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史部>史记>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

时间:2022-04-12 12:37:13 史记 我要投稿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4篇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1

  都说刘邦出身低微,性格油滑,也看不出有什么雄才大略,那么他是凭借着什么来率领一班豪杰推翻暴秦,打败大英雄项羽并建立大汉帝国的呢?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4篇

  司马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刘邦做皇帝的根据。首先是君命天授。二是善于用人。三是抚百姓。

  刘邦有识人的能力,知道哪些是人杰,哪些是庸才,然后才能量才而用,《史记》曰:“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这也应算是一项重要的领导才能。项羽就不行,不能识人,所以陈平和韩信之类就全部跑掉了。

  刘邦用人不疑,并且“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让人有盼头,所以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另外又能把握兵权和人事权以防止喧宾夺主,不致失去对人才的控制,像韩信所言:“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就是这个道理。

  刘邦能屈能伸,果敢能决。按李宗吾的话说就是“面厚心黑”。

  刘邦有急智。在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韩信不但不及时救援,反而趁机要封,“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量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经张良、陈平暗示后,“汉王也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在与项羽对决时,刘邦曾被伏弩射中,“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以定军心。在鸿门宴前夜项伯来通风报信的时候,刘邦紧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急忙套近乎,“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在关键时候逃过一劫。很多事例都表现了刘邦的急智,按现在的.话说叫“危机处理能力”,这也是一项重要能力。如果反映迟钝,朝三晚五,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刘邦只怕小命都难保,更不用说王霸大业了。

  社会并不缺有才干的人,像项羽、韩信、张良、陈平等,但却缺少能将他们的才干合理组织和发挥出来的人,而刘邦恰好具有这一长处,因此他成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成功是性格上的成功。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2

  夫古之英雄,成旷世功业,彪炳千古者,其道有三焉耳。有亲闲远佞,度人御职之术;有食苦耐穷,卧薪尝胆之能;有统揽全局,运筹决断之才。

  昔汉高祖驭人之术,虽历千载,亦为今人所鉴。其用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萧何镇守后方,统管府库;调韩信统兵百万,往来征战,终至灭楚兴汉,其用人不可谓不高明矣。恰逢项籍忌惮,高祖迁蜀,尚能忍辱负重,秣马厉兵,终于暗度陈仓,击楚暮归,而主中原。高祖之耐穷困之能,惟勾践,未有他人矣。至于先入函谷,约法三章,还军霸上,静观项氏,其统揽全局,运筹决断之才亦可见一斑。其用心之深,项籍勇之勇矣,而智难敌也。

  今者,涛、东、静合三人之力治一区区酒肆,而未见其成,利不及万洲烤鱼,声不如半山小厨,劳劳碌碌,不知其所忙于何。

  李涛,年且十九,奔忙采购勤之,呼喝指挥瘁之,思虑出入频之,而学识微之。

  刘东,起早入黑,辛劳有甚,遂至威严早立,遣人、示令而莫敢违矣。奈何面慈心善,邻人沾利而容之,客人咄进而让之,财物多费而略之。

  至于吾,对内,同侍者嬉笑有余,而威严难树;知人长短乃设职,而怠于推心置腹。对外,同客人言谈有笑而不苟让,服务有礼而不卑躬。东则直言欠缺柔和。至于管理,推机示谋却难施展;欲窥其穷,则理论有余,实践不足也。

  综览吾辈三人,能纵观全局者,不能御人;能勤于事务者,不能目远;能细较出入者,欠于智谋。悲夫,人力短长,而有事之成与败矣。

  荀子曰:君子非力所及也,善假于他物焉。譬如盲人携拐,矮者履高。又有,“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各有所长,莫若取长补短,方为上策。

  奈何树分高低,识有长短,况人之相容,未有如鱼处同渊之易。彼与彼年相若也,孰为先孰为次;彼与彼之识见相异也,曷为愚曷为智?盖吾三人学识、经历互为制约,况同职同列,故不若高祖之御良、萧、信之易也。

  悲夫,吾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而难知其化解、周旋之道也。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3

  高祖本纪讲了高祖刘邦的一生经历,即是写刘邦如何战胜项羽,最后建立汉国的过程。让人真切的感受到历史的豪迈,悲壮与些许心酸。

  本篇着重写了刘邦的成功,而对于他的一些缺点陋习,比如奸诈,损人利己,虚伪等人品方面则有些忽略,不过终归来说,刘邦是成功的,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项羽虽然一生正气,勇猛无比,但却也只能是一个失败者。历史就是这样残酷冰冷,不得不让人感慨。

  看了《高祖本纪 当这种结果也是必然的。刘邦虽然人品不好,出身低微,胸无大志,无雄才伟略,但他却领着一帮豪杰推翻暴秦,打败英雄盖世的项羽,建立汉国。首先,司马迁认为他能当上皇帝是上天授予的。刘邦母亲怀他时就有蛟龙附身,刘邦长相一副龙的容貌,面相贵不可言,被称为赤帝的儿子,所到之处,天空都有象征天子的一团云气,这么来说,刘邦自生下来命中注定就是天子,他就会建立汉国。这一点来说,带有一些神话色彩。当然,刘邦德胜并不只是由于他是君权神授,他还有过人的用人才能,这一点是项羽远远不能及的。刘邦能够识才,。如《史记》上有:“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刘邦知道每个人的长处与短处,有才能的人都不会被他遗漏,取其长避其短, 使得人才得以尽其所用。而且刘邦用人十分果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且用自己的的情感感人,很得人心,给他要用的人信心与盼头,让他们全心全力的为他效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所以他手下有韩信,张良,樊哙等为他尽心尽力。正如他说的:‘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不善于将兵,而善将将,再让他手下的人才竭尽全力地发挥他们的才智作用的时候,又要保持对他们的绝对领导权,加强他对人才的控制,这一点我认为即使是在今天,对当领导者的来说也是值得借鉴的。还有刘邦的能力十分强,能屈能伸,反应能力十分快。即使是在危机时刻,不管是在危机丛丛的鸿门宴,还是在被项羽围困时,还是与项羽对决时被弓箭射中。他都有急智。他总是在最危急的时候急中生智,抓住哪怕一点点的希望,成功逃脱。相对于刘邦来说,项羽就有些反应迟钝,死脑筋。在被逼到乌江时,他本可过乌江,以求之后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可是却一下在失去理智,自刎于乌江边上,只留得后人唏嘘不已。刘邦能成功,还有个重要的因素时他会安抚人民,可谓得人心者的天下,在归降了的'地区,刘邦对安抚人民,鼓励耕种,镇国家,抚人民,给粮饷,不绝粮道,正如他说的“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且吾所以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人们普遍都认为刘邦是个品德高尚忠厚老实的人,认为他值得信赖,因此都纷纷依附他拥立他为王。而项羽呢,虽勇猛无比,却又奸猾伤人,项羽曾攻下襄城,那里的军民没有一个活下来的,全被活埋了,凡是他所经之处,都会遭到毁灭,他这样的糟蹋人民,可想人民怎么会拥护他,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其实比刘邦更有才的人很多,比如张良,韩信等,但刘邦趋合理的利用他们并把它们的才能发挥出来,刘邦本不是旷世奇才,但他善于用才,善于抚民,最终取得成功。

  本篇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将刘邦和项羽做了强烈而且鲜明的对比,由此更加突出了刘邦的胜利。刘邦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胸怀大略,虚怀若谷,求贤似渴,善于知人用人;而项羽者过于稚嫩,气量小,嫉贤妒能,造的后来众亲背离,凄凉的自刎乌江。比如说写到项羽刘邦分别率兵去关中击秦时,项羽之描述了他在军事上的胜利,而刘邦则不仅有军事上的胜利,还写到他抚慰军民等安民措施。司马迁还将项羽和刘邦用人方面进行了对比,项羽刚愎自用,有范增却没有好好利用,做事鲁莽,不经思考,正如刘邦这句脍炙人口的话语所说的“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司马迁正是经过这样的层层对比,不对递进,进而拉下了刘邦胜,项羽败得帷幕。其实,很佩服刘邦。

  本片高祖本纪语言精练,朴实无华,给我们读者展示了刘邦与项羽争霸的精彩以及历史的残酷与真实,刘邦与项羽两位人物形象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刘邦得胜与项羽的输给后人许多启示。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4

  看《高祖本纪》时有一处令我印象深刻,当陈胜吴广起义的风波席卷到沛县时,萧何曹参都因为怕起义失败,秦军会杀害自己的家庭,而并没有自告奋勇去领导大家,这是刘邦却站了出来,并且和沛县的诸多百姓阐明局势,号召他们共同杀了沛县的官吏起来谋反,从此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投奔他,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股势力。

  萧何曹参都是很有才华的人,但是由于关键时刻的畏畏缩缩,所以没有做到刘邦那个地步。但是分析当时的局势,他们的这种做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动荡的局面下,谁也不能预测起义是否会取得胜利。沛县的父老乡亲们面临起义被秦军镇压,不起义被陈胜吴广的军队攻击的危险,估计萧何和曹参也不是没有想过要当首领,但是考虑到自己家人的安全问题,于是就顺水推舟的推给了刘邦。刘邦也不是没有家属,并且以多年后刘邦与吕后对于丞相人选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刘邦不是一般的聪明,所以说他肯定不是没有想到同样的问题,他估计有两种想法,一种像其他人一样不确定,但是他毅然选择了自己的前途,另外一种就是他对自己具有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终究会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相信自己一定会带领大家走出水深火热。其实这样的一种主动与自信,正是我们生活中好多人所缺少的一种精神品质。

  刘邦当初与一群人在夜晚行走,有人向他报告说有一条大蛇挡住了,当别人都建议绕道而走的时候,刘邦却说“壮士只有向前而已,有什么可怕的?”,之后斩杀了白蛇。刘邦绝对不是鲁莽之人,如果没有充分的自信,是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的。他斩杀白蛇,让周围人对他刮目相看,对他更加信服。

  后来在刘邦带兵打仗的过程中,智者郦食其去为刘邦献计献策。他说:领兵的将军们,经过此地的有很多。我看只有沛公是一位大人物,有仁厚长者的气度。这里他所表达的沛公应该具有两种他所看重的品质,一种是宽厚大义得民心,另外一种我想就是沛公具有充足的自信而散发出来的一种气质,既不是简单而鲁莽的用事,也不是关键时刻的畏畏缩缩,即使是遭遇失败也会依然向前,这也许就是众多有才华的人,张良,萧何,韩信,曹参,陈平,周勃,臣服于他的`足下,甘愿听他指挥而少有谋反之心的原因吧。

  一个领导者,重要的不在于他自身具有多少特长和才华,而在于自身散发出一种气质,能把这些有才华的人纠集起来,(或许这就是老大说我的领袖气质吧)。自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以前和我关系最好的老师在上高中之前对我说“其实你各个方面做的都不错,只是缺一点自信”,我当时并没有很在意。今天读完,一边思考一边意识到,如果想成为一个领导者连自己都对自己的想法没有充分的自信,连第一个提出来的勇气都没有,底气都不足,还怎么让别人对你的想法充满信心?具有信心,身上就会像刘邦一样散发出领袖的气质。所以嘛,实现自己的梦想,首先得先从培养自信心开始。

  这就是《高祖本纪》带给我的思考。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相关文章: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09-20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05-22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01-11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范文(精选51篇)08-05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范文800字 (精选3篇)04-30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12-23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05-22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05-10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01-01

史记的项羽本纪读后感07-28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