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萧红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

萧红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

时间:2022-03-12 16:29: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萧红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通用6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萧红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萧红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通用6篇)

  萧红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1

  “正月十五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

  耳畔仿佛响起了荒凉的歌声。从那安静且了无生气的大院子里,从那间破旧的草房里,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小说名篇,也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用平淡又带着孩童稚气的笔调,慢慢涂抹出萧红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平凡的北方小城,一群善良又愚昧的百姓。

  呼兰城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和围绕大泥坑发生的趣事,真是令人忍俊不禁。跳大神、放河灯与野台子戏,读来新奇,还保留着一股古朴之气。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心里还念着古时候传下来的规矩,使人动容,虽然这些又带些许封建迷信的味道,但是让人觉得,这么长这么长的时间淌过,还有一些事、一些人是没变的,怀念又心安。

  通读全书,其中最让人痛心的故事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她是一个十二岁的普通的小姑娘,被赶车的胡家接来做小团圆媳妇。之前,她的大娘婆婆是不主张接她来的,她来了之后也只是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可见,就算是小团圆媳妇来了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生活过。她黑乎乎、笑呵呵的,长得很高,于是她的婆家让她说自己十四岁。在那个年代里,女子长得高了居然也是一件羞事。

  “过了没有几天,那家就打起团圆媳妇来了,打得特别厉害,那叫声不管多远都可以听得见。邻居左右因此又都议论起来,说早就该打的,哪有那样的团圆媳妇,一点儿也不害羞,坐到那儿坐的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风快。”难道因为坐得直、走得快就应该挨打吗?

  邻居们对团圆媳妇也没有一丝心软和心疼,反而说该打,而这样的邻居也大多是女性,想必她们的少女时期也是挨打挨过来的,对待下一代时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却不能想到去帮助她、拯救她。可见,数千年重男轻女的思想和对女性心灵与身体的束缚甚至已经将她们压得接近扭曲了。

  然后,天天夜里跳起了大神,她的婆婆说,小团圆媳妇病了,跳神给她赶鬼。但是怎么赶都不管用,“于是有许多人给他家出了主意,人哪能够见死不救呢?于是凡有善心的人都帮起忙了。他说他有一个偏方,她说她有一个邪令。”足以见到,左邻右舍们还是有着善心的,谁都想救救这个可怜的小姑娘,有人说吃一个全毛的鸡,有人说吃黄连和猪肉。人们心中的善良和愚昧像是一枚硬币的的正反面,他们不知道,小团圆媳妇落到这种地步,是因为他们心中的愚昧纵容了胡家的人。多荒诞啊!问题竟全部出在每一个出主意救人的人身上。

  来了一个画帖的云游真人。小团圆媳妇的大娘婆婆说:“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是打的狠了点,可是不狠哪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打得是有点狠了,打昏过去了。”让人不忍卒读!才十二岁的小姑娘,每天遭受的是婆婆的毒打,就算身体不出问题,心理也会有很大的阴影了。

  吃了多少偏方,看了多少方士,都没有用。小团圆媳妇活活被胡家折磨死了。临死,她的婆婆心疼的还是钱,却不在乎那条鲜活的人命。

  整个《呼兰河传》的故事基调,从这个故事开始,就渐渐的悲凉起来,诉说着那个年代下人们扭曲、萧索的内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主义对人们的荼毒。茅盾说,《呼兰河传》真是一串凄婉的歌谣。正是如此!

  萧红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2

  这个暑假,我特意去买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因为这个作品的片段在课本上多次出现过,学了之后的我对这本书很有兴趣,就在书店买了。整本书主要描写了作者儿时的故乡黑龙江呼兰河县的特色,风俗及小时候熟悉的人物和印象深刻的趣事。

  萧红生活的城市——呼兰河,那时一个每天人们都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只有脆弱和枯槁的地方。,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同的只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而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起哈哈大笑。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的趣事,都是跟她爷爷一起才发生的。有了爷爷,其实萧红的童年也是美好的。

  现在的我们正处于童年的美好时光童年的美好时光是多么的让人留恋,我们都要好好地珍惜,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长大了才不会后悔。让我们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萧红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3

  萧红先生,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一生充满传奇,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不断抗争。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先生的《呼兰河传》,这本书写于战火纷飞的1940年。1942年,日军攻陷香港,因病住于香港医院的先生也寂寞地离开了人世,这本书成为了先生最后的著作。

  这本书,是一篇优美的叙事诗、更是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以细腻的手笔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真实、无奈的故事。通过一个不谙世事的儿童眼中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童年的难忘经历。其中,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更多的是对那个丑陋封建社会的批判、揭露。

  在这个封建社会的大舞台上,生活着一个个悠然自乐、自怨自艾的可怜虫,有二伯、老厨子、老胡一家子、周围的闲人们。

  书中最慈祥的人非祖父莫属了,祖父是作者唯一的伴侣。无忧无虑的后花园中,与祖父尽情玩耍,缠着祖父讲唐诗、故事。祖父是和蔼的,他的眼睛笑盈盈的,充满童趣,像个孩子;祖父是通情达理的,在大家纷纷议论小团圆媳妇的不是时,他说小媳妇是个好孩子。祖父虽默默无闻,却不断激励着作者积极的一生。

  小团圆媳妇太凄惨了!她是一个“笑呵呵”、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可她太小了,才12岁的孩子,就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成了婆婆的儿媳妇。天真、大方、率性的她,无意识地违背了封建传统习惯而思索而生活。在周围人们的闲言碎语下,愚昧的婆婆为了“规矩出一个好人来”,从她一进家门就开始,打了她一个月。婆婆亲口对别人讲,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有时,吊梁上,皮带抽,打昏后用凉水浇醒;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把一个好好的人折磨病后,不给她看大夫,却听信周围的人,到处找偏方、请大仙、跳大神。就是这么一群人,一次次的从精神上、从身体上疯狂地折磨着团圆媳妇,却口口声声的说是为了她好。最终,活活的把她害死了,周围留下了一群“热心”的、冷漠的看客。

  这一切,该有多大的深仇大恨,才能干的出来啊?这是一件多么凄惨的事啊!这是一群多么冷酷、愚昧的“好人”啊!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殊不知,这些婆婆们,同样也是“照着几千年封建传统习惯而生活”的牺牲品!可以想象,这些屈服于封建迷信思想的人,都会为自己的愚蠢、顽固而付出代价!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过:翻开封建历史书,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却是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透过这本书,我分明看到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狰狞面目,正张着血盆大口,吞噬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想想萧红先生生活的年代,看看现在,我为自己生活在这个繁荣文明的新社会感到光荣与荣幸!我们要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积极乐观地建设新时代的文明!

  萧红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4

  旧时的人,都十分迷信,相信妖魔鬼神一类的东西。今天,我读了《呼兰河传》,更是感触颇深。

  呼兰河是一个小城,里面有几条老街和几家小店铺,一切都很平常。直到有一天,小城里来了个“团圆媳妇”,人们都认为她被妖魔缠身,于是请人跳神,又被做一些驱鬼的法术。后来,竟活活地折磨死了这个所谓的“团圆媳妇”。

  读完了这一章节,我不禁为之愤慨,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一个女孩?这些都是所谓的迷信惹的祸啊!什么跳神,什么专治鬼神缠身的药方,统统都是骗人的呀!为什么因为相信妖魔缠身的.鬼话,就白白的葬送一个人的性命呢?

  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片段:一些人就是利用这种迷信的想法,贩卖假药、假方子,这也是迷信呀!这种迷信的心理,也就是自欺欺人的把戏罢了!我们应该相信科学,不应该相信所谓的鬼神啊!

  我从这本书中悟到了一个道理:应该相信科学,不要太迷信。

  萧红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5

  张乃莹(萧红),一个成长在呼兰河的孩子。她用她独特的笔法描述了童年。在这本书里,有人物却没有主角;叙述了故事,却没有主轴。它不是散文,不是小说,却是“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初读此书,萧红童年中那些我早已见不到的乐趣让我痴迷向往。再读,才发现了萧红童年中掩藏不住的寂寞。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大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这一些根本不能想象了。”

  小小院子里的泥土里,年年种着一成不变的蔬菜,其余的空地或又是杂草丛生,或又是花开满园,或又是白雪皑皑;也种着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的寂寞童年。她的生活多么单调,一个种着菜的后花园,一个破旧的后房,竟成了她唯一可以消遣两个地方。一位慈祥的祖父,竟是她获得爱的全部来源。坐在门槛上,看着邻里邻居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做着刻板的工作。要是有什么特别的事,也不过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死了,冯歪嘴子又有了孩子。可这又怎样呢?她小小的心里永远像一湖平静的水,望着远处依旧是波澜不惊。

  呼兰河这个小地方也是充满色彩的,可也是刻板的。这里的人是善良的,一年又一年有规律地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卖馒头、割豆腐、染布、扎彩。路上一个小小的泥坑让人们讨论了大半年,却似乎根本没人在意,路还是照样走,日子还是平常过。日历上,时间哗哗哗地逝去,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可一年中必有跳大神,赶庙会,唱秧歌;但年复一年,人们何尝不觉得重复单调?但他们安于命运,也就没觉得有什么了。萧红幼小的心灵看着这样的生活,却下意识的反抗,她热爱却又抗拒这一切,于是,就有了作家的萧红,有了含着眼泪微笑回忆故乡的萧红。

  这个孩子是寂寞的,她孤独的紧抱着胳臂,用抗拒的眼神过着寂寞的生活。《呼兰河传》是一本寂寞的书,萧红用看似热闹的一切描写自己的孤独寂寞。小城里的'单调、枯燥、乏味让萧红写出了些许欢乐的意思,却又发觉,欢乐里还是刻板的寂寞。一个儿时跟祖父呀呀学语背唐诗的女孩,用她独特的视角把她儿时的一切写进了一本书里。而我有幸品尝到了她的寂寞。

  或许是天嫉英才,萧红这股中国文学上清新的风不再荡漾,可她留下的一切,以让世人对这样一个女子钦佩。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这个呼兰河边寂寞的孩子,留下的是一部巅峰之作。

  萧红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6

  在我们学《祖父的园子》一文时,史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这本书是萧红的一生将走到尽头时写的长篇小说,当时她还不到30岁,但身体十分虚弱,患有多种的疾病,31岁时就去世了。

  这本书萧红用了灰色的笔调写了呼兰河,呼兰河也是萧红的母亲河。书中大多数的内容都是她童年时候的故事,很多都是她和祖父在一起的趣事。萧红小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家族中好多人歧视她,只有祖父关心她。她和祖父在一起总是快乐的。

  书中有些情节是很好玩的,比如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就把几朵玫瑰插到祖父的帽子上,她祖父毫不知情,还说:这园子里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乐的哈哈大笑。读到这里,也可以感觉萧红童年和祖父在一起的快乐,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了吧?

  在《祖父的`日子》这篇文章中也可以体会到这种快乐,她去给祖父“帮忙”,她拿不动整把锄头,祖父就给她锄头的“头”。她在地里乱锄一阵,祖父也不生气,两个人还开小差玩了起来。

  样就故事还有很多,都能让人捧腹大笑。

  看完这本书后,我还感觉那时的人很迷信,什么海龙王啊,叫魂啊?

  仔细读完这本书,我内心复杂。萧红回忆了很多童年的事,可是笔调是灰色的。平淡的像秋水一样,灰色的天空,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我想这就可能因为作者身体的疾病让她觉得所有东西都是灰色的。

【萧红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相关文章: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04-04

呼兰河传作文04-05

萧红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通用7篇)07-30

读萧红呼兰河传读书心得09-14

呼兰河传作文15篇04-05

呼兰河传读后感优秀10-19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02-19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03-29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精选7篇)07-30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