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时间:2023-11-17 17:42:0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1

  我的这节课主要反映出了这些问题:一是对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把握好,这就造成了本该重点讲的地方反而因时间不足而没有讲透。“文景之治”本应是为下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并没有处理好...

  我的`这节课主要反映出了这些问题:

  一是对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把握好。这就造成了本该重点讲的地方反而因时间不足而没有讲透。“文景之治”本应是为下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并没有处理好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我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过这个问题,但是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由于语言不够精炼讲的又过细和随意性,使得大量的时间浪费了。

  二是缺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比如说课前如何预习、上课时怎样做笔记等。初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老师必须教会他们掌握科学高效持久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我在课上没有完全落实教会学生勤做笔记和巧做笔记的任务并且缺乏讲练结合,这就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比较低。

  此外,在故事的引入和合理利用方面还欠考虑,没有做好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的结合。在课程内容的过渡方面,自己也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针对上面的情况,我要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首先,我认为自己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不断改进的原始动力和方向。目标是指引我们行动的指南和参照物,每个人都只有努力过了才能收获进步和成功。其次,要多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孔老夫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我认为只有看到并承认自己和其他人在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那么自己才能有所进步,既然这样那么我们每天都应该对照一下反思一下以及改进一下。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2

  一、成功之处

  1、本节课贯穿了“人本”的教学原则,着重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运用了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这节课中“学”“思”“练”三者结合,形式多样。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加强了迁移知识的能力。

  3、教师和学生是处在平等对话的关系中,促进了学生主体与教师的协同成长,打破了原来沉闷的课堂教学,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有待提高之处

  1、顺其自然、课堂生成性

  导入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种高昂的情绪持续到学习完第一部分文景之治,在学习第二部分汉武帝的大一统时,学生略显疲劳,我还是按照教案设疑、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用笔勾知识要点,由于文字多、难度大外加学生疲劳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对这部分教学可以把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意义分3部完成,先分析原因,再引导学生阅读政治上措施,然后思想上措施,由此教师自己归纳意义,(因为比较抽象)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再如,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措施的背景由学生介绍完毕后,过渡“如果你是汉武帝,面对如此嚣张的诸侯王,你怎么办?”由学生说“把他毙了”,生集体回答。如果由学生个别回答可能会更好的理解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当然由2张图形也体现出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教学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气氛略显沉闷。

  2、众生平等,关注边缘学生

  在阅读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文字多外加学生疲劳以及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就偷偷休息,课堂效率不高,尽管我通过集体回答形式解决了设疑的问题,但确实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我忽视了边缘学生。

  3、突破教材编排的束缚

  历史发展有一定线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历史本来面目,有些时候可以教材突破教材编排的束缚,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把历史基本问题讲清楚并让学生理解。

  教学改革来自于对实践的反思、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每一次反思都是对自身教学的再定位和思考,也是一个认识自己和学生的过程。我相信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痛苦。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3

  一、教学反思

  1、实践了新课程的某些重要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方面: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要求“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学生节俭观通过学生举例回答汉文帝的节俭,以及秦始皇与汉文帝的陵墓的比较,论从史出,得出“成由俭败由奢”的结论,学生联系实际畅谈自己如何节俭,为建设节约型的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教学方法方式方面,历史教学应该“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为此,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由学生编写历史短剧的'对话来完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教学手段方面,历史教学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为此做了17张幻灯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2、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由教师提问、学生阅读教材、个别回答和集体、幻灯显示等多种方式和方法,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历史小品、图片展示等形式,并对书本主要内容编写历史歌谣,简化记忆内容,学生仅仅用2分半钟就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堂练习测试效果非常好。

  二、有待提高之处

  1、顺其自然、课堂生成性:导入时以猜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种高昂的情绪持续到学习完第一部分文景之治,在学习第二部分汉武帝的大一统时,学生略显疲劳,我还是按照教案设疑、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用笔勾知识要点,由于文字多、难度大外加学生疲劳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这部分教学可以把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意义分3部完成,先分析原因,再引导学生阅读政治上措施,然后思想上措施,由此教师自己归纳意义,(因为比较抽象)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再如,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措施的背景由学生介绍完毕后,过渡“如果你是汉武帝,面对如此嚣张的诸侯王,你怎么办?”由学生说“把他毙了”,生集体回答。如果由学生个别回答可能会更好的理解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当然由2张图形也体现出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教学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气氛略显沉闷。

  2、众生平等,关注边缘学生:在阅读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文字多外加学生疲劳以及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就偷偷休息,课堂效率不高,尽管我通过集体回答形式解决了设疑的问题,但确实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我忽视了边缘学生。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灵活机动的调整教学节奏,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生的主体性学目标目标。加强主导与主体作用结合。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多个目标的实现过程的操作中,体现在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过渡中,而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同样重要,多要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将学生主体参与度与质量度做为重要的课堂衡量指标。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4

  本课内容包括汉朝建立初期的“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西汉王朝的灭亡和东汉王朝的建立;“光武中兴”以及东汉王朝后期的政治黑暗和灭亡。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人物多、史实多。而这些史实与学生如此遥远,远到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上课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的了解,除了个别对历史很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能会设计部分内容之外。如果在一节课的时间内,照本宣科的将这些知识硬填到学生的脑子里,学习学生能记住,但是学生与这段历史之间的距离究竟是更加贴近还是更加遥远呢?历史课堂是否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如果可以,我希望透过课堂,能让学生与历史更加亲近,再次基础上,加强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基于这样的目的,在设计本课时,主要预设了两种方式:一是学生分组自学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升;二是表演课本剧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本剧的情景中感受历史,触摸历史。期待通过两种方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走近历史,亲近历史,贴近历史。

  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在学生分组自学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适时的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为了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完成活动课的活动任务,教师的全程参与和指导是必须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指导的“度”。一些同事总说,学生能力不足,总担心学生这也不知道,那也不知道,担心之余就想着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殊不知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远比单纯的知识掌握更加重要。之余学生能力不足一说,没有人的能力是不需要经过锻炼就掌握的`,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锻炼能力的机会,怎么能责怪学生没有能力呢?又怎么能断定学生在经过锻炼之后不能掌握相关的学习能力呢?

  当然,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检测的环节,尤其是在课堂质疑的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还只是依托课本,但是只有在这样的不断尝试中,学生才能学着一点点进步,就像孩子蹒跚学步一样,如果我们连迈出第一步的机会都不给学生,那学生就只能一直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知主动的学习知识。在基础知识学习的环节,虽然课本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多,但如果我们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阅读了解这些知识,当然不排除其中一部分是一知半解或者说不求甚解的囫囵吞枣式的掌握,所以我们在第二步通过能力提升和第三步质疑和释疑的环节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许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初中的教材在设置上,就是“两汉”侧重西汉,“兴衰”侧重“兴”,甚至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相关措施,本课就只要求学生了解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而军事和经济方面就不属于本课内容,原就没有要求学生在认识方面达到面面俱到,教师爷没有必要在这时加以补充,认为的提高本课的难度。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部分重要的问题上,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得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本课的课堂就已经达到目标了,实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还有这些那些问题没有掌握,就不自觉的帮学生补充这个补充那个的。毕竟学生通过自主学生掌握的知识远比老师通过灌输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对于中国古代史这样距离这么遥远的知识,学生如何能更深刻的理解,除了自主探究这种主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之外,运用课本剧也是让学生亲近历史,缩短学生与课本之间距离的好办法。参与表演的同学,在准备课本剧,编写剧本,尝试表演的过程中,就已经将自己代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感同身受地去理解课本相关知识,表演的同学在亲身参与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几乎就实现了与这段历史的“零距离”接触。而其它欣赏表演的同学,通过情景的熏陶,也在情景中感受历史贴近历史进而亲近历史。这不仅有利于本课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亲切感和学习积极性。

  两汉王朝是继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朝之后的又一封建王朝,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仅象征着汉朝的鼎盛,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所以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完善、封建正统思想的形成和封建经济的进步各个方面来看,两汉王朝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王朝之一。自主学习探究是一种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境;课本剧的表演与欣赏也是一种情境,是一种缩短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距离感,减弱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的情境。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借助这样的情境熏陶,引导学生将思维与历史亲近,在对汉朝有基础了解的基础上,走近汉朝,亲近汉朝,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更能历史学科的学习有新的理解和感悟。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5

  一、成功之处

  1、实践了新课程的某些重要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方面: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要求“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学生节俭观通过学生举例回答汉文帝的 节俭,以及秦始皇与汉文帝的陵墓的比较,论从史出,得出“成由俭败由奢”的结论,学生联系实际畅谈自己如何节俭,为建设节约型的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教学方法方式方面,历史教学应该“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为此,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由学生编写历史短剧的对话来完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教学手段方面,历史教学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为此做了17张幻灯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2、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由教师提问、学生阅读教材、个别回答和集体、幻灯显示等多种方式和方法,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历史小品、图片展示等形式,并对书本主要内容编写历史歌谣,简化记忆内容,学生仅仅用2分半钟就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堂练习测试效果非常好。

  二、有待提高之处

  1、顺其自然、课堂生成性

  导入时以猜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种高昂的情绪持续到学习完第一部分文景之治,在学习第二部分汉武帝的大一统时,学生略显疲劳,我还是按照教案设疑、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用笔勾知识要点,由于文字多、难度大外加学生疲劳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对这部分教学可以把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意义分3部完成,先分析原因,再引导学生阅读政治上措施,然后思想上措施,由此教师自己归纳意义,(因为比较抽象)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再如,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措施的背景由学生介绍完毕后,过渡“如果你是汉武帝,面对如此嚣张的诸侯王,你怎么办?”由学生说“把他毙了”,生集体回答。如果由学生个别回答可能会更好的理解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当然由2张图形也体现出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教学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气氛略显沉闷。

  2、众生平等,关注边缘学生

  在阅读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文字多外加学生疲劳以及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就偷偷休息,课堂效率不高,尽管我通过集体回答形式解决了设疑的问题,但确实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我忽视了边缘学生。

  3、历史线索,衔接楷体文字

  由于东汉的统治是楷体部分,我在教学设计时仅仅一带而过,光武中兴通过设计学习目标任务,掌握的较好,但是东汉中后期的宦官和外戚专权对学生来说太抽象,幻灯片漫画宦官和外戚专权没有很好利用,展示“宦官和外戚专权”文字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和记忆的时和空间,导致在课堂小结时学生不理解东汉的灭亡是宦官和外戚专权。也只理解汉朝的兴,没理解汉朝的.衰。今后历史的术语教学在备课时要引起重视,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感知历史。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1、研究课堂的生成性

  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灵活机动的调整教学节奏,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生的主体性学目标目标。加强主导与主体作用结合。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多个目标的实现过程的操作中,体现在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过渡中,而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同样重要,多要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将学生主体参与度与质量度做为重要的课堂衡量指标。

  2、关注每一位学生

  今后简单的提问机会留给边缘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喜欢历史课。加强对边缘学生的课堂管理,让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历史课堂。

  3、突破教材编排的束缚

  历史发展有一定线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历史本来面目,有些时候可以教材突破教材编排的束缚,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把历史基本问题讲清楚并让学生理解。

  教学改革来自于对实践的反思、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每一次反思都是对自身教学的再定位和思考,也是一个认识自己和学生的过程。我相信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痛苦。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6

  本学期很荣幸参加了州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并出了一节课。经过不到十天的准备,终于圆满的完成了这节课,在这过程中,我遇到不少困难,但也获益良多,对现在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总结和感想:

  一、做好学情分析,从学生实际出发

  这节课在备课时共设计出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是采用导学案的方式,出发点是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尽量突出 “以学为主”的特点。但是经过反复的推敲发现,这种方式对于现阶段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并不是很适合。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历史学科是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学科。对历史的认知层次还比较浅,如果在设计时学生自学的内容过多的话,势必会在课堂中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虽然想要做到以学为主,但是更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我又认真的进行了学情分析,从现阶段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知识的特点出发,重新定位,设计了研讨课上所呈现的教学方案。

  二、把握课程内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较艰苦,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上很难用到多媒体和学案等辅助工具。但是我这次要去出课的学校却是一所市内学校,在进行备课时也有些犹豫,到底要不要采用这些辅助工具呢?最后我还是毅然的放弃了,既然是研讨课,我就应该拿出平时的教学和大家一起去研讨,不能因为出课而出课,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很难有这种和大家学习交流的机会,所以我还是决定用我平时课堂教学的方式去呈现。

  这一课的内容并不多,只有“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大一统”两个主要内容。虽然教材中的文字表述并不多,如果单纯从小标题划分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的话,似乎有些呆板和枯燥,可能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我又重新寻找切入点,发现这一课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很多,也可以说这一课主要就是围绕着这些历史人物展开的。经过反复的推敲,最后确定了以人物为切入点来设计这一课。历史人物是学生识记过程最容易寻找和记忆的,所以以此为切入点,对于没有见过面的敦化学生来说,应该比较容易理解,不会因为把课的起点设置过高而影响课的进程。在当天的.讲课中,这个切入点果然让学生容易接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虽然这种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里,但是真正的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是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在这节课最初的导学案方案设计时,我误以为用导学案让学生来自学就应该是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了。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并不是说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做题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因为学生还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一系列问题来机械的进行解答而以。因为他们的认识水平还是初级,对待导学案就像对待测试卷子一样,很难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样的主体只是外在形式上的主体,发自内心和头脑中的主观能动却并没有。所以在重新设计这一课时,我又认真的研究了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认识规律,设计了由简单的历史人物过渡到人物所进行的历史活动,进而再分析历史活动的前因后果及产生的影响。这样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似乎更符合七年级上学期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在呈现的时候也确实激发了学生大脑中的主观能动思维,真正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双边活动,现在我们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更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对重、难点的处理上。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抛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去探究,那么我们教师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特别是我们历史学科,由于在学校教学中的特殊地位,不是主科但还参加中考,如同鸡肋。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都只是停留在课堂45分钟,很少有学生能有针对性的在课堂外还认真的去研究每一节课,更不可能去参加辅导班等情况。所以大部分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和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要依靠老师。所以我们历史教师更要发挥好课堂的主导作用,对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就更需要用我们精心的设计去开启学生学习的大门。

  这一课的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虽然说教师是主导,但是还是要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去设计突出重点。因为七年级学生对于一些历史名词的理解还有困难,所以我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大一统”,进而分析什么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再明确这一课要从哪些方面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并从学生的展示中,引导学生去提取重点。在分析汉武帝在政治上的大一统时,单纯从教材中文字层面去学习,学生可能很难透彻的理解,所以我采用了形象直观的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学生一目了然。

  这一课的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认为解决难点的方法并不是化难为简,而是化难为易。要解决难点就要找到突破口,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突破口就在于“儒术”。如果单纯的用历史的专业术语去解释儒术,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就要引导学生从浅入深的去分析,由儒术引到儒家,由儒家引到儒家思想,由儒家思想有利于统治的部分引入董仲舒的儒术,再由董仲舒的儒术被汉武帝所赏识来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从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去理解去提升,这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设计,在这节课确定起到了突破难点的作用。

  五、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合作和竞争中提升能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无论教学理念怎样转变,兴趣的地位却从未改变。利用陌生学校陌生的学生来出课,本来就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是我这节研讨课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这次的研讨课,对我们出课老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有小组。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已经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有一年多了,所以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出课之前才了解到,敦化的学校从来都没有进行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我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挑战。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还要从他们零基础的小组开始进行教学。我开始反思,设置小组的作用是什么呢?最根本的就是合作,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来互相帮助,面向全体,共同提升。那么合作的动力又是什么呢?对于我们历史学科来说,很多学生可能不合作也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那合作就变得可有可无。而合作学习,又是我们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如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在合作中学习呢?我想最好的方法还是在竞争中激励向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新课导入之后就对学生提出了小组学习的要求,每个学生的展示和发言都会为小组加分,如果哪一个组在这节课内每个学生都有发言,那么这个小组就会有附加分。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的表现十分热烈,使整堂课都在合作和竞争中不断的提升。

  可以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研讨课下来,还是感觉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很多。比如说对学生全体的关注上还显得不够,可能是为了追求教学内容上的完整,对于一些小的细节的处理上还显得不充分。成功在于细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更加的注意细节上的东西,让自己课堂的实效性更强。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绝句教学反思反思03-28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25

教学反思04-19

教学方式教学反思05-10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4-11

教学作文的教学反思11-10

画杨桃教学反思《画杨桃》教学反思10-27

北京的教学反思02-12

《白桦》教学反思01-19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