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医学的温度》读后感

《医学的温度》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12:24: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医学的温度》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医学的温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学的温度》读后感

  《医学的温度》是一本温暖的书,作者韩启德院士是早我20多年毕业的学长,在从事医疗工作和研究的多年里,他对医学有着深刻认识和反思,并与同行、学生、公众进行了广泛交流。这本书中的20篇文章就是20次不同场合交流的记录,有些是讲座,有些是应邀写的书稿序言,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令人如沐春风,既温和又充满哲理,20个浅显直白的标题直抵全书主题: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

  韩启德院士是一位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医学科学家。除了同校同系的校友关系,我与他还有其他一些“交集”:20xx年,《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主编了一本《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我是其中的口述医生之一,韩启德院士为这本书写了序。这篇序也收录在了《医学的温度》这本书里,标题就是“死亡如此多情”。他在这篇序里写道,一个多世纪以来,医学技术的发展如此之快,乃至我们常常忘记医学从何处出发,要到何处去。当前“技术至上”流行,使得我们的医者常常忘记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20xx年,我参与编写了一本《医学与人文交响曲》,韩启德院士欣然应主编之一闻玉梅院士的邀请写了序。在这篇序里,他写道,医学不仅应关注探索新知、技术进步,也应珍惜人心人性、厚生厚道,重视人的整体健康和幸福。

  我是一名血液科医生,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里,面对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我经历了全世界从束手无策到各种靶向药成功用于临床的巨变,也坚定遵循着对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当我看到这本书里《对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针的考量》这篇文章时,我感到心里有一盏一直暗着的灯被点亮了,20年来萦绕不去的往事又浮上了脑海……

  20年前,我去天津血液病医院学习,主任查房后对一名女大学生的病例进行了讨论。这名从外地慕名来血液病医院的姑娘,是因为不明原因的全血细胞减少而住院的。经过一系列检查,排除了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营养性贫血等会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那么,是不是就应该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呢?当时,全世界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认识很粗浅,只知道它是“白血病前期”,是一种难治的恶性疾病,诊断也很困难,普遍采用的是排除性诊断,也就是排除我们所知道的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后就给病人下这个诊断。可是,主任并没有给姑娘下这个诊断,依然用的是“全血细胞减少原因待查”。我不解,主任说:“小陈,咱先不忙着诊断这个。”因为一旦下了这个诊断,就意味着这名女大学生和她家庭的命运将从此改写。既然我们没有明确的诊断证据,目前也没有化疗的指证,那我们为啥要把一顶“血癌”的帽子扣到她头上呢?我们可以再等等,等到她的临床表现更典型,等到我们对这类疾病的认识更充分,或许等到她毕业、工作、结婚,病情都是稳定再来下结论。

  如今,我读了这篇《对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针的考量》,文中提出“这部分病人如果不发现不诊断不治疗,并无碍健康,而发现、诊断或治疗后反而会带来一系列负面作用”的观点,正是对我们长久以来习以为常的认知进行了反思。

  归根到底,书中的20篇文章带领读者共同探讨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医学是什么?或许这个问题太大,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或许医学在不断发展,无法给出固定的答案。但是,《医学的温度》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医学不仅具有科学属性,还具有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就像韩启德院士所言的:“医学是有温度的,不可忘记医学的初心。”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