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心得》读后感

时间:2022-05-16 20:26:40 论语 我要投稿

《论语心得》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心得》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心得》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论语心得》读后感1

  几天前在一个同事那里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顿时起了兴趣便借来看看。《论语》记录了孔子一生的言行,虽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他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很先进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而儒学的经典旨在突出“仁”,所谓“仁”就是胸怀仁义、宽容大度、从容不迫。因此《论语》的主要思想也是提倡“仁义”,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种品质他就可以叫做君子。“君子”在《论语》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那么什么叫“君子”呢?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呢?

  孔子答道:“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孔子又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优可惧的。”

  其实孔子的标准看起来很容易,但是要切实做到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但在如今这个繁杂的世界里名利的牵绊已让我们失却了面对内心的勇气。

  虽然我们不能都成为君子,但是我们可以避免成为小人。君子和小人是两种不同的修养和层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尊重道德法制的,犹如我们生活中排队购物,虽然排队会耽误我们一点点时间,却维护了公共道德和秩序。而小人则贪图眼前的利益,钻小空子,贪小便宜。所以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关于君子和小人,孔子还有一个论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能够团结周围的人,却并不会结党营私,而小人正好相反。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有一句成语,我想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讲的是君子的信用。“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崇尚实干的,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君子的诺言也是行动的诺言,做得到才说得出,说得出就一定要做到。

  《论语》的内容当然不止这么一点点,于丹教授的心得感悟对于我们理解孔子的.思想起到了很好了推进作用。“道不远人”我们所追求的东西永远在我们内心深处,但是绝大数时间我们却向外求索。君子在我们心中,小人也在我们心中,我们努力的在外界寻求君子的时候却忘了自己内心世界也藏着一个君子。

  而我们刚走出校门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对于君子的探求应该是什么样呢?古人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也是君子的人生理想,所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惦记的是法度,是自己的自身修为,是天下的仁义。

  因此首先我们要树立一个实现自我的理想。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的是理想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的发展方向。树立好理想之后,接下来我们要从最基础的做起——修身。通常来讲就是要快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经验积累,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在这传统的理想当中“修身”是最为基础的却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

  对我们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讲,怀揣理想,挥洒青春和激情是我们修身的开始。

  《论语心得》读后感2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

  《论语心得》读后感3

  前几年,央视科教频道正热播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论语心得》。我被于丹教授妙语连珠、才思泉涌的讲解吸引住了。于是我兴冲冲地买回来一本,一个不爱学习的人也开始读书了。我总觉得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离我们现代人很远,这些毕竟是越千年的东西,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呢?是不是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呢?

  现在想一想,古代先贤们讲的一些道理,和我们当代人的生活,仍然能联系到一起,并不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正所谓的“道不远人”吧!今天把于丹老师讲的几句话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共同学习。

  在处世之道一章中,于老师讲了一则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距离太远大家借不着热气觉得寒冷。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经过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找到了合适的距离。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度。由此我们联想到,现代人交朋友要真诚热情,互帮互助,最好能带给对方“正能量”。大可不必穿“一条裤子”“烂韭菜不打捆儿”。这样下去离“小人常戚戚”就不远了。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地方,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我喜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祝福,更羡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但愿朋友之间能“一片冰心在玉壶”吧!

  当今社会,家长们把孩子的成长看做生活的全部,把孩子的学习看做头等大事。于老师讲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掠夺。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青春叛逆期,总是念叨为了孩子放弃了进修的机会,放弃了升迁的机会。把全部的精力金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等等,结果怎么样?孩子“压力山大”,高考前后、大学期间出事情的还少吗?有的错误是没有机会改正的,只留下血淋淋的教训惊醒后来人。

  书中还谈到了许多孔夫子的观点言论,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我读了几句《论语心得》有一点点感悟。自己就像是夜晚抬头看星星的孩子,却不知道天空有多大。慢慢懂得学习才是硬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心得》读后感4

  近日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颇有感触,下面简单说说。

  《论语》一书,传世已逾二千载,历史上也几经沉浮,但总体而言光华远甚于晦暗,其中思想纵有消极一面,但积极一面也形成了一些中华传统美德。不但国人古来拜读,也远播于海外。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对《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极为推崇,称“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数理,无可与此纯粹道理相比拟。”

  两千五百年的时空差距,如此多的褒贬加诸其上,现代人面对当今纷杂多变的繁华世界,该如何去看待理解这部传统经典,于我们又有何启发,于丹所着《论语心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在《心得》开篇于丹便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褪去加诸《论语》上的铅华,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这部传世之作的距离。细想一下,可不是嘛。经典最易被冠上太多光华和赞誉,使得后人解读时无形中便处于或仰视或钻牛角尖的心态,无法平和地去看待的话又怎么能无偏颇地思考呢?

  《论语》的真谛是什么?在于丹看来,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她从宇宙观、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人格修养、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个方面,着眼于当下谈了自己的心得。

  书中多次提到了现代人面对的心灵困惑,这是人人都有体会的。当今社会人人皆知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发展却并不同步,最显着的外在表现便是艺术文化的整体下滑,现代人面对而今这个声色犬马的繁华世界,正如书中所说“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也是孔子所谓的过犹不及。”

  于丹举了一个GHP(国民幸福指数)的例子,中国的GHP指数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经历的是一个凸形曲线,至2015年中国的GHP指数排在世界48位,说明经济增长并不代表国民幸福感就增强。这是全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在相当重视GHP的不丹,其总理也表示过自己的忧虑:“我们都是有限而且脆弱的血肉之躯,究竟能把多少‘东西’——快餐,电视广告,豪华轿车,新奇玩意和时装——塞进自己的身体却又不致打乱心灵的平静呢?”

  那这些你我多少都经历过的彷徨和扰乱又从何而来呢?一,是因为不平,拿自身为比照他人看到了更好的,望着这山那山高。二,是因为信念不坚定。全球化时代早不是旧时代相对闭塞的环境,物质文明发展程度和信息传播的速度远超过去,可比可图的东西多了去了,人人都知“钱非万能”,但看到亲戚朋友同窗周围之人中谁谁香车宝马意气风发,难免生出消极心理,更消极一点,原来心中规划下的雄心壮志也动摇了,对于自己曾经的坚持产生了怀疑。

  并不是说人不该去图谋,不去追求,只是心中有所求时也不可忘了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于他人的成功也不能老去看结果,人一生都拼搏奋斗过,奋斗背后的酸甜苦辣都多少尝过,所以心中升起不平之感时该设身处地地想想别人可能吃过什么样的苦,才有了今日成就地位,应该看到不是比对方少了套房子,少了辆名车,学识口才不及等等,而该看到对方做到了我没做到的,从自身找原因,是因为不够努力还是机遇未到或错过了。更何况,得失本是微妙之事,将快乐过多建筑在物质欲的满足上的话,只是愈发放大内心的空虚,愈难填满。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总是纠结于八九,而忘了拥有的一二快乐,加以时日便连或许谁人曾艳羡你的一二也愈发单薄了。

  所以于丹举了个例子。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称赞他:“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只是够温饱,有个遮风避雨的地儿了,颜回便陶陶然浑不觉苦。他内心充实着富足快乐,且这种富足快乐并不为外物的多寡而有所撼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都是这种崇尚心灵自由不为外物所累的写照吗?这样的心态便是君子之态。

  那何又为君子,《论语》中没有确切答案。既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恕”,那君子言行必合“仁恕”。“仁”简而言之便是“爱人”;“恕”便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还是很宽泛,于丹总结出了四个君子的标准。

  一、心必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宽厚他人,严于律己。

  二、志必坚。君子胸怀天下,有远大志向,坚持自己的信念,是恒心与定力兼备之人。

  三、易事而难悦。君子的人际关系一定是融洽友善的,不会去结党营私,很容易处事,但是难以取悦,也就是贿赂不了。

  四、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把漂亮话说在前头,先去把事情做了,然后再从容道来。

  这样的君子标准做来很难,也非一日可就,历史上可称上君子、圣贤之人也是经过千锤百炼。孔子的生平就颇为坎坷,尤其到他晚年后,欲使鲁国强盛却因国君的沉湎享乐而失望离去,自此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当权者,传播自己的思想,历经十四年却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后将精力转移到了教育之上,七十三时逝世。

  正是因为这份坎坷铸就了孔子淡然平和的心境,宽和爱人的胸怀,但他也绝不是满口仁义道德的酸儒。孔子不崇尚“以德报怨”,他认为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用正直、耿介的态度去面对有负于你之人,但是要用恩德、慈悲去真正回愦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井有仁焉,从之。”有个仁者掉井里了自己也跟着跳下去的行为在孔子看来是“罔行”,是不动脑子失了分寸的行为。

  君子,或说贤者的标准,如何行事也不光光《论语》中有,古之典籍今之道德标准都有相同相近之处,就如《心得》开篇所说,这些那些本就是天地间最基本的真理。这标准我们个人也许终其一生也许也难完全达到,但不可忘记,不可力有所及时不去努力接近,不去引导自身。这也必是个漫长无止境的历程,正如人人能说的那几句人生之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同样语出《论语》,是孔子自我总结的心路历程。大彻大悟之人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可参照的都是这循序渐进非跳跃式的发展历程。

  于丹的《心得》内容颇多,读后感想不可能面面俱到全写出来,仅浅谈一二,且书中已有了更有力语句,便不再赘述。

  不过,既是“心得”,便是个人体会,一家之言,有人说好便有说非。虽有人指责于丹曲解先人着作,称其为“学术超女”,对现今的文化快餐现象甚为忧虑。但平心而论,能认认真真看下本书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难之时脑中闪现书中片语进而引导自身,惠及他人,实在于己与人是一次不小的收获。即便在一些人看来于丹的《心得》错误百出,却是瑕不掩瑜。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在其诘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准了唯一的释义,而在即便随时间流逝依然能为大众所接受的长久生命力,口口声声说要“传承”,却又束之高阁不容许不同之声的出现,才是对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种曲解。既然所有学术理论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为人所用,又何来俱是以何形式,中国不有句古话么:“真金不怕火来验。”

  《论语心得》读后感5

  今年国庆节的时候,老公从单位带回一本书,就是于丹的《论语心得》,本来我对这一方面的书并不感兴趣,这本书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一打开书,我即被其深邃的思想深深地震撼着我,使我没有任何拒绝看下去的理由。

  于丹在书中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活着,就应该学会去适应一切不尽如人意的事物,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寻找自己的闪光点,永远保持乐观进取、积极勇为的生活态度,在逆境中不断地修炼内心,提高自我,唯有自强不息方能有所作为。

  从她的书中,我读懂了一种解脱,读懂了一种希望与信心,自然也领悟到了一份真知。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特定的苦楚,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都有其不为人知的烦恼,教育事业也不例外。于是,有人埋怨,有人放弃,殊不知天底下有更多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

  21世纪把我们带到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脚步变得更加匆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淡,你不珍爱自己也就等于摧残自己,你不前进也就等于后退,你不自强就会变得懦弱,只要活着,我们就得去认识生活,去探索世界,心灵永远是自己的归属,何不好好活着呢?

  一个禅师对前来问道的人说:“你拿起来吧!”那人一愣,问:“拿什么?”禅师说:“那你还是放下吧!”于是那人便有了顿悟。我没有那么深的智慧,但我想,人活在这个世界总得面对许多事情,乐也好,苦也罢,人总得前进,但前进不是用三言两语说出来的,你得战胜自己,我没有经历过生死与噩梦交集的文革洗礼,也没有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火熏陶,正如于丹书中讲到的:我们的时代政治最为稳定,经济空前繁荣,但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年代,犹如足球赛场一样,正因为有着激烈的竞争,所以也就有着惨烈的淘汰。鲜花与泪水同在,进步与落后共存,想要认识世界就得先认识自己;想要不败就得自强。身在教坛的我们应敞开心扉,放下顾虑,抛弃那些沉积在心底的虚无缥缈的幻想,寻找一种更为实在的'生活方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情的释放自己的能量,在踏过黑夜的沉寂以后,笑一笑,天亮了!

  生活是认识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是心灵感悟的过程。而生活态度是心灵的滤色镜,你的生活态度端正了,你就会变得乐观,也自然会把平凡的工作视为光辉的职业,全心全意的投入进去,这能不快乐,能不充实和幸福吗?但若总是徒劳无功地埋怨与顾虑,何来快乐与充实?

  生活中我们总有太多不尽人意,重要是我们要用正确心态去面对所有问题。一个犹郁的人是不会有快乐的。每个人都是哭着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那意味着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的一刻开始,苦难艰辛就伴随着我们。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正如触手不及的明月,它有圆有缺。因为有它的缺,才能感受到它圆时的惟美。

【《论语心得》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心得03-12

《论语》阅读心得01-17

论语心得范文07-28

于丹《论语》心得12-03

学论语心得06-02

于丹论语心得05-29

阅读论语的心得03-12

论语阅读心得03-20

论语阅读心得03-23

《论语心得》读后感11-0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