认为最好找的找出就可以了。(估计学生中的情况有: 2z +200=20xx; 2z=20xx-200; 20xx-2z=200)让学生找最直接的等量关系,写最直接的方程,不提倡学生掌握多种方程,但要求每个学生清楚自己是依据哪一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作好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如形如x=……类型。)借助这一较复杂的情景图,让学生体会到如寻找相等关系,如何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示生活中的相等关系。

  4.出示图片,(一大杯水和一小杯水,小杯水质量已知,总量已知)请仔细观察这幅图,然后按要求独立完成。谁来把你的等式说给大家听一听。你是怎么想的?放手让学生经历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的过程。

  (二)总结抽象,认识方程

  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一个未知数(板),都是等式)像上面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

  方程,在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请看短片。既然方程在我们国家有这么悠久的历史,那老师要考考大家,看你是不是真的认识它了。展示。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数学朋友——方程(板课)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认识方程了。设计意图是,认识方程,并了解方程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思想教育。

  (三)及时练习,辨析方程

  1.认方程(出示),辨析方程,并说理由,较深入认识方程的特点。

  2.写方程。(看来大家和方程还真的很熟了,你能写出一个方程吗?写在纸上,谁来说一说。大家都说得很好。)变式训练,多角度强化对方程的认识。

  三、解决问题,运用方程。

  在我们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很多的数量,用我们今天学的方程(板课)可以很轻松的表示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

  1、看图列方程:

  展示(1)题,这个方程怎么写,在纸上写出来。x+20表示什么?50+20又表示什么?两边相等,不错。

  展示(2)题:这道题的等量关系是怎样的?怎么列方程?很能干,列方程就是先找等量关系,再写方程。

  展示(3)(4)题,学生独立思考,做题。完成的可下位与同学交流。指名说结果。

  2.根据题意列方程。树上原来有x只小鸟,飞走了6只,又飞来了8只,树上现在一共有23只小鸟。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方程,体会方程。

  3.根据方程编数学情景。X+5=12,x÷8=6(大家都有能够根据数学情景写方程了,反过来,你能根据我的方程编数学情景吗?同桌相互说来听听。现在我请一位勇士来说一说。)逆向训练,有助于学生开阔数学视野。

  四、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觉得方程在数学里、在生活里有什么用?老师觉得今天大家很能干,其中,有46个孩子表现超级棒,有X个孩子还如果再认真一点,全班50个孩子就都超级厉害了。请大家根据我们班今天的表现情况写一个方程。准备好了,跟老师一起说:x加……为我们自己的精彩鼓掌。这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学生易于接受。

  五、 个性作业。(课件:A组:书90页第(5)(6)题,B组:哥哥有180枚邮票,弟弟有60枚,哥哥借弟弟的邮册看了后,弟弟发现两人的邮票一样多了。你认为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写出一个方程吗?你能想办法验证你写的方程是否正确吗?)分层对待,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同时又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说 板 书 设 计

  板书: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x+20=30

  4y=380

  5y=475

  2z+200=20xx

  x+200=450

  这种设计既体现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渗透了探究新知的思考方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8

  从心理学角度看,“猜想”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和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判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应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一说起“猜想”,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要出现像“歌德巴赫猜想”那样的著名推断,但应具有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正是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

  教学片段一

  在学习完“圆的面积”后,教师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有两块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钢板,其中一块冲出4块大小一样的圆形钢片(如图1甲),另一块冲出9块大小一样的圆形钢片(如图1乙)。问哪一块钢板所剩下的脚料多?”立刻有学生大胆猜想:

  生:图1(甲)所剩下的脚料多一些,因为图1(甲)看起来空隙大。

  生:图1(乙)剩下的脚料多一些,因为图1(乙)的空隙多。

  可见学生这时的猜想是盲目的。教师对这些猜想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让学生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如图2),求正方形内切圆的面积占该正方形面积的百分之几?计算后得出,正方形内切圆的面积占该正方形面积的78.5%。这时再让学生猜想。

  生c:所剩下的脚料一样多。

  师:为什么?

  有一个学生将图1中的(甲)、(乙)两图添作辅助线,如图3所示。他说:“正方形1/4的78.5%再乘以4和正方形1/9的78.5%再乘以9其结果是一样的。”虽然表述不是很完整、到位,但能提出这样新的假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后通过计算验证,使学生享受到猜想的成功。

  教学片段二

  在一次课上做练习时,有一个平时就很爱动脑筋的学生突然说:“老师,我有一个奇怪的发现,我量了量桌子的长和宽,发现长是宽的1.6倍多一点,又量了量数学课本的长也是宽的1.6倍多一点,再量作业本结果也是一样的。我想,这里一定有数学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别的学生也动手量起来,不一会儿,有的学生说:“对,是这样。”有的学生反对:“这是偶然,铅笔盒、黑板就不是这样。”

  一会儿,教室里的争论声小了下来,学生的眼睛齐刷刷地望着老师。老师首先对那位学生说:“你善于观察,又勤于思考,很了不起。”接着,老师说:“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长方形和你们的课桌比例差不多?”学生举出了生活中的许多例子。

  师:就拿电视屏幕为例吧,如果它很扁或很方,会有什么感觉?

  生:很有创意。

  生:好像不太方便,看起来有点怪,图像也就变形了。

  生:我知道了,按照一定的比例比较美观。

  生:他说得对,可铅笔盒只要能放进铅笔就行了,太宽反而不美观、不实用了,我觉得先要实用,才能美观。

  师:大家都很棒,我来给大家提供一个线索——“黄金分割”,我们查查资料,好吗?

  几天后,一张张资料卡放在教师手中。通过这次经历,学生享受到了猜想的成功,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王国的瑰丽。

  评析

  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他认为,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为重要。我们认为,猜想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质疑——猜想的开始。

  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进行积极的猜想,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

  二、假设——猜想的`深入。

  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反复思考、联想、顿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假设。假设,从思维角度讲,就是一种猜想。这样的思维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和主体意识的过程。

  三、实践——猜想的验证。

  只有猜想没有行动,那只能是空想。把猜想与探索实践紧密结合,可以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猜想,但都是学生的主动思维的过程,都包含着创新因素。“猜想”是一项思维活动,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判断。因此学生的猜想可能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符合逻辑的,但更可能是稚嫩无据的“异想天开”。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教师都应给予鼓励,精心保护学生积极猜想的精神,并引导他们享受猜想的成功体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9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56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和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分借助形象直观,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具体的操作与观察。教学中必须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应用分析及设计思路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

  教师指着三角形说,谁愿意告诉大家三角形是由几条边组成的呢?——三条边。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却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媒体应用)〈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大家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的——角。

  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A:我想知道怎样画角。

  生B:我想知道角的组成。

  生C:我想知道角的用途。

  〈……〉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

  1、影像激趣,整体感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角。

  (媒体应用)〈屏幕依次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钟面和折扇实物图〉。

  仔细观察,红领巾上的角在哪里?数一数有几个?其它物体的面上有角吗?

  学生讨论找角。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也有角?

  生A:桌面上有角。

  生B:书本上有角。

  生C:地面瓷砖上有角。

  (……)

  (3)启发学生用纸片折角。

  (媒体应用):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教学折角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对折的含义。

  学生讨论折角,(媒体应用)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说折角的过程并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后同桌两人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你能折得再小些吗?用这种方法可以折出多少个角?

  (4)做活动角

  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两人为一组)。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媒体应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

  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纸条张开大小的关系,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媒体应用)多媒体演示制作过程、讨论过程及结论。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找出最终结论: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没有关系。

  2、通过感知并利用媒体,建立概念。

  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四个实物图的角。

  四个图的角闪动,淡化实物外形,留下闪烁着的角。

  让学生尝试归纳出角的组成。

  教师订正,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练习,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指导学生正确的画角。

  我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实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画下来,该怎样画呢?

  让学生讨论: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尝试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讲画法。

  学生交流角的画法,讨论后老师归纳:画角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画顶点,再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

  (媒体应用)计算机出示画角的全过程。

  学生在本子上练习画角。

  (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说画法并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4、归纳角的本质特征。

  用学生所画的角,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这些角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学生讨论。

  学生归纳:这些角大小不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5、练习:(屏幕出示练习)

  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A B C D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些什么?

  生 :怎样折角

  生 :怎样画角

  生 :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

  学生回顾小结。

  〈四〉巩固练习

  1、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角:

  2、比较角的大小。书58页

  学生先观察得出初步结论。

  (媒体应用)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

  学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得出结果。

  (媒体应用)两个角慢慢重叠。

  引导学生找出比较的方法

  3、要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媒体显示)

  4、(发展思维)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几个角?

  四、评议:

  由旧知过渡到新知,采用激趣法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

  用计算机辅助由“三角形”到“角”的转换过程,变“静”为“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更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只起“桥梁”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到了“我要学”。

  由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机对实物图中角的显示效果在这里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闪动时变换为较醒目的色彩,并加上声音。)

  从生活中不同物体表面上找出角,使学生更好地初步感知角。

  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展示“对折”的含义,直观、易懂。

  纸片的大小要不同,颜色要醒目。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便于比较所折角的大小。

  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作品,说折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探求——研讨——汇报——结论。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中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观看纸条的张合产生大小不同的角,纸条的长短对角的大小没影响,由此渗透角的本质特征,学生轻易掌握难点。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纸片小的缺点,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同时再次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用多媒体展示探究过程,即便于学生观看,又便于学生比较、归纳出结论。

  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

  巧用媒体的动画、声音等特点,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为后面的画角打下基础。

  通过前面对角的感知,逐渐过渡到“画角”,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认识”的过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利用计算机对“顶点”、“边”的闪烁及相应的声音,直观、形象,学生对画角加深了认识。教师适时给予讲解指导,如画边时要强调边要画直、均匀。

  在学生画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找到角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再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再次活跃起来。

  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

  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到的知识,再让学生小结,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复习,加深了认识。 巩固练习紧扣知识点,对知识基础知识起了巩固作用。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用动画演示结合学生动手操作,不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两个角一样大,而且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的不同方法,蕴含了数学学法的指导。

  设计思考题以本节知识为基础,具有趣味性、思考性.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人单位讨论,意在因材施教,提高智能,开发智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0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25—26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尝试精神,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为了让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辅以“情境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法” 等,实现师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努力探索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新策略。

  (二)学法《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三、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自备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一个,剪刀一把。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师生互动

  设计理念: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旧知重温; 铺路搭桥

  口答。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的长度( ),相对的面(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面( )。它是特殊的( )。 3、看图,指出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 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新知识铺路搭桥。

  (二) 创设情境 切入主题

  1、动画演示情境图。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小明买回一张漂亮的包装纸,为了节约纸张,他想先裁下大小适宜的一块再包装,那么至少要裁多大的纸呢? 小明该怎么做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 导入新课:这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 学生观看并思考。 2、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生1:必须先知道盒子有多大。生2:必须先算出盒子每个面有多大。 …… 新课标强调,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该应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因此,我对例1进行优化组合,真正使数学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

  (三)实践操作 建立表象

  出示“操作提示”与“我的发现”。操作提示:①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再展平,看一看纸盒展开后的形状。 ②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 “下”“前”“后”左“”右“标明。我的发现:你发现展开后的图形,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正方体呢?并完成下表。

  长方体展开后相当于展开前

  长

  宽

  高

  1、 学生动手操作。 2、 观察发现并完成表格。(每人一张) 3、 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4、 汇报。

  生1: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相等,前后面相等、左右面相等。 ……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想,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对这一理念作出较好的诠释。给予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去发现,解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生建立积的表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 自主探究 深化主题

  动画演示并讲解长方体拆成平面展开图,引导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1、 认真观察并加深理解展开后的图形与原长方体之间的联系。 2、 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通过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长方体拆成平面展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 再现情境图,提出尝试问题:你能否帮小明算出纸要裁多大? 自读课本例1。尝试练习 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变”教数学“为”用数学“,同时,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讨论提纲: 1、 你是怎样算的。 2、 正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更 , 宽20厘米, 高30厘米。请你帮他算算至少需要多少玻璃?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需要计算哪些面的面积,完成练习并及时反馈。 举例子,如计算游泳池的表面积、粉刷柱子等。 提高性练习旨在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懂得根据实际来解决问题,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

  (五)总结评价 课堂延伸

  总结评价。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能梳理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 课堂延伸。 同学们,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课后思考。 这个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较好地延伸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课外也动起来。

  五、说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方法一:> 方法二: 6×5×2+6×4×2+5×4×2 (6×5+6×4+5×4)×2 上 下 前 后 左 右

  就本课的板书而言,我尽量做到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和难点。

【数学说课稿小学】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07-13

小学数学《小兔请客》说课稿06-10

《对称》小学数学说课稿06-15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15篇)11-30

小学数学说课稿(15篇)11-23

小学数学说课稿:《小数的性质》07-25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说课稿06-11

小学数学说课稿15篇11-07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02-2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