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国学>经部>论语>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2-01-22 16:18:59 论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与论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

  一、“为己学”主张独立思考精神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荀子劝学篇云:“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后汉书桓荣传谕曰:“为人者,凭誉以颂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

  “故知人之为学于艺、学于文,抑学为人之道,虽其所学同,而其所以学之用心,则有为己、为人之别,此诚不可以不辨。学知为己,即知所以为据德之学矣。

  又有“此始纯粹是一种为己之学,即在自己德性上有期望,有到达,故谓之据德之学也。”

  “为己学”是追求自己内在的成长,期望自己有所提高,而非对外进行张扬和炫耀。进一步,为己学之时,不同的人有快有慢,每个人所达到的程度各不相同,这就是完全凭着每个人自己的特点以及他能领悟的程度,孔子对学生因人施教也常常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及所处的学问的阶段进行点拨,能不能领会完全在自己。所以,孔门之学是相当的重视独立思考,并且尊重每个学生的天赋、领悟程度以及成长速度。

  “为己学”不是为了取得颂扬和外界评价

  倘若为人学,就免不了被外界的意见以及声音、需求左右。这里面的颂扬和评价当然也包括自己的老师。

  一个人不会独立思考,恰是因为过于相信他人的思考的结果,过于在意他人的意见,均落在了为人学的框架里。虽然看上去更倾向于解释是为了自己成长,还是为了外界评价而学,但深一步的体会会感觉到,孔学深深尊重体悟在个人,每个人因心以会道的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我们以往对传统文化存在的偏见里,其中就有一条,认为传统文化太刻板,完全遵从教化、摒弃了人之为人的独立精神。经过这一“为己学”带来的思考,我认为孔学本质上是提倡独立思考精神的,偏见是对孔学的不了解和想当然。看到这一点,深深的松了口气,“为己学”完全在乎个人。

  颜渊季路侍。子曰:“盖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颜渊、子路三人之志,即三人之所愿学也。此三人之志全属自己一种内心境界,故称之为“为己”之学。

  朱子谓:“三人之志,皆与物共,特有小大之差。”此所以称之为“为己”之学。

  程子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

  为己之学,所愿只在己。其所求完成者,即其一己之心德。而其一己心德所能到达之最后境界,乃为一种“物我一体”之天气气象。

  可见跟随自己的心愿,独立思考,独立探求,最后方能到达物我一体的最后境界;假如学为人,最终丧失了自己,更无法到达境界了。

  二、“好学”在于不断的学习与提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以前对这段话没有什么感觉,看了《孔子与论语》,才明白这句话的深意,以及带给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孔子在我们眼里是完全的圣人啊,我们就会当然的认为,圣人与我们是有着很大分别的,圣人天生就不一般。像佛陀树下多少天就顿悟了一般,好像人是一下子成圣了。如果自己远远到达不了他们的境界,应该是天份和悟性不足吧。但看到孔子十五岁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等等,是一个逐渐变化、不断升华的过程。

  “孔子之立、之不惑、之知天命,皆循序而可见。孔子之下学上达,正宜如是参之。必博文、约礼,乃始知有立。有立焉而上达于不惑,又上达于知天命,而据德、志道之学亦胥在是矣。”

  孔子也是在一个阶梯一个阶梯走上来的,于是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人修为客观发展的下学上达的过程,原来圣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成了学问、达到了至高境界的,都是不断的学习与提升一点一点达到的。这也为自己的成长积淀带来了很大的信心,以前看到他人那样的知识渊博、知见那么深、境界那么高,常常觉得自己是没机会达到这样的程度了,常常以“没文化”来调侃自己,实际是在众人中间有点自我放弃的意味了。然而,看到孔子的境界都是这样一点点累积起来的,我又能比孔子高明么,当然也要一点点累积起来啊!只学习孔子的好学就可以了啊。从这个角度看,孔子果真是伟人啊,还是以身效果的伟人,他只说自己好学,实在向人们昭示一个达到更高层次境界的唯一道路。能把自己的不同阶段呈现出来,亦向人们昭示了一个圣人亦要经历的过程。反过来想我们自己,如果想让众人觉得自己是圣人或者神人,定要呈现个“吉人天相”、天生如此啊,天赋异秉之类的,而孔子不为圣而圣,是一个真境界啊!这也不得不让人恭敬反思,为学修行是否急功近利、总怀着一蹴而就的心态。

  书中载:“至其由下学而互通层累以渐跻于上达之一境,此则为孔门教学之所以异于夫人之学者。然亦由乎夫人之学而以通以累,而始更有其上达之一境耳。固非无此下学,而径可跻此上达之一境也。”

  孔孟性善的不同也可见此等意义。但二者不同的是:

  孟子曰:“圣人与我同类者。”凡同类者皆相似,因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此则成为全称肯定语,又规格太高,遂使后人疑问争辩。

  论语本章,仅言大类大多数如是,不说尽人皆然,此则争辩较少。又仅说忠信,不言仁、义、礼、智四端,其间大有分寸。孔子教人,一面守其易遵之礼,一面企其难及之智,双方配合,走上仁道。仁道人人可能,但亦少人能及。孔子似在人之最后成就上,并未明白主张人人有平等之可能。只是天生本质相近,如忠信,而别立人生至高标准,如仁与智。

  孟子教人为尧舜,乃曰:“非不能,是不为。”意存责备。

  孔子则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是孔子并不自居为圣与仁。

  孟子把教人标准提高了,不免说得容易。

  孔子把教人标准放低,待人做到高处去,则自见困难。

  孔子自己,只以“学不厌、教不倦”自负;称最称赏的颜渊“好学”而已;自说,他忠信与人同,好学与人异。我们学孔子,亦要学孔子与我们的异处,即是学孔子的“好学”呀。

  三、学应当求真义,杜绝执一理而偏

  《孔子与经史之学》的部分,展现了孔子为学的过程,以及后人是如何延续继承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偏重,到了清朝更是完全偏离了孔子本义,使得现在很多人不认识、不承认经典的妙处,真是令人痛心。这一章的内容较多,罗列变化过程可以使大家更明白整个过程,但也需要时间功夫。我就只谈自己的感想吧。

  想到我们平时读书,哪得从历史上的发端站在高处一直看到现在的呢,多是拿到一本书,看到一个句子,用自己的理解觉得不错,就深以为然。只言片语,或者是只某个作者的书籍与思想,便推祟倍致。看到这部分内容将整个孔子之学的演进、偏重、曲解说的如此详细,不觉得也是冷汗直冒的感觉,倘若是我读书,读到这个偏的、曲的,是断然分辨不出来呢!即使读到正的,又怎么能分辨出是正的呢!既惊叹钱穆先生治学的细致,也惊叹在现代的老师可以带领我们看到这本钱穆先生的书。

  假如又是走到一个偏的、曲的境地,倒是如何是好呢?

  想到读书思考志学上,我们研究一个学问义理,是否也会受到当今现代的需要的影响,而不顾真理大道了呢?

  联想到平时读书,有多少人在读经典,又有多少人在读功用之书、专业书籍,而且在此基础上到处都是几天学会个什么,迅速怎么样,完全是被功用带着走的状态呢!

  便何况要研究、要考据,在一个乱法时代里面,真正能够不被时代带偏、不被形势带走,坚持中正真理的又有几个呢?

  这就给了我以后学习或研究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就是:

  第一,要有辨别,如果自己没有能力辨别,请比你强的人辩别,在自己的时代里选择最可信最接近真理的书去读;

  第二,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正心,寻求真义,而非被自己的偏见或者需要给带偏;

  第三,尽可能多的去读经典,去对比、去思考和领悟;

  第四、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近代社会种种演变,已逐渐激成两大潮流。“一曰‘个人主义’,一曰‘集体主义’,而莫不从功利观点起步。‘个人主义’形成资本自由,‘集体主义’形成共产极权。所争各为财富,而所失则在人性。人生无不好群居共处,既不愿一味封闭自我,摆脱大众;亦不愿专为供奉大众,牺牲自我。孔子所主张之仁道,即为求人、我各得,群、己两遂。我们遇到的多数问题,必当从人类自身内心之忠信、仁智求解决。忠信本于先天,仁智成于后天。两者合一,乃可为人类永久向前指点出一条仁道之路。人类今日种种现象,已非远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之所知。因此亦不复能即凭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当时之所学,解决当前人类之诸问题。然断不能谓当前人类,已非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当时之人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孔子时如此,今日人类如此,更复两千五百年后,人类亦如此。认定了“人性”,知加以尊重,乃始可以言“学”。由“尊德性”而断之以“道问学”,只此是一条不变之大道。一切谋财害命之奇技淫巧,皆所当禁。一切背情伤义之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亦所当绝。一切大思想、大理论、大发明、大创造,莫要跑得过快过远,先要照顾着十室之邑、愚夫愚妇、人所同然之“忠信”本质。惟此乃是人之所以为人之基本。”

  特别抱歉,完全原文打上来了,这一段读来真是振聋发聩,激动万分。把一个目前思想中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自我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阐述得如此清晰、符合根本!我们的偏见里面以为,只要是中国的古代的东西,就是主张集权的,就是集体主义的。从未想过,这个世界面临的一些问题,竟然在孔门思想里有答案!

  从“人性”出发,人既有好群居的特性,又有不愿牺牲自我的特性,人我之间,如何取舍,也自人性当中的“忠信”而来。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儿。一个特别喜欢哲学的朋友,临时爽了约,还拿自我自由来说事儿,我认为她就没有分清自我和与他人的关系(即群体)的分别。个人自由无可厚非,但是假设你与别人产生的联系,与群体产生了联系,还坚持“自我”,背离最基本的“忠信”,这个是如何说不过去了,对吧?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在一个场景、在一个合理的度。

  钱穆先生的这本《孔子与论语》所载内容的准确、详尽、视野胸怀的广大,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和预期。早知如此,定当早些努力读书,前面慢慢读、读不懂、不想读,后面突击读,发现了这本书的好,却觉得如果再多些时间细细品味就更好了。另一感想是,我们现代人对孔子的误解、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实际上在这本书中已经完全得到了释疑,如果本书的内容以一种大众乐见喜闻的方式不失本义的呈现出来,使更多的人知道孔子与论语的真实情况,使更多的人喜欢上传统文化与经典。真正的把能提升自我成长的学问推广发扬出去,对解除现世所面临的很多问题、解决每个人所面临的问题,都有一个很大的帮助呢。

  我为此前不学感到羞愧。以后,定要好好读书,做一个“好学”的人。一步一步提升自己,更加接近真理,更加存养智慧精神。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心得03-12

孔子的颜色作文02-19

我与孔子作文05-12

孔子的尴尬作文12-27

《论语》读后感03-15

感悟论语作文04-04

《人皮论语》读后感02-05

【推荐】论语的读后感05-06

【热门】论语的读后感05-06

论语的读后感【热】05-05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