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计划>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2023-05-07 13:46:44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八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发展,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想学习拟定计划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八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Ⅰ、班级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任一年级2个班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幼儿园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要让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Ⅱ、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准备课:数一数,比多少;位置:上、下、前后、左右;1-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 ;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2、教材编写特点: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己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是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Ⅲ、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二)能力方面

  1、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符号感和初步的数学思想。

  4、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的良好习惯。

  3、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等。

  (四)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进度安排

  1、准备课 ----------- 4课时;

  2、位置---------- -------- 6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 ---- 10课时;

  4、认识图形 (一)------- 3课时;

  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5课时;

  6、1—20各数的认识------ 10课时

  7、认识钟表----------- 3课时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0课时;

  9、总复习 ---------------- 10课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与技能

  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 1课时

  (二)比一比 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课时

  1、1---5的认识 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3课时

  (五)分类 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八)认识钟表 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4课时

  3、5、4、3、2加几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习 4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合作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如果想获取更多的有关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的资料。请关注我们。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1)班有64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年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九个单元

  (一)准备课 1、数一数 2、比多少。

  (二)位置 1、上下、左右、前后。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5的认识 2、比大小3、第几 4、分与合 5、加法 6、减法 7、0的认识。

  (四)认识图形。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法。

  (六)11-20各数的认识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七)认识钟表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九)总复习。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发展空间观念。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第一单元

  (准备课)

  1、通过几个数数,初步了解数数的情况,学会数数的方法。

  2、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通过操作,初步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4、掌握数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指导数数。

  5、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6、掌握数数的方法

  7、初步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不能有序地进行数数。

  8、不能熟练地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物体的多少。数字歌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操作法多媒体课件

  第二单元

  (位置)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觉它们的相对性。

  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及其相对性。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及其相对性正确辨别“左”“右“及其相对性xKb1.Com数学常识“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实际体验法多媒体课件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认、读、写1——5各数,认识“>”“<”和“=”,用“>”“<”和“=”正确比较1——5各数的大小。

  2、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

  3、5以内数的组成。

  4、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计算。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运算用减法计算。根据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5、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

  6、0加几,仍等于几;0减几,仍等于几;0加0等于0,0减0等于0;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结果还是0。

  7、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8、认识符号“>”“<”和“=”,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9、会区分“几个”和“第几”。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10、知道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的市场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11、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正确地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1、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12、认识符号“>”“<”和“=”,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13、会区分“几个”和“第几”。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14、知道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的市场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15、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正确地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1、“>”和<”

  记住比较大小的时候开口对准大数。

  16、“几个”和“第几”含义的混淆。加号的来历

  “0“的来源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比较法

  直观演示多媒体课件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1、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4、初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6、初步建立图形之间的关系。圆柱的判断。趣味知识:聪明的小猴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观察法

  动手操作多媒体课件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能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正确地读、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的位置。

  2、掌握6---10各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进一步认识“>”“<”和“=”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5、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会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9、正确书写6—10,掌握6——10的计算方法。

  10、能正确、迅速的口算,培养数感。

  11、使学生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并列式计算。

  12、使学生能熟练掌握6——10的组成。

  13、进一步提高口算6_10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14、使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15、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16、正确书写6—10,掌握6——10的计算方法。

  17、能正确、迅速的口算,培养数感。

  18、使学生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并列式计算。

  19、使学生能熟练掌握6——10的组成。

  20、进一步提高口算6_10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1、使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2、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趣味知识:跷跷板上的数学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比较法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1、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初步认识“个位”“十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正确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

  5、掌握数的组成及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6、正确书写11——20各数。

  7、熟练地口算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8、熟练解决两数中间间隔问题。

  9、正确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

  10、掌握数的组成及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11、正确书写11——20各数。

  12、熟练地口算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3、熟练解决两数中间间隔问题。

  14、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趣味知识:奇妙的数字“2”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演示法

  讨论法多媒体课件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辨析能力。

  4、使学生掌握看整时的方法,学会看整时。

  5、使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是将的良好生活习惯。

  6、使学生掌握看整时的方法,学会看整时。

  7、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是将的良好生活习惯。区分时针和分针钟表的由来养成守时、惜时的好习惯。观察法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在理解?理的基础上,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学习数学,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正确计算9加几。

  5、理解“凑十法”。掌握用“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口算小数加大数。

  6、正确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的题目。

  7、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8、对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9、能够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10、正确计算9加几。

  11、理解“凑十法”。掌握用“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口算小数加大数。

  12、正确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的题目。

  1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4、对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能够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15、数位对齐

  16、进位的方法及熟练掌握。

  趣味知识:聪明的高斯培养合作意识和方法,激发求知欲,体验成功的喜悦。实际操作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5

  一、情况分析:

  今年教学一(7)班和一(8)班,每个班级都是60几名学生。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

  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我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际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gt;”、“lt;”、“=”,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6

  一、班级情况。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学生生活,他们对小学生活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好学,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乐于参加各种数学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对数学有着一定的求知欲,所以在本学期的数学课上,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快乐学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册教学工作的重要工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与合,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3)能根据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或其他标准,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地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3)在认识常见几何形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和问题,初步感受数学抽象和简单推理的意义。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与兴趣,有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4)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册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数概念的建立。

  五、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六、课时安排

  1、数一数1课时

  2、比一比1课时

  3、分一分1课时

  4、认位置1课时

  5、认识10以内的数 10课时

  6、认识图形(一) 2课时

  7、分与合 7课时

  8、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0课时

  9、认识1120各数 4课时

  10、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11、期末复习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7

  一、教学内容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整时。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愉快的周末(综合应用本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第一册教材相比,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许多变化,而且还大幅度增加了“空间与 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个领域的内容,并加强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 实际问题。认、写20以内的数,读、会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 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计方法。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单实际问题。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整时的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轻重。能探索一些简单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3)联系具体情境,经历把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回复一些简单的问题。能根据物体的用途、颜色、形状或其他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整理后的数据。能根据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地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3)认识常见的几何形体的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的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体会统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分析、推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或问题,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好奇和兴趣,有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4)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措施

  1.把解决问题寓于认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2. 安排两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 并解决数学问题。

  3.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

  4.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 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5.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较多的用实物、图形、 小棒、数字表示数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 并用数交流信息。

  6.通过交流算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评价,为学生 保留较大的探索算法、交流算法、选用算法的空间。

  五、课时安排:

  一. 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1课时

  三. 分一分1课时

  四. 认位置1课时

  五.认数(一)10课时

  六.认识物体2课时

  七.分与合6课时

  八.加法和减法21课时

  九.统计1课时

  十.认数(二)5课时

  十一.认识钟表1课时

  十二.加法5

  十三.期末复习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8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个别孩子经常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学习习惯比较随意,可塑性较强,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对于他们数学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的分析

  1.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

  就数的认识来看,新生二十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

  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在一些家长在家中也进行过辅导,另一方面,数数和十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学生在生活中有机会使用,因此这方面的准备比较好。

  2.在数的计算中,学生对于十以数的计算较为熟练,这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有关。

  3.新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数感——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

  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较为准确,例如对于“你的小组中有几个小朋友,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第几个小朋友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解答没有问题,都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干扰。

  4.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普遍学生关注的范围比较小,角度单一。

  针对以上情况,我本学期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具,运用各种小游戏让学生掌握数学技能和数学知识。

  二、教材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简析

  原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适当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本次教材修订与实验教材相比较,其主要变化体现为如下几点。

  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准备性,设置了“准备课”单元。准备课单元的内容为实验教材的“数一数”单元和“比一比”单元的“比多少”内容合并而成。设置准备课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通过具体事物的数量比较,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为后面学习正确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做好准备。而实验教材“比一比”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大,因而被去掉。

  “数与代数”的内容与编排结构与实验教材的基本相同。

  “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位置”单元提前到一年级上册,保留了其中的“上下、前后、左右”,体现了准备性。二是对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和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单元进行整合,将认识立体图形及立体图形的拼组等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将认识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拼组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分散了一年级上册图形认识的教学难点。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分类”单元的教学内容移到一年级下册,与统计结合编排形成“分类与整理”单元,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在一年级上册中只对数据的收集、统计图表进行了一定的渗透。

  “综合与实践”的编排有所调整。一是根据一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和所学内容及实践经验,一年级的每册教材只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二是对一年级上册的“数学乐园”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加强了综合性和实践性。

  四、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环保与环保科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培养学生养成“爱绿护绿”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六、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安排综合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给家长发短信,要求家长配合加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和表达,减少课堂学习的难度。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09-05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12-07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7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01-30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02-14

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03-01

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03-30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09-25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9-13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1-1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