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古诗词>宋词>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时间:2022-03-10 04:36:58 宋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1

  说文字有生命,那是必然的,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到汉字的六种造字方式,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故事的。当一个个汉字由作者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志,这是第一层感发,读者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阅历、情感,由文字生发出自己的理解,这是第二层的感发。一流的作者,成就传世佳作,同样需要一流的读者去阅读感悟,而《唐宋词十七讲》作者葉嘉瑩先生就选取唐、五代、两宋时期传世词章,通过她的生命的感发,传达给我们,让我们窥见中华词章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葉先生的魅力。

  《唐宋词十七讲》分十七讲,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十五位作者,选取了他们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最高的词进行解读,每一讲都呈现一位或两位作者。本书洋洋洒洒四十余万字,个人认为整本书就词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讲至第十讲,主要以柔婉为正宗,多写儿女之情的短调、小词,或借儿女之情有所寄托,这一类词带着一种直接感动人的力量。这其中有两位比较特殊,苏轼“举首高歌,抒写浩气逸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但天才苏轼走得比一般人都快,后面人没有赶上,但对南宋的辛弃疾影响很大;还有一位是周邦彦,不直接抒发感情,用思索安排来进行写作,他对后来的姜夔等影响较大。

  第二部分是十一、二讲,这两讲是关于辛弃疾,如果其他人是闲暇时,以余力写词,而辛弃疾是专门写词,他把自己的志意抱负写到词里,词是他生活、理想、抱负的真实写照。

  第三部分是十三至十七讲,主要介绍姜夔、吴文英、王沂孙三位作者,他们发展了周邦彦的写法,“用安排勾勒来写,用时间空间跳接的不连贯方式来写,用语言学、符号学的语码的暗示来写。”总之,这类词不好懂,只能通过葉先生的解读,才能领会到词中深厚的生命感发的力量。

  看似每一讲是彼此孤立的,但完全不是。葉先生每讲一位作者,每讲一首词,都会进行串联、比较,有的还被她自己幽默的称为“跑野马”。有横向的比较,如在第十讲中“像温、韦、冯、李、晏殊、欧阳修,他们的词里边有一种比兴,或有一种寄托,或者表现了作者的修养怀抱。但是,秦观有一些词,就只是表现了他敏锐善感的心灵。”还有纵向的比较,如分析周邦彦对南宋的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人的影响。通过葉先生的讲解,比较中建立联系,一位位作者,一篇篇词作,不再孤立,让沉睡的文字,焕发出熠熠生辉的生命活力。我觉得“比较串联”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读完《唐宋词十七讲》,的确是对这一段时期的词人、词作有了系统的理解,但是,你如果认为本书只是介绍了十五位作者,以及他们代表词作,那就有些一叶障目、坐井观天了。书中对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屈原的《离骚》,“四书”“五经”等,唐代名家的代表诗歌,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有关词的评论,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张惠言的《词选》等;还包括西方的各种的理论,如语言学中语序轴和联想轴,符号学中的语码说等等都信手拈来。葉先生把唐宋诗词放在整个中国文学,甚至整个世界文化的背景中,从历史的宏观的角度看这一段时期的作者和作品。

  尤其是在读到《唐宋词十七讲》第三部分,姜夔等三位作家的词,都是以思力取胜,运用大量的典故、隐语、语码来写词。葉先生指出要想深入的欣赏一个作品,就得从这首诗想到那一首诗,从这一篇作品想到那一篇作品,就是用书篇的联想轴的理论来进行联想。于是,我们跟随葉先生的进行书篇联想,不仅读懂了作品表面的意思,还透过表层,发掘蕴藏在作品中的潜在的力量,看到作品真正感发的生命的本质。我觉得“书篇联想”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

  十五位作者中,我觉得葉先生最欣赏的.一位词人可能是辛弃疾,她认为辛弃疾的词里面表现了他的志意、理念的本质,而且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他的诗篇。而这恰恰是葉先生自己的写照,葉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大家,2008年被授予首届“中华诗词终生成就奖”,被誉为“具有真挚之情思与敏锐之洞察力,透视世变,深省人生,感物造端,抒怀寄慨,寓理想之追求,标高寒之境远,称心而言,不假雕饰,自与流俗之作异趣。”葉先生历尽苦难,然而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情思,浓厚的家国情怀绵延深厚,这种情感就展现她的作品和对传统诗词的解读中,这种激励感发的力量,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我觉得,阅读《唐宋词十七讲》能够获得“激励感发”的力量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

  当下,面对蔓延的疫情,唯有静心阅读才能让不安的思绪停止躁动,静静的欣赏,感发文字带来的无穷力量,增强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2

  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酸甜苦辣是生命的常态。昨日如此,今日也如此,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无意间遇见叶嘉莹老师讲述的《唐宋词十七讲》,抱着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心情,不经意走进了哪些才子词人的世界。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不过是一个寻常闺中女子起床梳洗打扮的情景,却也是那样地深情,那样地迷人,那样地沉醉,让人不由想象,这是一个多么优雅、多么动人的女子,阳光倾洒、屏饰闪耀、鬓发如云、香腮似雪,你难道不想多看几眼。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征夫还在千里外的边塞,秋雨绵绵,女子睡的并不踏实,醒来,听到一阵玉笙荡漾的寒凉之声,独上栏杆,看到荷花香消叶殒,西风吹皱了一池碧水,点起了心里的一阵忧愁。南唐中主笔下的荷花,有优雅的名字“菡萏”,而荷叶是如翠玉一样的珍贵,不仅有眼睛看到的美好,还有那迷人香气。而就是如此美好的东西,竟也抵不住一场秋雨,不禁感慨,时光易老,岁月如流。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舞。”冯延巳笔下的梅花,千千万万随风舞蹈。你可曾在初春时节,带着心爱的姑娘漫步在樱花树下,微风吹过,樱花洒落在身上,那是多么美妙、多么浪漫的情景。可词人笔锋一转,犹自多情,带着一丝自嘲,还有些许固执,似乎那梅花就是他自己,即使飘散纷飞,可心中还有一腔抱负,不情愿就这样落地成泥,而即使零落成泥,还要留得香气满乾坤。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去秋来,时光在四季更替里一点点的流逝,可昨日的事、昨日的人,我们又能记多少呢,我们还能回到昨天吗?显然不能。他是一个词情充沛的才人,我们知道,很多词人都是走过了千山万水,看过了世间疾苦,才有了丰富的感情,可后主李煜不同,他小时候生活在锦衣玉食之下,见到最多的不过是后宫里的女子,而被俘后,只能生活在羁押之中。可他却有一颗极其敏感的心灵,春之花、秋之月,都能勾起他内心无限的感慨。

  “直须看尽洛阳花,始与春风容易别”,如何面对分别,欧阳修给了我们一种最潇洒的打开方式,花开花落会有时,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总会过去,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洒脱一点,在美好的日子里,我们肆意歌唱,我们尽情舞蹈,我们会须一饮三百杯。如此,既然分离无法避免,我们也不会感到遗憾,因为毕竟我们曾经历过那份美好,我们也收获了一份美好的回忆。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蟾宫失折桂,柳永自感怀才不遇,写下“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不料引起了无数应试者的'共鸣,一曲传入宫墙,皇权岂容践踏,“既然你自视甚高,那就在烟花巷柳当你的白衣卿相吧!”填词终究代替不了柴米油盐,才华抵挡不住岁月渐老,行走在奔忙途中,他一边思考生命的意义,一边思考人生苦短,顿觉一种无力感,一寸光阴一寸金,可多少人如自己一样奔波忙碌,仅仅是为了一个小小的职位,为了挣扎着混口饭吃。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已经失去了致君尧舜的澎湃激情,在政治生涯颇为失意的节点,他转而向内认知、问道于心,追求一种新的思想境界。“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尽管来吧,我并没打算这样顺顺利利的度过这一生。”这种超然脱俗的生活态度,已经超越了人生的无常。“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即便得意如周公谨一样的人生,也会随着历史长河渐渐抹去,更何况我呢?人生不过是一帘幽梦,敬一杯酒,向着那波心的明月!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不论身在何处,辛弃疾的心里总是装着收复中原的志意,西北望去,浮云遮盖,手执长剑,劈空万里。辛词所以豪放,源于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试想,一个将家国情怀放在心头的人,必然是一个情感充沛、豪情万里的人。不只是一个词人,他更是一个将军,在已经失去的中原大地,他召集2000余名忠勇义士,自发抗击金人统治。只可惜渡江之后,南宋统治者满足现状,在苏杭的绚丽美景中逐渐失去收复失地的愿望,他也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

  由于书里的古诗词较多,而自己的文学功底有限,算是踉踉跄跄读完了一遍。可每当寒风吹拂、每当皓月当空,每当树叶飘零,我的脑海里总会闪现哪些才子词人,他们或是行走在驱驱驿道、或是半醉于花前月下、或是眺望向苍茫天涯,内心不由升腾起一阵兴发和感动。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相关文章: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之秦观03-25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04-30

宋词三百首·吴文英《唐多令》05-16

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五言三十七韵宋词05-07

经典的宋词12-07

《归路十里宋词》宋词01-20

精选简短的宋词01-26

走进宋词07-28

经典宋词赏析02-23

经典的宋词鉴赏11-0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