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2-28 02:30: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

说课稿 篇1

  知道我上课的内容是《手术台就是阵地》时,我有点不知所措。原因有几点,一是我带的这个班已经是五年级,有两年没有接触三年级的内容了。一下子要给三年级的小朋友去上课,在语言上就是一次挑战。二是这篇课文的下调,被编写到三年级教材里,作选读课文用。我几天几夜没有揣摸出编者的编写意图。虽然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但肯定不能像教五年级的学生一样来教三年级,所以在理解教材上有很大的难度。三是课改虽然进行了五个年头,但岳阳地区的四五六年级大都一直在使用原来的教材,虽然有所改动,但与正在使用的人教版的实验教材相比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理念上我有差距。

  尽管有这些难度,我还是尽量利用《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课,利用这次机会,作了大胆的尝试,还表达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表达我对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理念。我设计《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课,有以下几点特色:

  一、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新颖

  这篇课文到底要让学生学习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这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虽然可以做到个性的.体现,但也一定要遵循教学规律,不能乱来。我是这样确实这课的教学目标的: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优秀品质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运用已掌握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养成主动识字,理解词语的习惯。

  4、能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初步感受作品中白求恩大夫的形象。

  其中前面三点和大家都差不多,但第四点大家不一定会有,而我却把“初步感受作品人物的形象”这点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这是我在设计理念上的最大特色。我觉得小学语文的教材里,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有很多声情并茂、荡气回肠的经典之作,在很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里,都有一个突出的鲜明的人物形象。语文老师在上这些课的时候,应该教会学生欣赏体会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从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入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受到震撼,受到感染与熏陶。并且这样的教学是非常有效,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典型而实用的范例,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堂的结构简单明快。

  不管上课效果怎么样,我在备课时是非常简单而明快的。打仗这么激烈的事,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的拖泥带水。像白求恩大夫那样,争分夺秒,清清楚楚。重点突出,层次清楚。两个重点:一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的基础上,理解重点词语和课文的基本内容。二是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整节课堂由“阵地”引起,由“阵地”而结束,所以结构简单清楚明快。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大家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我自己来说却是一次大的飞跃。

  三、对教材的处理比较大胆。

  这点可以体现在板书上。课后,我自己看了看板书,说实话,心里还真有点害怕。除了题目是课文内容外,其它没有一点是课文内容,全是教学方法,阅读方法的体现。我不知道这样的板书是对还是错,要得还要不得,只好让专家去点评。但我自己还是很得意的,因为我还没有看到过这么大胆的人。

  还有一点,我觉得自己完全跳出了教材,站在一个高度俯视教材。例用这篇课文来传授我的阅读教学方法,教学生怎么去阅读课文,怎样的阅读才是入心的,怎样的阅读才是简单的,而不是拘泥于课文的内容与情节上。教材对我来说就像数学课里的一道应用题,仅此而已,我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增加、扩展、忽略、删减等。给自己戴点高帽子吧:做课程资源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四、有几处细节设计比较新颖

  不知上课的时候会怎么样,但在设计这几处教学环节时,自己很是得意与高兴。一是课堂的引入。紧紧抓住“阵地”一词,从理解,到运用,再设疑,呵呵,无疑让学生“挨了当头一棒”,有点发晕,心里知道,朦朦胧胧的,又说不清楚。好吧,说不清楚,那就接着往下看吧。中途还不让你说呢,要等到课堂快结束的时候再说。我还准备了一张精致的书签,送给那位幸运的学生,这四十分钟可真的不容易呀,心里面总想着这个问题,还不让说,要等到最后才能说。不奖励点东西能安抚那幼小的心灵吗。

  二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要求具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但有点难,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更好地说出课文内容呢。我在于永正大师那里受到启发。将错就错,突出重点内容。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说说这段话里有哪些不对的地方,请你改一改。既概括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教会学生在阅读课文里要细心的道理。一举两得,岂不乐哉。

  当然,教学设计与上课是两码事,设计得好,再新颖,也不能保证你的课上得好。以上内容权当自吹自擂孤芳自赏之语,作不了数的,敬请各位专家多多指导批评。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中的第5课植物的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指正。

  一、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科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12―13页植物的叶。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五课,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什么是科学观察。对大树的观察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观察,而这节课是学生将宏观观察转向一个小局部观察的开始。可以说这一课是引入细致观察的一个铺垫,看起来非常简单和肤浅,但是就是在这些看起来没有什么好观察、非常肤浅的观察活动中要引领学生发现更多关于植物的叶的知识。这节课是对叶子的整体进行一个初步的观察,为以后两节课对树叶进行细致的'局部观察做好铺垫。

  3、教学目标的设计:

  学习目标:让学生经历对落叶从“摘”到“捡”的认识过程,知道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经历简单的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的观察过程。

  能力目标:会统计捡到的落叶的数量和种数,能根据一定的判断标准,区分同一种叶和不同种的叶,初步意识到观察是细致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收集植物的叶,对叶子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分类等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4、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科学有序的观察事物,指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对叶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判断是否同一种叶的标准。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各样的落叶。

  二、说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观察,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事物和研究事物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意见的空间;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把科学观察与科学思考结合起来。

  三、说设计理念: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

  2.在动手操作中丰富学生对叶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说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观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思考交流——拓展延伸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学习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把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融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五、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1.谈话交流,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 植物的叶

  (二)出示课件,观察植物的叶

  1.出示多媒体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小结:树叶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它们的大小也不一样。

  4.认识叶的结构。(课件出示)

  (三)小组合作,观察讨论。

  1.统计捡来的各种落叶

  数一数你们组有几片叶子?这里面有几种叶?

  2.小组讨论:

  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

  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互相交流,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鼓励。

  (四)观察叶的生长变化,讨论交流:

  1.比较新鲜的叶和落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

  3.读一读,说一说。(课件出示)

  (五 )(机动)拓展延伸:

  1.说一说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

  2.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用树叶拼组图案。

  (六)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

  继续收集各种植物的叶,要求采集完整的叶。

说课稿 篇3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沉思”,所谓“生命的沉思”顾名思义,就是沉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中学生处在生命成长的关键时期,正是价值、人生观形成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多阅读一些关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作品,可以启发他们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生命。

  《外婆的手纹》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文章通过“针线活”这个特定角度,描写了一位在艰难生存中依然执著的追求美的劳动妇女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外婆的怀念之情。

  而这个班的学生很活泼,怕他们难以沉入文本,所以在上课一开始的时候,用音乐带学生进入文章,感受音乐的同时感受文章,这也是正体现了我们的研究课题情趣教学。

  由最贴近学生的妈妈织的毛衣导入课文,引出外婆的手纹。在解题的过程中,了解外婆的手纹的内容,透过外婆的针线活解读“外婆”。外婆是如何做出精美如艺术品般的针线活的?学生讨论,分析,交流来解读外婆的内心世界。外婆的手纹,不仅是外婆的针线活,更是外婆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直接抒写“我”对外婆的思念,“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与悲苦的,在孤寂与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外婆的心情,理解外婆的一生其实充满了苦难,但悲苦人生却并没消磨掉外婆对真善美的追求,外婆在困难中沉淀出了“安详与宁静”,这是经过苦难的磨砺而升华出的大度与超越、旷达与宽怀。

  通过有人认为像“外婆”这样的手艺已经“过时了”,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来升华的文章主旨。外婆的手艺虽然过时了,但是外婆对孩子的感情,对于生活乐观的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外婆的生活态度是通过外婆的手纹来传达的,外婆对我的爱,我对外婆的思念也是通过外婆的手纹来表现的。我们如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要学习作者通过一个物来寄托感情。就好像我们常写妈妈对我们的爱,就会想到妈妈为我们织的温暖牌毛衣。通过找找生活中能够寄托感情的物件,来表达一下感情,到达拓展思索的目的。

  在反复朗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我们既看到外婆在苦难中追求真、善、美的品质及她朴实而高尚的情操,同时也学习写作的方法,这篇文章也充实了起来。

  教学目标:

  1、学习外婆在苦难中追求真、善、美的品质及她朴实而高尚的情操。

  2、通过品读,品味课文优美的语句和细节描写,体验外婆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题目“外婆的手纹”的含义。

  2、理解外婆在苦难岁月中的孤寂、悲苦心情,以及外婆的人生态度。

  3、体会作者对外婆的深厚感情,理解并传承。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一定穿过妈妈亲手织的毛衣,因为在毛衣的一针一线中都融入了妈妈的爱,所以我们称这样的毛衣是“温暖牌”的。在作家李汉荣的心中也有着这样温暖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汉荣的散文,走进他心中的温暖牌——外婆的手纹。

  二、初读课文

  1、解题:“手纹”何意?——手心的纹路。

  文中“外婆的`手纹”表现在哪里?带着这样的问题,散读课文回答。

  ——在外婆的针线活中。

  在外婆做的衣服,绣的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中。

  2、你觉得外婆都绣得如何? 从文中找出依据。

  ——绣得很好、感动、精致……

  (1)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

  (2)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

  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3)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地期待。

  请学生朗读,齐读。

  3、看来,外婆的针线活赢得了同学们的赞美,外婆的针线活更是作者难以忘怀的。作者把外婆的针线活称为什么?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

  “艺术品”(第七节) 朗读这句话

  三、品读课文

  1、透过外婆的针线活解读“外婆”。

  问:外婆是如何做出精美如艺术品般的针线活的?(品读课文1――13自然段)

  (学生讨论,分析,交流)

  讨论:①第2段:合身、好看、有美感、有艺术性。

  审美:实用价值、艺术价值。

  ②第3、4段:写做衣如同做人,要下点功夫,心里要有个“样式”。这里作者把做衣同做人相比,增强了文章的品味,也讲出了外婆衣服做的好的原因,即先做好人,再去缝制好衣。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一个连人都做不好的人,又能做什么好事呢?

  准则:做衣如做人。

  ③第5段:写外婆做衣的过程,始终用心体会布的心情,心里充满激情和期望,才能做出好衣服。

  ④第6段:每次缝衣外婆先洗手、穿整齐衣服,坐端正,找敞亮地方,坐在院子里,这些都是写外婆做衣时的习惯。正是这样的习惯,才充分体现了外婆做人的原则。这些外在表现,映衬出内在的品质:细致、朴素、虔城、庄严。

  ⑤第7、8段:外婆精心设计缝补的:补丁的颜色、形状简直成了艺术品,是外婆用美缝补着生活。虽然写“我”穿衣,实为突出外婆补衣,表面看似闲笔,仔细品味,才觉得怪有味道。

  ⑥第9-13段:外婆手巧绣花的灵感来自生活,源于大自然,表现外婆热爱生活,喜欢大自然的品质。

  灵感:来自内心、来自生活。

  这里有一个描写外婆感受大自然时神态的词“凝神”,这个词语“看”有什么区别?——前一个体现出专心致志,用心。

  请大家补充一下,这时候外婆在想什么? ——“我要把这么美的景色绣下来”。

  ……

  由此可见,外婆心中有着什么感觉?

  有善于发现美的心,用自己的技艺将它保存下来。

  小结:外婆首先是从自然中发现一种自然的美,再在她的绣品中创造出一种绣品的美、艺术的美。带着这样的美的眼光,对待生活,善待一切,她能把一切事物都挖掘出一种人性美。

  总结:正因为外婆有着她独特的审美、准则、态度和灵感,才从自然中发现一种自然的美,从而创造出艺术美。

  自然美——艺术美

  (过渡:外婆的针钱活到底有多美?)

  2、学生朗读11——13自然段,理解“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

  外婆将对儿孙的感情、深爱绣入绣品,融化在绣品,儿孙们穿在身上,就能重温外婆的爱。感到和外婆心贴心,外婆永远呵护着儿孙。

  (外婆的绣品中浸透着外婆的爱,我又是如何对待外婆的手纹的?)

  四、探索文旨:

  齐读14——19自然段,思考我是如何对待外婆的手纹的?(老师设置几个问题,作为台阶)

  非常珍惜、怀念

  1、 (1) 保存着外婆的手纹

  (2) 让妻子临摹仿做

  (3) 自己动手,亲手复制

  2、我为什么要保存、复制外婆的针钱活?

  文中那些语言体现出针钱活中蕴含了外婆的心情感受?(结合前文)

  第5节,外婆把布看作一个人了,她用自己的心情去体会布的心情,用心。外婆已经去世了,但她的布还是存在的,它记录着外婆的心情,所以作者要保存文物,就是要体会外婆做衣时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3、“我”不仅亲自仿做,还“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外婆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孤寂和悲苦。

  第7节,从人们的穿着上,“在我童年,……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的日常服装”。从“日常”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非常贫苦、拮据的,思想压抑,不能大胆追求美。

  (1)在这样的环境下外婆又是怎样面对的?

  外婆还是坚持她朴素的美学。仁慈、安详和宁静

  (2)外婆除了把对儿孙的关心和爱护寄托在布当中外,还有寄托了什么?

  第五节,外婆是将布当作朋友来看待,将自己的生活态度,或者对人生的追求和看法寄托在布上。文中讲外婆当时是“孤寂”和“悲苦”。大概那个时候没人与她交流心情,体会她的痛苦,只有向布倾诉,以摆脱一些心理上的负担和痛苦。布上也印刻着他那段时期的人生轨迹。形成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准则,无论生活如何动荡,也保持自己的一份宁静平和。

  这种仁慈、安详和宁静之美正是一种人性美。

  总结:外婆首先是从自然中发现一种自然的美,再在她的绣品中创造出一种绣品的美、艺术的美。带着这样的美的眼光,对待生活,善待一切。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仁爱,这样的一种宽容,她能把一切事物都挖掘出一种人性美。

  4、“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

  回忆起,仿佛又感到外婆对他们平常的又让儿孙永远感到温暖的爱。对于作者而言,外婆的手纹是永不失传的,他递妻子和女儿又是怎么认为的?——“早已过时了”。矛盾产生了,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外婆的手艺虽然过时了,但是外婆对孩子的感情,对于生活乐观的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总结:外婆用她那精巧的手艺,在平凡的生活中,缝补着生活,裁剪着人生,书写着她的美丽人生……

  穿越记忆中的岁月,在作者的讲述中,我们欣赏了外婆的生命痕迹,我期待着我们每个人在平凡的生活都能够认真地对待着自己的生命,用各自的手纹,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五、拓展思索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发现,外婆的生活态度是通过外婆的手纹来传达的,外婆对我的爱,我对外婆的思念也是通过外婆的手纹来表现的。我们如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要学习作者通过一个物来寄托感情。就好像我们常写妈妈对我们的爱,就会想到妈妈为我们织的温暖牌毛衣。

  那么我们也来找找生活中能够寄托感情的物件,来表达一下感情。

  六、布置作业:

  写一写:通过物品来抒写感情。

  七、板书设计:

  外婆的手纹

  细致 大件的衣服

  耐心 鞋垫

  朴素 枕套

  虔诚 被面

  庄严 床单

  爱生活 围裙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美食》。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传统的节日》是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识字四。它共有两方面的内容:了解中国美食,认识部分生字词。本课主要从学生的日常饮食出发,探究生活中的一些与饮食文化相关的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中西餐的对比,来发现中餐的优点及就餐时的礼仪,学习西方的饮食长处,取长补短,让我们吃得更健康。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技能】

  1.正确认读“菠、煎、腐”等13个生字;正确书写“烧、烤”等8个字。

  2.正确认读“凉拌菠菜、香煎豆腐”等词语;正确读写“红烧茄子、烤鸭”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制作哪种食物运用那种烹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的美食文化,激发对中国美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读好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了解中国美食的烹调方法。

  四、说设计理念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对祖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大多数是从媒体上获得的。这些知识比较零散,并不深入。现年龄段的学生对食品的由来很感兴趣,但是上升到“饮食文化”的高度还有一定的难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准确定位,让教学与学生生活贴近,层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

  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五、说方法

  本课主要运用比较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表演法等方法。老师就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六、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当小老师,抽读生字卡片。

  2.(课件出示9)复习词语:

  红烧、烤鸭、羊肉、蛋炒饭、茄子、小鸡

  (1)指名学生认读生词。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齐读词串。

  4.继续学习《识字4》。(板书:中国美食)

  (二)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1.读法指导。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一下中国美食,如果你想跟多地了解中国美食和烹调方法,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课文。

  2.逐行指导。全班交流,先指名说、读,接着,通过课文插图或音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再读。必要时教师可作示范。

  指导重点:

  (1)第一行:凉拌菠菜香煎豆腐红烧茄子。(课件出示:文字、插图)

  ①这些中国美食用到了哪些烹调方法?

  (这些中国美食用到了“凉拌、煎、红烧”的烹调方法。)

  ②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红烧”的烹调方法。

  (红烧:中国美食中烹调方法的一种,把肉、鱼等加油、糖略炒,并加酱油等作料,焖熟使成黑红色。)

  ③说一说,你熟悉的食物中,还有哪些也用到以上这些烹调方法?

  (凉拌黄瓜、煎油饼、红烧肉)

  (2)第二行:烤鸭、水煮鱼。(课件出示:文字、插图)

  ①这两种中国美食又用到了什么烹调方法?

  (这些中国美食用到了“烤、煮”的烹调方法。)

  ②说一说,这两种烹调方法的具体做法。(可以借助查字典)

  (煮是把主料放于多量的汤汁或清水中,先用大火烧开,再用中火或小火慢慢煮熟的一种烹调方法。

  ③说一说,你熟悉的食物中,还有哪些也用到以上这些烹调方法?

  (比如说“烤全羊”、“水煮花生”等。

  (3)第三行:葱爆羊肉小鸡炖蘑菇。(课件出示:文字、插图)

  这两种美食用到了什么烹调方法?(爆、炖)

  了解“爆”、“炖”的烹调方法。

  (4)第四行:蒸饺炸酱面小米粥蛋炒饭。(课件出示:文字、插图)

  这里有用到了什么烹调方法?(蒸炸炒)

  这三种烹调方法,比较常见,家里人一般用这些方法制作什么家常菜?

  (蒸馒头、蒸包子、炸丸子、炒土豆丝)

  4.指导停顿。词与词之间停顿较短,做到声断气不断。行与行之间停顿长一些,做到气断情不断。自读体会。

  5.练读全文。注意停顿,语速和语调的变化。自读,互读。反馈指导。推选优秀者到前面配乐朗读。

  6.当堂背诵。学生诵读韵文,边诵读边想象,达到熟记积累,当堂背诵。

  (三)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的中国美食,说一说运用了哪些烹调方法吗?

  本文共介绍了10中烹调方法:凉拌、煎、烧、烤、煮、爆、炖、蒸、炸、炒。

  2.你最喜欢的中国美食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最喜欢吃的美味佳肴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中国美食,了解了很多烹调方法,我们会用词串说句子。

  以上是我的说课设计,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学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七课《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板书),下面我将从“说学生,说教材,说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我将阐述一下我对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这节课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旨在挖掘学生自身的创作潜能,尝试用色彩表达自己,使学生感知色彩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针对不同色彩大胆进行色彩联想,注重分析视觉传达中色彩搭配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引发学生对色彩产生兴趣的一个切入点,始终以情感这条线贯穿本课,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绪。

  一、说学生:

  大部分农村学生小学时就没有接触过美术课,对于专业的美术作品分析接触的很少。而初中八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大,已经逐步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艺术形式,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在美术课堂上,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将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美经过自己的再创造运用到生活中去,创造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近而创造更多的美。

  二、说教材:

  视觉传达是指人类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随着科学的进步,各种技术飞速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印刷美术,还包含有影像、电子、多媒体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具有“沟通性”。它传达给观者信息,也需要观者的接受。设计中的传达应该使对方理解、接受而传达。它要求以简洁明了的图形、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给每位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课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色彩在视觉传达中不同的搭配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审美创造的愿望。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通过对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调的了解,认识到视觉传达需要进行怎样的色彩搭配才能达到传达信息,传递情感和表达思想的目的。

  能力目标:提高审美能力、色彩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色彩是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能力。

  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视觉传达中的色彩对人们情感产生的作用;教学难点确定为:运用恰当的色彩搭配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利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课件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科学的学习是一把开发学生智能的金钥匙,也是学习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中,学生从好奇感知——乐中体验——观察探究——大胆创新,都是通过自我的观察、体验、探索而完成最后作品的,这样的过程是孩子一次快乐感受、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始终保持着积极、自主的态度,自由的观察、欣赏、自主的尝试、体验、与伙伴一起讨论、合作,创造力在不知不觉中被挖掘激发,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轻松、平等。结合教法和学法,我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包括丰富的自然、绘画、设计等视觉传达范围内的作品),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盘等绘画工具。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等环节中体验创造美的乐趣,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由1、情景导入,引发兴趣2、探索观摩,认知感悟3、积极体验,创造表现4、评价欣赏,提高审美四个环节组成:

  1、情景导入,引发兴趣:利用自然界美丽,实用性的美术色彩把学生带入到一个绚丽多彩的领域中,根据色彩运用的重要性,以及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色彩知识运用与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创作欲望,增强艺术修养。

  2、探索观摩,认知感悟:提问学生:“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想到什么?”并出示课件,(启发学生进行色彩联想)理解色彩知识的基本术语,掌握运用色彩的搭配方法,学习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法,培养学生认识、运用色彩表达的能力,色彩颜色调配的准确性及运用色彩表达情感是学生较难把握的,因此,本课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引导学生领会本课的内容。

  3、积极体验,创造表现:你是否能用色彩表达情感?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创作过程中播放轻音乐,教师巡回指导,个别进行色彩创意帮助及制作技法指导。(制作中提示学生收集好废旧纸张,完成后将桌面收拾整洁。)

  4、评价欣赏,提高审美:先自评:每组派代表将本组作品放在展示区展示,并说出作品的创意及色彩搭配方法,以及作品什么地方最棒。

  再互评:学生之间尽情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同时构建学生之间的知识互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最后我将本着激励学生的原则,保护他们积极的态度和创新意识,有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最佳色彩奖”以示鼓励。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将黑板分为两个区域,一面是重点知识书写区,一面是学生作品展示区,再加上课件的丰富内容,努力做到重点突出,生动形象的展示色彩搭配的知识。

  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本课是一篇游记,是描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动一课,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浓浓的情谊。孔子趁“泗水河正涨春潮”之际,适时组织弟子“游春”,并以“水”为话题,叙物明理、润物无声,善教至极;随后与弟子弄琴唱和、“手舞足蹈”、情浓至极。辞章俱佳、意境深远,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二、说设计理念

  课文第八自然段——孔子论水,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段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孔子做为大教育家,对水有怎样的论述呢?”引出“水是真君子”的观点,而后提出问题“水有哪些品质?哪个些词语能表现出水的高尚品德?”这样,由易到难、步步深入,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其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水的高尚品德?”我采用了联系旧知、联系生活实践,仿照例句补充水的其它品质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顺利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体验,提高探索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8自然段。

  2.感受泗水河边的醉人春景,理解文中第8自然段中孔子话语中所蕴含的道理。

  3.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感受师生间浓浓的情意。

  四、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生交流在教过的老师中,哪位老师留下的印象最深,哪个方面印象最深。

  (二)学习“赏春景”。

  1.思考:孔子的课堂在哪里?和我们现在的课堂比一比,孔子的课堂没有什么,有什么?用“ ”画出来。

  2.继续想象,练习说话。

  看到————,想到————;

  看到————,想到————;

  看到————,想到————;

  看到————,想到————。

  3.再次齐读第二自然段,学生领读补充的句子。

  (三)学习“论水”

  1.思考:孔子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

  2.自由读第八自然段,圈出关键的词语。

  3.生自由朗读,并圈画。

  4.交流

  5.练习说话:仿照写一句水的其它品性。

  (懂忍让、有胸怀……)

  6.齐读第八自然段。

  四、学习“言志”

  1.读一读子路、颜回、孔子的志向,是否发现了水的影子?

  2.谈自己的志向。

  3.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课后写一篇习作《一节印象最深的课》。

  五、说板书

  孔子游春

  有德行 无私仁厚

  有情义 温文尔雅

  真君子 有志向 百折不挠

  善教化 求真、善、美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享受心安理得》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虽语言平实,但读来令人感动。课文采用分总的结构,先具体叙述了三件“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事情,再从中总结出道理,告诉人们怎样才能“享受心安理得”。课文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文章叙述的三件事情也是有内在联系的,从作者“耳闻目睹”到”亲身感受”再到“身体力行”层层推进,读者的思想随着作者的心理变化逐渐深入。课文以作者在欧洲所见到、感受到的三件事诠释了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理念,教育学生懂得只有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才能享受心安理得的道理。

  二、说学情

  学生已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识字能力比较强,不需要在课堂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但对于容易写错的,读错的字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中作些指导。对于词语意思的理解,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不过对于一些重点词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依托文本,在语境中理解句子的意思。在阅读方面,学生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但大多数同学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很欠缺,因此对于课文的理解常常浮于表面,品析词句更是困难。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话训练等多种方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领悟文章的中心。由于本班学生基础较差,因此,创造性复述课文难度较大,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还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训练。还应重视对两头的兼顾,充分进行个别化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提高。

  三、说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详见教学设计)的制定除理解与积累词语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常规目标外,目标2重在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结构,把握课文脉络,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服务。目标3结合品词品句,体会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的道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是通过本课学习,需要学生明白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说话训练等多种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课文,领悟文章的中心。目标4选择最感动的一件事发挥想象尝试创造性地复述。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项基本功,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说话训练被忽视了。本单元是创造性复述单元。教师应该肯花时间、舍得放时间,让学生进行复述。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抓住课题为线索,展开教学。

  本文的课题《享受心安理得》直接表明了作者写作的意图,浓缩了课文的精华,揭示了课文的主旨。因而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抓住课题进行学习,这是分析课文的要诀,也是理解课文的捷径。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心安理得”一词展开,先让学生理解文章结尾处一句中心句“当你能做到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时,就自然可以毫无愧色地享受他人给你带来的好处,享受心安理得。”再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在这三件事中,人们享受了什么?并借助表格帮助学生概括这三件事,理清课文脉络。然后重点研读三件事,体会“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含义。这样本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教学重点也较为突出,教学内容就不会零散,而变得更为集中。

  (二)抓住重点句子品读,理解主旨。

  阅读教学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品读,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整篇课文教学以文章结尾处一句中心句“当你能做到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时,就自然可以毫无愧色地享受他人给你带来的好处,享受心安理得。”为主线将三件事一一串连。在课文教学中,突出一句话,抓住一个词,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是通过本课学习,需要学生明白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抓关键词、重点句、联系上下文、说话训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边读边悟,领悟文章的中心。

  (三)先扶后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文三件事情都是写人们怎样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享受心安理得的,所以在指导学完第一件事后,我让学生四人小组按照上面的步骤进行合作学习,再进行大组交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及自主探究的精神。要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老师要肯花时间,放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阅读,这样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使其转化为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读书的方法,由会读书逐渐养成了喜读书、好读书的习惯,养成了一种自能读书的能力。

  (四)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一堂语文课应该能将阅读与表达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力求将阅读训练与表达训练能合理展开,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选择最感动的一件事发挥想象尝试创造性地复述。于是在学第三件事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假如你就是那个登山忘了带雨具的人,在暴风雨中突然发现作者留下的雨具,心情怎样?你会怎样想?你又会怎样把“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理念传下去呢?展开想象复述第三件事。这一方面将文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在创造性复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说课稿 篇8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4-65页综合实践的内容《分扣子》。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分类和比较的知识之后安排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运用,又是以后学习简单统计的基础。教材设计了“在情境中明确任务”“议一议”“做

  一做”“想一想”的过程,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给纽扣分类,鼓励学生从头到尾的思考问题,在分扣子的活动中积累分类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

  3.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在活动中体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就不同。

  教学难点:探索并发现“按不同标准分类,一直分下去,分法不同但结果相同”这一结论。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设疑激趣法。

  本节课的导课以一个谜语导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通过三个分扣子的活动,让本节课高潮迭起,处处有趣。

  2.动手操作法。

  本节课,我以“做数学”贯穿始终。第一次操作,让学生明白:分类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不同;第二次操作,让学生明白,分类的标准相同,顺序不同,结果相同;第三次操作,用刚才得到的结

  论进行验证。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次的操作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会做,更让他们将思维外化,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深层次的`东西,明白更多的道理,发现更多的规律。

  3.演示法。

  每一次学生独立操作之后,都让学生在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规律。

  学习方法:

  新的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转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1.讨论法

  每一次分类之前,都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让学生把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促进学生将思维外化。

  2.操作法

  在三次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发现分类的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中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3.尝试学习法

  每一次的结论,孩子都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方法的梳理从不完善到完善,规律的总结从不全面到全面,从而理解分类的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

  首先,猜谜导入,让孩子们一上课就沉浸在愉悦的氛围中。又通过让孩子观察这些扣子,激发学生主动分类的内在需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2. 小组合作,亲历分类过程

  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第一次活动想一想、说一说、分一分,使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体验分类标准不同带来的分类结果的不同。第二次活动,学生在讨论、自己尝试之后,体会按

  不同标准分类,一直分下去,分法不同但结果相同。

  3.加深体验,灵活运用

  第三次活动,学生尝试分更多的扣子。从颜色、形状、扣眼个数三个标准去分类,但是按照不同的顺序,通过对分类过程的回顾梳理、分析比较,展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对分类结果的观察,进

  一步巩固理解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就不同的数学思想,直观感悟分类所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发现信息以及根据信息作出判断的能力,很好的渗透了统计意识。

  4. 全课总结,回顾反思

  比一比,分类前、分类后有什么不同?生活中,哪些地方还需要用到分类?通过回顾环节,让学生全面地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培养了反思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说板书

  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本节课的板书我采用了老师板书分类方法和学生上黑板分类贴图相结合的方式,层次清晰,将一节课串成了一条线。

  本节课上,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按不同标准分类、按同一标准不同顺序分类的方法,体验到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处于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

  我要说的是六年级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个童话故事,通过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叙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本文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是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重点课文。课文可以分3课时教学。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分教材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三部分向老师们汇报:

  先说说我对所教这部分教材的理解,我主要教的是课文的第一大段“卖火柴”,这一段内容比较散,共有四个自然段,先讲小女陔怎么会赤着脚走路;接着讲她已经在街上走上一整天;再讲她闻到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最后讲她不敢回家。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4个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能根据标题给课文分段。

  3.能读懂第一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4.初步感受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激发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步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之中。

  第一步,导言揭题。

  上课开始,我以充满感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同时也自然地交代了课文所写的内容发生的时代背景,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学习情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检查预习并给课文分段。

  这一课生字共3个,还有1个多音字,我有针对性地安排练习,重点正音“梗”和“喷”,理解“蹒跚”的义。再通过默读课文,安排练习,写出大意,浓缩为小标题,降低分段的难度。

  第三步,学习第一段。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安排问题:小女孩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一意思?找出中心句“可怜的小女孩!”。抓住这一统摄全段的句子,展开第一段的教学,能省时高效。

  第二环节,部分入手,精读理解。

  找描写小女孩可怜的词句,抓住四句描写冷的句子,先重点指导第一句“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后面三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尝试使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女孩的可怜的第二方面是饿,我作略处理,进而理解“无人疼爱”这一方面,从而使理解句子的第一层次即理解比较简单的句子的教学告一段落。

  第二层次句子的理解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先扶学第一句“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先理解句子字面的意思,讲拖鞋大,再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最后通过朗读体会,之后小结学法,授之以渔,学生运用学法,迁移到另一句的学习,同时落实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努力达到叶老所说的“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之理想境界。

  第三环节: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首先,回顾小女孩的可怜体现在冷、饿、没有欢乐、无人疼爱四个方面。

  其次,运用挂图进行训练,加深理解,以“可怜的小女孩!”为开头或结尾说话。挂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课文中描述的形象,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巩固刚才所学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同时培养了想象能力,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最后配上风声,努力创设情境,齐读第一段,使学生再一次在整体感知第一段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出对小女孩的同情,结束第一段的教学。

  总之,第一段的教学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思想,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突出读的训练,努力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自然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一步,略学第三段,切入结局,留下悬念。

说课稿 篇10

  《桥》说课稿

  预设:找到了,是一座窄窄的木桥。

  6.引导:桥是一座窄窄的桥,人是一百多号人,水已没到了腰部,如果人们毫无秩序地抢着过桥,会造成什么后果?

  预设:(桥毁人亡)。

  7.引导:然而惨剧有没有发生?(没有)是谁扭转了局面?是谁挽救了大家的性命?

  指名回答: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五、品读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1.出示,提问:年迈的老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样做的?怎么说的呢?请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面临危机时,老汉的神情是怎样的?(沉着镇静)谁能读出老汉的沉着镇静和威严来?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指导朗读。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的词。(冲、揪、吼)

  B.你从这些动词看出老汉当时的心情怎样?

  C.你能用生气的语气读出来吗?

  问:从“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这句话看出老汉怎样的神情与品质?

  你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领悟了《桥》这篇课文中洪水的凶猛和无情,更加体会到了老支书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人格。

  七、思维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老汉说些什么?或者你想用怎样的语言去赞美老汉?

  附:板书设计:

  1 6 桥

  洪水 凶猛 无情

  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

  老汉(老支书)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5

【说课稿】相关文章:

投掷说课稿07-05

分式说课稿07-06

白鹭说课稿07-04

《氨》说课稿08-05

《麻雀》说课稿08-05

《燕子》的说课稿08-05

《对称》说课稿08-05

比的应用说课稿07-03

咏柳说课稿07-04

《争吵》说课稿07-0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