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时间:2023-11-19 14:54: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热门)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4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4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久闻其名,如雷贯耳。每次跟朋友闲聊时,大家总会说到这本书,所以对这本书我印象很深刻。大家都在推荐这本书,那说明这本书确实适合我们教师阅读,于是我便网购了此书。读完之后我终于找到大家极力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了,这本书就是为教师量身打造的。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本书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一一向我们娓娓道来。作者每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来深受启发,豁然开朗。而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第九十五条建议——怎样爱惜儿童的信任,读到这条建议时,我的那些教育经历立刻浮现在我眼前,令我陷入了沉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怎样爱惜儿童的信任这条建议时说到“对于儿童不是有意干的坏事,而是一时糊涂、无知或者误解而做出的各种各样不当举动,要采取特别明智的教育态度。”这实际上与我们所说的教育机智不谋而合。对于学生各种不当举措,教师一定要冷静、理智、客观的处理,不能不问清楚原因便将学生劈头盖脸的批评一顿,这样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更严重的是孩子会逐渐同教师疏远,失去对教师的信赖。例如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所阐述的事例,一名学生在上课期间,不但没有认真听课,反而一直在盯着他自己带来的小甲虫。这名学生将小甲虫放在火柴盒子里,正在聚精会神的看着小甲虫如何从盒子里逃脱出来。当然老师课堂上所说的他可能一句也没听进去。这时作者虽有些着急、生气,但理智告诉他,必须冷静处理。他走到学生身边拿起火柴盒并扣上放到自己的口袋,再摸摸学生的头,向他再讲解一遍刚刚所讲解的知识点。孩子也不负老师的用心良苦,认真听着课,做着笔记,下课后主动向老师认错。处理这件事的时候,作者站在儿童的视角,理解儿童的行为,明智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没有和学生起一丝冲突,反而学生自己意识到错误,这就是明智的教育态度的微妙之处。由此我想到了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一名学生用泥巴砸了自己的同学,陶行知先生看到后立即制止了他,但是他没有责骂学生,而是用四颗糖果一步步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用充满赞赏的心态,从错误中发现学生信守诺言、尊重师长、勇敢正直、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扬。陶行知用赏识唤醒学生的良知,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接受教育,从而在心灵深处改正自己的错误。陶行知先生的.处理方法,不仅改变了孩子,也赢得了孩子的信任。

  记得我刚踏上教师这个岗位的时候,缺乏经验,对于学生无意间的错误总是采取极端的方法处理。而当时在我看来都是为了学生好,实际上我从没考虑过学生是否接受了我这种方法,是否从心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否真的改正了……实际的不尽人意的。直到发生了那件事之后,我才恍然大悟。那天中午学生都在午睡,但有一名学生看起来格外“认真”,一直盯着书本,不时还发出笑声,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他正在偷看网络类小说,此情此景,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便把他喊出教室,一上来便是一顿责骂,自己气的发抖,学生吓的不敢说话,一气之下便把这本小说撕了。这下孩子着急了,哭着喊道“这本书不是我自己的,是别人借给我的,老师您凭什么撕了我的书?我中午睡不着,我只是想看一会儿啊!您怎么总是这样不听我们解释呢……”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t错误,反而责怪老师。下课后回想着刚才的情境,我稍稍有些冷静下来,理智告诉我,我刚才太冲动了,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教师身份,那一刻好像还是爱赌气的孩子一般,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教师与学生产生争执的时候,教师就已经加入了儿童的游戏,但是在这场游戏中教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不了解教师,大家都在做着无用功。仔细想想这场错误的游戏归根于我自己,我并没有冷静、理智、客观的处理这件事,反而怒气冲天的责怪学生,最终孩子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想想这种处理方法真是大错特错,于是我决定补救这种局面。

  第二天我从家带来了很多中外名著,放在了班级的图书角,并且组织召开了班会,向孩子们介绍了阅读名著的益处以及阅读穿越小说、言情小说等的害处,也着重谈及了昨天发生的事。最后,我在班会上向昨天的那名学生道了歉,并且送了一本书给他。孩子面对着我的道歉,有些不知所措,连忙说“没事的,老师,是我的错,我不该看这类小说……”更令我惊喜的是,这名学生在午休时间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自己的错误还有对我的道歉。是啊,孩子总是这么善解人意,总是这么容易被感动,因为他们都只是善意的孩子。如果我没有去补救,我想班级的孩子可能会渐渐同我疏远,进而对我失去信赖,这是无法想象的!后来每次遇到学生有无意识的错误的时候,我总能想起这件事,我想这件事也是我心里的警钟吧,时刻提醒我一定要理智、冷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定要采取明智的教育态度看待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九十五条建议中也这样说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是一种极端不懂教育的表现。是由于教师缺乏宽宏大量的、父母般的明智态度和巨大的教育权威,不懂得他是在同儿童的行为、思想和看法打交道……”所以孩子做了多么令你无法理解的事,作为教师应该保持冷静,记住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引导、我们的理解、我们的关爱、我们的鼓励。例如当他们上课时走神了,教师不必点名批评,我们可以摸摸他的头善意的将他带回你的课堂;他们与别人发生冲突了,千万不要气急败坏地以暴力解决,教师得有耐心听孩子解释,再细心地加以引导;当他们考试成绩不尽人意的时候,教师不要急着冷言相讥,给孩子一句鼓励的话语胜过对孩子千万句的责骂……如果教师都能做到这些,我想孩子们也会更加尊重、信任老师,会和你交朋友,会把他所有的快乐、烦恼与你分享。教师一定要爱惜儿童对你的信任,做一个真正值得他们信任的人!当然,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我们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上司,或把学生同成人一样对待,我们可以试着蹲下来与孩子对话,走近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向我们阐述了很多真理,给我们传授了很多宝贵经验。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如同指南针,让我在彷徨的路上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教学工作任重道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这一百条建议,做一名更好的教师。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2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育家对后进生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说:学生学习越困难,他咱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所以,我们要从小学阶段开始,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并且,把阅读当作作业来布置。这也正应了一句话:读书能治“愚”。

  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有时会被上课调皮,做小动作的孩子弄得心情焦躁、筋疲力尽,不得不拿出很多精力来管理他们,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我们说: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教师就不必紧张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不必监视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用调皮行为来“招待”老师的机灵而坐立不稳的孩子,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勤奋地、专心致志的学习啊!要想让学生愿意听我们的课,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改变我们的课堂。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3

  教师工作中的另外一个重大缺点,就是教师对幼儿的知识抱着冷淡的、缺乏热情的态度。幼儿的不好的回答没有触动教师,没有迫使幼儿去认真地思考幼儿知识薄弱的原因。

  苏氏说的对,对于幼儿知识的冷淡,缺乏热情的态度,其实在我们每个老师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教学中,我们常常无意间把这种冷淡的情感传递给幼儿,而我们毫无察觉。

  教学,是在师幼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教学中师幼间的对话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幼儿回答不出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回答错误时,教师的回应常常是“请坐”、“不大对”,或者干脆把幼儿晾在一边,让其他幼儿回答。这对幼儿而言他已经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冷淡,至少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视。

  让我们来分析以上的对话,当幼儿回答错误时,老师一声“请坐”,表面上对幼儿似乎尊重有加,但幼儿的感受是:“我错了”,或者“老师根本没在意我的回答”,因为老师对幼儿的思考未作任何评价,幼儿感受不到来自教师对自己劳动的关注,他会很茫然。优秀老师的做法是,“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么?”“再想想。”……然后给予期待,给予时间,给予点拨,给予改正的机会,让幼儿通过解决问题感受学习的快乐,感受被尊重的快乐。

  像以上的对话情景,我们常常能看到。其实,那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对话,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应该出于内心对幼儿真诚的关注,对幼儿人格的完全的尊重。以上所谓的尊重其实是一种伪尊重,充其量那最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尊重,它不能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当然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了。

  那怎样才是对幼儿劳动的真正尊重呢?个人认为,那应该是对幼儿尊重基础上的真诚的关爱。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也是脆弱的,需要老师精心呵护。我们要努力建构每次对话的现实意义,让幼儿感受到师幼的交流充满着人文的关爱,闪耀着人性的温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善意的爱抚……都能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潺潺细流般的关爱。幼儿常常沉浸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怎么会丧失学习的愿望呢?相反,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在一次次的冷淡中,他才会把自己包裹起来,成为老师心中的对学习、对知识充满冷淡的那个孩子。

  正视现实,老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最好的方法是重视每个幼儿,重视和每个幼儿的每一次的交流。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幼儿的“无错”原则,所谓“无错”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幼儿的理解,幼儿的理解或者回答,只要他是思考的,总有他自己的理由,我们应该学会倾听,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理解,老师也可以从中找出错误的原因,给予引导,给予期待,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幼儿肯定能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哪怕幼儿错了,我们也应该表扬他的勇气,表扬他的学习热情,相信下一次的举手他肯定会给你惊喜……

  课堂上,如果我们真正学会倾听了,真正学会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了,真正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了,真正关注每个幼儿了,真正尊重每个幼儿了……相信,我们的课堂肯定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4

  书中例举了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开启了一个窗口,使人看到了教育的一些奥秘,那就是多读书。“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流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当你需要将一种东西表达出来时,你就会发现,你的心里好象装了好多的东西,这就是知识的储备。我们常常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可见读书与学习、工作、和生活是多么的密切相关。

  一、读书与教育

  在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他的“圣贤书”也是教不好的。读书,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样会使我们所从事的这项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在教学生活中,也能应付一切,可游刃有余,而不会将工作当做一种负担,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才能让知识成为“源头活水”,才能从根本上丰富知识的储备,才能随时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读书的过程,也是填充教师的职业底气、练就育人的职业本领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做到了坚持读书,做到了以书为友,让读书真正成为习惯,才能用一生来备课。

  二、读书与文化修养

  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来自哪里?——来自读书,来自不断地学习。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的言谈举止反映着一个人的文化,而文化更反映一个人的修养,更反映一个人的内涵,更标志着一个人的品位。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宋代欧阳修读书讲究“三上”——马上、枕上、厕上。鲁迅把读书比作海绵里挤出来的水。如果我们不读书则如无本之腐木,无源之死水,教学生命不会长久。只有不断地读书,才不至于言语干瘪,言之无物,才不至于产生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的尴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们要利用一切闲余去广泛涉猎。要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之下,挤出时间,见缝插针,捧书静读。倘能如此读书,我们的知识何愁不渊博深广,资源何愁不源源而来,教学何愁不富有新意、出神入化?功到自然成,谈吐之间定会口吐珠玉,妙趣横生,教学定会心应手,挥洒自如。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让教师都成为翩翩学者,谦谦君子,让校园溢满书香。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我们要读尽天下好书,养足人间正气,让我们尽情地读吧,让生命因读书而精彩,让课堂因读书而彰显华彩。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5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这学期,我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赏识教育应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一、师爱——成功教育的动力。

  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二、自信——成功教育的秘诀。

  成功教育很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甚至有人提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特别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的确让我的眼睛霍地一亮,让我的心地陡然开阔。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6

  通过学习这本教育名著,我懂得了很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更在努力地把他们用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用在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身上。在学校里,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被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欣赏,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站在被服务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所诉所求,所期所盼,为他们消除成长的烦恼,为他们做好服务,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才会在这门学科上下功夫,他们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我们经常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很大的'联系。作为老师,自然希望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教的学科,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参与,才能主动地思考,学习,从而学好这门课。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你任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我们学校有位校长曾经说过,学生回家先做哪一门的作业,就说明他们最喜欢的是哪门功课。我调查了解下来,学生们确实是把自己最喜欢科目的作业放在第一位的。因此我特别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改善作业的形式,适当减少了作业量,一段时间下来发现越来越多同学开始把英语作业放在第一个做,英语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7

  人类进入21世纪,书籍——这一古老的传媒似乎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越来越不喜欢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性、功利性也越来越强,为考试而读,为作文而读,为娱乐而读,我们已越来越欣赏“快餐式”的文化,而我们的文化底蕴也变得越来越浅薄。

  我利用近两年的时间,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该书是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很多都是他在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实生动。读完之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是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能吸引我的地方很多,如《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谈淡教师的教育素养》等,因为这些是我在工作中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看了后,对我帮助很大。在这里我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启发。

  一、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苦衷

  体谅学生的苦衷,是一个讲不讲人道的问题,是一个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同时也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问题。你只有去体谅学生,以他的苦为苦,你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将他作为提高你教育业绩的工具。是一个教育方法问题,是说你体谅他的苦衷,你就会尽力去除那些能导致他苦衷的方法。这些方法因为让学生极不舒服,所以一定是不科学或不艺术的。你体谅学生的苦衷,你被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了,你就握着一把钥匙,一把让学生学业成功,也同时让你事业成功的钥匙。其中这句话最值得我们深思一—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二、教师要有宽容精神

  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手段,宽容是精神,是一种美德。如果我们凡事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甚至不能同有不同见解、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如果我们与任何独立独行或标新立异的人无法沟通,那么我们没有学会宽容。我们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要具有宽容精神。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

  三、教师要学会敬畏

  我们教师敬畏什么?要敬畏真理。学校是传达真理的地方。敬畏真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师生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才可能变为现实。教师要敬畏权威。一所学校里有多个权威代表一所学校的实力。敬畏权威很重要,敬畏权威就意味不妒能忌贤,意味着对权威的某些缺陷保持宽容。学校应有权威的氛围,才能催生出众多权威。教师要敬畏生命,生命是自然的精华。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生命体,即使你看到的学生再厌恶,你也应把他视为生命。敬畏生命才能真正地爱每个孩子。学会敬畏的人,格外谦逊,格外自足。

  四、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我们往往通过外部手段让学生读书,这些外部手段合起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逼”!用批评、教育、帮助、指导、训练、惩罚的办法来逼,或用表扬、奖励、哄骗、引诱的方法来逼。外部手段往往有效,却没有长效。最持久的办法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力量。对知识的渴望是人的本能,没有比本能更大的力量。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孩子。

  五、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学习

  我认为学校要形成师生共同学习的特色。师生共同学习,首先是一种姿态,一种教师将自身与学生置于平等地位的姿态。在许多方面,师生之间不可能完全平等,平等是有条件的,如果教师和学生都作为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则师生同时面对知识,才可能平等起来。师生共同学习,是一种氛围。教师和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就会激发起很大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教学才会更有效。师生共同学习,更是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课堂组织的技巧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师生的共同学习对教师课堂控制方式是个挑战。

  六、教师应当与书籍结下“终生之缘”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天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些问题。我寻找答案。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而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创造、自我提高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8

  4月是我校一年一度的读书月,学生和老师们都加入到了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活动行列中,经校长的推荐和赠书,我们全校老师都收获了一本好书——《给教师的36条建议》(李镇西老师著)。由于工作的原因,我还没有将整本书读完,只是读了其中的几个章节,但是感触已经很多了。

  《给教师的36条建议》这本书并不是专门写给班主任的`,而是面向我们所有教师们的。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尊严、教育与惩罚、新教育实验、教师成长的因素、如何阅读理论著作、如何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如何对待教育失误等等,这些都是所有教师遇到的教育难题,所以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李老师的建议对我“用莫大焉”。

  每个老师都是有故事的人,如何编织、演绎自己的精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对于教育路上的珍珠,李老师能够用彩线将其缀成一串串精美的项链。读李镇西老师的书,感觉李老师几十年的教育经历就是一部书,一部厚重的教育著作,这里面有对教育的真切感知,有无数教育素材的积累。

  品一本好书,如与智者交谈,让我们受益匪浅,《给教师的36条建议》一书就如智慧的明灯将指引我在教师的发展道路上勇往直前。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9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收获颇多,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师仍不失为一次彻底的教育理念和精神的洗礼。下面我仅举一个例子来谈谈我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希望你们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我得出一条结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

  起初还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太理想化了。可是,审视自己,我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什么你讲过的知识还是有一部分的同学并不知晓?一做起题来还是不会?平时我们总埋怨学生不认真或不懂得强化知识点,殊不知更关键的原因就是在于,这些知识是你灌输给学生的,而不是他自己思考得来的。这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也是不谋而合。

  课堂类型分为:知识型课堂、理解性课堂和思维型课堂。知识型课堂的重心为讲知识,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事实和概念。对这类课堂我们不能一概否定,要适当运用,加以改进。理解型课堂的重心为讲问题,它把学生不懂的问题讲明白,再按照法则进行训练、巩固以及运用。相较于知识型课堂而言,理解型课堂教学更加进步,但也有局限:它把学生往一条路上引,束缚思维,不利于创造。从形式上来看,思维型课堂也是讲问题,但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结合教师的深度理解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评价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平时采用的课堂大多是知识型课堂,部分是理解型课堂,思维课堂可以说少之又少。

  比如说,《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们说表达了苏轼在逆境之中的旷达乐观,但这个如若让学生自己探究得来该多好啊。我们为何不引导学生去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为何不可在课堂上让学生静静地品读余秋雨的《黄州突围》?为何不能在课堂让学生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却要亲力亲为、苦口婆心地做无用之功?我们灌输给学生说苏轼的思想是集儒家、道家和佛家融为一体的。这话说出来有几个孩子是能明白的。我们大可花点时间让孩子们自己根据看的书去讨论,老师也可以加入其中。师生间的课堂对话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可以通过对话刨根究底,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资源,促使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也可以在师生的对话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外显表现。而且这样的课堂,宛若课堂之春风,将思维之种子悄然种在学生的'心中,不亦乐乎?

  又如:对于古文里的一词多义,单靠记忆是比较难的。这时候,引领学生利用说文解字去研究古汉语文字,不是一举两得之事吗?既能让学生用形象思维来记住文言字的含义,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由此看来,任何行为都是由思维引领的,教育行为也是由教育理念引领的。苏霍姆林斯基正是怀着“培养真正的人”的理念和目标,实践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才成为了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当然,在今天的教育体制下,我们难免受到束缚。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改变我们对真正教育的执著追求。我们将不断摸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奋然而前行。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虽然时常翻阅,却很少悉心思考。寒假里,再次走进它,放慢阅读的节奏,细细品味每个建议,感悟颇多。第一条建议《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读完我就陷入沉思。当教师30余年,我算是合格的教师吗?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中我了解到,一个合格的教师至少具备以下才能:

  第一,要拥有足够的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是和生活中最复杂、最珍贵的无价之宝、也就是人在打交道。他的生活、健康、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现和精神面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决定于我们,决定于我们的能力、水平、工作艺术和智慧。

  第二,要有远见卓识。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见分晓的。我们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第三,要堪为楷模。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很多,有母亲、父亲、同学、读过的书和看过的电影等,但对儿童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们克服消极的影响,使积极的影响发挥作用。为此,必须做到使我们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施加最鲜明、有效和有益的影响。这时,只有当儿童有一个聪明、能干、有智慧的教育者,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显示。

  第四,要有创新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工作的对象——儿童,是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创造性。

  第五,对孩子有信心。伟大的思想家阿拜·库南巴耶夫说过:“如果我手中有权,谁要说人是改不了的,我就割下他的舌头。”这句话深深印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里。我觉得我们也应该深深印在心里。如果我们想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崇高的教师工作,那么,我们心中就应该对发育成长着的儿童充满信心。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面前的这个人才刚刚开始生活在世界上,我们可以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制、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用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重要的,不应当对它们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不要对他提出那些对成人提的`要求。

  第六,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每当我们有必要和学生谈反映他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的行为时,我们可以把这种谈话推迟几天。这样做就会使你语言的情感、你对待学生的理智的心灵的情感更加充沛,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感情似乎由于你的英明见解而高尚起来。而你的见解、你的话也就进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因为它们热情洋溢,似乎是充满了你内心的焦急不安。善于激起自己和学生、特别是和少年进行知心交谈的情绪,这是每个教师都应当为自己建立的教育方法宝库中特别重要的一种能力。要在自己身上培养、形成这种能力,使它完善、“精炼”,变得更加敏锐、有效。要培养这种能力,必须深入儿童的心灵,仔细研究他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是怎样看世界的,他周围的人对他有什么影响。

  读着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才能,我在思考:我距离一个合格的教师还有多远?

  有时,自己处理问题还不够智慧与艺术,总是凭一时情绪,而往往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有时,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只顾眼前利益,而孩子的“百年大计”考虑甚少;有时我们面对暂时的落后生缺乏足够的耐心,甚至缺乏信心;有时我们总是固守已有经验,缺乏创新意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0xx告诉自己,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永远走在学习、创新的路上……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1

  零零落落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很多章节,有很多地方让人感受颇深。他说: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在进行思考了。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

  可以想像得出,这位女教师在前4年里,许多教师会称赞她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甚至她自己在反思时也会以此自豪,认为自己的教学能注重实物演示,真正体现了一切知识都源于感官的知觉!然而,在第五年时,我们才发现这位女教师从来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催眠状态。

  不难看出像这样的女老师的确是在“认真备课”,然而这样的认真似乎走错了方向,给学生的发展带了难以弥补的损失。作者举的这个案例是想告诉我们,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即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课堂40分钟里,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应当使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从事积极思维活动。学生不应当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还应当动手做有些事。思考应当从“做事”中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才肯思考,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才会消失。作者的这番理论,是我们现在学科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的根源,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更要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途径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和思维素养。

  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进行,伴随着的不是教师简单说教和学生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的的探究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积极营造探究的环境,要让学生的课堂行为赋予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智慧力量越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的越明显,从而是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具体到教师操作方式,我们看到作者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践中去证明一种解释和推翻另一种解释。我们能感受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某个知识有所了解,更是对这个知识所关联的其他知识有深刻、全面的、客观的理解。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显得稳稳当当、扎扎实实。

  此外,书中还提到,我们的劳动处于经常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抑制。因此,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碰到生气的事或突发的事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消除激动和气愤的方法——幽默。他这样说到:如果你具有幽默

  感,那么,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很长时间气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缓和。学生们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不悲观失望的教师,是因为他们自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会从每一举动中、每一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善于无恶意地、怀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东西,用笑话支持和鼓励正面的东西,是一个好教师和好的学生集体的重要特征。

  事实上,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教师只有在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2

  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最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践实际相比较,不禁深有感触。这本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锐意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同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意见。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1。勤,天天读一点;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形成质量上的积淀;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内容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技能。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间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应该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3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明确: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育技巧的奥秘:用终生准备自己的每一节课。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书着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海洋。教师理论知识数量上的.增长还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这条建议主要是向小学教师提出的。

  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占据首位的任务是:要教会儿童学习。教师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

  教师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在小学里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和别的书籍,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

  学生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能否顺利学习,还有赖于他在低年级时在多大程度上学会了迅速而有理解地书写,以及这种技能怎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阅读相配合的书写是儿童借以掌握知识的工具。这种工具处于何种状态决定着能否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时间。

  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时没有把那些如同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终生牢记的程度。小学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首先是基本读写能力。

  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划分出来。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因此教师正确地确定这些知识的能力就十分重要。这里所说的“关键”,就是指反映本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生都备有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

  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和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他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记忆。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

  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识记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我想建议所有的教师们: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对“后进生”而言,“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后进生”而言,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4

  这学期,我重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经典。虽然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对中小学教育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和与之相符的实例,他主张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等等,对教师的帮助极大。

  在我所阅读的此书中一篇文章提到怎样对待“后进生”,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被人们美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真正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里大都存在着这样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生活环境、天生的智商等种种原因,使他们的学业不佳,使他们成为校园中不被关心的人,处处矮人一等,而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自然成为老师的宠儿,老师关注的焦点,校园中的一等人,而先前提到的那些人就会遭受教师的另眼相看,沦为弱势群体,没人关注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思想。其实学生再怎么幼稚,他也有他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灵魂,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笑容,多洒一份阳光,多播一份希望,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吧。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的人则做到了,而有的人则需打一个“问号”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

  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一下,这样下去,怎么会有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不专心听讲了,做小动作了,课后作业不能及时完成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多大的.成效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

  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特别的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我们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了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无论形势发生多大的变化,苏霍姆林斯基的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都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相关文章: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9-10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1-19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2-14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篇01-16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3篇01-17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3篇)01-17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4篇01-17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篇)03-04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4-30

再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8-07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