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24 07:19: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了“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您。

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反思篇1

  一、课堂提问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如:“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这个圆锥的体积?”问题提出后,我仅停顿了2秒,没有学生举手我就接着说“我们解决一个未知问题通常会把它转化为已知问题,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转化为我们原来学过的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呢?”说完这句话,我就意识到,这个地方应该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充分的说一说方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我再说这些话,学生可能会给我很多惊喜。

  二、实验结束后,你想说什么。

  学生经历了猜想、体验、探究、验证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很多问题、矛盾。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该有很多话要说。此时问一问,你想说什么?既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提升的过程,又能顺利的总结出这节课的结论。

  三、如何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高年级的学生也能积极回答问题。

  这个问题,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总以为就是高年级学生的公开课比低年级的.公开课难上,这节课后也豁然找到了原因:一是出在我平时的课堂上。由于平时上课总要照顾后进生,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不去叫举手的好学生,总去点不举手的后进生,公开课时也不由自主地这样做。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导致,举手的同学本来就有些害怕,我还总不去叫他。不但打击了举手同学的积极性,还打消了其他同学举手的念头。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缘于教师上课的心态。对着低年级学生上课,我们很容易放下姿态,去“哄”他们,有一点做的好、说的好了,教师就会给很高的评价。而且态度还“和蔼可亲”。但是对着六年级学生,就觉得他们是大孩子了。自己首先都没有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又怎么能向他们要同样的课堂效果呢?

  通过不断的反思自己,让我发现了很多自己的问题。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我从教以来对我打击最大的一节课,却又是让我收获最大的一节课。课堂上留下了很多遗憾,有机会真想再重新上一遍这节课。

  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反思篇2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我没有用传统的讲解演示法去组织教学,而是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怎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问题,我思索了好一阵子,曾作过这样的设计:圆锥的体积大小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回答与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有关时,教师接着问: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时,估计有学生很快说出计算公式,因为有学生已看过书,这是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此时教师该怎么办?不让这些学生回答,这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可能会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让他们回答,势必会影响班上绝大多数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原本是不知道这个结论的,现在结论已给出,又何必苦苦进行探索?

  我反复地思考着,预想着学生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于是我决定提问:你能想什么办法自己去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一问题的提出,不在公式本身,而在于发现公式的思考方法上,我想,小学生往往只关心结果,不注意思考方法和过程,既使看过书的学生,大多也未曾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之类的问题,这问题能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而重视对探究方法的思考,正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加强的,问题一提出,学生就置身于问题情景中,兴趣盎然地投入探究活动之中。

  实践证明,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探究的过程,学生始终是主动的探索者,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不仅主动地建构计算圆锥体积的新知,而且思考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课后反思这节课,我想探究性学习决不是让学生盲目的试误,否则将会出现形似探究,实际上还是讲解灌输的教学。我认为,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将自己假设成学生,了解学生思维的实际情况,善于将书本上结论性知识转变成学生乐于探究的问题,从而燃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情态积极投入到探索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关注探究的方法,给予探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探究,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反思篇3

  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节教学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二是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我在教学时,主要运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以下几点做法:

  一、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任何发明创造我想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再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设计,事实证明不仅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探究的欲望强烈,为本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

  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先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等底等高的圆柱中,从倒的次数中观察到怎样的现象呢?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然后用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所得的情况与以上不同。最后得到一个原理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

  《圆锥的'体积》的教学都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去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而在以上教育中却不然,我先采用学生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实际中懂得其中的道理,用一个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其中的知识点,明白了圆锥与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从而是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原理,而且我有意地将实验的环节复合,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同时这也是这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我则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操作实验出现了和别人不太一样的结论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观。学生学的主动,经历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探究的过程,既能达到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挥。

  总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进行了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有利于从小树立科学的实验观。我思考:如果长期在这样的探究中去学习知识,学生就会变成有思想、会思考、会研究、会学习的人。我为自己加油:做一个引领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好老师!

  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反思篇4

  对于《圆锥体积》的教学,我前些年按传统的教法:用空心圆柱、圆锥装沙的实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确有不妥之处,其一用“容积”偷换“体积”的概念,淡化了学生对“体积”的理解。其二在实验中,把“容积”看作近似地等于“体积”有失科学的严密性,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利。由于自己的守旧,一直没能突破,没想到今日的突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引发我的进一步思考:

  1、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提醒学生,学习不能死守书本、不知变化、人云我云,要不拘泥、不守旧。那么我们教师自己更应该打破条条框框、突破教材、创造性的灵活地使用教材。

  2、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联盟”,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就是要学生手脑并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给学生创造人人参与,既动手又动脑的情景,就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3、实验后的交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力的催化剂。在交流中,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不仅理解了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总之,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一定能生成更多的精彩!

  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反思篇5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多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但效果不太好,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前提条件,掌握得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我就设计了以上的教学片断:让学生自选空圆柱和圆锥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与书上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而是让学生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装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错误”这一资源,让学生思考问题几经碰壁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这样做实际上是非常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会这道题的解法,而且更要学会这个解法是如何找到的。

  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就要有效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教师要勇于乐于向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场所。

  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反思篇6

  《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年的教学,我积累了有关这课的一些教学经验,把握准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想的教学效果。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所以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创设了一个童话情境,小熊家开了个果饮店,小兔子去那里喝果汁,它买了杯杯子是圆柱形状的果汁,狐狸看见了,它也去买了杯果汁,它买了杯杯子是圆锥形状的果汁,小兔子刚想喝,狐狸端着果汁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狐狸贪婪地问:“小兔子,用我的这杯果汁和你换,怎么样?”如果小兔子和狐狸换,你觉得小兔子有没有上当?小兔子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学生对这个情境特别感兴趣,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研究,从而揭示课题,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

  2、经历过程,探究知识

  新课标提倡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我力图使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数学知识不是学生听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在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再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交流得出结论,并完成实验报告单,亲自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孩子亲历教学的验证过程,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而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不存在这样的关系,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深刻体会到: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明确圆锥的体积:v=1/3sh,从中也体会到1/3的意义。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真正做到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

  3、巧设练习,扩展应用

  数学来源与实际,又应用与实际。当学生得出结论后,我出示例1、例2,让学生模拟训练,巩固新知。练习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情境题,发展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既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满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练习时我还特别观察了几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现他们也融入了小组的活动当中,而且在简单练习的时候,让我很开心的是他们几个也举起了手,还能正确回答出了问题,看见他们脸上露出了那种自信,我也很欣慰,我想他们也体会到知识能带给他们信心和快乐。

  二、改进之处

  1、在教学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的关系,学生参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面很广但分工不是很合理,使每个学生不是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实验中去,这样少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高,合作意识还需加强。

  2、教具数量有限,只能起到演示作用,学具受到有一定的实际限制,比较难准备,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充分发展,如果给学生配备现成的学具效果会更好。

  3、有不少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计算能力不过关,导致计算失败。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做知识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是我教学中不断追求的目标。

【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4-06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4-06

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1-06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3-19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05-18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03-02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07-22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1-13

圆锥体积说课稿11-13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5篇11-10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