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

时间:2023-11-04 07:40: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1

  唐德刚果然了不起,真个历史学家还是比较严谨的,况且他又总能拿到第一手资料,立意视角也比较独特。小解人情事理,大论学理世势,也都应付的来。可以的,可以的,几乎能刷新历史入门者对晚清到民国这段时间的认识吧。

  书里把晚清到民国的主要事件都梳理了一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义和团,辛亥革命。百多年之后回头再看,这些事情在历史中的地位也就清晰起来了,有些事真叫人哭笑不得,转型期于是多故事也多乱子吧,尤其碰上内忧外患的`时节,也多许多沉痛的地方。

  再回百年之前,去看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也是重新认识了这几个人。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做起事确实不是今天想当然的情况了,也不应纯以好坏而论,那就太轻飘了,成了样板戏而不是真实的生活。

  感觉有些人是平反的,有些人还没有,说什么世间自有公论,如今看来也是安慰自己的无聊话了,不过但凡多一些了解总是好的。也能知道历史宏观也许能谈必然,落到个人头上还是偶然居多,才能持一些敬畏之心,有人帮忙指出整个情况,才能持一点宽容理性的态度吧。

  另一个启发在于,事情还是得原到当时的文化和环境去看,以现代人的文化和心理揣度古代人的状态,容易得出“大谬不然”的结论啊,这是历史的变化,不过科技进步巨大无疑,人心进步就渺小有限了,去理解这些同与不同,也是很大的乐趣不是吗。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2

  本书是《晚清七十年》之删节本。

  作者因为所写的时代离个人身世未远,加之家庭背景与清末一些事件颇有关联,故而“笔端常带感情”,或以古讽今,或以西喻东,以旁逸斜出,富有意趣的笔法,滔滔不绝、绘影绘声地讲述了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清朝末世,探究了中国穿越历史三峡、融入人类文明的历史大趋向。

  唐德刚先生对清末历史人物抱有“同情之理解”,无论是志有余而才不足的“南海圣人”康有为、还是“以一人敌一国”“甲午战争”中最大“背黑锅”的李鸿章,无论是既有女政治家铁腕手段又如“女人家”短浅的慈禧、还是既能“治世”又可“乱世”的袁世凯、或是风云际会成为中国革命第一“旗手”的.孙中山,作者常常用行为心理学的利器,间杂以外交史、交通史、宗教史(义和团、白莲教)、学术史(今文、古文派),钩沉出各个历史人物面临重大抉择时的时代背景、国际格局、人事纠葛、利益纷争,令人信服地解释了国事何以至此,人物为何这般抉择,让人掩卷沉思、受益良多。

  作者以史家之深刻洞察、如椽巨笔,还原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海战、戊戌变法、义和团乱、辛亥革命等大历史,立论公允,寄意深远,绝非意识形态史学可比拟者。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唐德刚以史写心,为民族立传,念兹在兹的都是中国这一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老大帝国如何走出被欺凌、被侮辱的泥沼,走出封建帝制的阴影,完成制度转型,实现“五个现代化”的华丽转身,最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虽然有“历史决定论”之嫌,倒也决非牵强附会,彰显出富有个性的才情与史笔,作为“大历史”散文读之可也。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3

  如何能正视历史是每一个有自我感情的人很难做到的事情。这段历史我没有读过太多的书籍,无从客观评价作者写的是否真实。但我从作者的语言中读出了我不懂的,读出了我的赞同。从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不断衰落,到中华民族的主权被践踏,再到各地革命的不断开花。从晚清到民国这段时期,不仅仅是一个王朝和另外一个王朝的更迭,而是一种质的.转变,从王权到民权的转变。这段时期里,中华民族的领导者做了无数丧权辱国的决定,同时在乱世也诞生了不少枭雄。像有很多人唾骂的李鸿章,唾骂他的人是觉得他签署了马关和辛丑条约,但殊不知,他为能减免条约款项做了多少外交努力。

  其中的无能为力,几人知,现实不是骨气就能解决的。也知道了,曾经叶赫那拉老太婆自私的纵容义和团的拳乱,导致八国联军的侵华。很多的结果,都是之前很小的必然联系起来诞生的。历史,是让我们了解曾经我们的功过是非,从而让现在的我们不忘却曾经犯下的错误。正视历史的重要性,要每一个记述历史的人用他们的良心遵守,也需要后人用一颗客观的心去了解,去传颂。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这座传承了几千年固定模式的老马车,终于在洋人的铁甲蒸汽车的碰撞下散架。这中经历了太多次的不可为而为之,如中日甲午战争如塘沽炮战如义和团拳乱如各种条约的签署如袁世凯称帝等等,在一次次的碰撞中,这架开了几千年的生锈的马车终于不能再挪动一米。这时,就不是换一个驾马车的人这么简单。需要的是重新修整马车,国民革命军出现了,孙中山出现了,这就是从他开始,让中国这架马车重新开起来的人。一切皆偶然,但一切偶然又诞生着必然。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村晚作文03-18

圣诞晚作文02-09

晚归的作文01-16

村晚的作文01-24

难忘的晚作文03-19

乡村晚色作文03-02

晚归的滋味作文04-02

乡村晚色作文02-12

爱晚亭作文01-1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