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4 17:42: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

  我们曾听过的《圆的认识》这节课中,谁都不敢放弃这样的一个知识点教学:圆内、圆外、圆上,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用“圆内、圆外、圆上”如此精确而到位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圆的直径、半径的概念,以体现数学教学的内在的“严谨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其实,如果我们在意一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水平,像“圆内、圆外、圆上”这样所谓的知识点,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的感知。放手将数学知识独立建构的权利交给学生,多在意学生知识的内化,多给学生一点自我建构与理解的时间与空间,这岂不是更好?

  只可惜,在很多的小学数学课中,一些非数学本质但已约定俗成的所谓的数学结论或概念,一直成为困挠一线教师的顽症。

  是啊,数学教学,为何一定要在知识与技能的圈里打转?我不否认必要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不排斥必要且有效的双基训练。但,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但张老师这节课,就没有让儿童的视野局限于“圆内、圆外与圆上”这种名词的堆积,他在意的是学生在操作与交流中内心的感悟,他在意的是“圆”作为美与力的象征,不应肢解开来,以一种生硬呈现在学生面前。我想,这也许就是他这节“美不胜收”的`数学课的数学文化观及其数学文化的魅力所在。

  新的世纪,理应有与时俱进的数学教育观,更应有体现中国教育本土文化理念的教学论与课程观,而这一切,就取决于真正有效的建立起一种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数学文化思想,前几天通过网络听了张齐华老师上的一堂同样的课,可谓受益匪浅,张老师在这节课中,将这样的数学文化极其充分的展示出来:

  师生情感的交流,是真诚而热烈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在求知欲被充分激发起来的情境下,开展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

  在这节课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欣赏者而存在于儿童的学习过程之中,他让学生拥有自我选择画圆工具的方法,并让儿童在画中,学会选择与放弃;他让儿童从水纹泛起的圆中,体验一种自然界与数学神秘的联系与力量;他让儿童在“没有没有规矩,也成方圆”的情境体验中,理解了来自儿童生活经验的自然辩证法。而这一切,没有丝毫的暗示,有的只是对学生积极探究的一种肯定。

  当学会画圆时,有学生交流说:“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上一块橡皮,抓住绳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样出现了一个圆。”

  教师没有为学生的不守规矩而漠视对儿童创造才能的肯定。于是,张老师说: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能在白纸上最终“画”出一个圆,但他们的创造仍然是十分美妙的,不是吗?(生热烈鼓掌)

  这掌声,其实是来自学生内心的一种欣赏与激励,这并不是由教师发出鼓掌指令下响起的掌声,才是心绪的一种真实而美好的流淌。

  是啊,退一步,只是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稍稍向后退一步,必定会与学生走得更近,会更好的走进儿童的心中,这样的退,也许正是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中的“无为”之境吧。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

  实行新课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但我认为更是一个机遇,它需要教师不断改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作了以下思考:

  1、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不单纯是符号的运算,它来源于生活,是理解和把握事物的一种思想。我依据《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

  的课堂。

  课伊始,先让学生观察一组自然现象的图片,同时思考:从这些自然现象中你能找到什么数学图形吗?接着再让学生观察一组生活中有圆的物体,小结从很多物体中都能找到圆,引入了课题。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

  格的重要途径。让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

  在学生积极回答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圆?强化了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圆的体验后,我适时创设了如果大诗

  李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会写一首诗,音乐家会创作一首曲子,那你们现在会做什么呢?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画圆、研究圆的强烈求知欲。通过让学生想办法画圆,画完后小组交流的活动,给予了学生独立、自由、努力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小结有不同画圆方法的同时渗透互相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解决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时,学生遇到了困难,这个环节有待改进。让学生在多种画圆的方法中自主挑选其中一种在我们课堂上研究,并说说为什么?顺理成章地过度到了用圆规画圆,先介绍圆规,然后在学生尝试画圆的时候同时思考怎样成功的画出圆,让学生尝试成功画圆后,我要求学生画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的圆。并且让感觉自己画圆本领大的同学板演,同时归纳画圆的步骤,接着让学生在自本上完成,让刚才板演的学生再介绍画的圆,这里在依据画圆的步骤时,引出了圆心、半径、直径。整个环节给学生创设了思维的空间,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2、体验动手与思维的关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加深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例3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体验,教材设计了四道讨论题。其中前两道是通过画与量获得体验: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半径(直径),且长度都相等。理解“无数条”,感受了线是无数个点的集合;发现“长度相等”,是圆的`本质特征,也是车轮和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做成圆形的原因。后两道题要通过对折圆获得答案,发现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以及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圆的认识就更深入了一步。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探究了圆的特征。但是由于看错了时间,本环节太匆忙了。

  3、体验知识与应用的联系,升华学生的求知欲。

  《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练习的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相关练习。我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我是如何想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打破常规、冲破樊篱,演绎“走进圆的世界”的呢?是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是阳光下朵朵绽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轮永恒的明月?是“长河落日圆”中夕阳下落日的余辉?是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圆,一中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召唤?是古老的阴阳太极图所给予的神秘诱惑?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古训背后的力量?还是西方数学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所带来的无限诱惑?似乎都是,又不完全是。只是有一种莫明的冲动,一直萦绕心头,那就是:怎样让数学课堂再厚重些、开阔些、深邃些、美丽些……藉此,想到了圆,继而,便有了“圆的认识”这一尝试。虽然课堂上师生语言不够精炼、准确……但我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了引导者、推动者和共同思考者。学生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中学习了知识,感受、体验了数学的乐趣,我将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3

  《圆的认识》这节课属于概念教学,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对这节课的准备。《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

  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更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认识圆,我让他们不仅要动脑筋想,动口说,还要动手折、画,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空间观念。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1.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画圆,认识各种画圆方法的局限性,接着介绍用圆规画圆,渗透圆规两脚叉开的大小跟圆的大小有关,圆规针尖的位置决定圆的位置。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认识圆心,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并通过课件演示,验证同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以的直径也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3.最后通过量一量及课件演示,认识同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二分之一,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在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及认识圆的特征后,没有很好的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

  2、本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

  3、关于如何让学生自学以及自学内容的选定方面自己还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学生水平。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4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 。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主动的,教师只起了一个组织、引导的作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圆,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质疑:“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通过解疑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是有价值的。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不足之处

  1、为了节省时间,教师的板书只有课题,没有其它内容。我认为教师至少应把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加以突出,为学生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

  2、画圆一部分内容布置学生课前自学了,学生画圆画的怎么样,教师至少应该检查一下,指名在黑板上板演,由于考虑到黑板太光滑,圆规有铁针的脚会滑动,不好画,所以没有画圆的演示过程,可能会导致那些动手能力差的同学没有掌握画圆的技巧。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5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完成了《圆的认识》的教学,自我感觉良好。本想到里面的一些概念不难理解,学生已能非常熟练的画圆,觉得晚上的家庭作业应该不错,直到看到上交的家庭作业才发现自己对学生的估计实在是过高。出现了如下问题:

  1、画圆不规范,该标的不标。

  2、判断题突出了对概念还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或者考虑问题还不够细致。

  3、审题还不够仔细,不能完全按要求做题。

  分析原因:

  1、在课上画圆,学生知道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可家庭作业中就忘了这回事,说明老师的强调还不够到位或方式欠佳,所以学生的印象不够深,没有形成习惯。

  2、一些概念的应用练习,出现错误,一方面,说明学生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另一方面也说明课堂练习设计还存在问题。

  例如,对概念及其他记忆性知识的学习,如果仅靠老师讲、学生看书,跟不上形式变化的练习,就很难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应在课上采取填空、判断、选择等方式,在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达到运用的程度。而课堂上的这类练习,仅仅用课件展示,学生起来回答,这样又不好保证每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有些练习还要采用书面独立完成的效果会好一些。课堂上必须处理好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要牢记合作是为了个体更好

  的学习,不能为合作而合作。

  3、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还需要引导。

  通过分析发现自己存在几大不足:

  (1)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对学生学习的预见性也就差一些。

  (2)自己在备课中,对练习的设计还有待加强。

  (3)板书还不够规范。

  针对出现的问题,今后注意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重视练习在学生知识掌握、理解、巩固运用中所起的作用。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6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12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比如:

  1、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习,获得关于圆的基本特征的丰富的动态表象。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在一般的关于圆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练习阶段,教师总会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习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我并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习题练习,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

  1、部分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直径、半径及其与圆之间的关系的掌握不够透彻。

  2、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

  3、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4、关于如何让学生自学以及自学内容的选定方面自己还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学生水平。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7

  《圆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教材安排4教时。因为学生对圆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对于这节课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圆,感知圆的共同特征。

  2、通过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3、能用圆规画圆,并能按指定的半径画圆。并能初步知道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4、通过欣赏由圆组成的图案,感受几何的美,对几何产生兴趣。

  为了帮助学生对圆概念的形成,整节课我主要强调了动手画圆。首先,在纸上直接画,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发现其实画得不圆,从而激发他们去探究怎样画才能很圆,为什么要这样画才能很圆。接着,是用纸片画圆。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用纸片画圆的过程中,明确了圆的特点:固定的点,相等的长,也引出了对圆心和半径的认识。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用纸片画圆的操作过程可能存在困难。

  然后,是用圆规画圆,并会画指定半径的圆。通过几次画圆,学生认识了圆心和半径,也了解圆心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在这节课里,我还设计了一些环节。如:关于圆的半径的辨析。我先在黑板上展示了4位学生画的圆心和半径,其实他们画的半径和我在黑板上画得其实是一个方向,但我在展示时把他们放置成不同的方向,让学生在老师这种无声的教学中感悟圆的半径其实有很多条。接着,我又出示了4个圆,继续辨析哪些半径是正确的,来加深对半径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一个探究的环节,主动探究圆心和半径,把一些书本上没有提及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把它挖掘出来。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最难就是关于半径的教学。因为书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说从圆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这一段相等的距离,用r表示,而r就是半径。为此,这一环节我经过几次的修改。最先备课时,我并没有使用纸片画圆,而是直接用圆规画圆,从使用圆规中发现针尖固定的是圆心,而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半径。但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连使用圆规都不是很熟练,更不用从画圆中认识圆心和半径了。然后,我又进行了改进,用纸片画圆,观察老师画的过程,再通过动手画,感知固定不动的那个点就是圆心,从圆心到圆上的`着一段相等的距离就是半径。虽然这一过程学生较易接受,但反馈过程中又发现学生心里明白,但表述起来有困难。最后,我把这个过程改进成今天这节课,把画圆的过程概括成两点:固定的点,相等的长。从中直观而形象的引出半径就是从固定的点到圆上的这一段相等的长。

  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肯定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指正。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8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创设了一个知识性的情境自然引入教学,用学生能理解、能接受的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给学生呈现了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地学习知识。

  课一开始,通过摸“圆”游戏,从直线图形中自然引出曲线图形——圆,让学生整体感受“圆”的光滑、饱满、匀称,为后面研究圆的特征做好铺垫。同时,揭示了在平面图形中圆最美,激发了学生探究“圆”的奥秘的兴趣。

  学生通过整体认识圆知道了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那么,圆为什么最美,圆中有哪些奥秘?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用数学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摄取新知,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这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先教学生如何画圆,而是自然地进入了圆的特征的自主探究。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我引导学生在画画、量量、比比、折折等一系列活动中,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总结发现结论,探究圆的本质特征,学生经历了圆的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满足了“成功”的心理需求,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学生已经认识了圆的一些特征,知道了为什么圆最美,对于画圆一定是跃跃欲试了。这时,自然地引入了画圆。通过画圆学生认识到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并且在画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圆的本质特征“一中同长”的理解。

  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自然想用学到的圆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时,我出示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很高。如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有不少同学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再如学生在解决“怎样画一个大圆”的实际问题时跃跃欲试、神采飞扬,想出简便而又实用的方法,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彰显、能力得到提升,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了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圆的周长的教学反思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圆的周长是小学阶段最后掌握的有关周长的知识,此时学生已有长、正方形周长作基础,学生已有能力自己去研究这部分知识。所以在引入部分,我设计了正方形与圆形的龟兔赛跑路线,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为圆周长的学习打下伏笔。通过比赛是否公平引出周长概念。问:正方形周长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为学生研究圆周长指明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对研究圆的周长有效,对发规其他知识也有效,这节课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

  2、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本节课有两个难点:如何测量出圆的周长?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采用了逐一突破的方法,层层深入。首先让学生发现尺不能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从而使学生想出用测绳、用滚动等方法化曲为直。这时候教师再让学生测量投影上的圆、运动的圆,学生面前又出现新的问题,这使学生感到必须探索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这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圆的周长与谁有关。再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3、充分发挥合作意识

  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合作精神,因此本节课多次让学生合作去发现、解决问题,同时我及时给予帮助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会合作,而且让学生在合中提高效率。如在测量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时,提醒学生分工,但测量遇到不便时能合作操作,既提高效率,又保障准确性。

  4、努力方向

  上课中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操作时动作慢并较僵硬,这说明在平时的课堂中缺乏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待提高,如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活泼,板书不够工整、漂亮,在教学设计上还能再加以创新,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9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对这次研修的准备。在备课前我查阅了有关圆的认识的很多资料,在研读了课标及教学用书后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创设情境提出“套圈游戏中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欣赏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画一个圆——自学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探究圆内直径、半径及其关系——首尾照应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并欣赏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以下方面完成较好:在学生对圆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后进行猜想同一个圆内直径、半径及其关系,然后用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此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思考深入,表述完整,参与积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一次讲课,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1、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如何准确地处理和把握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2、对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要会“利用”,能智慧的处理,这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有了这次锻炼,我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又往前迈了一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不断实践,反思,完善自己,争取更大的提高!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发现了一些成功之处:

  一、将数学融入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圆已经有了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时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在生活中体现数学

  在本节课中,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用手中图形物体画一画,折一折形成圆形纸片,并在桌面上滚动,得到圆易滚动的特点;而且画出的圆大小不同,是因为实物不同。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多次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组员进行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使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美,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将学生的名字连成一个圆,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圆的内涵,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不足之处:

  学生手里有圆,互相交流,但是在折一折操作时学生跑去和其他小组说话,有的快有的慢,滚动起来收拾不住。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1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目标是在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认识直径和半径;认识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半径,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教材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圆,然后画圆,最后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的做法,体验感受圆的特征。这也是我们一般教学的'几个环节。

  上了几节课,却没有体现出生生互动为主的教学氛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得还存在这样的问题;

  1、生本课堂体现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引导者,合作者。自己的角色没有真正的转变,所以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己问的多,而没有关注大家的想法,所以课堂缺少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2、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当学生回答与问题无关的问题时,教师应心中有数,不要被无关的问题牵着跑,从而离题万里。

  3、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自己就是缺乏驾驭教材和孩子的能力。

  4、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容易答不到点子的时候,总是再把学生的思维在拽到这里,无形之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总之,只有吃透教材,了解学情,具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是上好生本课堂的关键。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圆的认识一节内容相对简单,也是许多老师公开课首选的内容之一。许多老师都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试图用所突破。结果到头莱,一切都是白费力气。甚至是弄巧成拙。每节课其实都已经由专家前辈定出了大调子,就像一首歌,曲调已成,如果我们试图改变,求怪求新。只能是破坏主旋律之美。我们应该在扎扎实实上好这节课上下功夫。在把这节课上得行云流水上下功夫。

  上课伊始,每个老师采取的开课方式过种多样,但只要吸引住学生就是好的。我采取了投篮的游戏,让学生从游戏规则入手,我发现连平时最不爱听课的学生也积极投入。真的.,鸡吃米的故事也许不能用在其他方面,但是用在小学生身上确实是可行的。

  然后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围绕我站成一个圆。我故意走动,学生也略加思考,集体跟着老师一动在动。这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圆心决定着什么?全班顿悟,都在积极主动的投入思考,有一个人冒出“位置“两字,全班都明白了。虽然有人没想起来。但是,他也在认真听。

  回想自己这些年,也有许多课上得如此闲庭信步,正真是在享受课堂。师生心里那就一个字儿,爽!但绝大时间还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课堂上不能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做出了一些既伤害孩子有无用的事情。切记,任何情况下都要克制。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学习内容分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而且从空间观念上来说,也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和圆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则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解决措施:通过展示学生用圆规画出来的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师生共同验证,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教学设计思路

  一、导入新课

  事先画好一个圆

  1、指着图形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

  生:硬币、光盘、圆桌、车轮??

  师:同学们,这样说下去,你们觉得能说完吗?生:说不完! 师:是的,正所谓“圆无处不在”

  2、欣赏圆。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请欣赏美丽的圆。 师:同学们,这里的圆美吗?生:很美

  师:的确,圆是一个很完美的平面图形,它能够把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圆有哪些了解,它有什么用。你还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那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吧。板书:圆的认识

  二、突出主题,探究新知

  (一)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1、合作学习,并利用手中圆形卡片,通过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探索、讨论如下问题

  (1)什么叫直径?什么叫半径?满足直径、半径的条件分别有哪些?

  (2)在同一个圆内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都相等吗?

  (3)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2、师生对对碰:说半径对直径,说直径对半径

  3、判断直径和半径并说理由

  (二)尝试画圆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圆的这么多知识,你们想不想画一个漂亮的圆?利用圆形物体画圆,圆规画圆。

  1、 介绍用圆规画圆并认识圆规

  2、根据要求学习用圆规画圆

  (1)解释画圆的原理。

  (2)归纳方法:(1)定半径 (2)定圆心(3)旋转一周

  (3)巩固画圆。画同心圆,不同位置的圆

  三、应用特征,解决问题

  1、学校田径运动会即将举行,你有办法帮学校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吗?

  2、数学史料再现

  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在一部著作中曾这样的描述 “圆、一中同长也”,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这句话吗?

  师:这个发现比西方国家整整早了1000多年,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觉非常的自豪和骄傲。那么我们就带着骄傲和自豪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

  四、谈收获并质疑

  五、创新思维训练游戏。

  教师:一个圆很美,大小不同的圆在一起组成美丽的图案会更美更美。请大家设计由圆(或圆和其它平面图形)组成的图案,并写出创意,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流。

  依据的理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有机整合教学资源,体现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圆的基本特征及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2、能在不断的设问中,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学生能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合作探究学习,基本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成功之处:

  一、能在不断的设问中,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的一开始,我准备了一个圆,问:这是什么图形?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有生活中的圆为切入点导入,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在探究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及它们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自主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怎样?猜一猜半径与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汇报后,教师问:你手中的圆直径的长度是我的半径的两倍,对吗?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在讲直径与半径的长度关系前必须要讲“在同一个圆内”。在学生学习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后,教师设问:用这个物体画一个圆是这样的,假如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这些物体能做到吗?引出画圆工具圆规。在学生画好后,由学生总结画圆方法,水到渠成。 通过这样的不断设问,在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学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们有效的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把质疑引导的教法和合作探索的学法为主。

  在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意义的基础上,我将课本中圆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探究,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则真正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对于圆心——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习上都体现出学生自主探

  究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看书自学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而在学生探究之前,出示探究要求,就打破了过去教师对学生学法的限定,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特点自行决定。

  在突破难点这一个部分上,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目的。在学生画好后,展示同学们的作品,让学生理解利用圆规画圆是利用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也就是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原理画圆的。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

  2、教师没有示范画圆。

  3、自己感觉并没有能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进行授课,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教师还是放不开,自己讲得地方太多,学生动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少了。

  总之,我们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充分提供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已亲身去感受数学,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我将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日前,我有幸在北海小学参加了越城区小学数学优质课暨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的活动。听取了四节关于《圆的认识》的课。让我受益匪浅,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能借助课件引入,让学生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在探究半径、直径有怎样的特点这一环节中,四位老师都能放手让学生把圆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半径和直径的本质特征,发现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还发现在同一个圆中半径相等,半径有无数条,直径相等,直径有无数条,沿着直径对折圆的两部分重合等知识。这样的设计,我认为一方面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去发现,自豪地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另一方面很自然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基于这样的想法,四位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上,而把画圆和认识圆的各个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比较,并且掌握。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课末能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节课中教师十分注重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给学生指引出方向,由扶到放,这样的探究才能取得实效。

  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课末这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在数学教学中曾经一直有个大困扰,课堂中教学学优生不怎么听,因为觉得简单,学困生是听不懂,因为太难,备课的时候我也总是尽心尽力备到每一个知识点,无论大小,可学生未必买账。

  直到看到奥苏贝尔写的:“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忽然明朗了,基于学情的教学才会更有效。于是,《圆的认识》这节课,我有了新的想法:“圆的认识”是在六年级孩子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他们的周长、面积计算,也直观地认识过圆的基础上开始正式学习圆的有关知识,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也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对学生的认识发展是一次飞跃。

  教材中通过各种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圆心、直径、半径,并探索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了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圆的认识》这节课前通过设计了5道题对我校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学前测试,题目包括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圆,球是不是圆,写出对圆的了解,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以及画圆。

  在对孩子们的前测进行分析中意外地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不能厘清球和圆的区别,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不能正确区分,大多数学生不了解圆,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预习的习惯,二是没有上过辅导班;其中很多同学在老师要求准备圆规的基础上能自觉研究它的用法,能用圆规画圆,只是需要规范画法。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想到的,一直自以为是地把知识点讲给孩子们听,其实,在不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教学往往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基于以上对学生学情的前测,在课的伊始,利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分类导入,明确球和圆不一样,球是立体图形,圆是平面图形,帮助孩子们厘清概念。在平面图形中继续分类引入新课,明晰圆是曲线图形,让学生从直线图形过渡到曲线图形。接着在学生自主画圆的基础上认识圆规,总结画法,规范圆规画图的方法。在画半径、直径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特点及关系,认识圆的'特征;在找圆心的活动中,理解直径就是圆的对称轴,并且它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后测,学生对圆的认识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能正确说区分生活中球和圆,能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规范画出圆。基于学情认识的圆,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效果定比以往只考虑知识点的教学更有效,让优等生发挥作用,帮学困生度过他们学习的困难点。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8-28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3-10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4-09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优秀10-27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4-09

圆的方程教学反思12-13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2-20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4-02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04-1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