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到灯塔去》读后感

《到灯塔去》读后感

时间:2024-01-18 16:27: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到灯塔去》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到灯塔去》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到灯塔去》读后感

《到灯塔去》读后感1

  《到灯塔去》是一部由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的小说,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评价也是相对不错,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一直觉得在人的意识深处有一片无垠宇宙,你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却永远难以抵达。可只要思维不灭,它就会借由人可知的事物,慢慢浮上来,或呈现出无边的黑暗,或闪现出星子的光,或介于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幻像。

  虽然这片宇宙是如此不可知,人永难明了其间的真谛。但在游走探索的过程中,却是无比自由。意识是自由的,我总觉得“人生而自由”说的是意识自由。人心隐秘,本我难活,可在意识之中,你能看到人之为人最本我的部分,你尽可以去想,什么都可以。双脚永远无法踏上远方的世界,意识却已涉足千百回。

  除了自由,意识能够创造美感。有的美来自感官,有的美则来自意识。拉姆齐夫人穿着寻常的灰色衣服,漫步在山莓花圃间,纵使她失去了姣好的容颜,我依然会觉得她是那么美,美到让我心碎。这是在我读懂了她一些内心力量前提下意识支配的无原则向往。

  再有书中对于寻常事物的解读,拉姆齐夫人偏爱很日常的东西,花啊草啊,觉得它们表达了自己。莉莉在椅子就是椅子的认知外还感到椅子就是奇迹,是一种狂喜的体验。最为平凡无奇的事物,在她们的意识中,都成为了美的化身和灵魂的寄托。这些零星的,诗意的,个人化的意识是生命的圣光。

  米兰昆德拉说:“凡追求无限者,只需闭上双眼。”

  可闭上了双眼,是无限的.黑暗。人的求索总是苦痛的,熬过了漫漫长夜,未必遇得上灯塔,翻过一座座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在这本书里,也看到了惊惧,看到了虚空,看到了心灰意冷,看到了茫茫然间流光几度,看到了一次次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浩渺宇宙中,我们是如此渺小,而在意识的宇宙中,我们竟也飘荡着没有着落。

  但也正如伍尔夫所说:“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伟大的答案从未出现,但在日常中不乏小小的奇迹和灵光一现的时刻,如同在黑夜里不期然地擦亮的一根根火柴。”

  永恒是不存在的,但有些时刻,会在意识中幻化作永恒。真正的意义也是不存在的,意义是意识所赋予的。我们需要意义。

  伍尔夫还说:“作家不该对世界作客观描述,而应任由书中人物的意识无序流动。”这也是《到灯塔去》的鲜明特色。

  但我觉得,书中人意识的流动,很多是作者本身的意识流动。纵然站在书中人角度,却带有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书总难免是主观的,可不能抛弃客观。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如她一般敏感的意识和思维,都能在平凡可见的事物中读出一个悲哀的世界。

  我很爱伍尔夫的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可我宁愿有的人永远不必看到这些,永远不必在意识的苦海里翻腾,永远不必在安宁和空虚的交织中思虑,只本能享受意识的自由与其间的美感。

  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

《到灯塔去》读后感2

  之前读马尔克斯,对意识流十分感兴趣,于是就挖掘出伍尔芙、福克纳、乔伊斯三位代表性作者,决定系统的阅读一下。

  《到灯塔去》的故事其实不复杂,但由于意识流写作手法,使得阅读时必须把各个角色的视角拼凑在一起,才能理清小说主线。这样就间接提升了本书的阅读门槛。这本小说的时间线,主要分成两部分(中间有一个交待时间流逝的过渡章节):一部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拉姆齐一家和朋友们在海边度假别墅的生活;第二部分是大战之后,十年光阴流逝,物是人非,一家人故地重游回到别墅的境况。

  值得强调的是,这两个部分所描绘的.都是一天时间内的故事。也就是说伍尔芙用复杂的意识流手法,把两天内的生活写成了一部二百多字的小说,在有限时间内,加入大量的回忆和倒叙,把故事塑造得极有厚度。

  小说定名为《到灯塔去》,但其实直到故事最后,一家人才真正登上那座灯塔。在故事中,小儿子詹姆斯很想去海边的灯塔看一看,却因为天气原因没去成。而等到他真正登上这座灯塔时,他已从小孩子成长为青年,身边的多个至亲也在十年岁月里,因疾病、战争相继去世。除令人感喟岁月无情之外,这里的“灯塔”也多了一层哲学意味,代表着人对理想的追寻(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因为追寻理想是件不需理由的事,是人类反叛世界虚无本质时,对最优道路的选择。

  故事中的人物,其实就展现了理想面对现实时的不同形态。比如:拉齐姆先生在小说中是位哲学教授,但由于家庭生活和个人天分的原因,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本辈子的成就都可能只局限在教书育人,而提不出什么开创性思想。他的选择是:接受现实,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再比如:大儿子安德鲁,他是个数字天分极高的年轻人,理想是到剑桥大学求学,成为数学家。但他却因为战争被应征入伍,最终殒命于枪弹下。

  着重要讲的是暂住在拉齐姆别墅的莉丽。她是个蹩脚画家,同样也是个坚定的“独身主义者”。在当今的中国,我们尚且用“大龄剩女”这样有负面色彩的词给这类女性贴标签,足可以猜测到一百年前世俗社会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态度。伍尔芙夫人,对这一角色的刻画,无疑带有一丝女权主义色彩。许多当时的先进观念,在这个角色身上得到具体展现。她对绘画理想的坚持,对大男子主义的反感,以及面对婚姻徘徊不定的态度。使这个角色读起来很有趣,富有立体感。

  伍尔芙夫人的这本《到灯塔去》风格很独特,意识流写法使小说从不同人物视角展开,相互叠加后,又继续延伸。人物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件事物,补足其他角色“看不到”的部分,进而把整个故事拼凑完整。小说人物就像真实的人一样,在头脑里迸出零零散散的念头。而读者的任务,就是从中捡取“有价值的信息”把故事拼凑完整。这种华丽且不失文学性的写法,我个人真的非常喜欢。

  如果你对意识流小说感兴趣,喜欢有哲思的故事,或者喜欢有女权色彩的文学作品。那么我想,伍尔芙的这本小说,你不应该错过。

【《到灯塔去》读后感】相关文章:

《到灯塔去》读后感10-21

《到灯塔去》读后感6篇02-06

到世界去作文02-07

到远方去作文03-26

“到世界去”作文04-12

到远方去作文12-29

到农村钓鱼去作文02-17

痛到心里去的话11-26

到图书馆去作文02-19

到孩子国里去作文05-18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