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历史演义>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2-05-17 01:19:13 三国演义 我要投稿

【荐】《三国演义》读后感8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荐】《三国演义》读后感8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

  这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是一个皇权更替的年代,这里涌现出无数驰骋四方的儿郎,这里孕育着无数足智多谋的英才,这里有舌战群儒的智慧,这里有割须断袍的狼狈,这里是尔虞我诈和赤胆忠心汇聚的世界,这就是——三国。无数英雄豪杰,几多爱恨情仇,血与火的战歌,笑与泪的绝唱,共同汇成了这部千古流传声名远扬的经典名著,这本凝聚无数人毕生心血与追求的不朽著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并称“四大名著”。泱泱华夏,历经上下五千年风风雨雨,古老文化源远流长,多少不朽的著作流传至今,而《三国演义》能从中脱颖而出,其本身必然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同时作为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在我国文坛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代的`罗贯中,其记载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期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剧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和鞭挞。

  《三国演义》中对智慧和勇武精神做了十分详尽的描写。武有关羽“温酒斩华雄”、刘关张“三英战吕布”;文有诸葛亮“巧布八阵图”、陆逊“营烧七百里”。其中不少章节都写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尤其是对各种大小战争场面的描写,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千变万化,各具特点,很少雷同。

  《三国演义》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各种英雄人物的粉墨登场。作者对三国人物都有细腻的描写,运用恰当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喜好、特点等各个方面。作者用艺术手法向世人描绘出一幅幅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三国人物图。

  在无数英雄人物中,深受大家喜爱的想必一定有蜀国五虎上将之一的常胜将军赵子龙罢。《三国演义》中对他的描述是:赵子龙,名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通读此书,赵子龙的英勇形象便跃然纸上。

  身为蜀国大将的他,武艺高强,胆识过人,手持一柄长枪名为“龙胆”,率领手下白马义从,驰骋沙场,所向披靡,为主公匡扶汉室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读后感2

  我喜欢看书,我喜欢看幽默的笑话书,也喜欢看有优美文章的作文书,但是我更喜欢看激励我努力学习、勇敢向前的书,它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记录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兴衰史。对于这些我不太感兴趣,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书中的各式人物了,里面的人物都非常有魅力,如:大方的曹操、武功高强的关公、作战勇猛的赵羽、即奸诈又讲义气的刘备、心胸狭窄的周瑜……里面的人物形象丰满、栩栩如生,让人一翻开就会被吸引住。

  我最喜欢的人物就要数诸葛亮了,他足智多谋又神机妙算:他还在许多事件中体现了他的聪明,比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等,诸葛亮为蜀国尽心尽力,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好军师。

  我最讨厌的人物莫过于周瑜了,因为他不但心胸狭窄,而且奸诈,就像有一句歇后语写的一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实际上,周瑜打黄盖,都是周瑜的设计的苦肉计,打黄盖,让黄盖去投奔曹操,然后乱谋。我们不要做一个像周瑜那样的奸诈小人。

  虽然我没有诸葛亮那么足智多少谋,但是如果我努力学习、坚持不懈,那么总有一天,我也能有自己的`一番作为!

  读《三国演义》有感350字

  三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文章的第一句话,也是这句话引出了一部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历史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文章讲述了蜀,魏,吴**共同争夺霸主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更有仁慈的刘备,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狡猾的曹操,武功盖世的张飞,关羽等人点缀,更为故事情节增添了几分精彩。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三顾茅庐》了。刘备为了表示尊敬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时他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也还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待,半天过去了诸葛亮才有然醒来,刘备赶紧快步走进草堂与他见面。刘备的诚心诚意感动了诸葛亮,并最终得到了人才。,我想想自己。有一次我被一道数学题给难住了,一会儿就没了耐心不想做了。此时,我想到了刘备三顾茅庐也是遇到了很多挫折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做下去,并最终成功了。再想想古今中外有哪个名人没遇到过困难但他们也没有放弃。比如:爱因斯坦他设计电话也是失败了很多次但他也没有放弃并最终成功了。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此话果真不假。正是因为三国演义我才知道了遇到挫折不放弃的道理。三国演义是我在书海里的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我爱《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3

  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也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在书中叙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魏、蜀、吴三国之间互相争斗以及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历史故事。在介绍汉末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的同时,作者也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有勇无谋、反复无常的"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忠肝义胆而又侍勇自矜的"义绝"关羽,粗犷暴躁而又能敌万人的虎将张飞,忠心耿耿而又足智多谋的"忠绝"诸葛亮以及智勇双全、忠心为主的勇将赵云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关羽。

  关羽的`身上具有着忠、义、勇等三种优秀的精神品质,让我对他十分钦佩。故事前期,刘、关、张立根不稳,频繁投奔各地势力,所得领地亦几得几失。在徐州失散后,关羽被迫留在曹营,曹操对其三日小宴、五日大宴,又送其锦缎金银、战袍髯囊及赤兔马等,想要收买他,为己所用。但关羽丝毫不为所动,始终心念刘备,想着昔日与刘备同发的共兴汉室的誓言,而早在张辽劝降他之时,他便已与曹操约定"但知皇叔信息,虽远必往".其忠刘忠汉之心由此可见。

  关羽受曹操深恩厚惠,虽然因忠刘而没有留下来为曹操效力,但是对于曹操的大恩,他始终铭记在心,以致在后来的赤壁大战之中,于华容道违背军令状放走落败的曹操。x其义薄云天之精神由此可见。

  而《三国演义》之中关于关羽之勇早在讨伐董卓之时便有所体现。在敌将华雄击败讨伐联军数将的情况下,关羽奋然请求出战,迎战前曹操为其斟酒壮行,而关羽未饮,道是凯旋再饮。当他击败华雄归来时,壮行之酒依然温热。其艺勇技高由此可见。然而在《三国演义》之中关羽之勇不仅仅体现在这一情节之上。如"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等故事情节均生动地表现出了关羽之勇。

  感悟到了《三国演义》之中关羽的以上优秀品质,我认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学习、生活之上,个人都应该向关羽学习。学习其忠,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学习其义,处事讲求道理,讲求法律,合乎正义;学习其勇,在学习上,面对困难,能够迎难直上,不为所惧。

  《三国演义》读后感4

  自从上学期学了《三顾茅庐》后,我便对《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暑假期间,我连着读了两遍。这本书中,我最佩服的人物是诸葛亮了,他足智多谋,口才又好。

  诸葛亮的妙计很多,很会“掐指一算”,懂天文地理。我最喜欢的要算“草船借箭”和“借东风”了。孙权他们故意为难诸葛亮,要他在三日内制箭十万枚,若不成功便斩首示众。要知道,刘备是没这个生产实力的。面对这个不可能任务,诸葛亮胸有成竹地答应了下来。到了第三天,在大家的担心中,一场大雾从天而降,诸葛亮命人“备船十余艇,草人四十余个”,开往曹营,并不停地击鼓,假意进攻,曹操用了“三千弓弩军”来迎敌,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十万余枚箭。原来,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后来的`第四十九回中,《七星坛诸葛祭风》,周瑜想放火烧曹操的船,无奈老是刮西北风,会伤到自己,急出了病。诸葛亮答应帮他唤出东风。于是建祭坛,行法事,摆出了青龙、白虎、玄武、朱雀阵,召唤出东南风,帮了周瑜。书中说这是诸葛亮善用“六丁六甲之术”,我想一定是他通晓天文地理,预先测出了天气的变化。

  诸葛亮的口才很好。当刘备陷入窘境,为了能让孙权出兵相帮,诸葛亮舌战群儒,晓以利害。他先说了刘备的仁慈,再拍了孙权的马屁,说在江东不怕曹操,又说了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有三分之二的地盘也不得人心,最后说刘备被打败后,吴国也会灭亡。最终说服了孙权和刘备联手抗曹。在面对王朗时,诸葛亮说:“汝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王朗听罢,“气满胸怀,大叫一声,撞于马下”。可谓是“兵马出西秦,雄对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后来,诸葛亮实现了他所说的“三分天下”,然而,蜀国还是被灭了。真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5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我最敬佩的要数诸葛亮了,他是一个忠臣,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而且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可为是个奇才!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而他的聪明就是让我学习的最好榜样!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而且我对他的感觉也不好,虽说是一个人才,非常聪明,且善于打仗,但有谋权篡位之心。不过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而且没有杀刘备,虽当时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并不是很坏,毕竟他还有大度。但周瑜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一部宏伟的历史小说,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著作。我在领略了三国时期那些乱世英雄的豪迈、勇猛、谋略之后,可谓是颇有感触。而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是曹操。

  曹操,多少年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辱骂和唾弃。起初看到他说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时,我也曾一度认为他是一个狂妄、狠毒、阴险的奸诈小人。但在我深入阅读后,我改变了对曹操的看法。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写的《龟虽寿》里的两句话,这,其实就是曹操的价值观。从这篇作品中我们便可以看得出曹操是个拥有鸿鹄之志的人。尽管他也曾有不小的官职,但他并没有活在当下,安于现状,而是有着伟大的.理想,招兵买马,讨伐董卓,统一北方。一个有着博大胸怀,心中有着高远志向的人,我想那不叫狂妄,而是豪迈大气。

  人们误解曹操的,其实还有一件事情:曹操误以为有人要暗杀他,所以杀害了县令陈宫的朋友——吕伯奢一家。但我认为,那也是曹操的一种无奈啊!在那个狼烟四起的年代,谁能分辨出,谁是忠心耿耿的人,谁又是心怀鬼胎的人呢?曹操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出此下策。所以,我们应该去理解他,而不是骂他恶毒。毕竟曹操那会儿是身处在那样一个人心叵测的时代。

  说曹操奸诈的,更是荒诞。曹操的谋略才能在“官渡之战”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袁绍军队声势浩大,而曹操才七万人马,换作他人,恐怕早已吓得不战而降了吧。但曹操沉着冷静,截去了袁绍的粮草,大败绍军。而我们称曹操此举为奸诈,难道不过分吗?军事上本来就有“兵不厌诈”一说,更何况曹操只是略施小计而已!

  当然,作者罗贯中的确是将曹操作为一个“乱世奸雄”来写的,难免会有些地方将曹操描写得负面了一些,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某人的个别行为举动,就否定了整个人。根据自身的喜好,将过多的自身情绪,带到另一个人身上,这是很傻的作法。

  我们应该从曹操身上学习:学习他的志存高远,学习他对人才的爱惜,学习他对百姓的爱怜之心,学习他的文采超群。

  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而不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凡事都有多面性,所以,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事情。

  以上是我读三国对曹操的见解。

  《三国演义》读后感7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部书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这部书主要故事情节是:东汉末年,朝政的腐朽,引发了黄巾军起义,各地诸侯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乘势而起,形成了许多割据势力,在群雄纷争的局面中,魏、蜀、吴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这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其中我影响最深的诸葛亮和周瑜。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出山。正是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刘备立足于蜀汉、结好东吴、共抗曹操。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我佩服他的聪明才智。

  周瑜,字公瑾,身为东吴的大都督,他仪表英俊,聪明过人。在诸葛亮的帮助下火烧赤壁,为东吴求得安宁。但周瑜心胸狭窄,一心想害死比自己高明的诸葛亮,后被诸葛亮三气而死。他死时大叫“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中,我们体会道周瑜的自私。但周瑜毕竟是一名英雄,年轻有为,值得我学习。

  在读《三国演义》时,我深深的体会到人民对于和平的向往。由此,我也联想到我们当今的社会多好啊!没有动乱、没有战争,各国之间和平相处,人们在幸福美满的生活着,真希望永远都能这样!,这部书给我的感触很深。

  这部书主要故事情节是:东汉末年,朝政的腐朽,引发了黄巾军起义,各地诸侯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乘势而起,形成了许多割据势力,在群雄纷争的局面中,魏、蜀、吴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这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其中我影响最深的诸葛亮和周瑜。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出山。正是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刘备立足于蜀汉、结好东吴、共抗曹操。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我佩服他的.聪明才智。

  周瑜,字公瑾,身为东吴的大都督,他仪表英俊,聪明过人。在诸葛亮的帮助下火烧赤壁,为东吴求得安宁。但周瑜心胸狭窄,一心想害死比自己高明的诸葛亮,后被诸葛亮三气而死。他死时大叫“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中,我们体会道周瑜的自私。但周瑜毕竟是一名英雄,年轻有为,值得我学习。

  在读《三国演义》时,我深深的体会到人民对于和平的向往。由此,我也联想到我们当今的社会多好啊!没有动乱、没有战争,各国之间和平相处,人们在幸福美满的生活着,真希望永远都能这样!

  《三国演义》读后感8

  在阅读《三国演义》时,我与作者罗贯中一样,都是“亲刘贬曹”。所以曾经也为蜀国后主刘禅的昏庸深恶痛疾。他亲近宦官,被俘虏后又乐不思蜀,实在让人觉得痛心。但我在重温此书时,却发现,作为蜀汉顶梁柱的诸葛亮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因受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在人才培养方面,诸葛亮还是有不足之处。

  其实刘禅17岁登基时,便展现出了他的英明之处。刘备初亡,魏国趁机派兵攻打蜀国,此时刘禅并不是急急忙忙地去找相父,而是:引多官入宫,启奏皇太后“,见到诸葛亮后,并不是心急火燎地询问退敌之策,而是徐徐说道:“丞相安乐否?”言语中暗有责备之意。这样的从容有分寸,与之后的软弱无能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诸葛亮能从一开始就精心指导,他本来是可成为一代明君的。

  诸葛亮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从全局谋划到具体指挥,从粮草的'筹集和调运,功过赏罚甚至杖责二十都要亲自查看。如此包揽一切事物导致了身边的年轻人缺少锻炼机会。如马谡就因此痛失街亭,而刘禅则一手导致蜀汉灭亡。

  我觉得诸葛亮大可给刘禅发挥才能的空间,应该把大权逐渐交还给他。而且诸葛亮曾经在一封奏折上说刘禅“不识朱紫”,而且从《出师表》中也可看出诸葛亮对刘禅智商的贬低。像诸葛亮这般不给孩子实践机会,而且还不停打击其自信心,那孩子才会自暴自弃,没有出息。此外,诸葛亮死后,刘禅还曾一度拒绝给他立祠堂,后又废除丞相制,可见他对相父的不满之情。

  “接听相父处置”的危害性很大,在育才的过程中往往阻碍了被教育对象的先天才智,埋没了他们自身的能量。目前我国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说白了就是思想品质的教育,应该让孩子走向社会,而“皆听”在当今家庭教育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家长们包办孩子一切的事物,不给孩子们自主发展的空间。而且当孩子取得一些成绩时,家长往往会显得不屑一顾,认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而且我们和其他人还有很大很大的差距。如此打击我们的自信心,也导致了如今内向的孩子特别多。如何走出这些误区,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努力,去实践。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09-20

初二三国演义读后感02-08

“三国演义”读后感03-22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2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14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2

高一三国演义读后感01-24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4

三国演义读后感05-26

《三国演义》读后感05-2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