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哈姆雷特》读后感

《哈姆雷特》读后感

时间:2024-01-29 07:38:2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优选】《哈姆雷特》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哈姆雷特》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选】《哈姆雷特》读后感

  《哈姆雷特》这部悲剧创作于1602年,取材于12世纪的丹麦宫廷故事,这部戏剧主要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杀死叔父、最终中箭而亡的故事,因其独特的悲剧色彩和反应的时代精神,被誉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

  有人说,哈姆雷特的悲剧来源于性格的悲剧。前期他的思想是乐观的,向上的,对人类未来有美好的向往。他作为一位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王子,本该衣食无忧的度过一生,然而父亲突然离世,母亲匆匆改嫁打破了善与恶表面上的平衡。哈姆莱特与父亲鬼魂的对话则是故事的又一个转折点,也是悲剧的爆发点。哈姆莱特得知了父亲被残害的真相,这个真相使他更为痛苦和失望,也使哈姆雷特意识到理想主义在残酷现实面前得不堪一击,在复仇这一主题还未展现之前,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已经带上了悲剧的色彩。

  哈姆莱特是一个封建社会的人文主义者,他悲悯一切的不公,仇视一切恶,或者说,仇视那些他认为恶的事物。他坚守自己的原则,或许在他选择不再安分守己做个王子,对叔叔的行径没有视若无睹的时候,一切悲剧就已经拉开帷幕。但哈姆雷特的复仇与雷欧提斯近乎疯狂的复仇不同,或许是受父亲性格的影响,父亲认为“无论你怎样进行复仇,你的行事必须光明磊落”。哈姆莱特在巨大的仇恨下,伴随着忧郁和痛苦,仍然可以紧张地思考,理性地制定计划。他懂得思考的重要性,在思考中他发现了这个世界的善与恶,因而这种复仇也将对当时社会的恶发起挑战。

  书中多处用小人物的语言来反讽当时社会畸形的价值观,比如“用说谎的钓饵,可以把事实的真相诱上你的钓钩”“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诚的行动来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内心”,欲望充斥人心,克劳狄斯因为权力和地位谋害了自己的哥哥;王后因为欲望委身于新王;哈姆雷特的友人也会因为金钱的诱惑背叛曾经的友情;人人对权力趋之若鹜,“用葬礼中剩下的残羹宴请婚宴上的宾客”,趋炎附势已成常态。因而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并非单纯的理想主义的化身,而是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产物,哈姆莱特的悲剧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一类人的悲剧,即封建社会下少数先进者与邪恶势力斗争的悲剧,具有时代精神。

  《哈姆雷特》作为一部剧本形式的文字体现形式,它的魅力在于把情绪留白给观众,让人们可以在独异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直观地感受被撕裂的悲剧。“悲剧就是把一切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你看”,我们需要悲剧带来的反思,也需要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带来的矛盾与冲击感。

【《哈姆雷特》读后感】相关文章:

哈姆雷特心得06-26

《哈姆雷特》读后感(精选)08-13

《哈姆雷特》读后感09-05

哈姆雷特读后感10-12

《哈姆雷特》的读后感03-28

哈姆雷特的读后感02-22

哈姆雷特经典读后感11-01

哈姆雷特读后感09-28

《哈姆雷特》读后感09-01

《哈姆雷特》心得(精选17篇)01-2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