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时间:2022-03-31 07:31:40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此时此刻需要为接下来的工作做一个详细的计划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知道地受爱,不知道爱别人”,“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尊重,面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他人。所以必须从平时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理解、培养学生具有同情心和爱心,并让他们乐于助人。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二)生产与生活,(三)交通与生活,(四)通信与生活。

  2、教学目标:

  (1)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的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地图中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会工人和农民为社会付出的劳动与智慧;了解各行各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知道生产是为了人们的生活。

  (3)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热情。

  (4)社会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通信的使用方法讲究通信道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事例感受通信与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生活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完成本学期教学目标须采取的主要措施:

  1.提高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和诊断意识;

  2.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整理、交流所收集的资料,实现资源共享;

  3.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充满感激;

  4.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暴露学生的思想困惑,坚强针对性,有效解决;

  5.组织活动,选好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积极性;

  6.重视课外延伸,使课内的学习活动落实到课外的实际生活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评价要多鼓励,保护学生的个性和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优秀思想为主导,以构建社以构建社会主义及新时期公民核心价值观为工作方向会主义,与时俱进,以深受当代小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为手段深受,全心全意做好本科目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工作。

  二、教学目标:

  1、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勤劳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培。人人争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树立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4、自尊自爱,不骄傲自满,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5、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6、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是全家人的核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的依赖性很强。他们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但缺少社会经历。教学时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四、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五、教学措施:

  1。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六。课时安排

  一周2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踏青、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及特征,采用与相适应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创设具体途径,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的是“主题构建”方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完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要求。

  二、教材的主要特征:

  1.围绕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情趣。

  2.注重已有经验,贴近现实生活。

  3.强调体验参与,引导学习活动

  4.体现综合主题,规格合理适度。

  5.单元组织教材,突出学生主体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障了我们的权益。

  3、了解国家所蒙受的耻辱,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4、通过生动的事例,帮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5、让学生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满机遇和挑战。

  四、教学措施:

  (一)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五、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习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习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的习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六、教学业务研修: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听课与评课;投身课题研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辅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共五个单元:包括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共17课。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习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身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3、通过教材,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展示完整的社会生活,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单 元周 次课 题课时

  第一单元 有困难 我不怕第一周1.这点困难算什么

  第二周.成功一定有方法

  第三周3.每天都有好心情

  第二单元 我们的快乐大本营第四周4.成长的故事

  第五周5.“我”和“我们”

  第六周6.我们要做最棒的

  第三单元 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七周7.各种各样的商店

  第八周8.购物有学问

  第九周9.我是理财小能手

  第四单元 公共生活讲道德第十周10.无声的朋友

  第十一周11.大家生活在一起

  第十二周1.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第十三周13.我们是邻居

  第十四周14.文明从我做起

  第五单元 大自然发怒的时候第十五周15.天有不测风云

  第十六周16. 在这危急时刻

  第十七周17. 灾害无情人有情

  五、教学措施

  教学内容及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潜教案,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吴威、漆希、吴江等)、优异生(谢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学习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坚持辅潜工作,两周一次。

  4.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5.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同学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同学通过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时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生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老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家长对自身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家长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身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身手。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交通平安知识,通过对水、电、火的平安使用问题,培养他们的平安意识。

  三、具体措施:

  1、全面掌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同学已有的经验,结合同学实际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一起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同学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沛的空间。

  4、空虚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同学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实际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同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布置: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在爱的阳光下 10课时

  第一、二周 家人的爱

  第三、四周 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第四、五周 来自社会的爱

  我们共欢乐 8课时

  第七周 不一样的你我他

  第八周 换个角度想一想

  第九周 分享的快乐

  生活不能没有他们 6课时

  第十一周 我们的生活需要谁

  第十二周 阿姨、叔叔辛苦了

  第十三周 说声“谢谢”

  寻路和行路 8课时

  第十四周 学看平面图

  第十五周 校外探路

  第十六周 出行的学问

  第十七周 马路不是游戏场

  第十八周 复习、考核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有三节教材:、站在泰山顶峰、来到黄河岸边、循迹孔子故里;第二单元,心中有祖国:有三节教材:好大一个家、同是炎黄子孙、为了祖国的振兴;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林海雪原、江南水乡、黄土高坡、雪域高原。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

  三、班级学生状况

  本班学生来自20多个自然村,共有53名学生。其中独生子女有38人。经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1.独生子女占80%

  2.父母在外经营,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的占10%。

  3.由于父母的言行,使儿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占5%。

  4.思想、行为不能自主的占15%。

  5.留守儿童因为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而形成不良习惯但可以教育的占5%。

  6.思想积极、热爱生活的占95%。

  四、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习与体验──感悟的学习,当然,传授──给予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2、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本人从事小学教学已20多年,并且不断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本学期,我将深入研究我们教学实施细则,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和限时作业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材情况分析

  1、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1. 教材特点:

  (一)联系生活,“主题”呈现,“引导”先行。

  本教材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呈现,主题的确定充分尊重学生的社会生活需要和已有生活经验。主题是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内容,每一主题都内在地体现不同的设计维度,达到内容维度的整合。

  (二)地方特色,整体视野,渗透文化熏陶

  本教材兼顾城市和农村社会背景,让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小学生对整个社会生活有比较广泛的了解。

  (三)突出主体,注重活动

  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注重综合学习和活动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2. 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1教材特征描述

  具体地讲,本册教材材力显现这样一些特征:

  (1) 教材以学生遭遇或可能遭遇的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感知生活亲近社会提供的情境和空间。

  (2) 教材通过展现典范事件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构建。

  (3) 教材顺应学生不断开放和逐步发展的视野,力求课程固有的学科规律,情感态度以及人之的变化规律在螺旋上升中达到契合。

  2教材的功能建构

  (1)综合性

  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进行教材开发。教材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如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活动。

  (2)经验性

  人的经验是在充满暗示的社会生活中,在面对事件并作出自主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验需在特定的关系中构成学生丰富而变化的生活。

  (4) 开放性

  教学内容、教学时空的全面开放,把握学生社会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领域,展示家庭、学校、社区和家乡、祖国、世界的联系,学校不局限于课堂,开放性将品德学科充满生机与活力。

  2、本册教材各单元特点

  第一单元 幸福的摇篮

  《幸福的摇篮》是三年级的第一单元,前接“品德与生活”,后续四个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起点。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的良好道德和社会性品质发展的起点。家庭的亲情,父母的疼爱,学生虽然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一些。但是,他们并不一定能感受到父母因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培养学生心中有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把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落实“我在成长” 中的过程目标十分关键。

  第二单元 我爱我的学校

  《我爱我的学校》从绘制上学路线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品味同学间醇美的情谊,感受老师们怎样辛勤地工作,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这个社会群体。从学校的变化为切入点,继续学习一些调查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发现学校真实的变化、促进学校发展与变化、畅想学校未来等,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

  第三单元 成长的`足迹

  《成长的足迹》是“我在成长”这一内容标准下的单元主体。第八课《给自己颁奖》是第三单元是“成长的足迹”中的第一课,“给自己颁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

  第四单元 做个文明小公民

  《做个文明小公民》从学生身边的公共设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场合中的安全问题等方面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探究、体验、调查、设计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公共设施为人们提供的便利,从而激发学生爱护公共设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识。

  3、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学生与文化的关系,是联系学生生活并把学生关系中的人必须把握基本关系。

  2、把握学生社会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领域,并注重在不同年级侧重不同的生活领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

  难点:1、牢牢把握学生社会生活不同领域中的基本要素,体现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具体发展目标。

  2、通过设计认识、理解、体验、感悟、探究、反思、实践及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等学习活动方式,拓展空间

  4、学习本册教材基础及要达到的要求

  本教材把握品德与行为规范和社会性发展两个基本点,注重品行养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不同维度的目标,促进学生品行与社会品质的发展,增强学生现代社会生活能力。

  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实践,多种学习活动方式,注重综合学习和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

  三、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分担家务,有一定的责任感,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地开支,勤俭节约。

  (3)、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与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4)、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学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宽容待人。

  (5)、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6)、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敬他人。

  (7)、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

  (8)、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9)、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爱护公共设施,做到人人有责。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年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

  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难点:,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时间安排:

  第一大周:入学教育

  1、在公共汽车上

  2、想想他们的难处

  3、伸出我的手

  4、我们赢了

  5、绿色小卫士

  6、我们的民风民俗

  7、家乡的变化

  8、怎样到达目的地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六、教学进度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已基本结束,复习阶段即将系统展开。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复习是进行系统知识整理的过程,是查缺补漏的过程。对教师来讲,则是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如果复习系统性、针对性强,就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如果在复习时予以足够重视,学困生在这个阶段会有一个较大的进步。为利用好这宝贵的复习时间,制定的复习计划如下

  一、复习目标

  通过一阶段的复习,回顾这学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所学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校园,勤于思考,善于自我表现保护的优秀品质,同时掌握一定的社会常识。

  二、指导思想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悉所学内容,查遗补漏,整体加强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认识,提高知识水平。

  三、复习内容

  (一)、《我和春天在一起》

  本主题在教学上有三个重点:一是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二是知道春天是植树和播种的季节。三是了解春天怎样预防疾病。

  (二)、《我在健康成长》

  本主题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怎样怎样保护牙齿和眼睛。二是了解吃的学问。三是掌握正确的坐立走的方法。

  (三)、《欢乐儿童节》

  本主题教学重点有两点,一是了解儿童节。二是怎样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

  (四)、《小小班集体》

  本主题教学重点有两点:一是了解我们的班集体。二是怎样做好值日。

  四、复习方式

  抓住要点,利用教材,紧紧围绕课本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某些不熟悉的环节可以加强一下,对个别后进学生采取单独的复习策略,要求抓住基础内容,对领悟力较高的个别同学可以适当提高要求。

  五、复习方法

  先基础、后提升、采取两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阶段

  根据上课之前整理的知识重点,上课时,先概述本节课要复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做到心中有重点,然后根据复习的知识框架,教师给学生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强化记忆,后检查提问,再考试,最大限度的提升课堂效率。

  第二轮:综合提升阶段

  教师自己根据考试重点,出综合题进行模拟测试,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复习过程中,对优秀生和后进生提出较高要求,适当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平时多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最大发挥。对学习自觉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他们完成任务并随时抽查、提问,让各层次学生都各有所获,各有提高。

  五、期末目标

  通过期末复习,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达到优秀,基础较差学生达到及格,尽最大能力使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及平均分都有所提高。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同时,这个时期的少年的发展也极其复杂、充满矛盾。尽管这样,他们身上也出现了不少具有积极意义的质的变化,这个年龄的少年在个性方面出现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成人感”的发展。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逐步确立自己的学习、生活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2、引导学生以现实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少年们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让他们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引导学生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将世界存在的原本道理逐步融会于儿童的`心灵之中。

  4、引导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逐步向成人靠拢,指导他们辨别正确的成熟的行为,不盲目地模仿。

  5、引领学生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三、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 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 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四、课时安排

  一周二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踏青、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

  一、 学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长疏于管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控能力较差,学习效率低。本人决定以课本为导向,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法、教法,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向社会、学校、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本册书共由三个单元组成——“灿烂辉煌的东西方文明”、“面向世界”、“我们热爱和平”。主要是引导学生接触有关世界古代的历史与文化方面的内容,体会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继而热爱我们生活的地球。

  (二)教材特点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既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激发对古代璀璨文明的.敬仰之情,欣赏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2、了解古丝绸之路的开通、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通过具体事例,体会随着时代进步,东西方文化互相渗透交融,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对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培养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从历史事件中借鉴经验,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为中国的发展服务。树立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地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充实教学内容,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4、拓展教学空间,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5、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意接受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五、教学进度安排

单 元课 题课 时周 次
一、灿烂辉煌的东西方文明1、文明的发祥51——6
2、相映生辉的东西方文明3
3、文明的交融5
二、面向世界4、世界人民手拉手27——10
5、站在国际舞台上2
三、 我们热爱和平6、战争与和平210——16
7、铸我长城2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3

  一、学生情况简析。

  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全年级共有147名学生,分为2歌教学班级。全部来自农村或者是场镇。学生学习兴趣不很高,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对品德的知识知道了解得比较少。因此对本校五年级年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本学期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1、知道一些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并赞美他们。

  2、 懂得在集体生活中,有事要与大家商量。学会遵守集体生活原则,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

  3、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关怀和父母、老师的教育和培养。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师。

  4、懂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要从小勤奋学习,热爱科学。懂得学习、做事要讲效率,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

  5、知道国家有法律,少年儿童是受法律保护的,小学生要学法守法。

  6、 懂得社会财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7、 乐意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

  8、 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同学间能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9、懂得为人要诚实正直,处事公正,能说真话。

  10、懂得做事要有责任心,对师长和集体交给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去完成。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教学进度:

  第1周 爱护集体荣誉

  第2周 学做集体小主人

  第3周 从统一到鼎盛

  第4周 野蛮与文明

  第5周 勿忘国耻

  第6周 觉醒的中国人民

  第7周 光辉的历程

  第8周 黄河在怒吼

  第9周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10周 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11周 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

  第12周 多种多样的语言和文字

  第13周 风味独特的饮食

  第14周 缤纷艳丽的服饰

  第15周 别具一格的住所

  第16周 享有盛誉的工艺

  第17周 灿烂辉煌的文学和艺术

  第18周 多姿的传统体育活动

  第19周 富饶美丽的地方

  第20周 复习

  -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4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经过了上个学期的施教,学生基本适应了我的教学风格,能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但也有几个学生,上课时喜欢开小差,随意发言,作业也不能主动积极地完成,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基本特点如下

  1、综合性

  (1)生活本身是综合的,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之中。因此,本册教材的内容为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社会、地理、历史等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多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学习也是整体的。本册教材仍然重视各知识层面的互相联系和支持,更能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2、开放性

  教材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开放性。

  3、情感性

  教材力图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的社会,了解社会,研究社会。单元主题的设计上都采用的“你”、“我”两种人称的叙述方式。

  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快乐和烦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教材注重丰富学生的内容体验,帮助他们深入的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对生活中的道德敏感性。

  4、形式活泼

  本册教材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图文并茂,轻松有趣;采用对话式语言,富有亲切感。

  三、教学要求

  一单元《我学习我快乐》

  引导学生增强时间观念,学习科学安排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初步做到生活有规律,学习和做事讲究效率。引导他们注意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促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

  二单元《家庭因我而美丽》

  鼓励孩子们主动和家人沟通,难处自己的创意,开展有意义的家庭活动,参与制定美好的家庭计划。重视将教育延伸到生活中,帮助孩子们体会家庭的快乐,主动创造家庭之乐。促进学生家庭责任感的形成。初步培养学生的家庭安全意识,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

  三单元《共享友爱阳光》

  引导学生感受同学之间的平常而真实的友情,学会在人与人之间相处中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帮助学生获得友谊,在集体中积极愉快的生活和成长;引导学生完善自己,在矛盾和摩擦中互相宽容,勇于认错和改正错误。同时积极参与有意义的轰动。共享友爱阳光。

  四单元《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家乡或社区的劳动者带给自己的方便,了解劳动者的艰辛,初步学会尊重劳动者和他人的劳动,尝试在利索能力及的`前提下为他人提供方便;知道生活离不开人们的劳动,任何物品来之不易,从而珍惜劳动成果。

  五单元《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初步了解不同民族的习惯于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引导孩子了解民族交流的一般常识,懂得和各民族的同胞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祖国的深远意义。引导学生对祖国各民族的饮食、服饰手工艺、节日文化进行主动探索,发现中华民资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使学生在感性的认识上,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进而转化为增进民族团结的动力和行为。

  四、详细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

  1-4《我学习,我快乐》8

  5-8《家庭因我而美丽》8

  9-11《共享友爱阳光》6

  12-14《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6

  15-19《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8

  20复习,检测2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1、《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这种主题式框架是各国设计综合课时常采用的,也被称为“同心圆扩大”的框架。

  2、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学生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经验作为学习的目标。

  3、按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标准的各部分和各条均不是按照学科体系和知识点呈现的。每一条标准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习,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4、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意义。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背景、区域、学校特点和条件,将多种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5、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内容标准基本上采用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呈现。

  二、教材设计思路

  1、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展开,每一个人都在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中谋求成长和发展,自我、自然和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其核心是儿童,侧重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贯彻了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2、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集思品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健康安全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侧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理念及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设计

  我在成长:

  1、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等活动。设计自己的学习时间表。

  2、结合实例,举行把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收入自己的锦囊的活动。

  3、试着每天把自己的新发现记下来。

  4、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

  我与家庭:

  1、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

  2、学会认识安全标志,保护自己。

  3、模拟情境,和同学、老师一起演习生活中遇到过危险时应该怎样自护自救。看谁反应快,办法多。

  4、建立自己的安全卡。

  我与同学:

  1、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欢的朋友设计小卡片,向他表达你的情谊。

  2、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磨擦和冲突,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办法。

  3、把你和朋友之间难忘的事情记录下来,把你们的纪念物收藏起来,让友情的芳香留在你们的记忆里。

  我的家乡:

  1、想办法解开这些谜,找到这些“看不见的手”,了解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2、帮助铅笔和米粒找到“妈妈”,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说说找妈妈的感想。

  3、家乡的打工者带着技术、资金回来了,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打算,试着说说你的想法。给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写一封信。

  4、采访身边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

  5、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

  我与社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特色食品。

  2、选择你喜欢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的服饰特点。

  3、了解一些民族的传统节日、特别的庆祝方式和来历,把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一起交流。

  五、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六、课时安排

  1我学习,我快乐10课时

  2家庭因我更美丽()课时

  3共享友爱阳光()课时

  4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课时

  5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课时

  共计:()课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9-03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4-05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2-17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06-26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2-08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7-09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03-02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15篇03-14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03-3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