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反思> 摆教学反思

摆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09 12:59: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摆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摆教学反思

摆教学反思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的一节数学活动课,目的就是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得到培养和提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节课的课堂中,我化“静”为“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娱乐中、探索中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拓了,能力发展了,头脑也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意识也浓了。在整堂课中,我就是让“动手操作、动手实践”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用学具变魔术,创造出一系列的数,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地摆出来,并写出来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归纳,发现100以内的数的特征与排列规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摆教学反思2

  《摆一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活动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教师的作用是借助活动的载体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先估一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接着用1㎝2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填一填,再议一议自己的发现,然后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推出公式。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在感觉上格外亲切,使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更加强烈,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与概括,他们在观察、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规律,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这种知识的建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大量感性经验支撑的,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公式的推导,空间观念的拓展,还有一种自主发现的快乐感。

  总而言之,这节课上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是较清楚,并能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摆教学反思3

  一、取舍合理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同学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考虑,并且去验证同学自身的一些猜想。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身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同学将丈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同学在对丈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但是,在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即:摆长也是影响摆的快慢的一个因素。所以说,本课的教学是让同学从问题中来,又带着问题离开。

  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内容移到了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教学。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控制,效果也不理想。不过,由于今天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了“摆幅大小”这一因素,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

  《摆的研究》这一课,主要进行的是两个实验,一个是摆锤的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另一个是摆绳的长短对摆快慢的影响。在教师用书上,期望教师在同学的探究过程中起到一个从“扶、引、放”的教学思路。而在我看来,两个实验,要完成“扶、引、放”三个过程,很难。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教师用书上的内容,至少是这一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内,还没有和时地更新。所以,在今天这堂课中,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方法,采用同学自主的,有选择的探究方式,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这样的教学即可以防止由于研究内容过多而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又可以让同学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

  三、提供有结构的资料

  资料的运用,主要就是对教具的运用。在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资料,能够使教学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确。在今天课堂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中,也就是让同学测出15秒内各个摆摆动的次数时,我给同学提供了各个不同长短的摆,让每组同学的摆在15秒内次数各不相同。这样的布置,可以让同学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更为顺利地引入到了课文探究的主题。

  第二个有结构的资料是,在同学进行探究摆的快慢的实验中,大多数数组我提供的是螺帽,但有一组我提供的是钩码。同学在探究摆锤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实验中,让钩码一个一个的挂起来,从而得出了与研究不同的结论。为什么呢?引起同学的共鸣,为下一课的教学内容“摆锤长短的研究”做了铺垫。

摆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学习难点是在活动中感受有序思考的价值,培养初步的归纳能力,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让学生多说,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先通过数字教材以动画的形式将一个珠子摆出的数表示出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感知珠子在不同的数位就表示不同的数,学生说的也很好。2个珠子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述,并通过对比有序、无序优化记录方法。3个珠子的活动主要是练习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位和位值的理解,并尝试有序地思考。4个珠子主要是让学生有序地思考并记录的一种练习。观察总结规律后,5个珠子就是只想不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之后再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整个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有时间的把控不是特别好,学生讨论部分给的时间太多,学生发现规律还是很快的,给的时间过多导致有些学生想问题想偏了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再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设计好每个环节,准确把握时间。

摆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 ;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真正摆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准备】统一使用秒表计时(教师)(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3个钩码、一长一短两个铁管,分别在中间及一端用等长的摆线悬挂、一组不同的摆(演示导入用)等硬纸板20cm、30cm各一个以磁铁当作摆锤,(延伸演示用)。 为可能的生成而准备:圆柱形塑料盒子内可装两个钩码,盖上带挂钩或铁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几个单摆使他们逐个摆动起来,问:摆的快慢一样吗?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讨论: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分工负责计时、计数、记录。

  4.集体汇报。

  5.小结: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有怎样的关系?

  6.讨论: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注意:钩码的挂法,要按老师的演示去做】

  7.学生分工负责计时、计数、记录。

  8.集体汇报。

  9.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

  过渡:通过以上两个活动,我们能否回答如下问题:

  (1)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与摆锤的重量有关吗?

  (2)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

  2.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摆角顶点(固定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7.回顾我们所做的第二个实验,你能解释为什么不把钩码这样挂吗?教师演示:钩码垂直挂接。

  说说你的'想法。

  8.出示20、30cm的两片硬纸片、大头钉、两块磁石,组合成一个摆,并演示它的摆动,问你怎样使它摆动加快?下节课,需要准备20、30cm的两片硬纸片、大头钉、两块磁石,我们将要制作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运用本课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摆的研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摆动幅度大小对摆动快慢影响不大轻摆锤 摆动的快慢没有改变长,摆动慢;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与摆绳长度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摆的长度 = 摆绳的长度,

摆教学反思6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这是一节通过探究的方式,发现科学规律的好课。本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关于科学探究的理念,使探究式教学走出形式化和程式化的误区,解决了探究式教学方式操作层面的困惑。

  全课紧紧围绕“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亲历“发现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实验验证、收集数据、表达与交流、总结归纳”等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科学知识,提升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我在科学教学中所追求的三维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教学,我感觉到本课的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

  一、为开展一个充分而深入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学的中心环节。我深知科学探究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途径和目标。但是怎样才能使探究活动开展的有价值?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本课教学中我做了这个尝试。我力求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包括发现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实验验证、收集数据、表达与交流、总结归纳等。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对比实验,开展一个个充分而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使探究式教学走出形式化和程式化的误区,发挥探究活动在科学教学中的最大价值。本课我侧重对发现问题和设计实验验证方案两个环节的训练。

  首先,要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我在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如:“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然后通过做摆,观察摆,研究摆的摆动来发现问题,确定探究的目标。

  其次,制定实验验证方案。探究实验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内容,而设计实验计划能力又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它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实验设计是指人们为了进行某种观测,探究实验前的方案、策划等。它包括人们在实验前对要达到的目的,而提出采取的方法途径、以及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工具、仪器,实验过程需要记录的数据、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实验过程需要的处理方法等。这些工作进行得是否合理、周密,往往决定一个实验的成败。我将本课探究目标“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分解成三个要研究的小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好奇心选择一个分目标进行设计。我认为设计实验方案比实验验证过程更重要,因为它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发挥教师“扶、引、放”的作用,扮演了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科学探究决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课标指出:科学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学生汇报实验设计方案时,我以一个小组为例,从探究过程、对比实验的运用、小组分工、操作顺序等进行了具体的指导。为学生预设一个充分而深入、有序、可行的探究过程。实验效果非常好,成功率较高。

  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在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分配在一个个小组里进行探究活动,每个人要与同伴进行协商,要听取同伴的意见,要有分工,集中集体的智慧,才能完成好小组的探究活动。在这种环境氛围里学习,逐渐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需的素养。

  在课堂上,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已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小组合作时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大家围绕着这个学习目标进行探究,分工合作、整合意见、发挥集体智慧、得出结论。现在我以一个小组的合作学习为例,谈谈我是怎样指导操作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做实验必须要严谨、周密,小组成员要配合默契,才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学生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我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如:有的小组选择研究摆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的关系,这组对比实验要求改变的条件是摆锤的重量,控制不变的条件是摆动幅度和摆绳长短。这个小组在改变摆锤重量的操作时,他将第二个钩码挂在了第一个钩码的下面,这样在增加摆锤重量的同时,两个钩码的重心下移,等于又增加了摆绳的长度,这样操作得出的测量数据就不准确了。所以指导小组同学要将两个钩码并排挂在一起,控制了摆绳长短不变的这个条件,实验才能获得成功。探究后,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分析处理数据,最后得出正确的探究结论。

  本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走出了形式化的误区,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中科学素养得到真正提升。

  三、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疑虑。

  《测量摆的快慢》是一节能够承载科学素养各个因素的典型探究课。好的教学设计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摆是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物体,不管是旧的自然教材还是不同版本的新教材都有研究摆的内容。在测量时间还不够准确的年代,科学家伽利略就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单摆是实际摆的理想化,摆钟的钟摆可以看做是一个单摆。严格讲单摆的摆动角度要小于或等于5°,但实际上不超过10°,对摆摆动快慢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记。而我们研究的摆,摆动角度在15°左右,对摆摆动快慢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但摆动角度太大,就会产生影响,所以课上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我强调了摆摆动角度不要太大。这样就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为什么角度不能太大,角度太大会对摆摆动快慢产生什么影响等。我想在留下悬念的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课后继续深入的研究。虽然这不是我们小学阶段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也正是小学科学课程所要培养的科学素养之一。

  在探究活动设计方案的环节上,我指导得特别细致,实验成功率也提高了。但有个别小组仍控制不好不变的条件,操作缺乏规范性,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的结果出现不同,。看来教学设计一定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渐进内化的过程。

  总之,本课教学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而深入的探究平台。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对比实验,让学生经历“摆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使学生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这正是科学教学所要达成的三维教学目标。

摆教学反思7

  《摆一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参要求,我对这节课定出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复习旧知,产生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方法——推广应用”的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活动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教师的作用是借助活动的载体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先估一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接着用1㎝2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填一填,再议一议自己的发现,然后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推出公式。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在感觉上格外亲切,使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更加强烈,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与概括,他们在观察、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规律,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这种知识的建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大量感性经验支撑的,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公式的推导,空间观念的拓展,还有一种自主发现的快乐感。

  在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在长方形的表面摆满1平方厘米的方格;有的是沿着长、宽各摆一行;有的是用尺子量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画1平方厘米的格子。这些方法在学生的合作中都有体现,如果能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利用投影仪分别演示一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2、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把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混淆,课上没有强调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反而造成了学生的一个误区,学生在探索正方形周长的公式时有的学生就认为求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x4与正方形面积公式=边长x边长混淆了,导致部分学生对求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模棱两可。

  总而言之,这节课上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是较清楚,并能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摆教学反思8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学了100以内的数以后的一节数学活动课。“摆一摆,想一想”就是要求学生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活动课中只有放手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摆圆片活动,在动手、动脑的主动探索过程中,发现、归纳与运用规律,感受数学的美,感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乐趣。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教学中我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玩法”:尝试摆、探究摆、运用摆、模仿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相关的基础知识。

  在上这节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安排了摆的活动,也不失时机地点拨学生探究规律。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抽象思维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本节课的教学让孩子们在玩、摆圆片的基础上引导在数位上摆数。因为适当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寻找事物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本节课在这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如:本节课中进行了多次活动,学生通过摆一摆、记一记、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找到了规律,我觉得更为成功的是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为材料体验学习过程。如:

  第一次活动:

  学生用1个圆片、2个圆片、3个圆片摆数。摆数时要动脑筋,怎样才能摆的既快又不遗漏,为学生发现摆数规律作铺垫。

  第二次活动:

  学生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课上安排让各小组介绍摆得快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摆数规律的欲望。当学生用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摆数时,我就抓住时机提出,不摆圆片,能直接写出个圆片9个摆出的数吗?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继续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使摆数的规律自然而然的产生,不仅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密切相连,而且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几乎都发现用圆片在数位上摆数的规律,这看似简单的合作探究活动,却蕴涵着不重复不遗漏的排列组合方法,使抽象枯燥的数让学生“玩”出数学道理来。

  纵观全课,我觉得有三个大问题值得我引起高度的重视:

  1、总怕耽误教学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去说,去讨论。

  体现在怎样摆既不重复也不遗漏这一教学环节,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直接让个别学生在全班交流,而且只让学生说出了一种方法,没有引导、启发学生找出另一种方法,就匆匆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2、没有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体现在引导学生发现摆出的数的个位上的数字和十位上数字的和正好是圆片总数这一教学环节上,引导的不够到位,只引导学生观察12和21,从这两个数中发现什么?当学生认为个位上的数字和十位的数字正好相反,于是引导学生,“个位和十位合起来有什么特点?”时,我发现好多学生一脸疑惑。现在想一想这样的引导方法,学生不容易理解,应该让学生想:“21和12是怎样用圆片摆成的?”,十位上2个圆片,个位上1个圆片就是21;十位上1个圆片,

  个位上2个圆片就是12。12和21都是用3个圆片摆成的数,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其他摆成的数是不是也存在这个规律。从这一教学环节中,说明我在备课时预设的不够充分,考虑的不够全面,在教学中不能灵活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学的应变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教学随机性还不够,以后要多加注重这方面的锻炼培养

  3、对学生评价语言跟不上。

  只会用“好”、“真聪明”等几个简单、单调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评价语言和学生的表现有时不能同步,评价语言起不到激励学生的作用,而且语言缺乏亲和力,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还需要提高这方面的素养。

摆教学反思9

  一、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实际水平有效处理教材

  关于教材,路培琦老师曾有很经典的论述:“课本课本,教学的根本;教材教材,教学的素材。”的确,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种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即有“用教材”的意识。

  《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中“摆”的部分内容。我在学习内容、实验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做了处理。

  1、学习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着对原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将教学活动重点定位于“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活动的方案设计、实验和交流”,所以就设计了这一课《摆》。

  2、材料选择:在对摆线的选择上,采用工业用缝纫线,干扰因素影响最小。我的感受是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相当重要,不同的学生,对教材的把握会有所不同。这也许是对教师要求的科学素养之一吧。

  二、课堂教学要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在本课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科学内涵和教学内涵,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已最大限度地让三维目标实现有机整合。本课目标设定为: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搜集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能够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体验在摆的实验中对变量的'精确控制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课从学生觉得新鲜、感兴趣的观察摆钟入手,让学生动手玩玩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从玩摆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时间里摆动次数却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意识顺应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很自然转入对问题的假设上来;在深度讨论中明确该实验的研究方案,让学生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关注,体现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研究思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蕴涵其中。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课的特点---渗透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的证据成为本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追求实验的“精确性”以收集有效证据,让精确实验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诠释着科学课堂中实证意识的教学,成了本课的一大亮点。

  尽管学生在动手之前对实验精确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际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研究出现误差。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进行跟进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交流摆锤研究结果的教学组织中,我设计了这样有结构意义的体验活动:

  1、学生汇报关于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的快慢的结果,出现不一致的意见,大部分组的结果表明是“有关系”的。

  2、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大家研究的结果不同,大家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讨论找出其不规范或不正确操作而影响实验精确性的地方; 3、现场验证演示,请“错得最离谱”的一组现场演示,在集体指挥下,严格控制相关变量,达到实验成功。学生在这样有梯度的三个递进活动中,经历着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重新梳理和回顾,达到对“精确控制因素”的再认识,深刻体验对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由于关注了每一个活动的质量,出现了教学时间不足而导致结尾有匆匆收场之嫌。教学活动如何“瘦身”?把“认识摆钟”部分去掉、简化“摆的组成部分”和指导做摆、或者不要研究三个问题,只研究“摆长问题”,把“摆锤重量问题”和“摆幅问题”留到下节课研究等方案,这也是我在进一步改进教学中值得深思的,我将继续探索研究。

摆教学反思10

  一轮复习阶段抓实课本和地图,从近几年的学业考试试卷看,命题凸显三个趋势:一是内容丰富,覆盖所有章节;二是紧扣时政与社会结合;三是读图题贯穿始终。所以复习时必须要重视地图的重要作用。从地图中正确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地理考试的一个重点,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地图是复习、归纳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必考内容,且形式灵活多变,识图,用图是学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许多学生只注意掌握课本的文字内容,而地理空间概念淡薄,“图文转化”能力差,不懂得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我们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专题地图的辅导,力求他们掌握课本或地图册的一些基础图,从这些图中搜集、整理信息以及进行分析。如:中国地形图,要熟悉主要山脉的位置,如秦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的分布与长江、黄河的相对位置。还要了解地势的三阶阶梯。在复习中我们还要注意把两幅或三幅有关地图进行比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以得到系统知识。

  复习最后阶段回扣课本和地图。这一阶段重新阅读过去做的典型习题、试卷和错题集,以查漏补缺,对过去做错了的题目认真研究,分析错误的原因,及时补救并追溯到错误的根源,回归课本,防止出现地理知识返生现象,对地理原理、地理概念理解不透彻的,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掌握不准的,要指导学生回扣课本和地图,重点解决自己觉得不熟悉,掌握不牢的知识点,而不是通读课本。

摆教学反思11

  在教学此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多的开阔思路和有更好的创意,我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首先,出示视频《中国花样游泳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组织学生欣赏,提问:“孩子们,看完我们的运动员精彩表演,你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感受规则的造型美。生答。揭示课题《摆花样》。然后引导孩子们寻找生活中的可以摆的材料。(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种子蔬果、叶子等)出示图片。“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整齐又变化的花样还很多,你们看—— ”

  在欣赏生活中的花样的'同时激发想象之后进行两个艺术艺践。

  艺术实践一:1、复习线条(直线、折线、曲线)。

  2、出示两种不同的材料,说说你觉得哪种材料适宜摆直线,哪种材料适宜摆曲线。

  3、总结:短小的东西更容易摆出平滑的曲线,长的东西更容易摆出折线或者直线。

  艺术实践二:

  1、老师也摆了三组花样,请孩子们当小评委,你喜欢哪一个花样,为什么?总结,并板书:图形有规律、形状有变化、色彩有搭配。 “如果孩子们在摆花样的时候能做到这三点,你们一定能摆出精彩的花样!”

  通过两个艺术实践让孩子们懂得怎样去选择材料、如何摆才更好看,掌握摆花样的一些简单规律。

  “带着我们学到的这三点,一起来欣赏一下别人的作品吧。”

  带着学到的规律,欣赏作品,启发思维。

  这样呢,既可以让学生吸取别人的优点、经验,开拓创作思路,又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以及其兴趣同时也被大大提高。

  然后组织学生观察自己准备的东西,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摆。学生交流,互相激发思维。教师提要求,孩子用现有的材料摆花样。(1)摆放有规律(2)好看有新意

  在巡视辅导时候的辅导要点:维持课堂秩序;提示、帮助学生把材料按形状、颜色分分类。

  最后激励展示、拓展提升:

  将孩子的作品马上照成照片,在课堂上展示,自我点评,互相点评、互相观摩,教师点评,点评摆得美观、整齐、有创意的作品。之后,图片欣赏,生活中花样的运用。(舞蹈、生活、烟花、植物、建筑等等)用艺术家们富有智慧的艺术作品进行拓展、升华:生活中的花样还有很多,生活中的美,等着你们去发现和表现!

  教学相长,兴趣倍增。学生在良好的、积极的、快乐的、渴望的环境下学习新知。学生学习效果非常好,此教学方法适合本年龄段学生学习。

摆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第6课的内容,讲授新知之前,先带领学生回顾了上节课的知识点——摆的构成(摆线、摆锤等)和操作注意事项。为这节课的内容提供一个认知基础。

  接下来通过“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来提出研究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学生推测影响摆的快慢可能与摆动的幅度有关、与摆锤的轻重有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让小组谈论,我们应该怎样根据自己的假设去设计实验呢?这才是锻炼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同时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也隐含着学会控制变量的实验操作方法。例如,如果要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幅度有关,我们在实验中一定要保持哪两个因素不变呢?引导学生去思考,因为只有改变一个因素,这样实验才更具有说服力。

  根据控制实验变量的方法,逐一进行实验,最终学生很容易得出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最后,我又拿出摆绳长短一样的两个摆,结果摆的快慢又不一致,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起摆长的概念。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不足的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由于有时学生过于吵闹,从而会影响到实验的准确性。

摆教学反思13

  “摆一摆,想一想”就是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本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充分安排了不同的摆学具,也不失时机地点拨学生的想规律。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意识、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本节课的设计让孩子们在玩学具的基础上引导在数位上摆数,这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适当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寻找事物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本节课在这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如:本节课中进行了多次活动,学生通过摆一摆、记一记、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找到了规律,我觉得更为成功的是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为材料体验学习过程

  如:第一次活动:学生用1个圆片、2个圆片、3个圆片摆数。摆数时要动脑筋,怎样才能摆的既快又不遗漏,为学生发现摆数规律作铺垫。第二次活动:学生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课上安排让各小组介绍摆得快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摆数规律的欲望。当学生用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摆数时,我就抓住时机提出,不摆圆片,能直接写出个圆片7个摆出的数吗?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继续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使摆数的规律自然而然的产生,不仅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密切相连,而且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几乎都发现用圆片在数位上摆数的规律,这看似简单的合作探究活动,却蕴涵着丰富的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排列组合方法,这不正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实践活动吗?

摆教学反思14

  讲解摆的秘密的时候,我想整个问题的设计及程序的设计还是比较好。我还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实验的设计的方面,需要进一步进行改进。在设计的实验的时候,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设计。但是回答问题的学生还是比较的少的。因此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到实验设计之中。

  其次学生实验的分组选择的问题。我想学生进行分组。应该给予学生选择进行实验的机会。在分配任务的.时候,我进行指派。我想这个问题需要给以学生以选择机会,使学生设计哪个,就进行验证哪个。这样就好使学生非常完整的完成体验过程。

  班级的教学管理组织。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之中有少部分的学生不能够进行听课,扰乱课堂秩序。我这个方面,处理的不好。虽然有老师在听课,我想如果有学生在扰乱课堂秩序,还是要该怎样进行处理,就怎样进行处理。这样我想就会有较好学习效果。

  最后还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讲的较多,学生的机会较少。需要再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个需要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前提。我想在这个方面我加把劲。

摆教学反思15

  《摆的研究》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的第六课。学生在上一堂课中对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相同的结论。但是在实验中也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有的组摆摆动得快,有得组摆摆动得慢。这节课就上堂课留下的这个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两个不同的摆(摆绳长度不同、摆锤不同)的摆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个摆的摆动速度不同。五年级的这班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得比较仔细,有的学生还提到其中一个摆摆到后来方向发生了偏转。根据学生提到的这些观察结果,我及时的引出本堂课的研究内容。应该来说本堂课的引入部分还是比较成功的,孩子们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讨论影响摆摆动速度的因素时,孩子们也提出了3种观点:1.摆绳的长度2.摆锤的重量 3.刚开始放手的力度。由于在上节课学生实验时发现摆摆动时,摆幅越来越小,但是速度没有变化。因此,这节课上,没有学生提出摆幅的大小会影响摆动的速度。但是,对于学生提到刚开始放手的力度会影响摆动速度的观点出乎我的意料。

  本节课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是教学的重点。在研究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动速度的实验上,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法,实验中要控制哪些条件相同,改变哪个条件。因为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对比实验。在汇报时,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要改变摆锤的重量,但是控制哪些条件相同,学生一下子不能说齐,我让其他的.小组进行补充。最后教师整合各组的观点,完善实验的方案。在设计摆绳的长度是否会影响摆锤的速度时,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讨论,因此就顺得多了,花的时间也比较的短。

  本节课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就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实际自已动手制作了5个简单的摆,这套材料操作方便,也大大节省了时间。在巡视学生分组做“摆锤的重量是否影响摆动速度”的实验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操作不当使实验数据的偏差。虽然经过指出学生也进行了改进,但使我意识到实验前指导还不够到位。实验前,教师应该要尽可能的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细致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有效的开展。

  在最后一个环节“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时,我先让学生总结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接下来,我抛出一个问题:那是否两个摆绳一样长的摆,摆动的速度就一样呢?并出示了演示器材。学生一下子就懵了,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是一样的。在演示实验时,前2秒这两个摆看上去似乎摆动的一样快,当时还有个学生大声的说了出来:“摆动的一样快”。我让学生再仔细的进行观察,慢慢得着两个摆速度就很明显的区分出来了。利用这个机会,我还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观察要有始有终,要认真仔细,这样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更精确。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之处,这也是我在进一步改进教学中值得深思的,我将继续探索研究。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