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19 13:00: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内容。在这阶段教学中,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会判断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能用剪刀剪出简单的对称轴。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阅读了教师用书,认真撰写教案,并精心设计教学课件。

  课后,总觉得这节课教学效果不理想,感觉学生学得很累。认真分析一番,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不合理。课前,我认为这个内容不是本册的重点,决定用1课时授完。课后,才发现这样安排,时间太仓促,学生对新内容的消化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囫囵吞枣,这也学一点,那学一点,动手操作、练习、思考的`时间大大缩水,最终未能掌握好新内容。

  2.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握不到位。由于在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导致学生的思考、练习的时间不够,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没能深入地思考、理解,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重难点不够突出。

  3.教学缺乏引导策略。特别是画对称图形,让学生画,画完后教师演示,这样匆匆而过,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找对应点在画轴对称图形的作用。这里我没有引导学生深刻掌握,导致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仍很肤浅,不能很好的正确地画出对称轴。我认为教学策略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学生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只能是在原地踏步。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这一节课重点不突出,难点没有突破,教学主线不鲜明,效率低。知道了自己教学上还存在的不足,我将继续对数学教学进行研究实践,希望在今后的课堂上能上出越来越精彩的数学课。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2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本教材是在“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中人是轴对称图形,知道其基本特征,绘画其对称轴。本节课非常生动有趣,是以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编排的,是一节动手、想象能力强的课。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节课符合儿童特点,动手较多,使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孩子们在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较容易,也能很容易看出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教学中的几何图形就相对较难,找不全,看的不太明白;在优化规则图形的`对称轴,找不到合适的重点,在教学中应充分教育学生如何找图形的中心,从而能从图形中自如的画出对称轴,而且画的恰到好处。

  总之,一节课的时间只是新知识的渗透,想要真正理会知识的应用仅仅一节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练习才是根本。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3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让学生在观察中让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反思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 利用多媒体引入,激发兴趣本课利用多媒体出示的一张娃娃脸引入,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互动的兴趣,为引入课堂主题打好了埋伏。通过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激起矛盾,也激起了学生想探知的欲望,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堂。

  二、利用多媒体引导实践操作、激活思维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剪一剪,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

  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在解决难点的环节处理上,教师让引导学生画对称图形时,不是一步步地告诉学生怎么画,而是让学生先看着给定的图形,先观察对称轴在哪里,然后再思考对称的点在哪里,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内化的思维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体会和深化学生对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 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丰富情感本课的结尾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中国剪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汽车标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古建筑和中国剪纸的展示渗透到数学中,这不仅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而且还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主动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思考与发现,形成认识,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非常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4

  轴对称图形这堂课是人教修订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教学中,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使学生能够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体验数学的美,进行审美教育。基于对低年级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特点的认识,本堂课的教材内容在编排上降低了学习内容的难度,跟以前的教材相比,主要体现为修订版中不要求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删除了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作图内容。

  基于难度的'降低,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又有着对于对称的原有认知的基础,利用这些经验,本堂课的教学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进一步体验和感受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本堂课的教学我先以一副不对称的眼镜出示,让学生想想要不要买下来,学生们一致认为不要买,说这副眼镜是不对称的。这样的引入既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能自然引入课题。接着,小组合作讨论课件出示的一些图片是否对称,说不准的打“?”并讨论可以想什么方法来验证?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可以通过对折这个方法。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才是对称,得出本节课的重点。接着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认识轴对称图形,通过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得出对折的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整堂课的教学以大量的、丰富的素材让学生直观体验,让学生在经历操作、观察、想象和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不过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强的是:让学生在剪纸过程中,能做到思考与操作相结合,体现数学化。为了保证操作的有效性,不仅仅让学生们只是剪纸,可通过合适的问题使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教学目的。如“为什么要对折纸?”“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能发现什么?”这些问题可以使课堂的操作活动不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5

  在最近的听课活动中,恰巧连续听了几节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研讨课。以下就听课后的几点思考整理出来,以便大家同时讨论、批判。

  一、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应注重直观感知和更加贴近生活

  “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应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轴对称图形有一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探究图形中哪一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一些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发给学生各种有代表性的平面图形,放手让他们自主去解决。学生通过亲自去折一折,能够很快的辨别出来是还是不是。又趁机让学生再次对这些图形按照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又有了新的认识。因为三角形、梯形、是这一部分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又指导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再次总结。这一过程的自主学习,可以随机出示几道判断题。对于知识点的处理,要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认知、去体验,学生将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另外可以促使学生动手做“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实际应用与美的感受到处可见。课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这种美,最好让他们做一件轴对称图形的物体,将学到的知识再次融入到生活中。

  二、有形象直观转为抽象概念要注意引导方法

  教师的语言引导很重要,语言的精确性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

  如有位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了抽对称图形的特征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学生在讨论之后说:一个(长方型、一张纸、一片叶)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而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说“一个图形”,可由于引导语言发生错误,(这位老师在课堂上一直问学生手中拿的是什么,学生就说是长方形、树叶,没人说是一个图形,老师就一直逼问。)学生怎么也拗不过来,不知道老师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导致再无人敢发言。随后的半节课,出现了很尴尬的局面,而教师也不知该怎么调整,导致教学计划未能顺利地完成。由此说明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确性直接关系到知识的生成,如果教师不注意训练自己的语言,很可能导致一节课的失败。

  又如另一位教师由于准备不充分,对等腰三角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根本就没考虑在教学内容中。当学生讲到等腰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由于在学生的学具中根本就没准备。于是,教师就在黑板上用小尺画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来讲解。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动手画。因为完全可以让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完全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来演示给学生看。这样,既直观易懂,又省事。

  三、要到位,应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不需要教师精讲的,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相互合作,互帮互学。教师只要适时给学生一些点拨,帮助学生去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深层次的问题。

  如一节“轴对称图形”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练习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道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发挥想象,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这个合作题目我们细想一下,是很能体现数学学习的合作学习的。然而教师布置后,学生在事先准备的彩纸上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基本上是独立完成的,小组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学习效果没能真正代表本小组的水平。而且在汇报时,教师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作品,没有进行知识的总结和挖掘。仔细思考一下,如果让每个小组利用所剪的轴对称图形拼成一幅美丽的画。不是更能体现合作学习?合作过程中可以让组长分配,学生互帮互学,汇报时说出自己是怎样剪的,正好复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那么教者这样处理,其原因何在?追其根源,主要是教师片面地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意识不强,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内讨论。合作又没有时间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不是个引导者而是个仲裁者,教师只是在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6

  一节好的数学课,是教师人格魅力和智慧魅力的结晶、是个性魅力、艺术魅力和创新魅力的展示。刘老师“跳出数学教数学”,“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让我感受颇深。

  参加参加第23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后,模了刘老师的《轴对称图形》一课。应该说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用了老师原版的课件,老师课堂上设计意图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都落实到位了。会后,老师们也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刘老师的课自然、朴实、亲切、睿智、深刻而又不失幽默。首先在题目上做文章。从倒过来的题目开始,教师就渗透轴对称的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接下来老师有意画坏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不对称、不一样。然后启迪思维怎样一次得到一个完整的轴对称图形,有同学说用电脑,有同学想到折纸的方法。刘老师的课能让学生放松下来,参与到活动中去,比如课上让学生边做动作、做喊“翻上去”、“打开”学北风“呼-呼”,看起来好似学生表面参与,其实在学生的一翻一开当中,建立了空间观念。教学思路非常明确,学生的学习进展感觉是水到渠成,自然需要。练习设计有趣且有较强的思考价值。有判断实物图古汉字、交通标志是否成轴对称图形,找红点的对应点等题目。多角度备课,以使教学资源更广泛,学生在辨析中学习。

  总之,我感觉模的这节课效果很好,学生在课堂上也充分地动了起来,并且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当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7

  站在并不陌生的讲台上,讲述着异界很陌生的课,心情很复杂,突然不知道怎么去说话,生搬硬套的啰嗦完。通过这次讲课,我主要从备课这个角度谈谈我的想法。

  (1)必须跟老教师请教。

  上述的学情该用什么方式去引导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小孩儿的心理很奇妙,思维方式跟大人不同,好奇心很强,但怎么样才能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学习知识呢?这很关键。用有趣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是快乐的,大多数孩子都会喜欢这种轻松的学习方式。心理研究很深奥,对于我这初出茅庐的新教师来说很难掌控,所以必须跟老教师请教,间接经验是提升自己的一条捷径。

  (2)找素材。找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第一,方便学生认识。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有所感知但生活经验不是特别丰富,学习当中如果出现一些罕见的教具,他们就会观察这个教具是什么用的,为什么长这个样?教师如果在此时再去解释这个问题,尽管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但是会偏离用它引导孩子学习知识的目的。所以,找的素材最好是生活中常见的,那些罕见的可以放在课外拓展里面,延伸一下知识。

  第二,教师准备起来也比较容易寻找。我觉得最牛的教师就使用最简单的方式教给学生解决困难的方法,常见的物品容易找到,这也可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去设计教学内容的讲解。

  (3)根据老教师传授的教法,制作课件。

  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课堂的内容,让课堂更加生动,吸引孩子的好奇心往往也通过课件展示来进行,课件做得精彩有趣,就会达到吸引他们的目的。可是这里面存在技巧性,不光要有趣,还要做到不能抢了“教学”这一主要目的,要防止孩子光在那里看热闹而忘记思考。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8

  讲过《轴对称》这节课,我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收获:

  第一、要明白课一开始复习对称轴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要明白你的每一节课上每一处的教学设计的意图。我想,在这里复习对称轴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本节课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做铺垫吧!

  第二、在我让孩子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说的都是生活中的物体,这时老师可以指出我们今天研究的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比如他们说黑板,课桌时,我可以适当的加以纠正“黑板,课桌的面是轴对称图形”!

  第三、开始让学生指出图形的对称轴时,不能只让她们简单地用手比划一下,而是应该让他们在书上画一画,语言上的'叙述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规范严谨。比如说:中间那条线是对称轴,应该是“上下两条线的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第四、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在操作中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时”,老师一定要放手,主动权给孩子,重点要让学生说,,然后他们才会画。先让学生找一对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从图中发现两条虚线相交之处有直角符号,直角符号表示两条虚线垂直,这样才会清楚地发现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是垂直的关系。接着再数一数点A和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知道点A与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这两个特征要给孩子时间去操作去发现去尝试,尝试才有发现,发现才有创新!耐下心来,总有学生会发现的!

  然后再找其他对称点,去验证这两个特征,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没有经过具体的操作,学生是发现不了的。经过几次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明白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第五、在发现对称轴两边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之后,还要指出特殊的一类点:对称轴上的点,他们的对称点在哪?使学生明白点沿着对称轴折过去之后跟谁重合对称点就是谁,从而他们才明白这一类点的对称点就是它本身,也在对称轴上。

  第六、要给学生强调画图的时候要用铅笔和直尺,而我在课堂上只强调了画图要用直尺,这一点以后一定改正。

  第七、在讲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最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类画图题的方法步骤:

  1、“找”,找出图形上的端点或者说关键点。

  2、“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3、“连”,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小学阶段的画图,还是要给学生规范方法步骤的。

  我课堂上的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如果有学生提出质疑,要及时肯定赞扬,鼓励他的思考过程,思维习惯,久而久之,数学课堂上该有的思考味儿才会越来越浓!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9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十一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概念课。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基本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双基训练要求是

  1、初步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

  2、学会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曾经何时,我们数学老师们都在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老不爱学数学?上海市1998年的一份调查揭示:92%的学生不爱学数学。即使数学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爱数学。我们曾经都把这归纳于数学学科是抽象的,知识是枯燥的。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昭示下,我们恍然大悟,我们过去苦苦追求的让所有学生都爱上数学原本根本就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让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原本就没有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我们的数学学习内容根本就是为了培养数学家的东西。这就决定让学生喜爱数学只能是空中楼阁。记得荷兰的教育家拂雷登塔尔提出:“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新制定的数学课标对数学教学也提出了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与形式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结合以上理论,也简要谈谈本人对数学课课改理念的粗浅理解,我觉得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

  1、让学生觉得课堂上他是快乐的。

  2、让学生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应用数学。

  3、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着眼于追求单一的分数,应该追求一种更高一层次的对学生的发展有所作用的东西。所以,本节课我对教材做了一些偿试,在把握教材双基要求的同时,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生活数学”、“美与快乐数学”这二条基本理念,力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数学是美的、数学是快乐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力求让学生用快乐的方式去做数学,用快乐的方式去用数学。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猜——折——画——摆——展五个环节。对于概念的揭示摒弃了过去概念课繁琐的推理过程,改之为游戏、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对概念的应用,也改变已往简单的作业本练习方式,改之为轻松活泼的活动。这样的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活泼的动手实践中发展思维,丰富眼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美与数学的快乐,让学生不再惧怕数学,不再把数学学习当成是老师要他学的东西。

  本节课中,第一个环节中的游戏的设计,在为创设情境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游戏中唤醒生活记忆,初步感知数学概念的生活原形。为猜测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搭路铺桥。第二个环节与第三个环节的折与画,用手指比划,既是对概念的进一步感知,也是概念的初步应用。对新知起巩固作用。练习中用学生喜爱的“爱心”置换课本练习题毫无意义的图形以提高兴趣。“爱心”后面“抽象的眼睛”的对称轴学生不容易画,是让学生明白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乃至思考问题要着眼于整体,同时也是为了下面摆轴对称图形来点启发。第四个环节介绍轴对称图形的应用与摆轴对称图形,在使本课的学习内容得以综合应用,拓展提高的同时,同时体现一些人文的东西和学科综合的东西在里头,也使数学学习与艺术创造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让数学回归于生活,就用于生活。第五个环节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在展示中体验成攻感受,同时也为了在交流中从他人的成攻的作品中得到一些启示,实现不断创新。最后,对学生课后提的二点要求,是作业的生活形式化。让学生用最乐意的方式实现课堂的延伸。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0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

  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2、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

  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1

  在家网上教学已经3周了,上一周我们班学习了本册书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其中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我是这样做的:

  1、直播同步观看《同桌100》课例视频。

  在保证所有同学都在线的情况下,采用了集体观看课例视频的方法进行本节课的授课。探究轴对称图形时,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蝴蝶、蜻蜓、树叶、天安门照片,实物图片引入,初步发现“对称”的特点。接着通过“剪一剪”的活动,对折,画线,沿线剪一剪,制作并剪出了一件小上衣,直接揭示出像上面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位老师的授课环节就是按照书上的顺序进行授课,到这里时,我觉得我们班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学生还是停留在对称的含义上,能感知出它是对称的。

  接着我暂停了视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找身边的对称现象。并且将学生找到的身边的对称现象的轮廓利用媒体展示出来,自然而然地把对称现象中的立体图形引向平面图形的探究。让学生通过“对折”到“完全重合”不同认知层面来验证图形是否对称,从自发的、粗浅的“对折”,到更加严谨的“完全重合”,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得到了发展,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2、作业布置

  利用钉钉家校本和《同步课堂》开展了“剪一剪”、“猜一猜、“画一画”三个活动作业。通过“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对折后对称轴两边完全重合。

  在此基础上,利用《同步课堂》布置同步练习让学生根据图形的一半猜整个轴对称图形。

  最后,通过“画一画”活动,从“实物图形剪纸”到”画轴对称平面图形”。

  对线上教学的.反思:听课学习是采用钉钉直播和观看《同桌100》,作业布置采用《同步课堂》、《小猿口算》,和家校本上传作业图片的形式。网课刚刚开始的第一周,孩子们还没有完全从寒假的状态中调整过来,进取心不强。书写时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改,作业很难做到书写工整。部分家长没有掌握网上学习的技巧,没有按时进入直播间听课。作业提交也不及时,不完整。直播课堂师生交流互动有限,不能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情况。

  诸多的问题,不可能一次沟通就改正。在接下来的这两周里,通过家长会的沟通,微信沟通,电话交流,微信群内的表扬,情况有很大改善。

  面对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都是挑战,但我们能做的是认真做好当下的每件小事,脚踏实地。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2

  本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通过对对称轴的进一步学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折一折,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一系列有序的活动。这样的设计提供了让学生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开始,我先让学生复习了有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部分同学还记得“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然后再让学生完成数学分层测试卡的基本练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接着我拿出长方形纸,学生很快判断出是轴对称图形,同时让学生找找对称轴,再教学对称轴的画法,强调点划线。随后的正方形的四条对称轴学生也很容易的找到了。接下来以动手方式为主,完成教科书想想做做第一题,寻找不同的图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菱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在操作中感悟,利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看一看”等实践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自主研究出不同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让学生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全班交流中帮助学生整理,梯形中的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三角形中的等腰三角形也有一条对称轴;菱形有2条对称轴;学生总的来说掌握的不错。

  紧接着我画出一个平面图形长方形,再让学生探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在这个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最后总结归纳出:先量一组对边的长度,再找出他们的中点,最后通过两点画轴。

  这样的程序可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准确理解和掌握对称轴的含义及画法,直观的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最后再以数学分层测试卡的综合练习第四题为巩固练习,加深学生的印象。

  但课后我觉得课堂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教学设计的优势,主要原因是不敢放手,总怕学生对前面的知识理解不透彻影响新知的接受,因此,几个重要的练习没有保质保量完成。另外,经过认真细致反思,总结为以下几点:

  1、把科学与数学融为一体,体现了各学科间的整合;

  2、课件设计合理,运用得当;

  3、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体现了练习的多样性;

  4、挖掘教材较深,课堂调控地较好;

  5、引导学生从折出对称轴到画对称轴过渡自然;

  6、评价语言及细节问题的指导不够到位;

  7、板书的内容接近本课重点难点内容。

  8、学生自己能总结出来的知识,老师代替较多,如果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3

  一、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出示一个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整个图形,在猜图游戏中最后出现半个花瓶,激发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完整的花瓶”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提供方法。

  二、开展有序、有效的活动。

  1.首先在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的结合,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2.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教师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在充分的练习中巩固。

  给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名称以后,我没有更多的去强调定义。而是出示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数字、字母、平面图形等让学生去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等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去构建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有一个更准确、更深刻的了解。

  三、感受数学的美。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新课导入时,我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就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虚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新授课时,我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我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我分别展示了两种折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我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了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

  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后面的练习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4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时候产生了不少的问题,不由的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动手操作的的确确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最好手段。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深入地思考,动手操作,理解得不透彻,巩固再多,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在轴对称含义引出时太肤浅,应该多深入地折一折,说一说,让学生从内在自然引出轴对称图形含义。

  二、在教学“想想做做1”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是左右对称还是上下对称,这样学生在后来的练习中就可以避免一些同学由于只看到左右对称而忽略上下对称导致的错误,减少错误的发生。这一点在备课时我也想到了,但是在左右思考斟酌后还是没有将它运用到我本节课的教学中。以至于出现后来的错误。

  三、在教学想想做做5时教师应该先做一个示范,提醒学生不仅要看外面的图形,更要重视中间的图案,也就是说要中间的图案完全对称,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些个别学生由于理解错误而出错。而且该题的解决反馈方式可以从一个一个校对改成全面观察校对,以赢得更多的时间去宽裕地解决其他问题。

  四、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设计很多的.环节,来锻炼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我们在上课时,应该更深一步的挖掘课堂,使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坚实基石。只有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有效课堂,我们的教学才会成为有效教学。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一起,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5

  《轴对称图形》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1、从兴趣入手,以兴趣为先导,创设了轻松的心境。针对小学生年龄偏低,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我借助游乐场里的游乐项目有哪些入手,这样做到了“寓知识于娱乐,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找出数学规律,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新的“数学思想”。

  2、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

  3、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上完本节课后感到自己的教学机智还不够敏锐,一些细节的处理不完善。如: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时,有一个同学拿着自己三角板说是轴对称图形,这是我应该把这个三角板拿起来给全班同学看看,以免让学生误会所有的三角板都是轴对称的。还有,上完本节课后感到自己的语言连贯性有待加强。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04-21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04-02

《轴对称图形》的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07-18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06-30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08-14

轴对称图形作文10-24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02-23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15篇12-18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04-03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