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高中美术说课稿

高中美术说课稿

时间:2022-01-24 01:36: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高中美术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美术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高中美术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外国古代、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

  2、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审美和欣赏能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3、提高学生对艺术品的语言表达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介绍古代希腊、罗马雕塑的艺术特点和近代罗丹雕塑。

  2、我们对雕塑艺术的'看法。

  教学难点:

  如何欣赏分析雕塑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请C同学提问。

  (一)、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有同学知道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古埃及、古印度、古代希腊、罗马、两河流域等。

  教师:古文明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就有雕塑艺术,引入课题。

  (二)、介绍古希腊、罗马雕塑艺术。

  学生:A同学介绍古代希腊雕塑艺术的特点。

  多媒体:介绍希腊雕塑图片欣赏。

  教师:补充介绍希腊雕塑艺术。

  强调希腊神话雕塑的情节性、表现力。

  2、希腊雕塑裸体特点。

  3、希腊雕塑创造了理想的典型的美的形象。

  学生:B同学介绍罗马雕塑艺术的特点。

  教师:补充介绍罗马雕塑艺术。

  罗马雕塑的继承性。

  罗马雕塑生动的个性特点。

  多媒体:介绍罗马雕塑艺术图片。

  小结:希腊雕塑和罗马雕塑比较:

  学生:谈谈感受

  (三)、文艺复兴雕塑《大卫》欣赏。

  (四)、介绍近代外国雕塑艺术。

  1、图片欣赏:《伏尔泰坐像》、《马赛曲》

  2、教师:罗丹介绍

  多媒体:罗丹作品欣赏,重点是〈加莱义民〉

  学生:谈谈感受

  介绍布郎库西、摩尔等雕塑家作品。

  学生:谈谈对西方现代抽象雕塑的认识。

  (五)、D同学谈谈秦始皇兵马俑与希腊、罗马雕塑的不同特色。

  (六)、C同学提问。

  下节课安排:

  一部分同学动手制作泥塑,一部分同学写生活动。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美术鉴赏第16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一一中国民间美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多媒体教学过程演示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四大问题层层递进。通过介绍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欣赏课文图板中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来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本课知识容量大,因此我根据教材把握住它的基本精神,以便更有效的传授各知识点。理解相关概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方面要放到课文的整体精神和结构中去才能有利于课堂的深入。并借助于本课或相关美术作品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形象的认识,而不致陷入概念之中。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3、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

  四、教学难点:是第二部分“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第五部分“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名词。

  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状况,我主要采取“激发启发—引导分析”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视频、图片欣赏,实物观察和触摸,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学生,组织讨论,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并巧妙导出本科课题。要有新意,有气势,有激情,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志,。再给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观欣赏艺术作品并自主探究、亲手创作,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讨论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教学内容:

  一、导入探究课题(时间:5分钟)

  (一)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播放视频《俏夕阳》。20xx年春节晚会,以唐山皮影艺术为题材的舞蹈《俏夕阳》深受观众的喜爱,以皮影舞蹈的形式烘托出春节欢快喜庆愉悦的氛围。

  皮影是融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民间文艺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皮影又是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之根。共同走进中国民间美术。

  (二)学生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

  1、感受音画气息由此产生共鸣,并激发学习兴趣。

  2、交流本课探究的意图、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时间:16分钟)

  (一)根据图片和举例让学生分析民间美术的范畴,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多种形式。

  (二)就民间美术的三种最具代表的艺术样式作深入探究:

  剪纸:学生讨论回答是否见过剪纸作品,反映的是什么内容。教师作详细讲解:剪纸可以用来表达喜庆与祝福,剪纸还是最普遍最单纯的民间美术,剪纸还是各种民间美术的基础。欣赏黑板上张贴的剪纸作品,可见剪纸艺术的要求很严格。另外,剪纸不仅可以用剪刀,还可以用刀刻。总结剪纸的三种形式。再来看一幅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一《五福捧寿》。剪纸中有一类是做刺绣的底样,北京地区俗称花样子,使用刀具在纸上刻成,内容有花乌虫鱼各种题材,巧手绘制在枕头、鞋头、肚兜等物品上。学生欣赏实物展示,总结剪纸的种类:分为窗花、刺绣花样、顶棚花、门笺、礼品花等。

  刺纷:中国有四大名绣,分别是:苏绣、粤绣、蜀纷、湘绣。刺绣的应用范围很广,我们来看能用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回答:可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钱包、香包等。接下来屏幕上展示的是苗族妇女的刺绣作品。艺术大师刘海粱对苗族刺绣给与很高的评价:“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绣比之,难以免俗。”教师说明:少数民族中蕴藏的民间美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它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间美术也是多样的,要学会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学习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不断丰富民间美术的宝库。

  欣赏“五毒的小布鞋”,提问:民俗中是如何体现民间美术的?民间美术总拿民俗做文章,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民间美术的题材与语言多有民俗依据,它必须符合民俗观念、民俗传说和民俗活动的要求;民间文化也离不开民间美术,许多民俗活动都是通过民间美术增加了色彩和情趣;民间美术既是民俗文化的造型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视觉象征。

  年画:提问为什么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满足纳福迎祥、万象更新的民俗需要。年画种类繁多,题材内容异常丰富,当然如今已不常见了,但在我国部分农村依然保持贴年画的风俗。教师阐述:中国不仅有四大名绣,还有三大年画产地分别是: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欣赏不同类型的年画作品,感受中国民间美术的亲切和生活的美好。

  三、创设互动探究平台(时间:16分钟)

  (一)欣赏中国民间的剪纸、刺绣、年画、泥塑、玩具等美术作品,让学生思考探究中国民间美术多种类别之间的共性,并回答:就作品的内容和采用的美术形象而言,民间美术有寓意和象征的特点,在造型上,特别概括和质朴、大方;在色彩上,较多采用大红、黄、绿、蓝等较鲜艳的颜色,对比明显,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二)欣赏民间美术作品并让学生给这些作品起名字,教师给与评价

  四、归纳总结:系统知识,德育渗透。(时间:3分钟)

  教师阐述:从这堂课中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种类及艺术特征,以及怎样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有一句话这样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文化的才是永久的。”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是非常可悲的,希望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共同关注生活,关注民间美术,让民族文化传承下来。

  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学习,本课通过教师启发、引导、点拨,调控探究方向,及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在宽松的教学情景中开展了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尽最大学力能够到达的区域内学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升华的途径是应用与整合。通过应用使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立足实际,活学活用,回归生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内在的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人美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__-课-----、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内容及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向大家详细的阐述我这节课的安排。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优化课堂教学,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本科的设计理念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从学生发展为主。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教育,优化美术教育人文性的特点,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笔墨大胆。自由表现意境。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我确定了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的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抒国家之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构图,笔墨的分析与尝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

  本着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

  重点是 难点是

  我说课的`第二个部分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观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我根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本的根本原则。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是情景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演示法。设疑提问法。

  我说课的第三个部分是学法指导。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乐趣。所以本科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我说课的第四个部分是教学过程。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换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会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我精心设计的一下几个教学环节,

  1, 首先是导入课题

  用多媒体投放。。。。提出问题,由此导入本科课题。进而引发学生活动。领会新课意图。激发学生兴趣。愉快的接受课题、

  2, 环节,讲授新课

  用多媒体投放。。等让学生欣赏,来感受。。的意境,其中,重点分析的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这幅作品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确他们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提高自学能力和鉴赏水平,运用讨论的方法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和自然。在教学活动中,能很好的进行创作活动。

  3环节,用幻灯品播放几组。。图片。分别运用讲解,讨论,提问的方法来进行理解。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创作活动。

  4课堂小结。我主要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让课堂不仅仅结束在45分钟之内。而是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今后的每一次美术学习中去。

  我说课的最后一个部分是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大方,清晰明了,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明白。

  总之,我这节课的设计是紧紧围绕着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开的。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都能以高涨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活动中去。来感受艺术的熏陶。尽情发挥其创造力。这样。师生便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教与学的任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年级美术鉴赏中的《中国古代雕塑欣赏》。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多媒体教学过程演示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且知识内容对学生吸引不是很大,但是本课却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教学内容是按雕塑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编排的,对影响较大的典型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主要是对陵墓雕刻、

  佛教石窟造像作较为系统的介绍。使学生在对雕塑时代背景的了解下,重点突出雕塑艺术的知识。本课将以雕塑图片/录相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雕塑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陵墓雕刻、佛教石窟造像在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掌握其发展的历程

  3.中国古代雕塑是个艺术宝库及其背景,是各个朝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产物,在历史上曾经被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产生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懂得珍惜祖国文化遗产。

  三.教学方法

  1.任务型教学法

  这篇文章内容较难理解,我设计了一些有关雕塑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对此课内容感兴趣。再通过讲解与比较大概了解各时期雕塑,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多媒体教学法

  这一课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影片相关图片和录相,让学生直观和形象生动地了解有关雕塑的背景和形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3. 问答式教学法

  提出有关问题,然后通过观看图片回答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目的的去观看,效果更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2、要点:①知道中国古代雕塑一般的表现形式。

  ②了解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历程。

  ③对其代表作品欣赏,了解其艺术特点。

  3、教学重难点:古代雕塑呈现形式和重要作品的欣赏。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

  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雕塑?

  它们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答:雕塑的材料可以是石头、金属、泥土、木头等。

  雕塑和绘画相比在外在的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雕塑是有实在体积的形象,我们用手就可以摸得着。

  (直接入题)平时所说的“雕塑”,指的是什么?

  1、涵义

  雕塑──雕塑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内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的一个艺术门类。作为雕塑作品而言,三维空间的体积是其艺术语言最根本的东西,所以作品本身的凹进、凸现、间隔、断裂、穿透、大小是雕塑作品的目的之一。尽管雕塑也可以实现由三维到二维空间的转换,但是立体空间才是其生命根本之所在。

  2、种类

  下面两件雕塑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从表现形式可分为圆雕、浮雕

  (这里将浮雕和圆雕以概念结合实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

  3、想一想:

  怎样欣赏雕塑作品?

  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感受、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

  (形象美、材质美、艺术性)

  师言:了解了雕塑的表现形式,那让我们看看中国古代雕塑。

  ⑴教师板书:概术

  陵墓雕刻

  佛教石窟造像

  ⑵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教学活动(一)陵墓雕刻

  陵墓雕刻产生的背景:

  在封建社会里,帝王、贵族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炫耀其显赫声势,而盛行厚葬。在他们的陵墓区里,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制作了大量陵墓雕刻作品。这些雕刻作品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最重要的部分。

  欣赏:中国古代雕塑──陵墓雕刻

  欣赏任务:霍去病陵墓雕刻

  教师提出问题:

  ①说 一说:

  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特点

  ②学生讨论,回顾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作回答。

  形体单纯、古朴,构思独特,气魄雄伟,力量沉厚。作者通过岩石

  的自然形态,产生联想,某些部位甚至不施一凿一锤,极富艺术创造力。

  教学活动(二)中国古代雕塑──石窟造像

  佛教造像产生的原因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段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困苦,自然地会向往有一个能解放他们的.救星出现统治者也需要一种法宝来证明自己作威作福是理所当然的,使人民甘愿受宰割。佛教就这样出现了。因此当时的统治者都大力推崇佛教,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欣赏任务:我国四大石窟简介

  在我国,自魏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开始凿的石窟有15处,其中最著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以下四个石窟群:

  甘肃敦煌石窟

  甘肃天水城东麦积山石窟

  山西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崖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市南郊的龙门石窟

  六、教师课后总述:

  1、陵墓雕刻产生的社会原因:是帝王贵族为巩固他们

  统治地位,炫耀其显赫声势,盛行厚葬而产生的。

  2、佛教石窟造像产生的原因:

  在战乱的年代,人民要寻求得到解脱的精神支柱,统治者要寻求巩固政治的理论根据。佛教恰恰提供了这样包治百病的精神药方。随着佛教的传播,石窟雕刻得以产生。

  3、石窟造像、陵墓雕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时代特点:在什么样的特定社会环境里,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作品的出现。没有游离于时代背景之外的艺术。如陵墓雕刻与佛教造像。

  民族风格:古朴庄重、深沉雄大、气魄宏伟、想象神气、富于审美理想,是中国古代雕塑作品突出的特点。

  4、课后探究作业(网上查阅)

  查阅《击鼓说唱》《昭陵六陵》的相关资料,概其艺术特点。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静物构图》是选取湖南美术出版社、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绘画雕塑》系列中的《绘画》模块第二课《形的视觉印象》的延伸内容。这一课包括客观物象在平面上呈现的形体、特征及我们怎样梳理客观物象给我们的印象,我从中选取怎样梳理客观物象给我们的印象这一节加以扩展静物该怎样构图,作为本节课的内容。本课从首先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进行描绘,然后通过活动,让同学们给与意见,结合教师所说的理论知识进行修改再创造。采用学生上台手绘、师生交流的形式教学,既加强了课堂的交互能力,又调动了学生探讨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再创作。

  2、教学目标:

  美术绘画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美术绘画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运用绘画的理论,进而培养学生动手绘画创作的能力。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静物构图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A。提高学生的观察静物取舍的能力

  B。培养学生对静物素描动手绘画能力

  (3)发展目标:

  A。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C。培养学生开拓新思维的能力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创造生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静物构图的基本形式

  (2)静物构图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静物构图的基本形式,如何取景

  4、教师准备:

  静物作品图片、知识

  5、学生准备:

  简单的静物:本子,书籍,笔,橡皮擦,文具盒等一些学习用品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绘画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 体会生活总结体会讨论探究知识扩展再创生活

  互 动

  师 引导体会说出问题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是回忆自己生活里的美丽图片,自己是怎么把这些情景拍摄下来的,自己有过什么样的想法没有,也可请学生上台来大概绘画一下自己有过的好的设想或作品,并阐述一下自己的构思,之后师生一起进行点评,说出优点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请同学提出一些修改的意见,之后教师结合构图的基本知识点进行讲解构图的要素进而讲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静物,并讲解静物构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原则,结合我所画的静物构图进行分析和阐述。然后要同学们结合静物构图理论,自己用眼前书桌上的东西摆设一组静物并进行取舍描绘,之后再请同学上台绘一次,并说明自己的想法,怎样和静物构图理论知识结合,我们给与一定的'意见,进行完善,并最后总结。在教学中,教师应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三、说过程:

  1、提问:以前出去拍照,你会怎么拍摄,怎样构思,有没有重点?或是自己喜欢的图片是怎么样的,喜欢的是它的什么?

  学生回答

  2、活动(一)请同学们把自己美好的回忆再描绘一下,并请同学在台上进行描绘,阐述自己的观点

  3、大家一起进行点评,提出意见,老师也会提出意见并转入思考自己该怎样梳理一些身边不注意的静物,该怎样发现美,并创造美

  4、教师结合自己的静物作品讲解静物构图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并分析作品是如何进行的,另外注意存在的一些常见的构图错误,分析错误。

  5、学生结合知识要点对自己前面的作品进行修改,并相互交流,完了之后,再创作一幅作品活动(二),就拿自己的学习用品作为道具,进行摆设,取景,描绘,并请同学上台来展示。大家可以发表意见完善作品

  6、总结内容,并发动学生课后去室外取景,并描绘下来

  四、说注意事项

  1、在活动(一)的时候是要求学生图说并茂,叫两个学生上台就可以了,不拘束学生的思维,畅谈自己的设想

  2、在活动(二)中,要强调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来重新认识静物构图,并自己创作一幅谈自己的感受

  3、在学生在下面绘画时,教师应下台观察,选择有画的好的或很有想法的同学上台描绘讲解,适当的发问学生这么画的缘由

  4、本课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加上活动式的教学法,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应注意调控课堂纪律,把握好课堂的活跃程度。

  五、小结

  本节课以活动驱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教学效果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

  以上阐述了静物构图这一节课的有关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材是沟通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因此我对教材做了以下分析:

  我所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本课是建筑艺术欣赏单元的开篇,分为四大部分进行展开,第一部分围绕“什么是建筑艺术”展开,探讨建筑艺术的基本属性、表现方式和特征。第二部分围绕“建筑有哪些类型”展开,即探讨建筑所包括的种类。第三部分进一步深入探讨“建筑艺术有哪些特性”,即建筑艺术的基本属性。第四部分围绕“建筑艺术有哪些语汇”展开。通过本节课学习,为之后的建筑艺术学习内容起到很好的先导作用。

  二、说学情

  深入分析教材后,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对生活有着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有部分学生对中国著名建筑有过参观,也有很多同学通过各种媒体形式了解建筑,有着自己的印象与感触。由此,对建筑艺术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但是并非发展的尽善尽美。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会更多的采用教师引导,然后抛砖引玉的方式展开,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建筑艺术,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建筑艺术概念和分类,能自主分析其艺术特征,学会使用建筑语汇进行欣赏,懂得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描述、讨论等方法,运用建筑语汇描述、评价建筑艺术作品,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最优化,我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分析建筑的艺术特征,归纳建筑艺术语言。

  难点: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践行新课标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准备

  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网络收集的图片、视频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积极参与到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将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活动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为此课堂开始,我将通过PPT播放不同建筑连续动态图片,请学生思考: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金碧辉煌的北京故宫、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雄伟壮观的古希腊神庙、高峻挺拔的哥特式教堂……这些中外著名的建筑,都各自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历史,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而它们独特的造型和空间也深深的打动着我们。那么,究竟什么是建筑艺术?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欣赏一座建筑呢?引出课题《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通过这种互动提问的导入方式,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

  活动二:描述分析

  此环节我将由浅入深依次展开:

  首先,我将通过PPT播放视频《建筑的发展》,请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建筑艺术?请说一说它的概念。

  学生可能有如下回答:建筑艺术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蕴涵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和绘画等视觉艺术类似。

  我顺势总结: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建筑艺术创作不可能超越技术和经济的合理承受,需要大量的财富、技术条件、劳动力和智慧才能实现,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接下来,我继续追问,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再想一想建筑有哪些类型?可以满足人们哪方面的需求?

  学生的回答有:巢穴、宫殿、庙宇、陵墓、民居等;巢穴、民居等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庙宇、陵墓可以满足精神需求,宫殿两方面都可以满足。

  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建筑的类型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增加的。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类型还会不断增加,体现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

  为了进一步探索建筑艺术特点,此环节我将播放《故宫》《科隆大教堂》《苏州园林》等建筑图片,设置小组讨论,请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建筑艺术有哪些艺术特征?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如下:科学性,如科隆大教堂的飞扶壁使得建筑高耸、轻盈;适用性,如我国南方民居防潮;艺术性,如苏州园林是诗情画意的结合;文化性,如故宫集科学、艺术、文化等为一体。

  我进行总结:建筑史上有三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每句都涵盖了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因而建筑艺术不仅符合一般艺术的形式美法则,还在文化内涵、科学技术等方面能做出许多独特的'创新。

  接下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寻建筑艺术语言,请学生结合收集资料观看课本,设置开火车式问答:建筑从表现手法和技巧上与其他艺术品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它独特的个性,那么建筑艺术依靠哪些语汇表现个性特点呢?

  学生依次回答有:形体、比例、尺度、均衡、节奏、色彩与质感、环境等。

  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无言的建筑便是依靠上述种种语汇奏响着动听的旋律。我们对建筑艺术的内涵、类型、特性和表现语汇有了初步的认识。艺术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和体悟,才能培养出一双懂得欣赏建筑之美的眼睛。

  通过这样分步骤的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建筑艺术特点和相关语汇,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究性思考能力,还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活动三:总结解释

  此环节将引导学生梳理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为此我将设置自由问答,请学生依次发言: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建筑艺术?

  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在欣赏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时,被当作合乎形式美法则的艺术品,具体欣赏的角度可以从类型、造型、功能等方面入手,运用建筑艺术语言进行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感受建筑艺术。

  此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为他们解决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活动四:欣赏评价

  深入分析之后,我设置了“学以致用”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理解本课的精髓,说出自己的收获。故此我将播放当地建筑图片,请学生思考问题:观察身边的建筑,使用相应建筑艺术语言进行欣赏评价。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造型、功能、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建筑的内涵、类型、艺术特点。

  通过对当地建筑的欣赏,进一步巩固建筑艺术欣赏方法,使学生对建筑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拓展视野。

  活动五:小结作业

  课程即将结束,我会请学生主动分享本课重点知识,并升华情感,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

  最后布置这样的练习:深入调查课堂上讨论的当地经典建筑艺术,分析建筑的成功之处,写出调查报告,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请学生分享收获,真正践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后的作业是为了让学生以课堂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

  八、说板书设计

  为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晰、重难点突出。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7

  一、教学分析与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采用的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三课《走进具象艺术》。

  本课内容是美术鉴赏基础知识认知的开篇环节,向学生介绍了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具象艺术(具象艺术的特点,功能等),由学生较能"看得懂"的艺术作品,走进美术鉴赏知识的学习,是较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

  2、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高一级学生。由于地方教学条件的限制,美术教育认识的不足,美术教学受到忽视。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本学科的学习目标模糊,偏离的现象普遍存在。

  但是,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渐形成一套认识,分析,判断事物的方法,手段,对富有挑战性的事物有极高的热情。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可塑性仍非常大,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成长,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结合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认知目标。

  了解若干中外具象艺术著作 ,掌握具象艺术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对具象艺术的分析能力。

  2、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

  4、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探究热情。

  2、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关注社会。

  (三)发展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重点。

  了解具象艺术的特点(真实性,情节性,典型性)以及社会功能(社会记录,社会干预),并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具象艺术作品,进而领会具象艺术的社会意义。

  (五)教学难点。

  对具象艺术作品情节性,典型性的理解;在具象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对艺术形象作典型性的处理(塑造典型的形象与典型的环境)。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1、教学方法:

  结合本课教学的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引导发现法,情景教学法。

  2、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

  教科书中的内容主要是循着问题"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 ,"具象艺术是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 " ,"具象艺术有哪些功能 "逐一展开。按着这样的顺序讲解,容易回到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与我们所倡导的自主式教学是相背离的。于是,我以教学重难点作为隐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自发探究为主,适时点击知识点,使活动游离于知识点之内,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吸收新的知识。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一)教学步骤:

  1、点题,故事引入。

  2、浏览图片,锁定图片。

  3、活动:模拟情景。

  (1)案情分析《马拉之死》。

  (2)心理分析《最后的晚餐》(补充)。

  4、小结。

  5、示图,浏览。

  6、思考与讨论。

  7、作业安排。

  (二)教学设想

  1、环节1:点题,故事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出具象艺术最显著的特征:真实(客观再现现实)。设问:其真实性可否让照相机替代 进入第二个环节 。

  2、环节2:浏览图片,锁定图片——欣赏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经典的中外具象艺术作品,感受学生的兴趣所在,稍微穿插对作品的讲解。锁定画面《马拉之死》。

  3、环节3:

  (1)模拟情景——“马拉之死”案情分析。

  (2)角色模拟。

  ①师:主持会场。

  ②生:探长。

  ③各小组:来自不同国家的专案组。

  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关键,让学生在激烈的解疑氛围中体会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将生活典型化,艺术化的处理。

  4、环节4:

  小结:

  (1)充分地肯定学生学积极地思考,参与,合理的推断。对学生的评价是站在学生是否在细致地观察,合理地分析而得出的结论。

  (2)点出作品所定格的瞬间,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 引发丰富的联想是因为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是艺术家经过精心设计的。

  5、环节5:

  示图,浏览:活动后的思考与缓冲。学生已完成各自的理解,程度不一,让他们在作品欣赏中得以补充。(转换到艺术表现方面思考作品内容)

  6、环节6:思考与讨论。

  (1)在分析场景,解答疑团后,换位思考:作为艺术家,马拉的好友,你会如何画《马拉之死》

  (2)具象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给人以真实感,故事情节,在社会生活中你认为它有没有意义 可结合作品说明。(深化,提升认识)

  7、环节7:作业安排。

  (1)根据《最后的晚餐》所提供的信息,小组合作调查,找到出卖耶酥的人。并试着安排耶酥新的座位。(合作学习法,教学反馈)

  (2)在教学设计中,模拟情景为主要环节,其他的是铺垫与有效的补充。创设案情分析的情景,角色假拟,为课堂的气氛增色不少,我只是个主持人的角色,众学生成了众探长,每个小组成了来自各个国家的专案组,称呼变成这样"请来自美国专案组的李探长为我们分析案情"。学生由观察,理解的切入点不同而有各自的答案,事先因说明只作两种假设:自杀或他杀,根据画面提供的场景分析即可。在此过程中,及时肯定学生对细节的观察,合理的分析,让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探疑”的队伍中来。

  (3)对于学生知识点的把握,采用的方式是自然渗透,不罗列讲解,也不在小结中体现,而是适时地"点击",使学生关注,有所领悟,艺术家艺术表现方法及特色的讲解也是如此。

  (4)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地关注美术作品,美术现象,了解相应的知识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四、教学反馈。

  学生注意力集中,围绕着教学过程展开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情分析"的环节中来;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点击知识点,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作业反馈:在作业中留下悬念,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以及感兴趣的美术知识方向等等。以便教师总结反思,构思接下来的教学设计。

  五、教学保障措施。

  1、“案情分析”环节的开展,学生的兴致会越来越高,有可能出现互相争执不下的局面,或者有些班的"破案"氛围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此时,在调节课堂气氛的基础上,适当地调整"案情分析",浏览图片,小结的时间长度。

  2、根据教学需要,“作业”同“思考与讨论”可互换。

  六、教学思考。

  活动与关注的要点衔接的是否紧密,所设置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思考,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也许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班,对教学环节有所增减,有所侧重。课后及时地记录,小结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这一节课的有关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1、具象艺术的功能:

  (1)艺术作品(具象艺术 )。

  (2)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

  (3)记录功能,社会干预功能。

  2、如何鉴赏具象艺术。

  (1)具象艺术作品的形式。

  (2)典型的形象 典型的情景。

  (3)一个,一群 时间,地点,环境。

  3、作品主题。

  (1)《马拉之死》。

  (2)《开国大典》 董希文。

  (3)《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意)。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8

  1、开场白:

  各位好!今天我来说课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不缺单位,另一个是因为我参加了全市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教学比武研讨会,回来后我就写了一个总结报告向学校教导处汇了报,在这里我准备把外面学习的经验和收获结合相关内容把我对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识说出来,请领导、评委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2、说教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是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编写的,供高中学生选用,共有《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和《现代媒体艺术》五个系列共计9本书,我校选发的教材是《美术鉴赏》,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七课《新的实验》,也是上篇的最后一课。它既是第二单元的收尾之篇,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说教学目标:

  ① 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中后期出现和形成的一些新的艺术表现形态,并了解他们新的艺术创作理念和特点。

  ② 通过认知——讨论探究——再认知的欣赏过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探究能力、理解感受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 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多元化的艺术审美观和价值观,逐步树立宽广包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创新精神。

  4、说教学重点、难点:

  先说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中期以来的艺术家的多种艺术“新实验”(现代实验性艺术),以及他们独特的艺术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

  再说难点:大胆发表自己对“新实验”的感受和见解,通过讨论探究获得对新艺术的再认知。

  5、说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一些教法和学法。

  教法:引导法,演示法

  学法:讨论探究法,辨析法

  教法和学法分别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传统教学的角色来了一个互换,教师始终是课程结构的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设计者,而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承载者、探索者、实践者、创造者,学生才是教学的核心和教学的意义所在。

  6、说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采用多媒体设备和相关的ppt课件,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教材,参考图片和相关网页。

  学生准备: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笔记本等。

  7、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及目标定位

  一、课题导入 用多媒体出示波洛克“滴淌画”的图片,然后请同学们发言,波洛克在干什么?他的作画方式与你以前所见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他的画中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板书课题:《新的实验》

  从波洛克作“滴淌画”中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感受画家的“新实验”的与众不同。

  二、观察、感受、探究 第一节:学生自读全文,自赏每一幅图片。 第一节: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图文,对20世纪中期以来艺术家的“新实验”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和感受。

  第二节:学生围绕如下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发言。

  1、你对现代艺术的看法如何?

  2、你同意P51“思考与交流”里的一些评论吗?

  3、P50—52页这么多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最不喜欢哪一件作品?说出你的理由。 第二节:学生通过讨论和总结交流 感受的同时,探究现代实验性艺术的特点:

  1、强调艺术的非理性和无意识,从而否定了艺术创作对客观世界的理性把握;

  2、主张艺术的本质在于制造新奇,追求所谓的原创性;

  3、尝试以现成品和自然物来代替艺术品的制作过程,从而取消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4、企图打破艺术博物馆体系以及收藏制度,主张艺术向自然靠拢,以此来对抗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社会对艺术的占有和消费。

  第三节:老师引导学生将P50-52的每幅作品按现代实验艺术的特点分类,可列出分类表。 第三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现代实验艺术作品的重新评价,再认知。

  三、拓展探究 学生欣赏现代兴起的一些新美术形式:沙画和地画 让学生通过欣赏进一步了解现代新实验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法、风格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四、总结 正如德国艺术家博伊斯所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里,艺术是一个不断扩张的概念,它与生活的界限正在不断地模糊”。的确,在当代似乎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果真如此吗?也许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能够留下来的“真金”并不多。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