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08-23 12:17: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1

  暑假期间,我看了很多很多书,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三国演义》,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本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也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的罗贯中写的。这本书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兴衰过程,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风云画卷。全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刘备之仁,曹操之奸,孔明之智,关羽之忠,张飞之莽……每个人都写得栩栩如生。

  不过,《三国演义》中最让我感慨万千的还是吕蒙,吕蒙是吴国的一员大将,他小时候家家徒四壁,没有钱读书,后来英勇善战当上了将军,吕蒙作战虽然很猛,但是因为目不识丁没有文化,所以没办法把他自己的'经验用文字总结起来,于是孙权鼓励他去读书,学点知识。但是吕蒙说:“军人只要能上战场,打好仗就可以了,读书练字是文人墨客的事情,另外,我有很多的军事需要处理,没有时间用来读书。”他就以这个理由一直推托。孙权举了很多例子,推心置腹地多次告知他学习的重要性。吕蒙听了孙权的话,非常感动,便抓紧时间开始学“四书五经”和各种兵书。因为吕蒙孜孜不倦的努力与坚持,没过多久,他能够引用很多古文来说话了,后来终于成为了东吴的第三个大都督,周围的人都说他不再是那个“吴下阿蒙”了。

  我也曾经是那个“吴下阿蒙”,记得刚学写作文的时候,拿起笔就抓耳挠腮,搜肠刮肚也写不出几个字来……记得有一次又要开始写作文了,我又在那犯愁了,这时妈妈走过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文文,写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长期的积累,所以你需要多去阅读增加知识积累……”听了妈妈的话后,于是我一有空捧着书认真阅读,不过开始我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看书,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书会给我带来很多见识和乐趣,因为书本可以带着我游遍祖国大好河山;书本可以带着我穿越历史;书本可以带着我遨游太空……慢慢的我也成了一个手不释卷的小书虫,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的文章还获得过很多的奖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我们要与书为友,与书为伴,让书籍助我们健康成长,走向成功之路!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书是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今天,我特向你推荐一本好书——《三国演义》。

  这本书的封面可精致了,全都是绿色的。大约有a四纸般大小。上面有四个黑色大楷字《三国演义》。占了书面的三分之二是武圣人——————关羽的形象:他那丹凤眼,卧蚕眉,唇若涂脂,面若重枣,髯长二尺,手握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正在驰骋。让人看上一眼,你保准眼前会浮现的.尘土飞扬,杀声阵阵的战斗场面。下面还有一列小字。正是本书的作者罗贯中。这本书的价格是三十二元。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妈妈从新华书店购买的。这本书大约有四百多页。有四十多个章回。属于儿童版的读物。

  这本书主要讲了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所在的国家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智斗勇、争锋相对、争夺天下的章回小说。在他们中间,也出现了很多勇猛的大将:张飞,关羽,赵云,司马懿,周瑜等二百多位有勇有谋的人物。

  当然书中的一个个故事也相当精彩。“诸葛亮的空城计”、“赵云的长坂坡救孤”“王允的美人计”……

  其中最精彩的章节还是要数“火烧赤壁”了。这场大战主要是蜀国和吴国联合攻打魏国,。他们抓住了曹操不会水战这一弱点。蜀国的军师诸葛亮观天象,预测三天后必有西南风,所以,向吴国的都督立了军令状。然后,令吴国的军师鲁肃让手下人将一艘艘小船装满干草点燃火,又五更天靠东风的力量驶到曹营。把曹营的船只全部点着了。然后回来时靠西南风,顺水顺舟。魏国的将士们发现火后,报告曹操,曹操令将士,只管放箭,到火势越来越大。便只好纷纷跳船。曹操得知消息后,只好弃船逃跑。要不是最后关羽饶了他一命,恐怕他早就一命呜呼了。

  这本书不仅内容精彩,写作也很有特点。比如罗贯中在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外貌描写描画出这个人的性格。关于面如红枣,一双丹凤眼一看就知道他很忠勇。张飞虎背熊腰有一撮凌乱的胡须,从这就知道他很勇猛但缺乏智慧。

  看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开动脑筋,只要你多思考,敢于实践,就有新发现。其次,我们不能光靠武力来解决问题,这样只会使问题更严重。俗话说的好:"用力不用智,皆于虎类矣!"还有交朋友要交忠诚的人,同时也要对他人忠诚。这样你才会有更多的朋友。

  你看,这本书是真的不错吧!那你抓进去买哦!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最著名最杰出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由毛纶,毛宗岗父子批改。在其成书前,“三国故事”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唐代,三国故事已广为流传,连儿童都很熟悉。随着市民文艺的发展,宋代的“说话”艺人,已有专门说三国故事的,当时称为“说三分”。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实际上是从说书人使用的`本子,虽较简略粗糙,但已初肯《三国演义》的规模。罗贯中在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又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所征引的资料(还包括《世说新语》及注中的资料),经过巨大的创作劳动,写在了规模宏伟的巨著——《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24卷,240回。后来经过毛纶,毛宗岗父子批改,形成我们现在所见的《三国演义》120回版

  由于人文出版社选取的毛批版本和明嘉靖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颇有出入,将拥刘抑曹的思想发展到一个几乎病态的角度,且大量地删除了原文中赞扬曹操一方人物的诗词和评论,所以给世人造成一种三国演义打击曹操、歌颂刘备的错误印象,且该批改版将刘备一方无限神化,甚至将诸葛亮准备将魏延烧死在上方谷这样的情节统统删除,将诸葛说成是一个完美近乎神人的形象,这是大家阅读时候值得注意的地方。

  由于该版本选用的是毛批改版,而且没有将毛家父子的批语选入,就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该版本和毛批本是不相同的,其实本书和毛批本完全一致,不过是删除了批语部分,加入了编者的注脚。请读者朋友们阅读时注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路慢慢兮。读研时,老师常说,要读两本书,一是书本,这是小书;二是社会,这是本大书。两者要结合,多读多想。只是当时比较惘然,比明白深意。工作两三年后,渐觉其中的深意。读万卷书,读书本,古为今用;行万里路,就是多见识,就是读社会这本大书,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多经历,增长才干。知行结合,才是成人之道。

  三国是本读不尽的好书,常读常新,细吸品味,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一、英雄众多

  正所谓乱世英雄起四方,汉末时期,自十常侍作乱、黄巾起义、董卓专权和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以来,英雄人物纷纷登场,最著名的有:曹操、刘备和孙权。

  曹操手下武将人物有:夏侯惇、典韦、徐晃、许褚、张辽、文聘、司马懿和邓艾等人,谋士有:荀彧和郭嘉等人;刘备手下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和姜维等人,谋士有诸葛亮和庞统等人;孙权手下武将有周瑜、黄盖、周泰、太史慈、甘宁和陆逊等人,谋士有张昭和鲁肃等人。

  此外,还有董卓、吕布、袁绍、袁术、刘表、刘璋、公孙瓒、孙坚和孙策等英雄人物。

  我最喜欢的'英雄是曹操和关羽。说到曹操,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他就开始虎视天下,从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中,就能看出曹操的雄心壮志,后来,在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父子,雄霸北方,然而在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万大军反被孙刘联军打败。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次战争,都是发生在曹操身上,却一胜一败,多么令人感慨啊!读后感·说到关羽,先是温酒斩华雄,令十八路诸侯震惊,尤其使曹操对他刮目相看,再是诛颜良文丑和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英勇无敌,名扬天下,接着华容道放走曹操,关羽义薄云天,单刀赴会和水淹七军,关羽令东吴、曹营军士胆战心惊,然而却因为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关羽被东吴所杀,让无数人为他感到惋惜。曹操和关羽的英雄事迹,让我真正懂得了莫以成败论英雄的道理。

  二、故事性极强

  《三国演义》中提到三国时期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有许许多多典故,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割发代罪,割须弃袍,等等。此外,我发现《三国演义》中多次运用水攻和火攻,例如:吕布烧曹操,火烧濮阳;曹操烧袁绍,火烧乌巢;刘备烧曹操,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陆逊烧刘备,火烧连营。曹操打吕布,水淹下邳;曹操打袁绍父子,水淹邺城;关羽打曹操,水淹七军。

  千百年来,《三国演义》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有些书会使人终身受益,我相信《三国演义》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5

  读三国已很久了,但各路英雄,仍如皓月当空,在脑之海中,波光闪动。

  如果说生物中,基因是有智慧的个体,主宰了生存机器,如人的行为,那么,围绕三国滋生的文化基因,也凝结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文化基因之一是表现在语言中,如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舌战群儒、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等;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三国的文化基因也已渗透到很多方面,如游戏。我是名象棋爱好者,排局是象棋中的一门艺术,而排局中,三国七子谱招法凌厉精悍,在排局中是一朵绽放异彩之花。而近来流行的在线象棋游戏中,以三国事件为背景,从桃园结义开始,到三国一统,竟有120局的精彩纷呈的闯关排局,为这个游戏增添了更吸引人的乐趣。其实,何止象棋,经典的华容道游戏,也是出自于三国的文化基因。

  三国演义中描述了很多战役,讲述了上千人的故事,精彩纷呈。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怪诞的故事,这个怪诞的故事是这样的:

  异世一常人被俘,俘之者为一非常人。非常人暴戾异常,但怀异能,以一敌百,无人能胜之。非常人奴役众人,众人寒馁伤病,然敢怒不敢言。一日此常人头昏眼花,饥寒难耐,遂壮胆谏于非常人曰:尊驾异能无限,世上无人能敌;然若尊驾之左右手互搏,当为终极之战,可否让吾等一开眼?非常人正自无聊,闻之大喜;即刻左右手互搏缠斗,尘烟四起;且愈斗愈烈;须臾非常人一分为二,仍缠斗不休;然体形亦减五分。少倾再分为四,体形亦各减一半;未几再分为八,直至踪迹皆不可觅。

  众人大喜,皆赞常人之功。既而其世出一英雄,德满四海,智服八方;据正史载录:共勇当万众,力可拨山,后挺身为民除害,勇斗非常人。苦战十天十夜,不分胜负。正当力尽之时,有慧星袭过,为其注异能;英雄遂一击将非常人打得灰飞烟灭,换得万世昌平。

  这个故事怪诞吧!不过,说不定,这个故事也有一点道理。我有时想,文明是不是都是由普普能通的人一点点创建的'呢?我们虽然是普通人,难道三国中的各路豪杰生来就是英雄?难道我们的后人在写我们当代的光辉事迹时,人物不是我们中的一员?

三国演义读后感6

  当将《三国演义》这本书全部看完、合上书页的一刻,我恍然之间感悟到了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真情,周瑜、黄盖使苦肉计的良苦用心,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英勇;似乎还看到云长刮骨疗毒的从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机智、七擒孟获的仁厚;也领略到关羽单刀赴会的勇敢,刘备三顾茅庐的求贤若渴、诸葛亮巧用空城计的'大胆......

  这本书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关云长和诸葛亮了。为什么他们值得我佩服呢?关羽结识刘备、张飞,情同手足。他受曹操厚待却不忘本,立功报答曹操后离去,追寻刘备。白马之战中,关羽刺河北名将颜良于万众之中。随后攻樊城、降于禁、斩庞德,一时间威震八方。关羽骁勇善战、视死如归、重情重义。诸葛亮呢?刘备三顾茅庐,用真诚打动了他,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诸葛亮借自己三寸不烂的口舌功夫,使孙权、刘备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在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给了曹操沉重的一击,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诸葛亮辅佐刘备,为完成统一中国、重振汉室的大业,他外联东吴,内修朝政,南征平叛,北抗强魏,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敌交锋,屡操胜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认为最令我感到惋惜的就是张飞了,一代豪杰毁于两个无名小卒之手,真是令人痛心!虽然我觉得曹操是一个能臣兼奸雄的“两面派”,他疑心重重,阴险狡诈,但是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我们可以从《龟虽寿》中体会出他不服老的精神和他的雄心壮志;也可以从《观沧海》中感受到那大好美景。张飞的勇敢鲁莽、心直口快,赵云的浑身是胆、冷静忠诚,刘备的求贤若渴,孙权的优柔寡断,鲁肃的外愚内智,司马懿的老奸巨猾,吕布的见利忘义,都让我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我觉得《三国演义》是一位无声的“老师”。从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身上,我明白了做人应该胆大心细的道理;从神勇无比的关羽身上,我懂得了为人应该忠一不二、知恩图报的道理;从求贤若渴的刘备身上,我学到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每天陪伴着,我更加坚信,明天的我一定会更加优秀!

三国演义读后感7

  “文鸳单骑退雄兵姜维背水破大敌扬州”,该篇讲述了都督毋丘俭因不满司马师擅行废立之事,与刺史文钦以废主之名,举兵讨伐司马师,毋丘俭失败之后,司马师卧病不起,并在传印于其弟司马昭后病逝。

  开头就提到,毋丘俭与文钦率兵讨伐司马师,但最后却沦落到毋丘俭被人设宴杀之,而文钦大败而归的下场。这场战役虽不及三大战役赫赫有名,但也极为精彩,是我最喜爱的片段之一。那么,信心满满、野心勃勃的毋丘俭一众将领为什么会战败呢?其实早在司马师在府养病时就已听到了淮南的告急,并请太尉王肃等人一同商议,众人谈到毋丘俭好谋而无断,文钦有勇而无智,所以司马师命令王基领前部兵来南顿城下寨。那为何他要命令王基领兵前往呢?因为南顿极好屯兵,可提兵星夜取之,若迟则毋丘俭必先至矣。而回到战争最本质的要点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为输给了敌方的战略谋划,毋丘俭最终不可避免地迎不了他的胜利,并且极为可悲地死于慎县城的`县令宋白精心设置的盛宴上。回到开始,毋丘俭与文钦起兵造反的目的是什么?便是因司马师的废立之事所引起的不满;战胜后的司马师又如何了呢?在毋丘俭与文钦密谋杀害司马师之时,他早已患病,且卧府养病中。这两人的造反使司马师不得不带病出征,战后便病逝了,并于死前将印传于其弟司马昭,两人心心念念地盼着打败司马师反身为王,而司马师即便是战胜了也活不久,这场战役到了最后,双方皆不在了。最可笑的一点是,曾经曹爽心腹之人魏殿中校尉尹大目,因其主为司马懿所杀,故事司马师,但常有杀司马师报曹爽窒息呢,又素与文钦交好,在文钦杀入敌方阵营前,他曾为文钦向司马师求情,并想告与文钦司马师命不久矣,但文钦并不听劝言,反先前计划,最终大败而归。

  看完这些我深有感触,一个人明明能够有机会达成所愿,却偏偏与胜利擦肩而过;而另一边的胜方却在之后因病消逝,让人分不清孰胜孰败了。而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也使下一步走向了未知的道路,不到最后谁也不清楚结局,可谓步步惊心。从中我也感悟到了,凡事要三思而后行,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

三国演义读后感8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最着名、最杰出的历史小说,他向我们展示了精彩壮阔的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无论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是阴险狡诈的曹操,还是心胸狭窄的周瑜、英勇善战的关羽、赵云……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看不起的人就是刘玄德了。他这人有点言而无信“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而且是个“唐僧”——太过仁慈了,还是个十足的伪君子。当时刘备在徐州混不多久地盘让吕布夺去,他就厚着脸皮在托庇在吕布门下,但吕布终究不信任他,他就随曹操灭了吕布,可一到京城,他又企图对曹操下毒手,最后在徐州反曹,失败后投袁绍,看袁绍不行又投刘表。但刘备也有一股使人佩服的韧劲。他有屡败屡战的勇气与卧薪尝胆的精神,他也非常爱民,为了老百姓,放弃了大好的军事重地。在生死关头,他对老百姓不离不弃。难怪有那么多的贤人才士和强武之人为他上刀山、下火海,真叫人不得不称奇。

  但我最敬佩的人既不是千里走单骑的云长,也不是足智多谋的孔明,而是智勇双全的曹操。他也许很诡诈,很霸道,但他用兵举世无双,拿官渡之战为例,七万大战七十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战败袁绍,使他独霸一方。他的'大度也令人敬佩,青梅煮酒时,他对刘备说:“你我并是英雄!”说得刘备不敢听,这时曹操可以把刘备杀掉,方可安忧,但他没有杀刘备。还有他非常注重人才,他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如果说他是“乱世之奸雄”,但是我倒觉得他奸得真,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能人。

  读了这本书写英雄的书,让我懂得了在我们遇到困难时,要有关羽勇往直前的精神,还要有孔明的足智多谋;在学习上我们要有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力;在交朋友上,我们要学张飞与朋友相交的豪爽,学曹操的大度!

  读三国,品味三国演义中的风情与豪迈,我爱三国中人们身上的正义感,责任感,以及那些爱国之士(热血男儿)骨子里所拥有的坚贞不屈!

三国演义读后感9

  《三国演义》原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既是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又是最好的历史小说。对一个个后人讲诉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这一段时间的一个个故事。让后人对这段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心驰神往。

  在《三国演义》中其实很好的诠释了忠,孝,义,这几个中国人心目中重要的为人准则。

  正所谓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就很好说明了三国中所表现的“忠”。这里面最成功的任务当然就是“鞠躬精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当刘备在世时,他尽力辅佐,助其成就蜀之基础。当刘备去世后, 即使他知道后主是庸主,他也不辜负刘备的嘱托。他为蜀国的繁荣做出巨大贡献,自己也位高权重,但当他死后他却没留下多少财产。为了完成先主的遗愿,他六出祁山,终于病死于五丈原,给后人留下巨大的遗憾。他的《前后出师表》将他的忠表达到了极点,也鼓舞了众多的后人。当然,在三国中还有许多人也十分“忠”。

  “孝”在三国并不是体现了十分多,但也有较为经典的徐庶。时任刘备军师的徐庶与曹军交战中大胜曹军。曹操便想召用他,程昱便建议用其母来招降他。其母虽不可就范,但徐庶还是接到了程昱模仿徐母笔迹所写之信。虽然徐庶知道这可能是假的,而且一旦离开刘备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他依旧义无反顾的走了。他在临走时还推荐了诸葛亮顶替自己。到了许昌后,其母却自责而自杀而亡。他终身不为曹献一策,即使是他看透赤壁之战的玄妙,他依旧闭口不言。他体现自己的“孝”并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也算尽了忠,可以为两全者吧。

  “义”在三国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桃园三结义,便让三个人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关云长在桃园三结义后就死心跟随刘备,无论是什么困难都一起过了。当刘备失散,他迫于压力只能投降曹操。之后曹操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珠宝黄金,高官厚禄来企图拉拢关于的心,但他一收到刘备的信,便过五关斩六将,古城相会。当华容道,他可以斩杀曹操及其部将,但他因为一个义,就放过了曹操自己甘愿受罚。关羽的光辉形象就在后人心中塑造成功了。

  三国这本书在描绘历史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学习的楷模。令我们在人生路上有了个指路标。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提起曹操,人们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一张这样的京剧脸谱:水白底,上钩青纹,眉心红点,典型的奸诈之像。曹操的奸臣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而我以为,曹操是一位不同寻常的英雄。

  英雄表现一:治世之能臣

  人们之所以认为曹操“奸”,是因为它“挟天子以令诸侯”。可在我眼中,这只是他在乱世中的英雄所为。众所周知,汉献帝软弱无能,东汉后期政治黑暗,甚至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景象。曹操做丞相后,采用严格的法律法规,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此外,他唯才是举,廉洁奉公,社会风气日益好转。在此基础上,他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如屯田制,户调制等,不仅很快地恢复了农业,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还有效地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试问,若无曹操的“强硬”,何以平天下?连毛主席都曾经说过:“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尽管曹操权倾朝野,能力非凡,他至始至终都做好他臣子角色。有一次,孙权派使者向曹操称臣,并劝他做皇帝。但曹操将其书信给群臣看,说“是儿欲据吾著炉火上耶!”群臣也乘机劝他,但是他却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足见其为人真挚,光明磊落。曹操,有道,有义,有治,有度,有德,实在是令人佩服之英雄也!

  英雄表现二:乱世之奇才

  “说曹操曹操到”,其实说的就是曹操用兵之神速。曹操不仅是一位能臣,还是一位军事奇才。官渡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曹操之军事之才在战役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是袁绍。当时,袁绍后方稳固,兵精粮足;而曹操处于四战区域,兵残不堪。但是曹操毫不畏惧。面对袁绍大军的白马之围,他亲自上阵。用计佯攻,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调转方向,打得袁军措手不及,曹操初战得胜。在接下来两个月的持久战中,曹操处境极为困难。袁军作高橹,起土山,挖地道,无所不能。但均被曹操以设投石机,挖掘沟壑等法破解。最终决定胜局的战役是乌巢之战。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降曹操,献计偷袭。曹操在分析了形势后,果断地采纳意见,最后打败袁绍。想想看,许攸可是袁绍的人呐,曹操的胆识和用人,真让人叹为观止。纵观官渡之战,曹操虽身处劣势,但他有胆,有谋,有文,有武,不愧为“非常之人”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本三国演义,一群英雄人物。我独爱曹操———有道,有义,有治,有度,有德,有胆,有谋,有文,有武。若能如他,我之大事可成也!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响彻云霄的擂鼓声,惊天动地的喊杀声,撕心裂肺的马鸣声汇成了众人皆知的《三国演义》。还记得“大丈夫处世,碌碌无为,与朽木腐草何异!”的豪言壮语吗?还记得官渡、赤壁、夷陵的熊熊烈火吗?还记得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场面吗?还记得“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大彻大悟吗?多少豪杰用他们的英雄气概谱写了这首永传千古的壮歌。

  初看此书,我最爱吕布,因为我佩服他的勇猛,他的勇猛所向披靡。刘、关、张都是当世豪杰,他三人联手与吕布作战也未能占到多少便宜。更有人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若能当上这种“人上人”一定会千古闻名。

  再观此书,我才知道我先前的愚昧无知。纵然吕布能勇冠三军,冲杀自如,可如果单枪匹马又怎能抵挡百万大军?更何况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空有一身本领,却不用于正途,光有匹夫之勇,却不知廉耻,被人称作“三姓家奴”。这种人的确会千古闻名,但绝不是流芳百世,而是遗臭万年,永远被天下唾弃,被世人鄙视。于是我开始喜欢诸葛亮,诸葛亮正好和吕布相反,他初出茅庐就火烧博望坡,弃城焚新野,大烤赤壁岩。他略施小计就让百万大军大败而归,寥寥数言就让周瑜气得吐血身亡。然而他那“不取中原,誓不回蜀”的名言,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为后人传唱。

  第三遍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明白了:人物的好坏并不重要,因为在罗贯中笔下的.这些人物,大到一国之君,小到一兵一卒,个个性格鲜明、各有千秋。例如曹操虽通晓统军之道,但为人多疑;关羽虽义勇兼备,但居功自傲;周瑜虽足智多谋但嫉贤妒能。于是我开始研究每个人物的一言一行,并且学会了把他们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分析。我还学会了分析战役,分析交战双方的动机,战争过程中双方使用的战术策略,以及战争造成的后果。现在我成了一个真正的三国“通”,不仅对《三国演义》的内容倒背如流,而且把它的内涵搞得一清二楚。其实我并没有刻意去背,只是没事时读一下消遣消遣。

  古代时《三国演义》就是必读书,现在人们对它的喜爱更是毫不逊色。从《三国演义》里我学到了忠义、计谋、战略,也学到了用科学的历史观去分析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将永远伴随着我成长。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长江岸边,在神州大地上,在20xx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年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就像血液是热的,更是充满色彩的。

  这本书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人。都有无数的兵马,多才的军师,凶悍的猛将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决出了胜负,胜者不是魏、蜀、吴,而是新的势力晋,这个搞笑的结局为三国画上了“!”,或是个“?”。

  这本三国所有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被称为“卧龙先生”的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治国治军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

  我要学习他的'“忠”字,他是认定了刘备,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敬佩,想起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诸葛亮就像是当时跟着共产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和战友,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

  最后,我想说: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赵云,这位五虎将军在长坂战乱的时候,他为什么要拼死保护刘备的妻儿老小?为什么他在长坂坡肯把马让给刘备的夫人?因为他心中有那无愧的选择,他最终把精神转化为一种动力——从曹操八十三万军中冲了出来,这不禁让人回忆起那首高亢激昂、铿锵有力的诗:“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糜夫人在当阳长坂坡中,身受重伤,赵云找到她时,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赵云三番五次请她上马,她却觉得自己是个累赘,为了不连累阿斗和赵云,为了让赵云顺利冲出包围圈,她毅然投井身亡。“战将全凭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拼将一死存刘嗣,勇决还亏女丈夫!”

  典韦,他是曹操的贴身将领,率领虎卫军,为了保护曹操,他不惜舍去性命。他手无寸铁、身无片甲地保护曹操,人们都说曹操是乱世枭雄,可为什么这么值得典韦保护呢?因为他选择了曹操,就要为曹操效力,他认为为曹操付出生命是应该的,这难道不是从心灵上做出的正确的'选择吗?这是他心灵深处的大义,是为国奋斗而义无反顾的大义。

  请让我们从内心、从心灵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吧!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从古人心灵深处的选择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大义所在。是心灵的选择让他们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舍弃自私,选择高尚;舍弃奸诈,选择诚信;舍弃小我,而完成大我……这才是人们从心灵、从灵魂上的大无畏的问心无愧的选择。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等到姜维连夜差人修好栈道后,整顿好军粮兵器后,调遣好船只后。又一次向后主表奏,说他要率军攻打魏国。后主刘禅看表奏之后,表示他很犹豫,不知道该不该让姜维去带兵攻打魏国。每次我看到他决策一件事情,不是被宦官左右,就是各种犹豫不决。从未有过自己的决定,也从未有一个当好君主的模样。真是丢他爹刘备的脸。

  谯周给刘禅说,请一定要阻止姜维进军攻打魏国。我夜观天象发现,这次出行很有可能出现大篓子,所以还是不要让姜维打仗的好。后主听了后,就说让姜维试一试,如果打了败仗就再阻止他。谯周听了后,就回家装病不上朝了。我看了这些内容,发现一件事,你们古人都好装病,一旦遇到挫折。你们古人的心灵就那么脆弱,不堪一击吗。不过诸葛亮也装过病,但他装病,是为了让刘备当上皇帝。那个时候,大臣们都想让刘备当皇帝,但刘备就是万般推辞,最后呢,还不是当了。所以说,这种事,推辞的不了,不如直接接受呢。

  姜维临出发前,问他的部下廖化说:我现在出师,一定要恢复中原,我应当先攻打哪里?廖化也是个老实人,直言不讳,直接说这仗没法打,我没法决策。姜维听了后生气啊,直接让廖化留守汉中。自己决定去洮阳。廖化啊廖化,你说你,刘禅都说让姜维带兵出去打仗了,你这个时候再说,这仗不好打,我没法决策。任谁都会生气,更别提姜维。

  邓艾和司马望(又是你俩)那个时候正在谈兵,听说这件事情后,就派人去打探姜维要去哪里。司马望知道蜀兵都往洮阳去了,就问邓艾,姜维多计,难道是假装攻打洮阳实际上是攻打祁山呢?邓艾这个聪明人,一看就知道,姜维这是要真的攻打洮阳。

  司马望知道后,肯定是各种好奇。邓艾就说,每次姜维都出现在咱们有粮食的地方,现在洮阳那里没有粮食,姜维一定料想我们只守祁山,不守洮阳,所以他才攻打照样。如果他得到这座城池,他就可以囤积粮草,联结羌人,缓缓图之。司马望又问了,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司马望真的`是好爱问问题啊。邓艾也是真的喜欢回答问题。邓艾说,咱们可以先撤走这里的军队,兵分两路去救洮阳。距离洮阳有二十五里远的地方,有一座侯河小城,这是洮阳的咽喉之地。你引一军在洮阳埋伏,偃旗息鼓,大开西门。我再引一军埋伏在侯河,这样一定能大获全胜。

  他们计划好后,各自按照应定的计划行动。只留下一个不出名的将军留守祁山寨。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大家都听说过《史记》吧。《史记》记录了当时的人或事,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当时的历史。《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难道也是铁面包青天——大义灭亲吗?当然不是。他当然也有七情六欲,例如司马迁敬仰的人去了他写作“逝”,司马迁厌恶的人去了他写作“死”。这难道不是区别吗?我们再看回《三国演义》。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是不是都觉得刘备一方是好的,而曹操一方是坏的?这是为什么呢?两人不都是受压迫而推翻朝廷,自立门户,想要统一领土吗?两人的初衷不都是一样的吗?告诉你吧,是应为你受到了作者的思想影响。很显然作者是偏向于刘备的。举两个例子。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你们是不是觉得刘备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曹操又何尝不是呢?当他的手下爱将战死沙场时,他不也痛哭流涕吗?只是大家看法不同而已。

  刘备从不剥削农民,张飞当将军时还严令行军路上不得抢夺农作物。有两个小兵随地摘了两个橘子还受到重罚,农民们直夸刘皇叔的'军队好。曹操也是啊,有一次大家要经过麦田,他说谁要是踩坏了麦田就砍头。结果他自己的马受惊踩坏了麦田,他还不顾众将反对亲自割断了自己的一缕头发。大家对诸葛亮这个名字不陌生吧。什么神机妙算、足智多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是用来形容他的。大家都觉得他很厉害,很聪明对不对?其实曹操手下也有这么一位得力干将——司马懿。听到这个名字你们不要急着说在著名的空城计中司马懿还不是被诸葛亮给骗了。我告诉你,事实比这更复杂。你们注意到诸葛亮在大开城门的同时还安排了几个人在城门前扫地,这个小细节至关重要。诸葛亮其实在告诉司马懿“各扫门前雪”。司马懿就是曹操派出来对付诸葛亮的。他要是把曹操都算计不过的诸葛亮给灭了,等待他的并不是封官加爵,而是除之后患——曹操也怕司马懿造反。司马懿也是聪明人,他也知道自己的力量无法和曹操抗衡,于是找了个借口退兵。并不是诸葛亮的琴声有多么的小桥流水人家。

  在我的口中你是不是又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三国演义》?再去仔细品一品《三国演义》,你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哦。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09-20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后感04-29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4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4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07-27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1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7-29

三国演义读后感07-15

三国演义读后感07-15

三国演义读后感07-15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