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20 15:50: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通用17篇)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通用1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通用17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1

  《桥》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为一篇微型小说,记叙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在党性面前,他一视同仁,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在人性面前,他又推着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个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教学时时常要借鉴名师的'教学设计,蒋军晶在设计这一课的时候,采用群文共读的方法,在故事情节上,将课文通过分析老支书与船长做法的区别来理解人物形象,在文章写法上,与《在柏林》进行对比,来理解微型小说设置悬念,结局意外的特点。

  所以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也采用了蒋军晶老师的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针对环境描写,通过对“舔”、“狞笑”、“泼”等词语的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当时环境的危机与紧迫,理解洪水的可怕。以此突出人物的可贵品质。在这个环节,学生畅所欲言,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与《诺曼底号遇难记》进行比较的环节,通过让学生对比两人做法的异同,深层次的分析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在这方面,学生更是从人物的身份入手,来分析人物的做法。大部分学生都可以从老支书要求不守规则的人退党,结果所有人都按要求排队来体会在人们心中,党员身份的神圣,理解的更深刻。

  最后,在与《在柏林》进行对比分析的时候,学生不仅体会出微型小说结尾设置悬念的好处,也模仿这种写法,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进行写法指导。对于群文阅读的尝试则让我看到了课堂的转变:不再是围绕一篇文章的繁琐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在第一课时初读文本之后,结合语文要素的一个知识点,去以一篇带多篇,让课堂容量增大,学生接触更多同类型的文本,学会方法的同时也能够增加阅读量。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2

  本课采纳了新课标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课堂效果很好。聆听学生们肆意挥洒着的畅想,欣赏着孩子们学习的那一分热情与执着,我认为这才真正放飞了他们充满想象的心的翅膀。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本课教学主要体现了两方面的新观念。

  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节课我不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适当引导。学生尽情的发言,抒发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2.体现开放式教学思想。本节课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课文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我们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包括学生对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比如:学生出示的问题里有这样一个问题: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却构建起了学生们美丽的想象。有的学生想到了古老的民族文化,有的想到了水底轻轻摇曳着的美丽的水草,还有的同学想到了水边垂柳的婀娜多姿。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从他们的眼神里全然没有了老师在身边的拘谨。他们大声说,高声笑,使课堂成了他们的演练场。

  总之,新课标、新理念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实践。让我们倾注爱的心血,使每一朵鲜花早日开放。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3

  孙老师到底是骨干教师,她的课程让人耳目一新,给人启迪。今天孙老师执教的是《桥》这篇课文。

  开课简单明朗,读课题,让学生质疑,然后孩子们初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

  接着,教师范读课文,检查学生生词的读音,检查生词的时候出示了两组词,写洪水的:“咆哮、狞笑、放肆、没腿深”,写老汉的“拥戴、清瘦、沙哑、揪出”让学生认读并让孩子们说出这两组词分别是写什么的。然后老师从写洪水的词语入手,带着孩子们走进了让人“胆战心惊”的洪水世界,让孩子们体会洪水的可怕和凶猛。这篇文章的写法比较有特色,用非常简短的字句去表达复杂的内容,因此,我觉得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雨大洪水大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进一步去体会雨大和洪水的.凶猛,从而体会当时形势的危急,瞬间,就会夺走人们的生命!

  然后,教师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老汉。同样,老师也出示了一组写老汉语言动作的句子,引导着学生去一一体会。这里的引导老师非常细致,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他们基本上都领悟到了老汉是一个临危不乱,舍己为人的英雄。孩子们的朗读也非常到位。但是我觉得既然老师在开课之初出示了写老汉的一组词,这里有没有必要再提出来呢?不然,最初的出示对教学有什么帮助呢?

  最后,教师带着孩子们学习了课文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揭示老汉与小伙子关系的那三个自然段。结尾共有三个自然段,但是每个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话单独成段。言简意赅,意犹未尽啊!这里老师是不是要指导孩子们通过朗读去体会课文所弥漫的这种悲恸色彩!这里无须过多的讲解,但是要反复地朗读,低沉、缓缓地朗读。我觉得老师在教学这个部分的时候显得仓促,用时不够!既然这里意犹未尽,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课文呢?

  老师的结束语非常精彩,可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

  我认为在教学环节中还缺少一个内容,那就是课文是以《桥》为题的,教学中应该带着学生去理解为什么以“桥”为题。如果只简单带着学生分析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学还显得不够完整。

  总的来说,孙老师驾驭课堂能力强,教学思路清晰,这堂课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听孙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4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因此,根据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于是我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还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我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对于“老汉像一座山”这句话,学生体会的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加上老师点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另外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

  此外,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针对这些特点,我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交流预习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后,将学生找到的句子在一张幻灯片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可以从内容上来谈,也可以从作者的表达方法上谈;在体会英雄言行的时候,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老汉说的话,从而体会老汉临危不惧,坚定果断,用严格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引导学生体会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设置悬念,体会到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最后让学生通过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从而理解题目“桥”所蕴含的深意。学完课文后,提供了拓展阅读:①[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②《伦敦地铁大火灾》帮助学生积累。

  当然,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

  1、应该抓住课堂上生成的.一些新资源来引导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2、在课文最后让学生用上“桥”来赞美老汉,提的要求有些高了,使得学生迷惑,不知如何回答,如果将这个问题分解一下,先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赞美老汉,然后再让学生用上“桥”,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3、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关注面要不广,没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除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还要让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更活跃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桥》这一课,讲述了面对洪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回想自己刚拿到课文时和语文教研组老师一起研究,觉得文章中的这个老支书真是一位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好支书。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

  在这节课中我力求突出“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特别是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读,如“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学生分别抓住“只有”“窄窄”“木”,读出不同的理解,读出不同的韵味。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学生分别从“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进而读出个性。还有课文中的两个“吼”字的不同理解。第一个“吼”应该读出生气,读出批评,读出命令,读出威严,读出不容争辩,等等。第二个“吼”字应该读出老汉对儿子的“爱”,读出他的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即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也不同。读是实践,又是训练,学生在其中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只是,由于我没有把握好时间,致使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今后,在备课时,一定要预设好每一环节的教学时间,做到心中有数。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5

  《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在深入解读文本后,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一)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成功之处

  1.情感渲染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环境,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

  2.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在教学中,我通过抓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地读,层层深入地读。特别是抓住“洪水不断上涨的三个阶段,老汉的'每个举动”,感受他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与人格。所以本节课激起了学生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

  教学不足

  1、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但是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体会读少了一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

  2、备课中所设计到的几个教学的切入点,如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放在最后才点明这样写的好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文章所起的作用,这几点虽然都设计到了,但由于前面花的时间太多,没有点透,也是遗憾之处。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须深入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6

  一、注重朗读训练,以读为本。

  在课文的学习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注重了读的层次,使读书扎实有效。比如学习文中描写洪水的部分,就有四读:一读,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二读,在学生汇报并初步体会后,自由练读句子,试着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来;三读,展示读,老师及时进行评价。四读,师引读句子,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受。

  二、以多种形式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听”,注重培养学生听的习惯,我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并及时做出恰当的.评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训练学生听能力;“说”,在学生读文或回答问题时,遇错及时纠正,鼓励学生说话不紧张,把话说完整,注意说话的条理性;“读”在课文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读的形式多样;“写”,本来设计中有练写短句的训练,考虑到时间关系改为练说短句。

  不足:我感觉这节课中学生对老汉精神的伟大有较深的感受,同时落实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但我对文中短句的处理过简,没达到预期的目的。对教材的把握欠灵活,还有很多不足。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7

  以前很排斥上公开课,觉得把自己摆在台面上,供别人评议,很不自在,所以每次抛头露面的事,我都退避三舍。后来,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成长速度缓慢,教材解读、课堂操控能力呈原地踏步的趋势,终于意识到公开课的重要,也喜欢上了公开课。虽然每次讲课前还会绞尽脑汁、惶惶终日,但每次反思总能够发现自己的进步:课堂上把控力增强了,状态变好了,教学设计有自己的想法了,能做到“一课一得”,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能兼顾了。

  学校最近举行“语文主题学习”展示活动,经过备课,我今天完成了《桥》这一课的教学,总的来说比较成功,但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开课伊始,我抓住课后提示语:

  “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文中有多处关于暴雨和洪水的描写”将课堂焦点迅速集中到了“作者是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这种感觉的呢?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一具有语文意识的教学内容上来,通过描写暴雨和洪水的句子,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中,我以读为主,通过学生个性化朗读,感受作者语言的简短有力、拟人、比喻、反讽这些修辞手法,过程处理得当。

  二、在突破重点内容时,我以生为本组织教学

  以“这样肆虐的洪水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老汉形象?”充分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与文本充分对话。由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回答,导致学生回答的顺序比较杂乱,虽然他们每次回答的很精彩,但是我没有足够的课堂把控力,没有很好的进行引导,起到引领着的作用,比如在学生说到老汉对待小伙子的两个场景时,我应该恰当介入,引导学生抓住洪水的变化:老汉揪出小伙子时,洪水已肆虐到什么程度?当洪水没胸深时,老汉又是怎样做的?从老汉的一“揪”一“推”中,让这个人物更丰满起来,感受老汉平凡中的`不平凡。在最后升华主题时,学生点到了课题“桥”的两层含义,这时老师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桥”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更能体会老汉人格的伟大,做法的可贵。

  三、主题链接的过程中,我提出了小小说的写作方法:

  语言简短、环境烘托、结尾巧妙,从而与主题丛书《交接》进行语用点链接,遗憾的是未将写法提炼在副板书上,只是一语带过。学生主题学习时间太短,后期还需要进一步精简课堂容量。

  课堂总是遗憾的艺术,一堂课结束了,但反思永无止境。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8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桥》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它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家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所以到最后,学生也说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

  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两条线来展开。第一课时,我以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好地抓住了“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句子,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再来读,紧张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老汉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这一课的教学也就为下一个课时埋下了伏笔。

  在第二课时,我自然地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再来练笔写一写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写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另外,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针对这些特点,我在备课时抓住课后题“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来贯穿整堂课,之后再过渡到题目明明是桥,却处处在写老汉,老汉和村民之间究竟有怎么样的联系。过渡到题目,再引申到桥的含义,最后理解表达方法。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朗读等效果上来看,这一点还是成功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语言的生发点,情感的突破点,想象的链接点,把抽象的语言变成生动的形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作者、文本的情感世界,语言与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与提升。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受最深的是认真备好课是讲好课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备好课的根本。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须深入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9

  20xx年10月20号上午第三节课,我在六一班讲了《桥》第一课时,这是小学接触的第一篇小说体裁的课文。现写下教学反思,以改本节课之不足。

  《桥》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于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了表现力。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好处。

  3.体会老支书的个性特点。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与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但是整节课下来,缺少语文教学中很关键的读,所以学生对本节课感情的掌握还不是很透彻,今后,我将把更多的教学时间交给学生,以读促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10

  《桥》教学反思《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成功之处:上课开始我让学生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体会。学生从“像泼”“像倒”两个短句体会出不仅描写雨水之大,还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爆发作铺垫。从“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可以看出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到了洪水凶猛可憎,像魔鬼一样向人们逼近,让学生感悟险情并明确:险情越险,为后文渲染的气氛越浓。接着我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感受其高大的形象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练习,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我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以读促思,让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情感。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紧,没有让学生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做到读说写结合。以后我会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把每个环节安排得恰到好处。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11

  今天,带着孩子们学习了小说《桥》,《桥》篇幅极短,不足七百字的一篇小小说却把一位老党员老支部书记的光辉形象永远铭刻在读者心头。一场洪水与死神的威胁面前,百十号人要挤过一座窄桥逃生,如果没有有序的疏导,后果也许不堪设想。将要退休的老支部书记,“像一座山”,挺立风雨与洪水面前,用自己的党性给众人上了最后一课,也给自己的人生交了最后一份答卷。文中,老支部书记共讲了四次话。

  可以说,老汉的每一句话都力鼎千钧,少一句都不行。因为正是老汉的这四句话在传递着老汉内心情感的'汹涌波涛,也在推动着情节的层层进展,老汉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借助了这极为简洁的四句话。危险面前,一位老党员以自己的镇定来安抚人心,人心摇动之时他又以党支部书记的威严来给予震慑,亲情大义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而那股血脉骨肉亲情,让他在最后的关头还是试图把生之希望留给儿子。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12

  今天去马村进行教研活动,他们安排是同课异构。讲授的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本单元主题为“他们让我感动”,其他几篇文章均为革命传统教育故事。本组单元训练重点为两个方面:一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两位授课教师,都能抓住了训练的重点展开教学。都是通过找重点句,对重点句中的重点词的理解感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表达方式的.渗透,第二位老师,相对的引导的到位。两位老师切入点不同,所进行的教学设计,相对侧重点就有所不同。两位老师对本文的教学难点: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基本都是一带而过。没有让学生理解了,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读。如果学生能够读的入情入境,说明他已经理解了文本。对于洪水的肆虐可以借助视频演示,让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直观形象的感悟,对重点词语加以点拨,剩余时间都可以去钻研文中老汉的形象。老汉的形象角色理清了,对于文章为何以《桥》就会很容易理解。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13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讲述了老汉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沉着指挥、大公无私,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语文,讲求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个人很赞同这样的说法:语文课,要琅琅书声,更要静思默想;语文课,要整体感知,更要咀嚼涵咏。将“文”化为“语”,把文章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交流,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样的课才是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本着这样的宗旨,试教后,采取许多老师的建议,我删剪了许多人文性说教的环节,最后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感悟老汉形象,感受共产党员气概”展开教学,着力在环境的渲染、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下力气。并始终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咀嚼体味、反复诵读来实现文本解读,引导学生“角色体验”走进人物内心,与“老汉”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和人生的启迪,争取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

  一、以“读”为主线,关注学生的“体验”。

  首先是多种形式的读,强调学生的自主感悟。让生自由练读描写洪水凶猛咆哮的句子,展示读最好的一句;串读咆哮的洪水和人们的慌乱表现;默读课文7—23段,划划描写老汉表现的语句,你感受到老汉是个怎么样的人;齐读送给老汉的赞歌等等,为学生搭建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平台。其次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对含义深刻的字词或句子,需要反复引导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我在学生交流了对“揪”字的感受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这句话,在读中加深体验,感受老汉的精神魅力。

  二、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与文本内容相似的氛围。

  考虑到文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一定差距,我在课前谈话中剪辑穿插了洪水的录象片段,串读洪水语句时配上洪水汹涌澎湃的声音,让学生进入了文本氛围。这对后面成功地感受老汉形象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三、寻找语言训练点,落实写话训练。

  读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那说和写更为关键。所以我努力结合文本创设语言训练点,并落实书面学习感受表达。串读洪水语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时,出示“这座窄窄的木桥就是”用来提升认知;当人们跌跌撞撞向木桥拥去时,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想象他曾经为村民们做过什么?此时他心里怎么想?从而引出“他得像一座山。”最后对“揪”字的写批注,让学生在静思默想的写话中提升语文能力,更是丰满了老汉的人物形象。

  教案设计是死板的,课堂是灵动生成的。由于经验的缺乏,课堂上出现了许多不足之处,最大的不足体现在教学“揪”和“推”的对比感悟人物形象过程中。当问出“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揪”时,很多学生就能够较好的深入课文去回答。这时未能及时地调整教学流程,直接让学生写批注。以至于这里的教学稍显混乱,环节不清爽流畅。其次,对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没能及时加以肯定,点评语言的恰当和丰富性也值得进一步完善。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14

  我以引读第一自然段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前文,激活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迅速进入学习情境;接着,带领学生们玩“造彩虹桥”和“送生字宝宝过桥”的识字游戏,让学生们在游戏中体验成功,感受识字的快乐,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借助学生第一课时中的质疑:

  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哪几座奇妙的桥?让学生通过读2、3、4自然段,知道文中具体描写了三座奇妙的桥,并学习用第一自然段中:“有用……造的桥,有用……造的桥,还有用……造的桥。”的句式来说说这些奇妙的桥。

  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将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活学活用。我用玻璃实物(自己手工制作的纸桥),让学生了解玻璃(纸,盐)的特点,孩子们十分兴奋,也怀疑:玻璃(纸,盐)能造桥吗?抓住这个契机,及时让学生的注意力投入文本,通过对读设问句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玻璃(纸,盐)确实能造桥。

  接着我以“玻璃(纸,盐)造的.桥会是什么样的呢?”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语句的理解,反复的朗读,利用CAI课件的直观教学,让学生感受这些桥的特点,美和奇妙。在学生感受到了这些桥的奇妙后,引导学生用夸一夸的形式,通过读最后一段“这些桥真是太奇妙了!”来表达对它们的赞美之情。

  并且,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围绕“你还知道其他的奇妙的桥吗?”进行课前收集资料的交流,点燃他们探究科学的激情,升华学生的感受。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15

  《外婆桥》是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谣,这首童谣传送时间很长,我虽然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创作的,但是,我从小就听过: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汤团和年糕。

  活动前,我了解到,班上相当一部分孩子都是外婆在带着,没有外婆带着的孩子,也大多对外婆比较亲,活动开始部分是谈话:“小朋友你家都有那些人?你喜欢谁?为什么?你的外婆怎么样,跟大家说一说。”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环节,提问孩子“你们是怎么去外婆家的?”有的说坐汽车,有的说坐火车,还有的说乘爸爸的摩托车等等,然后出示视频,问孩子,视频中的宝宝是怎么去外婆家的呢?孩子们看的很仔细,是摇船去的,我发现有部分小朋友不是很认真,中间我突然提问:“摇啊摇是怎么摇的?”幼儿举手很积极,甚至还做起了动作。学习童谣,这部分刚开始我觉得有点枯燥,教师朗读,幼儿欣赏,再就是跟读。出示的图片也很好的帮助孩子们记住儿歌的内容,整个过程中,幼儿很快的理解了童谣的意思,所以,学起童谣来比较的快。

  这个活动的重点我放在了学习方言,出示的`另一段音频就是太仓方言,本地的孩子一听就知道,刚才童谣中是普通话,在学念方言童谣的时候,外地的孩子明显有点困难,将“还有汤团和年糕”拎出来重点学说,在此基础上进行方言童谣的儿歌歌词创编,将汤团和年糕换成外婆家里其他的东西,普通话的创编应该说很简单,但换成了方言的创编,孩子们就有所困难,就几个本地的孩子会说,最后拓展幼儿感情思想:外婆对小朋友这么好,你们要不要对外婆好呢?你想怎样对她好呢?孩子们纷纷说要给外婆买东西,有个宝宝提到了要给外婆敲敲背,点到了孩子们的一些思维,就想到了要亲亲外婆,抱抱外婆等等,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要尊敬老人。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16

  《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1、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课标中的要求。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学生反复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如在解读“老汉像一座山”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学生解读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引导学生感受“对老汉有话要说吗?”“很敬佩他。”“真了不起。”“请带着敬佩之情读,(学生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我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解读老汉受人拥戴他公正无私,他是领头羊是群众的靠山。教师学生再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反复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时,提升学生的感悟。

  2、以“读”为主线,关注学生的“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理念。语文素养靠语文实践,读,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但在强化读书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其中的一维小学语文主要目的不是学“道”(指文章内容),而是学“文”(指语文规律和读写规则)。在轰烈烈的感悟中,教师要不忘学习方法知识,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

  在阅读感悟的同时,要学习方法。本课突出体现在引领学生学习人物时,注意让学生归纳学法,“刚才我们在体会老汉的形象时,大家是通过对老汉的哪些描写感悟到的。”“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的。”

  3、读写结合,生发语文能力。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说,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但本课当中回想其中,不足之处为过于追求学生自主的回报感悟,作为教师没有很好的处理课堂上即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的教学艺术。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篇17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上完这节课,我对自己这节课有这样一些想法,也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建议和帮助。

  一、以生为本组织教学,抓住课文重点,以“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从孩子们那跃跃欲试的神情,我觉得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机已成熟。在交流“老汉是怎样一个人?”时,由于这是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学生可能从多方面去回答。果然,学生一开始就直接到15自然段,也就是老汉揪出儿子的场面,我马上调整思路,为更深刻地体会老汉的行为,我紧紧抓住了洪水的变化:老汉揪出小伙子时,洪水已肆虐到什么程度?当洪水没胸深时,老汉又是怎样做的?从老汉的一“揪”一“推”中,让这个人物更丰满起来,感受老汉平凡中的不平凡。文中还有几处也对老汉进行了描写,在学生交流体会老汉是怎样一个人时,根据学情相机引导学生感受洪水的肆虐、桥的危机、人们的慌乱,从而更能体会到老汉人格的伟大,老汉做法的可贵。在引导学生了解老汉这个人物的过程中,相机渗透文章的'表达方法,如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结尾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感受文章设置悬念的表达方法等。

  二、注重朗读训练,以读为本。

  在课文的学习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注重了读的层次,使读书扎实有效。比如学习文中描写洪水的部分,就有四读:一读,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二读,在学生汇报并初步体会后,自由练读句子,试着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来;三读,展示读,老师及时进行评价。四读,师引读句子,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受。

  三、以多种形式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听”,注重培养学生听的习惯,我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并及时做出恰当的评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训练学生听能力;“说”,在学生读文或回答问题时,遇错及时纠正,鼓励学生说话不紧张,把话说完整,注意说话的条理性;“读”在课文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读的形式多样;“写”,本来设计中有练写短句的训练,考虑到时间关系改为练说短句。

  我感觉这节课中学生对老汉精神的伟大有较深的感受,同时落实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但我对文中短句的处理过简,没达到预期的目的。对教材的把握欠灵活,还有很多不足,请批评指正。

【六年级语文上册《桥》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29

《桥》教学反思10-08

桥教学反思04-05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4-20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3-06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09-28

六年级上册语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4-17

《桥之思》教学反思03-23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10-2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