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2-31 16:21:3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石榴》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的家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第二自然段写在春天和夏天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的景象,重点写了石榴花的色彩和形态;第三自然段写在秋天石榴成熟的过程,重点写了石榴熟透后的形态;第四自然段写石榴子儿的形状与味道,表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本课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

  二、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之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读描写石榴的句子,初步理解拟人化的写法。

  4.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石榴生长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2.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以致用,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四、设计思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五、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1、课前板书课题:石榴

  2、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按一定的顺序出示本课的词语和短语,要求学生认读。

  (二)、 分段教学,逐步感悟。

  1、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课件,要求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叶子。(嫩绿、郁郁葱葱)

  (2)、要求学生说说在这样的叶子中又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花。(火红、多、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指导朗读。

  2、学习第三小节。

  (1)、随着季节的`变化,教师很自然地引出石榴果。又由它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石榴成熟过程中颜色的变化。主要是掌握几个关联词的运用:先……逐渐……最后……。这里教师要加强用词的指导和朗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说说成熟了的石榴是什么样子,让他们试着用关联词“有的……有的……”练习说话。突出描写的方法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3、学习第四小节。

  (1)、通过听读想象,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读读书中是如何写的?玛瑙、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都是对石榴子儿的描写。

  (2)、让学生说说石榴的滋味。(酸溜溜、甜津津)并加强朗读的指导。

  六、 总结全文,延伸教学

  1、我们欣赏了石榴的生机勃勃的绿叶,竞相开放的花朵,俏皮可爱的果实,并且亲口品尝了它的滋味。你喜欢这石榴吗?作者也与你们一样,非常喜爱这石榴,更爱自己的家乡!

  此时我们再来看课题,你会在“石榴”的前面加上什么词语,来赞美石榴呢?( )的石榴?

  2、品尝一种水果,并模仿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知了叫 夏天到》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2课。夏天是本单元设计的自然背景,本主题活动由夏天动植物生态图景、动物与夏天的天文、夏天小动物与人们的生活、探究蝉或其他会鸣叫的动物四个部分组成,融常识、生活、生态意识、探究活动于一体。

  (二)教学目标

  l 知识与技能:1.能仔细观察季节的变化,从多方面感知夏天。

  2.能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学习简单的探究方法。

  l 行为与习惯:感知夏天的自然和生活,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

  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l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夏天的自然现象及相关常识的探究兴趣。

  (三)说教法和学法。

  我在教学中针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环节的活动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课标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谈话交流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比较法等,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学会从自己生活的各种现象中,从自然界的变化、人们生活的变化中捕捉季节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发现夏天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从而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对小学生来说,探究季节特征十分明显的夏季,生活性强,操作性易,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发现、观察大自然中一些奇妙的现象。因此,我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情出发,制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

  感知夏天的自然和生活,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和生活中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这个重点体现课程内容标准“了解天气、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能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等内容。从本课教材来看,本主题活动由夏天动植物生态图景、动物与夏天的天文、夏天小动物与人们的生活、探究蝉或其他会鸣叫的动物四个部分组成,融常识、生活、生态常识、探究活动于一体(课件出示相关图片)。首先,以“感知夏天为题”,引导学生学生主动获取夏天到来的信息,说说对夏天的感受,初步激发学生探究夏天的兴趣;从故事“好奇的丁丁”入手,把夏天的自然现象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探究自然问题的欲望;与学生一起探究小动物的鸣叫,理解知了鸣叫的原理,继而通过查找资料寻找其它小动物鸣叫的原理,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后是展现夏天的自然和生活场景,讨论儿童对夏天的感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对学生进行安全、防护教育。教材四个方面的主题活动都是围绕我们这一教学重点采取层层递进方式设计的。

  说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探究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来说,培养探究能力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希望通过本课能对学生起引导的作用。

  (五)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青蛙、知了的叫声;雷鸣声、大、雨声的录音;与夏天有关的图片。

  二、说教学重点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探究性学习。本课教材侧重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中“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探究自然的美”。同时本课为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教师用书对本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感受观察生活、探究生活、创意生活的乐趣,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学习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方法。”本课课题《知了叫 夏天到》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正是热爱所以产生探究自然界季节性变化的欲望。从当前我校一年级学生的已有经验认知来看,他们对一年四季的循环交替有一定的表面认知,但对于每个季节的具体变化和一些奇妙现象的认识,还是一知半解,因此,引导学生学会从自己生活的各种现象中,发现季节的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精神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三、说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以下环节,让学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等方式进行有效学习。在第一课时中,我们主要拟通过“寻找夏天”这一主题开展不同环节的活动,继续让学生感受夏天的自然和生活,并进行有效探究。

  活动一:夏天的声音。

  通过放夏天的蛙鸣声、知了叫声、大雨声等录音给学生听,让学生判断,感知夏天的声音。

  活动二:夏天的色彩。

  播放收集到的图片:夏天开花的植物、夏天雨后彩虹、夏天女孩子穿花裙等。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学生进行观察、交流、想象,帮助学生感知夏天的色彩。

  活动三:夏天的秘密。

  1.创设情境,讲述《好奇的丁丁》的故事,把夏天的自然现象:“从小鸟低飞和鱼儿露出水面判断雨天即将来临;由雷雨天到安全避雨”等一连串自然现象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探究自然问题。

  2、动物的鸣叫。通过媒体呈现了知了鸣叫的原理,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途径进行自主探究。

  2.说一说:与同桌交流自己观察、了解到的夏天的小秘密。

  3、议一议:东莞的夏天什么时候来到?中午为什么不能给花浇水?知了为什么会唱歌?下雨前小动物有些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汇报等形式进行探究,从而更真实具体地认识夏天。

  环节四:夏天的歌谣。

  以“夏天到”童谣导入,展现夏天的自然和生活场景。学生齐读,在读中感受夏天。然后,可以发动学生寻找其它与夏天有关的童谣或自编童谣。继而讨论学生对夏天的感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说明原因,请小组代表上台汇报,老师要同时进行安全、防护教育。

  最后,我们拟通过实践活动布置进行结课,把教学重点落实延伸到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尤其是在探究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有限,需要得到家长在知识、方法和条件方面的帮助。我们将设计以下实践活动:夏天到了,请与家长一起观察大自然中更多的奇妙现象,并进行有效记录。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课是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四课《猴子种树》,本单元主要是从不同角度反映“快乐”这一主题。而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猴子对别人的话不加思索,一次次把要成活的树拔掉,结果一无所获。告诉人们:人要有自己的主见,无论什么事都要认准目标,要坚持不懈,否则将一事无成。今天,我们上的是第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猴、梨、将、鸦、哇、谚、拔、麻、雀、樱”10个生字,会写“拔、掉、杜、肥、短、将、鸦、梨”8个字,具体指导书写“拔、掉”两个易错字。

  2、知道课文的大意。

  3、读通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识字、朗读

  四、教学设想:

  1、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并把这种信任的态度传递给学生,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对自己的学习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2、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读书中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4、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与魅力。

  5、及时评价、促进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以上的目标和设想,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首先谈话导入课题,让学生读好“猴子”这个轻声音节,复习“种’这个多音字,(和都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一个巩固。)

  接着让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初读感知,解决生字词

  过渡:学贵有疑,所有的疑问都靠我们读书来解决。

  然后请同学们用好听的声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接着就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出示词串,进行词串教学,并解答学生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

  第一组词串是猴子 乌鸦 麻雀 杜鹃,这就是故事中主要角色

  第二组词串哇哇地 喳喳地 咕咕地这是“乌鸦、麻雀、杜鹃“的叫声,不仅让学生读,还让学生了解这是象声词,还进行拓展,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象声词吗?

  第三组词串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这是课文中猴子种了那几种树,不仅读词,而且解决学生在质疑课题是提出的问题。接着过渡,你知道这些果树几年结果吗?

  出示第四组词串梨五杏四 杏四桃三 桃三樱二让学生读完词语后,总结规律,这都是农谚,接着进行一个学习连接,读农谚是什么,然后进行拓展,学习几个谚语(这是对学生进行新知的学习和语言的积累,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与魅力)

  最后出示第五组词串:耐心 等得及 不着急,这是一组同义词,,读完词语后,出示带有这些词语的三句话,不同的三局问句,表达同一个意思,读完后,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说出类似的不同句子表达同种意思,再一次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与魅力。

  接着进行生字教学,由词到字,在一定的语境中识字,就容易多了,出示八个一类生字

  拔 掉 杜 短 将 肥 鸦 梨

  让学生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的读后,让学生按一定的规律分类记忆,可按结构分,也可按部首分类记忆,然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怎样记忆字形。

  学生汇报,及时鼓励表扬 ,给学生体会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接着教师范写:拔掉,这两个字都是易错字,重点指导,加强记忆。

  最后学生描红,写字。

  三、再读课文、文从字顺

  请九个学生当小老师,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跟读。

  在这节课中我们力求体现第一课时的特点,重在字词的教学,又力求有自己的特色,虽是童话故事类课文,我的的字词教学用词串的形式不仅学字词,还串讲课文的有关内容,并进行一定的拓展练习,字形教学采用小组合作的法师进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能力,在教学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营造幸福课堂。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鞋为主题,设置了《漂亮的鞋》、《鞋的联想》和《我设计的鞋》三个课题。《漂亮的鞋》是本单元第一课,通过欣赏,了解鞋的基本造型及装饰特点。《鞋的联想》和《我设计的鞋》是在本课《漂亮的鞋》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行鞋的设计创作。所以本课是后两课的铺垫。

  鞋是与人类联系最密切的日常穿戴用品,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保护脚的作用,还有美化装饰的功能。人的脚是大同小异的,保护和装饰脚的鞋却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功能产生了许多风格迥异的鞋,当其上升为工艺品时,更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本课所选的的例图,正是从实用性和装饰性两方面来考虑的:对于学生,从小到大,春夏秋冬,又穿过几双鞋?哪些留给他深刻的印象?本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了解鞋的造型特点和实用功能。本课层层深入,从鞋的实用性导向装饰性,从一个侧面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设计智慧,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本课教学目标:

  1、情意领域: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以及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趣。

  2、认知领域:学会观察和欣赏,了解鞋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

  3、操作领域:学习用色彩或线描的方法临摹或设计一双鞋。

  教学重点:欣赏风格迥异的鞋,了解鞋的基本造型及装饰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身份、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鞋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水粉颜料、铅笔等。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为本单元的基础课,重点为欣赏感知,知识性较强。为免枯燥,我用游戏将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注重让学生用观察法、比较法去自主的学,用情境法、激励法去适当的导。其间,我以学生都熟知的漫画形象作为导体,以他们的行程为明线贯穿全课。知识、技能为隐线,融于全课。课始,引进生活,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情境,让学生领略生活中鞋的风采,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联系。中间,又将生活导向艺术,层层深入,将鞋放在工艺品的角度去欣赏。课末又回归生活,用游戏活动将本课推向高潮。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情感的催化下,把知识技能向智慧转化,让艺术应用于实践,直接接触美术学习的本质。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部分)

  1、多媒体以动漫形式出示三个漫画人物:“郑人买屐”中的“郑人”、喜剧明星“卓别林”和格林童话《穿长靴的猫》中的“猫”。画面定格在三人不同的鞋商:郑人的古装鞋、卓别林的大头鞋、穿长靴的猫的长统靴,以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民族有趣的鞋导出课题。

  (二)鞋城漫步(深入部分)

  1、画面展示郑人、卓别林和猫在夸耀自己的鞋,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鞋,了解鞋的基本组成:鞋面、鞋底和鞋帮,并知道其构造特征。

  2、郑人、卓别林、猫为买新鞋决定结伴逛鞋城。

  A、屏幕展示鞋城中各种鞋的照片和图片。三人眼花缭乱,不知该选哪一双,导购小姐来帮忙,向他们介绍鞋的种类(从面料、款式、功能上分别介绍,让学生了解鞋的基本功能——鞋的实用性。)

  B、来到另一间鞋柜,更加让人眼花缭乱,这里多为工艺鞋。导购小姐有事离开,请学生学习导购员,选择自己喜欢的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从鞋的花纹、色彩和造型上分别介绍,让学生了解鞋的美化功能——鞋的装饰性。)

  C、引导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见解。比如学生在谈到古代妇女的.绣花鞋上讲到:绣花鞋虽然很漂亮,但容易破损,雨天更不能穿着出门。从而在鞋的实用性和装饰性上展开讨论,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下一课设计作下铺垫。

  D、郑人、卓别林和猫请求学生帮他们选一双合适的鞋。学生从他们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国家鞋的不同风格考虑,进行讨论,为三个人选上合适的鞋,从而了解不同时代、民族、身份不同鞋的特点。

  在学生的帮助下,三人买到了自己满意的鞋。为感谢他们的光顾,导购小姐邀请他们参加了一个活动。

  (三)时装鞋秀(创作部分)

  1、三人随导购小姐来到一个T形舞台前,正在开展时装表演,模特儿服装都搭配好了,就缺鞋,请同学们为他们配一双合适的鞋。

  (黑板出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模特若干,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模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色彩或线描)进行临摹或自主的创作设计。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屏幕出示鞋的范图供学生参考。

  3、学生将画好的鞋粘贴到黑板上相应的模特儿下面,进行自评、互评,说说设计意图,提出优点或建议,并选出一双最合适的模特“穿”上。

  4、屏幕再次展示穿上鞋的模特,进一步让学生了解:鞋是量身定做的日常穿代用品,但要讲究与服饰的搭配,身份的协调。

  5、三人正留连于时装展,导购小姐说,还有更绝的呢。三人被领入电影城。

  (四)大开眼界(拓展部分)

  1、在这里,三人观看了电影《世界奇鞋大观》

  屏幕展示图文结合的资料片:《世界最大的鞋》、《世界最贵的鞋》和《先秦鞋文化》。

  2、同学们也想把自己知道的有关鞋的奇闻趣事告诉这三人,让他们长长见识 、开开眼界。课后请同学们上图书馆或网站搜集“奇特的鞋”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更多有关鞋的知识。

  1、 郑人、卓别林和猫与大家说再见,等待下次看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全课结束。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晚上好:

  我是XX班的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分散系》。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一第一单元。教材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入了分散系的概念。在回顾初中知识浊液、溶液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胶体的性质与应用。并由溶液的导电性过渡到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知识,以此引入了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本节内容被安排在《化学1》的第一个专题,是对学生初中科学中已经接触过的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的相关知识的一个延续和拓展。同时,也将为后续的强、弱电解质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因此,本课程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初中科学并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并且胶体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而言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分散系的`区分以及掌握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思维活跃但不够严谨,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同时他们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对于丁达尔效应可能还停留在观察阶段,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对于胶体性质的理解仍具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从结构特点上理解胶体的性质。

  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分散系的含义和常见类型,能用物质的分散系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2.掌握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3.区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交流,掌握多种获取信息的手段,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问题情境的讨论,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胶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感受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

  交流讨论、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此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用幻灯片播放三张图片,雨过天晴的后的云层缝隙中透射的光线、高山上的云雾、美味可口的果冻布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本节课的知识----胶体。

  2. 比较分析,归纳总结

  我将以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溶液和浊液的知识为引导,通过比较分析得到分散系的概念。首先我将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和浊液的例子,并提问“那么溶液和浊液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引发学生们的思考。我将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浊液和溶液的共同点,以此引入分散系的概念,并依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对其分类,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0纳米,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纳米。同时提问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什么,引入胶体的概念。并将胶体与浊液和溶液做相应的比较。

  3. 实验探究,揭秘原理

  通过对照实验探究胶体的性质,以此达到教学难点的突破。

  探究一 丁达尔现象,即:溶液与胶体的性质探究

  我将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在暗处,用激光笔分别照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光束通过氢氧化铁胶体时,在垂直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溶液没有。以此我将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溶液和胶体的区别,掌握胶体区别于溶液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探究二 净水作用,即:浊液与胶体的性质探究

  我将进行另一个演示实验:在两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片刻,比较至少被中液体的浑浊程度。同样的,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胶体的净水作用,得出氢氧化铁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凝聚沉降。并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胶体的其它应用。

  至此,学生对胶体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将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归纳胶体的性质,并对胶体聚沉后遇到过量的电解质会溶解做简单补充。

  之后,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物质的分散系解释一些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4. 由表及里,深化知识

  我将采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演示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疑问:“为什么氯化钠、氢氧化钠、盐酸可以使小灯泡发光而酒精、蔗糖溶液不可以呢?”引导学生回顾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掌握两者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我将再次发问:“电解质能够导电的本质原因是什么?”以此引入电离的概念,并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做初步介绍。

  最后,我将对本堂课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板书设计:

  物质的分散系

  一. 分散系

  1. 概念

  分散质

  2.分散系

  分散剂

  浊液

  3.分散系 胶体

  溶液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挺拨修长、青翠欲滴,这就是外形清丽的竹。它具备“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性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历代艺术家以竹为灵感的源泉,创作了许多精妙绝伦的作品,竹文化的出现,显示着人类文化的深厚积淀。

  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竹文化,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四年级教材《翠竹声声》这一单元,集音乐、诗文、民间工艺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编写了竹的系列课题,其中作为视觉艺术的水墨画,造型洗练,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对象的精神、气韵,所以我以《墨竹情韵》为课题,开展以美术活动为主的教学。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第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1、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植物。四年级的学生通过诗文、歌曲的学习,对竹文化有过初步的感知。

  2、在美术知识技能方面,他们具有线描写生的能力。对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方法已有所掌握。

  3、水墨画重在“写意”,造型洗练、传神写照,而他们缺乏把生活中的竹转化为写意墨竹的经验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竹的形态特点,了解水墨画表现竹的方法。

  2、能力目标:会用基本的笔墨技法,较准确地表现竹的局部形态特点。

  3、情感目标:加深对竹文化的理解,体验竹的高洁、正直、虚心、向上等人格精神,油然而生喜爱之情。

  四、重、难点分析:

  1、重点:

  其中“(1)、体验竹的人格精神;(2)、掌握竹的局部形态特点,并用较准确的笔墨技法进行表现”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

  而“用水墨表现”和“感受水墨画洗练的表现手法”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迁移法运用于教学的核心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迁移”,就是让学生将已经具有的各类有待提炼的信息和感性认识,随着迁移导向训练的不断内化,逐渐形成学生自己的观念和能力。我在本课中将“迁移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用情感迁移和技能迁移实现了两种转化。

  情感迁移,实现由“生活体验”到“精神感悟”的升华;技能迁移,实现了由“知识经验”到“能力发展”的构建,两种迁移互相促进,从而形成学生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艺术素养。

  生活体验

  精神感悟

  情感迁移

  能力发展

  知识经验

  技能迁移

  为了实现情感迁移,师生共同在课前搜集了许多有关竹的诗歌、绘画作品、游览竹海的照片、竹制品等。

  六、教学过程:

  我们的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

  (一)素材交流,精神感悟

  1.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的热情。所以,开课之初,我把课堂设在学校翠竹葱茏、野趣怡然的育园,欣然导入:

  “同学们,置身于育园这幽雅的环境中,我真想给大家演奏一曲,大家想听吗?”

  在学生的欢呼声中,教师拿出竹笛,即兴演奏本单元的歌曲《紫竹调》,翠绿的竹丛在悠扬的音乐中随风摇曳,学生的心情也不由轻松起来。开放的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愉悦的学习氛围,让竹的素材交流活动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中自然开展。

  2、交流体验

  通过对各类素材的欣赏和评述,大家体验到:

  竹海景美,秀丽清新;竹制品实用,质朴无华;诗文凝炼,意蕴深远;

  而清代艺术家郑板桥(郑燮),这位品格如竹的大师,用神形兼备的水墨画,更是酣畅淋漓地把竹的千姿百态和气节神韵展现到了极致。

  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多种艺术形式的“竹文化”中,学生对竹的初浅感知不断深化,体验到竹刚直不阿、虚心向上的精神内涵,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人格,实现了由“生活体验”到“精神感悟”的情感迁移。并由“听、赏、议、品”,过渡到“画”竹。

  郑板桥总结历代画家画竹的经验,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学生虽有“眼中之竹”,但无“胸中之竹”,又怎么可能有“手中之竹”呢?

  如果学生能够把“眼中之竹”的这一已有的初步认知,在迁移导向的学习中内化,转化为对竹的特征的新认知,不就能够“胸有成竹”吗?“实景观察,线描写生”正是实现这种迁移导向的手段。

  (二)实景观察,线描写生

  线描是学生最熟悉、最常用的写生方法。它能促进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对象特征,并快速地记录下来。教师请学生在竹杆、竹枝和竹叶中任选其一,并精取其“一枝一叶”,用线描写生的方法画出其形象特点。

  带着用线描收集的竹的局部形象特征的准确素材,回到教室,教学活动进入“技法探究,水墨表现”环节。

  (三)技法探究,水墨表现

  水墨画竹,通过笔锋和墨色的变化,精妙地表现出竹的神韵。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一笔一墨均是源自于竹的形态特点,突破“感受水墨画洗练的表现手法”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在技能迁移中,逐步达成“手中之竹”。

  师生通过对写生记录的形象分析,得出竹杆具有“竹节略宽,质地粗糙,节间部分长而匀直”的形态特征。

  这种形态特征,就是技能迁移法中的新旧技能的“共通点”。抓住这一“共通点”,教师示范了用水墨画竹杆的画法。学生通过模仿、交流、尝试,总结出:水墨画竹杆,通过笔头醮浓淡墨,以侧锋行笔,形成墨竹竹杆的立体感;起收笔提按和最后以中锋重墨勾竹节,使竹杆的形态结构特征更加准确。同时也对比出线描写生和水墨画的不同艺术效果,体会到水墨画巧妙地表现对象特征的独到之处——这就是水墨画“一笔而就”的洗练特点。

  “技能迁移”,就是将已掌握的经验、技能、方法等运用于对新对象的探究,找到新旧对象的共同特性,探索得到新的技能或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技能上的迁移更新,而且是一种学习方法上的触类旁通。

  在探索竹枝和竹叶的水墨技法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运用技能迁移的学法,自主探索。

  通过各阶段的体验、探究,学生掌握了表现竹局部特征的方法,明确了水墨画笔墨洗练的特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知识经验”转化为“能力发展”,完成了新知识和技能的构建。

  迁移法,是一种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它不是在方位上的简单位移,而是层次上的深入递进。在多次迁移中,学生的能力不断得到螺旋式的上升发展。

  (四)名作欣赏,整体感悟

  当然,艺术课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艺术和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需要把精神内涵深厚,具有最高艺术成就的经典作品融入课堂教学。

  当学生在教室四周的墙上挂出局部水墨练习作品,并津津有味的欣赏和评述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我国历代画家创作的墨竹作品。随着清越的笛音,一幅幅或酣畅淋漓、或萧疏清矍、或英姿勃发的墨竹图强烈地撞击着孩子们的视觉和心灵。它不仅帮助学生将墨竹的表现由局部刻画迁移到整体感悟,更会不断增加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对新的创作跃跃欲试。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了充分准备。

  《墨竹情韵》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文化的熏陶。在情感迁移和技能迁移中,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态度,实现了艺术能力的提升。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不断地求取自我完善!亦如这破土的春笋一般,一节,一节,又一节,生长,生长,再生长……

【说课稿】相关文章:

《白鹅》说课稿03-22

《阳光》说课稿03-22

《称赞》说课稿03-22

《坐井观天》说课稿03-28

《比尾巴》说课稿03-27

《排列》说课稿03-26

掌声说课稿03-25

翠鸟说课稿03-26

《画》说课稿03-26

《师说》说课稿03-2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