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

时间:2023-04-29 16:35: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1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多道复习题,让学生充分复习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2

  今天教学了《加减混合》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由于是静止的图,学生观察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学习例题前先设计了几个学生实际的情境表演,既对前面连加、连减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又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新知。

  刚一上课,我直接让3个孩子站在台前做游戏,然后先上来了2个女孩和他们一起玩,又来了3个男孩加入到他们中间,这时我让孩子们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根据学生的表演完整的将整个过程讲述了出来。“那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解答?”孩子们的回答都非常的精彩。而后8个孩子接着表演,他们在一起玩,一会儿先回去了3个,接着又回去了2个,再让学生叙述看到的.过程,并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学生的兴趣依然很浓,这一环节就在创设的这种生活实际场景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直观提示性的复习:连续来,全部用加法,连续走,要从总数中连续去掉。

  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在进行新授课时我又利用上下车的情境表演引出新授课:现在车上有乘客7人,百货大楼到了,本站下车3人……上车2人。”这时,学生都身临其境,情绪高涨,沉浸在自己参与的情境之中。在这一活动化的情境中,当教师说出下车3人,车上的3个同学从车上走下去时,学生马上举手说:“下车的3人已经不在车上了,要减掉。”“这时又上车2人。”“又上车2人就要再加上2人。”这时,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请同学们估一估,这时车上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学生很快估算出“车上的人减少了,因为下车的比上车的多1人”,同时学生还出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7-3 2”、“7 2-3”等。活动化的情境为学生找到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我再一次感受到课堂表演的魅力。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3

  本节课是巩固已经学过的加减混合运算知识,同时将数的运算范围扩大,让孩子们学会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把情境图中看到的内容用加减混合算式表达出来。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性格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有趣的情境贯穿整个课堂,以逛森林引入课题,在情境图中观察小鸟数量的变化,飞来了几只,又飞走了几只。引发思考列式再讨论算法。揭示课题。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对情境图的理解上,用2个算式来表达,着重培养孩子们看图说图意,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对数学语言的培养。这一点在上课时也做的比较好,请孩子多说多表达,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当孩子们说了图意后,讨论运算顺序,在教学中我忽略了引导孩子,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在前面都要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因为引导不细致以致于孩子们在课堂上说从大到小,从多到少计算等,其实这也是体现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之前10以内的'加减法是学习过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的,在教学设计时未设想到孩子们对知识的遗忘性较大。总结出运算顺序后,在接下来的练习中,重点突破看图列算式,找到“原来”的数字,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减。教学设计时,我把这个难点进行了分散,第一个场景先出示了原来的数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减,第2幅图直接出示变化后的情境,让孩子们自己去找变化之前的数字,这对孩子们来说是难点,要去思考变化前的情境。教学中,这点做的不够好,虽然注重了难点的教学,但是未真正的突破。可以让孩子上台讲解一幅图的意思,不仅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让孩子们通过孩子的语言去理解知识,这样他们更易理解。

  总体来说,本节课环节比较清晰,学生们对导入环节很感兴趣,都踊跃的举手参与,但对难点突破的环节上处理得不够好,学生的积极性还未充分的调动起来,部分孩子对图意的理解上还是很困难。如果根据出示不完整的算式让孩子们根据图意填写完整,再来说图意,这样给了孩子一个过渡的平台,也许可以理解得更快。在巩固练习中,题型的设计较为单一,可以设计一些游戏环节,提高孩子学习兴趣,毕竟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不是很长,需要教师不断的带动,调节整个课堂的气氛,让他们在轻松自由自主的氛围中愉快学习,轻松的学习。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4

  《文具》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中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够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会读、写6~10各数;会用操作、画图等方法表示数量在6~10的物体个数;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数量,并进行简单的交流。

  一、数一数、连一连。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学生在数数的时候,点着数,并且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有序的数。以及连线必须用铅笔、直尺这种常规作图工具规范作图,培养规范作图的习惯。

  二、想一想、做一做。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习用不同方式(摆小棒、画图、手势)来表示数,经历从具体情境中逐步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实物、图形与数字符号之间的关系。所以需要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多说一说。但由于我低年级教学经验的不足以及我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不够了解,导致只浅浅的让学生口头表达了,并没有动手操作。

  三、描一描、写一写。此环节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符号与图形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先描一描数的书写方法和结构,再试着写一写。写数的技能需要日积月累,以及学生的手指肌肉还处于发育中,所以,我并不着急一开始就让学生写多好,只要方法学会,认识,会写即可,可以慢慢练。

  自评:

  由于我常年教高年级,所以我在课堂上比较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会鼓励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表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

  不足之处:一年级新生刚入学,课堂常规还没有完全熟练,低年级数学课如何上,如何饱满又有趣,我还完全没有找准思路和方法,所以还需要多研究,多思考。

  作业设计:

  找找生活中的6、7、8、9、10.

  作业指导:

  让学生经历“数出实物的数量——用图表示数量的多少——用数字表示数量的多少”的过程,加深抽象的数字与生活经验的自然联系。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文具》课后反思(通用15篇)09-14

一年级上册数学反思09-19

一年级数学上册反思08-23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7

6年级的数学课后反思10-13

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8

一年级上册数学反思15篇09-21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9-13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8

课后的教学反思04-10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