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9-30 13:58: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模板(通用1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说课稿模板(通用17篇)

  说课稿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散文《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2、学情分析

  3、学习目标的确定

  4、重点难点的确定-确立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桃花源记》是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记述性散文,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翻译全文。

  2)、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4、说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是初三学生年级学生,同样需要积累文言实词,另外对于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法 朗读是学生获得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读课,以“赏”为突破口,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获得语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体会作者渴望的理想社会。

  2、创设情景、想象法 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讨论探究法 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是: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同时有效地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说学法

  1、朗读赏析法

  2、合作探究法

  3、情景创设法

  教学手段

  1、 音频、与课文相关的图片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具体操作如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陶渊明的诗《饮酒》其五,让学生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如此学生既可以温故,老师又可以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

  2、简介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陶少年则有“大济苍生”之壮志。29岁才处仕。在39岁时,方为彭泽县令,在官80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便结束仕隐不定的生活,走上了归田的道路。死后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3、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获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1)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了解课文大意。

  2)读:A、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来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同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绝境、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B、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C、指名疏通文意

  D、再读课文,读懂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4、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美的桃源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描绘。

  首先让学生个别地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

  A、解释下列文言字词:

  豁然开朗 交通古义( )今义( )

  B、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

  C、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的又是怎样的画面?同时,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引领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社会美,深化学生的美感,

  1、“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

  2、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创造“美”,更进一步地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5、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讨论来突破,同时提供背景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想象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出有规律的认识,即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具体做法: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请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

  1)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

  2)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5、归纳总结:

  通过前面学习,学生们对文章的认识已开始从感知形象认识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

  在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这三件事是:

  1)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2)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3)背诵你最喜欢的段落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心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6、课堂达标。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回顾与反思。

  1)用一个成语( )概括本课的内容。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的不同:

  妻子古义( )今义( ) 绝境古义( ) 今义( )

  3)默写描写桃花源自然风光及社会风尚的句子?

  6、课后延伸:

  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或者陶渊明归隐后的其他诗作。

  五、说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自然美: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社会美:和平恬静 怡然自乐

  此板书直观,简洁明白,充分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学生能从中抓住要点和精髓,深入理解全文,把握人物思想感情。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本次活动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球是幼儿比较喜欢玩的运动器械之一。球在小朋友家里、幼儿园里到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皮球、足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其中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玩法不同,可以滚球、投篮、抛接球、踢球、拍球等,幼儿虽然知道各种球,但是对球的种类、质地、作用、形状、特点、玩法等还不了解,可以在课后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各种球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托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认了认知、能力、艺术、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操作、探索的部分,有表达的部分,目标是:

  1、通过操作摸弄,感知球的特征,尝试各种球的玩法。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2、学习辨别最大的和最小的,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幼儿简单了解球的玩法,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玩皮球。

  3、活动准备:里面装一个皮球。球袋里放有大小、颜色不同的球若干,数量与幼儿相同。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互动教师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方法有:

  1、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和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的演示法是运用实物展台观看各种球的图片,引导幼儿充分认识和区分各种类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球,让幼儿对球的种类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更吸引托班幼儿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2、操作法: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的.才袄做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次活动主要引导探索球的外形特征、特性、玩法的多样性,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中来认识各种类型的球。

  3、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法、鼓励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玩球的乐趣。

  三、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究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表达法: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活动中,我们提供各种球的图片,让幼儿看一看球的外形特征,然后用语言说一说表达出来,教师再出示准备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探索球的兴趣。

  2、尝试法:《纲要》指出教师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的提高”。让幼儿在游戏学会自主探索、观察、合作、分享等方法,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的组织程序,活动的流程为:激发兴趣——探索——交流探索体验——游戏《大皮球》。

  (一)激发兴趣(3分钟)

  《纲要》提出: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的交流、体验交流的乐趣,活动开始,教师出示布袋子,请幼儿猜想里面的物品就什么?通过实物展示,让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球的外形特征,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二)探索(3分钟)

  当老师带领幼儿参观准备的材料时,幼儿对投放的材料很感兴趣,他们想动手试试看看除了皮球之外,其他球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就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分享,幼儿不知不觉的在边玩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

  (三)交流探索体验(7分钟)

  《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发表不同意见,幼儿在玩球之后,同伴间会互相交流自己玩完后的感受,因此老师可以及时提问:“你在玩时发现了什么,你的球宝宝是什么颜色的,你的皮球是大的还是小的?”幼儿通过实际操作经验的交流,幼儿知道了皮球有多种玩法,从而发展幼儿手的操作能力,让幼儿感受到活动的快乐。

  (四)游戏“大皮球”(2分钟)

  活动结束,我让幼儿一起跟着《大皮球》的音乐一起玩游戏,让幼儿知道球除了很多玩法以外,还可以通过音乐《大皮球》来游戏,增加幼儿活动的乐趣。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太阳是大家的》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第七组课文的一首儿童诗,全诗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诗歌的文辞虽简单,但字里行间却意境深远,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世界、关心和平,进行人文教育的一篇好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共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二是体会诗歌拟人化的写法。

  2、本节课的内容充满了“分享、和谐”这一人文关怀的思想,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认知目标: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梦”等词语。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

  二、说教法

  从诗歌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知道:诗歌的意义是最多元,最丰富的。不同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意蕴来,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因此,读诗最需要个性化体验,最需要自由的想象。本设计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 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学习方式以阅读、感受、分析、联想、创作诗歌为主导,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升华对太阳的热爱,并掌握初步的创作诗歌的方法,激发学习语文和创作诗歌欲望。所以在教法中我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启发式教学、分享阅读法、采用演示法教学。

  三、说学法

  整节课上,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在个体读、同位读、小组读、给好朋友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等,在书声朗朗中,感受诗句的美。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1、欣赏歌曲《七色光》

  2、出示:太阳笑脸,和可爱的太阳打招呼。师生共同谈谈对太阳的感觉。导入课题,并指板书,

  二、指导精读一、二节,积淀感悟

  学习第一小节

  1、师:同学们,古人云:诗即是画。一首优美的诗歌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所以我们要一边读一边想画面,把看到画面后产生的情感融入到你的语言中,你一定会有新的读书收获。大家试试看,读一读第一小节。(自由读文)

  2、指名读并评议

  3、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是个好习惯,那自己在读的时候,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了吗?

  4、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多美的景色呀!(点击图片“朵朵白云”)夕阳西下,太阳让白云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看!(点击出图“红彤彤的晚霞)白云变成了?你们现在知道“红彤彤”是什么意思了吗?是呀!白云和晚霞各有各的美,谁能美美的把诗句读一遍?(出示第一小节)(读得怎样?)

  5、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你不想驻足欣赏这美景吗?所以“朵朵白云”应该读得慢一些。那晚霞是因为红才美丽,所以“红彤彤”应重读。你再试试。

  6、有进步!就像他这样,让我们一齐美美的读读第一小节。

  5、原来美丽的图画就是优美的诗句,优美的诗句也能变成美丽的图画,让我们把这一切美好都记在脑海中吗,试着背背第一小节。

  学习第二小节

  1、师:太阳不仅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关怀,看它都为我们做了哪些好事?请同学们自由的读第二小节,用笔画一画。

  2、生自由读文

  3、师:太阳都为我们做了哪些好事?聪明的孩子谁来说说?(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洒---鲜花,拔---小树,陪---小朋友)

  4、师:你认为这一段哪个字或哪个词用得好?

  5、师:太阳把金光往鲜花上洒,“洒”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可以用哪个词代替?(照、射。)为什么用洒?(均匀,轻)是啊,多么温柔、细心的太阳,正是有了它的普照,每朵鲜花才开得这么艳丽。

  6、她还把小树往高处拔呢,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拔的?是不是太阳拉着小树让它长高。

  (是指太阳给小树输送营养,让它快快长大)

  7、最有意思的就是太阳陪着咱们玩了,谁去过海边?你去海边都干什么?(准备好相关图片,以备不时之用“那让我们看看小朋友们在海边一般会做什么?”)

  8、那你(他们)当时的情一定很高兴、快乐吧?那你就把这种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吧?

  9、指名读。

  10、指导朗读:你高兴时有什么样的表情?(面带笑容地读)

  11、师:你们喜欢这样的太阳吗?那就把你对太阳的喜爱这情表达出来吧!和同桌比比,看谁能读出对太阳的喜爱之情?(自由练读)

  12、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比比?

  13、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里有一个标点符号,你们还认识吗?(板书省略号)“省略号”在这表示什么?(太阳还做了很多好事)聪明的你们想一想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出示相关句式:“她把:-----------------”让我们也当回小诗人,像书上那样用优美的诗句来表扬表扬它做的好事吧)

  14、学生练写并交流

  15、为我们班的小诗人鼓掌。(她把温暖的阳光送到世界各地。太阳让春天变得更加灿烂美丽!她让柳树长出漂亮的绿头发,她让小草更绿了,她让小树更挺拔了,她让森林更加茂盛了,她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

  16、太阳做的好事真不少,我们把太阳做的好事也记一记吧!试着背背第二小节

  三、学习三、四节情感体验,深化主题。

  1、师:太陪我们一天了,要走了,你舍的吗?

  2、师:那就我们去送送它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节,把你的舍不得读出来哟!(生自由朗读)

  3、师:太阳就要从西山落了!它要去哪儿?生齐答:它要趁人们睡觉的时候,走向另外的国家。

  4、师:人们睡觉了,此时,应怎样读?(指导朗读)生:轻轻地,悄悄地。

  5、师:说的真好,让我们再来一遍。(及时评价:这时读得很好。)太阳要走了,她去哪里?去干什么呢?

  6、师:让我们分角色来读读第四节。思考:那里的小朋友、鲜花等太阳干什么了?

  7、师:他们也渴望太阳吧金光往鲜花上洒,把小树往高处拔,陪小朋友玩耍…… 太阳不仅帮了我们国家的小树……,还帮了别的国家的小树……它使属于全世界的,太阳是大家的。

  四、拓展

  1、师:太阳马上就要去别的国家,陪外国小朋友,你有什么话想对外国小朋友说,赶快说出来,让太阳帮我们带去?

  生:外国小朋友,你们好!欢迎你们来中国玩。希望我们能在一起玩。希望我们能团结友好相处……

  2、师:同学们真善良,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们团结友好相处,希望世界永远和平。是啊,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有着同一个梦想,让我们和全世界的小朋友一起放飞和平鸽,让和平鸽把和平之花、团结之花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在阳光的照耀下,携手并肩,去创造更加美丽的世界。共同祝福吧,让我们把祝福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一起朗读诗歌《太阳是大家的》。

  五、作业超市

  1.我想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我想把这首诗画出来。

  3.我想课外找一些有关的诗歌来读读。

  4.我也来当小诗人,写一首小诗。

  说课稿 篇4

  我今天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元日》的说课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元日》是湘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诗,作者王安石在诗中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王安石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这首诗就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教材在出示古诗的同时,还精心绘制了一幅人们欢快过年的图画。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就会被图画中的热闹场景所吸引。

  五年级学生仍旧对显性的画面比较感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在读诗时会将诗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从而能够感受到诗中洋溢着的欢快气氛,也能够体会一系列春节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美好未来的期盼之情。而对于王安石的执政理想,五年级的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标准的新要求,我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在交流中学习古诗,并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自学古诗的能力。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重点,教学目标1、3是难点。

  本课的教学1课时完成,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课件及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走进诗的天地呢?我尝试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在教学中用多层次的吟诵、多层次的问、拎出一条主线等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并收集其他诗句,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立足古诗文校本课程的大背景,让学生课上品析、课后创作,从中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整堂课以问为针,以读为线,力求创建语感共生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三、说教学过程

  (一)“聊”出“年景”

  “未有曲调先有情”,要让学生走进诗的情境,就要调动他的生活体验,唤醒他的情感积累。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

  ,我们将迎来中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知道是什么节吗?春节到啦,过年啦!哦,大家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为什么这么开心呀?”紧接着,学生就会说到在春节里令自己开心的事情,而这些快乐的事是由过年时那丰富多彩的习俗带来的。老师在评价时也要运用多种方式营造快乐的氛围,令学生感受到春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如让学生模拟爆竹声、引导学生想象使用压岁钱的情景等。这里,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聊出春节的特色,春节的气氛,既有利于激发学习情趣,又能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心理铺垫。随后揭示课题,这就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二)初读有“韵”

  古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转承合辙的韵律,遵循这一文体的特点,我首先让学生带着字音、节奏两方面的要求——字正腔圆和有板有眼自由朗读古诗,接着在反馈时注意运用激励性评价和划分节奏符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并落实这两个层次的朗读要求,扎扎实实读好诗。由“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的初读要求使学生明白诗所特有的节奏魅力,并掌握了读出韵味的基本方法——划分停顿符号。经过四年古诗文大环境的熏陶,大多数学生都明白读诗仅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是不够的,还要读得有感情,这就向学生提出了朗读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接着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巧问促“悟”

  首先让学生轻声地读这首诗,读的.时候结合插图和有关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并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在读和想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看注释、看插图,是对他们运用资料自学古诗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理解诗意、感悟情境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一直是学生的弱项,有些学生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随后在交流古诗意思的过程中,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而是提出了两个大问题,第一问:“在这一岁之首的元日,有哪些换了?”并要求学生用“在一岁之首的元日,——换成了——”的句式说一说。学生很自然地会说到旧符换成了新桃、寒风换成了春风、旧岁换成了新年这些辞旧迎新的景象,接着引导学生快说辞旧迎新的心情,进而让学生带着那样的心情齐读《元日》,通过这第一问完成了感悟性朗读上的第一次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当学生交流到寒风换成了春风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曈曈日”,可以这样问学生:“春风吹拂在我们脸上暖洋洋的,你从诗中的哪里还可以感受到这股暖意呢?”学生接着便会提到“曈曈日”的意思,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之一。第二问:“冬尽春来,万物更新,人们心中都充满着辞旧迎新的喜悦,那么人们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辞旧迎新的呢?” 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他们很快就会说到燃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这些方式。这时陡然一转,以一个追问“咦,人们怎么都选择这些方式来辞旧迎新呢?”激发学生再次运用注释、探索文本的热情。学生便会发现燃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这些春节习俗中所传达出的人们期盼新的一年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紧接着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人们还会期盼些什么呢?”在想象说话的环节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说话注意完整性的同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如用得好的四字词语)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说话逐步有质量上的提升。随后引导学生读出企盼、读出祝愿就水到渠成了。通过第二问又进行了朗读的第二次提升。最后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想象,并结合整首诗说一说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通过这最后一问引导学生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在前面两个问题的铺垫下,学生说的难度降低了。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带着感情说。随后就分别从把祝福送给诗中的人们,送给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及自己和送给全世界的人这三个角度朗读《元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通过有层次的问吸引学生注意力,适当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让他们很自然地进入诗的情境中去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以问串起一条主线,打破了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增强了讨论交流的有效性;让学生依靠想象走进诗境,增强了体验的有效性。一首《元日》,仅仅是学习春节诗篇的开始,这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

  (四)走向延伸

  投影出示描绘春节场景的其他诗句(3句),要求学生按照初读《元日》的要求先自由朗读这些诗句,读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再交流从这些诗句中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随后引导学生课后也试着写一写关于过年的诗句或诗篇。拓展阅读让学生触类旁通,感悟更深,课后让学生尝试创作,使学生“我口写我心”,写出积累的情感体验,萌发一种我是“诗人”的自豪感!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祝福》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在整个高中课本中,共有四个小说单元,本单元则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高考新课标卷把小说作为了选考内容,本单元小说的鉴赏教学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

  教科书上明确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小说的能力,学会个性化阅读。

  情感目标:认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基本上同于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把握鲁迅小说主题的深刻性,把握个性化阅读“多元有界”的原则。

  二、说教法

  1、通过让学生复述课文,提炼小说情节,培养语言概括能力。

  2、通过教师示范阅读分析,让学生掌握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3、通过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三、说学法

  在鉴赏本篇小说时,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春天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那春天里。”流浪歌手旭日阳刚一曲《春天里》让我们在春天漫山遍野的绿色中感受到了巨大的荒凉,这对农民工兄弟用悲壮的呐喊撕裂了人生短暂的麻木。谁说春天只是一个山花烂漫的季节,谁说春天只是一个思绪逍遥的季节,其实,最深的绝望和春草一样不可遏制,其实,迟暮泛滥,正是殉着春光化去的时刻。是的,就是在那个绝望的季节里,她死了丈夫,被迫改嫁,她又死了儿子,彻底绝望,她寂然离开这个世界。她是不幸的,她的生命里没有春天,她就是鲁迅小说《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祝福》,一起走进祥林嫂的悲惨世界。板书:祝福。

  (一)、检查预习,指名学生复述祥林嫂的故事,提示学生从祥林嫂的角度陈述。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归纳概括小说的情节。

  序幕:祝福的景象和鲁斯老爷

  开端:初来鲁镇

  结局:既然死去

  发展:被迫改嫁

  高潮:再来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二)、示范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介绍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教师示范分析祥林的肖像描写。

  鲁迅曾说过:要想极俭省的`刻画一个人,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本文多处描写到了祥林嫂的眼睛,找出来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明确:

  1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由“顺”字,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安分守己的个性。她在死了丈夫,成功逃脱了严厉的婆婆,来到鲁镇做工时,对眼前的一切非常珍惜,很乖顺的听从主人的一切安排,虽然内心痛苦,却对生活抱有希望。

  2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内心痛苦

  这是经历过苦难的眼睛,泪水已经以泪水的方式镌刻在祥林嫂的脸上,她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这个弱小又不幸的女人,只能用泪水来倾诉心中的悲苦。

  3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

  一个直字,道出了她整日陷入对阿毛的深深思念和痛苦之中,精神有些麻木。4鲁镇人们嘲笑祥林嫂额上的伤疤——瞪着眼

  一个“瞪”字,表明她微薄的愤怒。经历了那么多的人生苦难后,祥林嫂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引来人们无情的嘲讽,她只能用愤怒来表示自己无言的反抗。

  5与柳妈对话——两眼上围了大黑圈。

  当柳妈告诉祥林嫂她死后会被两个男人分抢时,她一夜未睡,苦恼了一夜,伤心了一夜,她陷入对死亡的恐惧之中。

  6捐门槛——眼睛分外有神。

  她用近一年的时间,倾其所有,捐了门槛后,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7再次祝福,四婶不让祝福——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

  四婶的一声断喝“放着吧,祥林嫂”彻底粉碎了祥林嫂的愿望,她的精神彻底崩溃。

  8行乞时——眼睛间或一轮

  祥林嫂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折磨下,陷入极度悲哀,精神完全麻木,对生活失去希望。

  9问我灵魂的有无——突然发光

  这“发光”是经历长期痛苦思索后,萌发的对灵魂的一丝希望。

  找出这些眼睛描写之后,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这些眼神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表演这些不同的眼神,以加深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理解。

  最后教师总结:通过祥林嫂眼神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就这样被不幸的生活一点点吞噬了。也许生活的挫折没有彻底击垮这个女人,但当她内心的痛苦被那些愚昧的人们一次次拿出来兜售时,她被一步步逼向生命的绝境。

  (三)、学生独立阅读阶段

  学生找出小说中有关祥林嫂的语言和动作描写的部分,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与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与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与我对话灵魂: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行动描写:

  祥林嫂反对自己再嫁时,逃、嚎、骂、撞

  怕死后被两个男人分身,捐门槛

  怀疑有无灵魂,提问

  从这一系列的对话和简单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丧夫失子让祥林嫂陷入深深地自责与痛苦,而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她的精神受到重压以致于陷入恐惧。

  年轻的祥林嫂曾经愤怒过,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抗争过,但她微弱的力量又怎能抵抗一个偌大的社会呢?是的,祥林嫂的悲剧不是她个人的悲剧,不是她性格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即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勇气,她还是会被当时的那个社会中所淹没。

  (其他人物形象也可用这种方法分析,让学生熟练掌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四)、探究阅读

  1、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比如:立春之时丈夫死去,孟春之时被迫改嫁,暮春之际丧失爱子,迎春之时一命归天,一般,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是打击和绝望,简析作者时间安排的巧妙。

  2、小说为何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这两道题目属于小说艺术技巧的考查,教师需要规范学生思路,提示:主要从情节线索、内容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几个方面入手。

  3、小说开头,祥林嫂在阴暗的风雪天问我灵魂的有无,你认为祥林嫂的愿望是什么?

  这道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要立足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4、祥林嫂死了,那么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这道题针对小说主题设计的,属于学生对小说的个性化解读,答案会很多。有人可能会说是鲁四老爷,有人可能会说直接的凶手是四婶,有人也许会说是柳妈,说道柳妈就有意思了,柳妈是个善女人,不杀生的,她的身份是个帮佣,她怎么会是凶手?实际上,这个问题延伸一下,在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中包不包括祥林嫂她自己?这样可能学生讨论的更激烈了,到底祥林嫂有没有参与这场杀戮,老师可引导学生从小说情节的角度进行分析,即祥林嫂为什么去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最后剔除表层的凶手,包括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鲁镇上冷漠的人们,甚至是祥林嫂自己,我们往深处挖掘,让学生理解,杀死祥林嫂的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祥林嫂既是封建制度的自觉维护者,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完成本课的教学难点。

  5、祥林嫂死于那一天?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虽然课文中有明确的说明,祥林嫂是死于祝福之夜,但我们往深里挖掘:阿毛的死对祥林嫂意味着什么?四婶那一声大呵“放着吧,祥林嫂”意味着什么?甚至祥林嫂被四婶赶出鲁家又意味着什么?

  五、小结:

  也许我们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于何种原因,是死在哪一天的,也许在祥林嫂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没有忘记微笑的,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笑中艰难的走着,这时死亡对她来说,也许不再是恐惧,在现实的痛楚里,死亡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祥林嫂死了,我想这也许是上天对她最好的安排。

  六、作业

  祥林嫂被封建制度活活的残杀了,请关注现实,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还有封建残余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列举现象,并做简要评析,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说课稿 篇6

  指导思想:根据体育健康标准的要求,本课在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本身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实践、去尝试、去体验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参与、探究、感悟,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动作概念和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和竞争意识、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本次说课分为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

  一、说教材

  跳跃项目包括跳高、跳远、三级跳远和撑竿跳高。从事跳跃项目的练习,能增强腿部力量,发展弹跳力,发展灵巧和协调性。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还能培养勇敢、坚定、沉着、果断的意志和品质。

  二、说学情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二(4)班。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匀属上升期,好奇心强,容易兴奋,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但在知识的`理解、技术的掌握以及学习的方法、兴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多体验、多实践。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游戏参与法和指导纠正错误等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用比赛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团队精神。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发展跳跃能力的几个动作方法。

  (2)、增强腿部力量,发展弹跳力、灵巧和协调性。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几个发展跳跃能力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对动作要领的掌握。

  3、器材:木棒4根,凳子4个。

  五、说教学程序

  (一)、开始部分(1分钟)

  集合整队,清点人数,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目的是培养学生有组织、有纪律的课堂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团体意识。

  (二)、准备部分(8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做准备活动:进行单足跳和蛙跳接力赛。让学生的身体尽快进入到运动状态。

  2、做活动操:正压腿、侧压腿、膝关节运动、踝关节运动各4个8拍。目的是活动各关节,避免运动损伤。

  (三)、基本部分

  1、介绍本课内容、目标及要求。(1分钟)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出一些发展弹跳能力的方法。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总结,然后派出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并演示本组的动作方法(可以借助老师准备的器材)。教师同时给予动作指导(学生可能说出如:立定跳、单足跳、蛙跳、纵跳摸高、跨步跳、深蹲跳、跳绳等方法。)(5分钟)

  3、教师对学生总结出的方法给予评价并补充一些学生没有想出的方法。鼓励学生选出几种自己喜欢的练习方法(少数服从多数)。组织学生进行练习选出的2-3个动作并给予动作指导,其它的动作可作为以后素质练习时用。(15分钟)

  4、利用深蹲跳、单足跳、跨步跳、纵跳作为环节进行接力游戏比赛。(10分钟)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放松活动。

  2、鼓励学生总结本课了解的主要知识。

  3、回收器材。

  4、师生再见。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文抓住时间特点选取初秋季节典型景物的变化,从整体入手,由天空到田野,由植物到动物,形象直观地写秋天丰收的景象,描绘出一幅天高云淡、五谷丰登的秋景图,展现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练习朗读,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难点:分辨汉字,认识偏旁。了解课文内容。

  二、说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养成阅读兴趣是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保证。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件、卡片、图片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三、说教法

  从本课课文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图文结合、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在生字学习中,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进行识记。在学生识记生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创设情景,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程序,主要设置六个环节。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秋季美景的图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的景色变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阅读主体,应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地位。

  1.请大家打开课文,认识自然段。

  2.播放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3.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读准字音。

  4.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品读学习第一自然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本环节设计,在随文识字中,将识字教学置于一定的课文情境中,通过字理识字、加一加、文字与图片联系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学过程中落实了“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看课文的插图,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积累丰富的词语,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训练的机会。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扎扎实实落实本课新认识的笔画书写,让学生在写好笔画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整体书写。学生通过观察生字的结构,加深生字书写的整体印象,从而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四)、拓展练习

  1.巩固生字:大雁南飞

  2.我会说:用“秋天来了,天气凉了”说句子。

  通过生字认记练习和句式练习说话,巩固生字的认记,练习说完整的`话,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感受秋天的多样性。

  (五)、引导学生看板书,试着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板书引领,指导学生背诵。

  3.请个别学生展示。用填空形式练习背诵。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落实本课的目标,力求背诵在课堂上进行。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文的内容理解、生活体验,再现图片,抓关键词引导学生背诵。

  (六)、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体验,为下一节课的“画秋天”“说秋天”做铺垫。

  五、说板书设计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板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本课我抓住了景物的“关键词”,用粘贴画有形有字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力求言简意赅,对教材的内容概括得精炼、正确、有趣味性。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b、p、m、f》是汉语拼音第3课。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4个声母,配有一幅郊外游玩的情景图。情境图主要用以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声母b、p、m、f,教材以活泼生动的卡通画形式将b、p、m、f四个声母呈现给学生,旨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记住四个字母。第二部分是声母b p m f与单韵母的拼读练习。第三部分是“爸爸、妈妈”两个词语,其中“爸、妈”是本课要认的生字。第四部分是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爸妈”,要求书写的字母b p m f的笔顺及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认读声母b、p、m、f,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拼读b p m 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初步掌握两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3、借助拼音,正确认读“爸爸、妈妈”2个词语,认识“爸、妈”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声母“b p m f”与单韵母组成音节的正确拼读。初步掌握两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二、说学情

  学生刚入学,又因为学习方式的变化有些许不适。汉语拼音的学习内容本来有点枯燥,加上孩子年纪小,活泼好动,个性十足,所以,应尽可能的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乐中学,同时,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儿童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拼音字母是抽象的表音符号,缺乏具体的内容,学起来枯燥无味,儿童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拼音教学必须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采用多种活泼生动的`形式,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特点,创设“爸爸带小孩爬山,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本课的四个声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

  2、联系生活发音: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是一个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汉语拼音字母标识的语音,其实是在儿童口语中经常出现的。因此,教学中,利用情境图,组词进行发音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汉语拼音并不难,很有趣。

  3、合作学习: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声母b、p、m、f的发音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编口诀记忆字母,并发挥自己的潜能,快乐地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单韵母引入

  (二)、学习声母b p m f

  1、学习发音

  2、学习书写

  3、编儿歌识记

  (三)、学习声母b和单韵母a的拼读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跳水》一课讲述了发生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船长在危急中,冷静,机智和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和了解作者记叙一件事情经过的方法。本篇课文情节惊险,扣人心弦,易于激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形象逼真的教材插图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在学习字词,初步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用来形容情况危急或处境危险的词语。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比较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表现,在了解事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说教法

  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

  2、语言点拨

  3、抓重点词句

  4、朗读感悟等等。

  三、说学法:

  1、抓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比如"哭笑不得","气极了","惊呆了","40分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对这些词句的未尽之意进行表象理解,体会孩子,水手们的心情。这是在巩固和运用以前的读书方法。

  2、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在本组课文中学习运用的一种新的读书方法。本课教学中采用了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说出自己的见解。比如:"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引导学生从几个不同的角色身上去体会。

  3、自觉运用和积累词语:比如第一自然段,写了哪两个角色之类间发生的事发生了什么事强调用词来概括其主要内容和感受。在学习"孩子处境危险"时,用提示句"当时的.情形真是呀!"引导学生用上"千钧一发,万分危急,迫在眉睫"等词语。

  4、合作与交流。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整知感知为激发学习兴趣中,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动画短片,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

  感悟情理整体感知后,引导学生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去把握课文中本质的东西。讲读一,二段时,在弄懂段意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取乐,放肆,哭笑不得"这些重点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使学生知道水手取乐猴子是故事的起因。三、四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去体会文中角色特点,在汇报中重点抓住孩子情绪变化和危险情境以及寻求解救办法三方面去深入理解课文。

  ①孩子情绪变化的探究以孩子的情绪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懂得孩子情绪变化原因有三方面:猴子的放肆,水手的过分,孩子的不冷静,从中告诉学生做事要冷静要考虑后果,开玩笑要注意分寸。

  ②抓重点语句体会险境利用幻灯出示惊险语句,先让学生自主感悟孩子的险境。然后通过指导朗读,填读形容危急情况的词语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入情入境,达到讲解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③寻求挽救办法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依据这一理论,我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得出办法后,发现均不很得当,从而得出:船长果断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儿子生命不容置疑的唯一办法。五、六自然段集中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以在教学这部分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通过体会船长心情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然后通过分析跳水的好处,为什么用枪逼孩子跳水来学习船长在危急中,冷静,机智和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总结全文

  学习表达方法,精读全文后,结合板书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作者表达方法,最后以"从文中角色中获得哪些有益启示"结合教学,使学生既对本课知识有及时的整理,又感到意犹未尽,为下节课教学做好铺垫。

  说课稿 篇10

  教材分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

  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放松,充分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

  教学过程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由三步构成:

  一、看动画引入,初识寓言

  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借助多媒体播放他们熟悉的寓言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

  二、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实际主题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首先通过观看动画对两则寓言有整体感知,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学生印象,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理请故事情节,多角度理解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两道练习,第一是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第二是进行简单的寓言创作。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个不相同。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熟悉的寓言进行改编,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教学反思: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汉语拼音gkh》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汉语拼音中的第5课。本课时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情境图,以引出要学习的声母gkh,帮助学生读准gkh的发音和认清其形;第二部分,声母g、k、h在四线三格中的书写,用以指导正确书写。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小学生天真活泼,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容易被新颖的事物所吸引,但注意力保持时间有限。我班全部学生虽然上过幼儿园,但是只有部分学生能够认读声母和个别韵母,对声母的发音方法掌握的还不太好,字母书写更是不会。而且大部分学生没有听讲的概念,更不用说听讲的习惯了。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g、k、h三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

  2.能正确规范书写gkh。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情,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用《小猴子找家》这个游戏复习前面学过的声母和韵母,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导学新知

  学习字母g、k、h。

  1.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上画着什么。

  2.教师示范g、k、h的发音,指导学生观察模仿,学生尝试发音,体会要领。

  3.学生反复练读字母g、k、h。

  4.结合表音表形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字母g、k、h与图中哪些部分相似。

  5.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帮助记忆。如:“白鸽白鸽g—g—g,蝌蚪蝌蚪k—k—k,喝水喝水h—h—h。”

  (三)学习书写字母

  1、学生看图,观察字母g、k、h在四线格内的位置。

  2、指导书空写gkh,并说出笔画。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书写字母。

  五、说教法和学法

  1.寓教于乐、趣味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根据这一要求和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直观、生动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丰教学情境,将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同有趣的游戏、儿歌、结合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中去学习。如通过编儿歌,学习声母gkh;通过手指操,活跃课堂气氛等。

  2.学生主体,先扶后放。通过“当当小老师”的形式鼓励学生来领读,这不仅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的自信得到飞扬,而且他们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加激起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

  六、说板书设计

  规范的写出了gkh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模仿起来容易。

  说课稿 篇12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一单元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

  2.四类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分析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讲解水分、无机盐、糖类和脂类知识。教师讲解时,要注意联系生物学实际,大量列举生物学事例,通过大量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糖类和脂类的相关知识。讲解蛋白质和核酸的知识。教师讲解时要注意联系化学知识,联系具体的生物学事例,联系生物体的具体功能,帮助理解相关的知识。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问题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问题2:水对于生物体是至关重要的,水对于生物体、对于细胞有什么生理作用呢?这种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问题3:无机盐在生物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无机盐对于细胞和生物体的作用如何?这些生理作用是如何发挥的?

  问题4:你所知道的糖有哪些?这些糖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生理作用?

  问题5:你所知道的脂类有哪些?这些脂类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生理作用?

  问题6:你所知道的蛋白质有哪些?这些蛋白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重要生理作用?

  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台阶》是一篇以父亲为描述对象的短篇小说,现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本文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 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二、说教法

  从台阶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切入,了解内容,初识人物,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在合作探究中相机点拨与引导,使学生更深地理解文章主题。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反复读小说文本,充分地熟悉情节,避免因文章本身太长和离学生生活较远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

  三、说学法

  《台阶》是一篇语文平实但内涵深刻的文章,不同的人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特别本文的主人公又是一位农民,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所以这堂课适合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流程

  (一)导入:由台阶的图片导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种台阶?

  2、台阶是不是作者此文描述的主要对象?

  (这个步骤,使学生明白全文围绕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展开,为后面的深入探讨做好铺垫)

  (三)揣摩妙点

  从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入手进一步揣摩文章的妙处。

  1、父亲与三级台阶的关系(由此导出父亲造新台阶的愿望)

  2、父亲与九级台阶的关系(由此步骤引导学生分析造台阶准备的辛苦,体会造好后感觉的不自在,并最终自然引出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四)探究主旨

  新台阶造好了,父亲为什么不自在了?

  (在学习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劳动是父亲的生命,他用劳动证明自己的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

  (五)拓展

  作者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塑造父亲的?

  (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探寻,以朗读后品析的方式进行,注意体会敬佩与辛酸两重情感)

  说课稿 篇14

  一、说教材

  《亡羊补牢》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寓言故事的第一课。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二、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通过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四、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本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使学生形成能力。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设计

  1、为了孩子们在谈话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拉近距离,我采用了谈话激趣法揭示课题。

  2、然后初读解题。

  3、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孩子都具有表现欲,在课堂上分角色朗读,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因此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在这环节中,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既能锻炼了胆量,又能训练观察力。

  4、明理,通过学生以物生情,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突破重难点。

  5、拓展补充,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

  六、说教学效果。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道理浅显,通俗易懂。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故事情节,让同学们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感悟道理。同时,我还注意生字词的识记。教学效果良好。

  说课稿 篇15

  一、说教材

  《秋天》是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主体课文。作者抓住初秋季节景物的变化及特征,描绘秋季天高云淡、五谷丰登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篇描写秋景的散文,作者从整体入手,由天空到田野,由植物到动物,形象直观地写秋天丰收的景象。文章虽短小精悍,三个自然段共5句话,但合在一起却描绘了一幅初秋全景图。

  二、说学情

  一年级学生刚刚走入校门,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还不是很强,但是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汉语拼音的直呼方法,初步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与学文。一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事物处于好奇状态,对于语文课亦是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的养成是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保证。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为重要。学生们喜欢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能让学生了解秋天、观察秋天、感受大自然,还能体验在大自然中探索、发现的乐趣,同时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会学习,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段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认识本课“秋、气”等10个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三个偏旁。

  2、会写“了、子”2个字。认识新笔画“乛”。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本课的教材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

  2.会写“了、子”2个字。

  难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好轻声及“一”的变调。

  五、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对学生进行点拨,生字教学时我还采用谈话交流法,让学生自主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相互补充,彼此学习。在指导书写生字时我运用了讲练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扎实掌握写字要领,写好生字。

  六、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时我引导学生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学段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步骤

  1、激趣揭题,范读感知;

  2、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3、指导读文,读通读熟;

  4、指导书写,落实双基。

  说课稿 篇16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手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本组教材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本文通过朴实又富有风趣语言,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学习本文有助于激发学生大胆思考,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感悟带来的启发,让学生初步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以及揣摩文章表情达意的能力。但在重点词句以及写作手法上还需要老师的点拨和指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启发引导和语言直观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手指》课文语言幽默风趣,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要致力于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五根手指的特点,点拨描写手指的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目标拟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正确书写“憎”等15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语言的风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以及五根手指不同特点和作用,了解作者运用拟人句描写手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哲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三位目标设计体系,并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特点和规律,我将确立:

  我的教学重点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不同特点和作用。

  我的教学难点是:了解作者运用拟人句描写手指的方法,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在本课中,我将采用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将学、思、议相结合,通过抓重点词句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还学生主体地位。

  说课稿 篇17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课文短小精悍,图文对应,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浅显易懂,学生能够从中明白蕴涵的道理。

  二、说导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的实际,我确定这一课时的目标有三点;

  1、会认“沿、答”等10个生字,会写“观、渴、喝”三个字。

  2、识记“井沿、大话、弄错、无边无际”等词语;读准多音字“哪”。

  3、读懂、读好小鸟和青蛙的三组对话,并分角色朗读,初步感知寓意。

  三、说导学重难点

  会写3个生字,课文4—7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初步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导学方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在教学中我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我运用谈话法、对比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说导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读、说、练的教学思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考虑到低年级孩子认知比较直观的特点,上课开始,我用讲故事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走入课堂的欲望。

  2、多种形式,认识生字、新词

  本文有3个要求认识的生字,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关,由简到难,第一关,学习生字,第二关,在新词中认识生字,第三关,在句子中巩固生字,这样学生从字、词、句中认识和巩固了生字。

  3、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然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对本课的学习,我注重在指导朗读上下工夫,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首先,我安排了自由读,边读边找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其次在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中,我采用了分角色读、讲读句子,让小朋友们体会到它们的感情。

  4、延拓提高:

  1.找出带有“哪”字段句子,通过多读,体会在不同句子中,读音的不同,总结:“哪”字用在句末时要读轻声。

  2.谈收获,让学生学会表达,巩固知识点的掌握。

【说课稿】相关文章:

《白鹅》说课稿08-14

《阳光》说课稿08-14

《称赞》说课稿08-14

翠鸟说课稿08-20

《画》说课稿08-20

《师说》说课稿08-20

《燕子》说课稿08-21

《坐井观天》说课稿08-23

《排列》说课稿08-21

《赶海》说课稿08-21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